原创连载:《仲景心法探源》——六经概述

韵竹

收藏于 : 2019-07-17 21:42   被转藏 : 1   


主编推荐:姜廷洲中医师,五味堂坐诊专家,亦是五味古法中医专家组成员。几十年来勤于探索古法中医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轨迹,挖掘伤寒经方临床应用。十年磨一剑而著《仲景心法探源》一书,本书是姜老师几十年临床经验的理论总结,从理论上对《伤寒论》探求和发掘,显明了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

现姜老师发慈悲大愿,愿将本书在本平台独家连载刊登,与众中医同道分享,以提高诸位道友临床疗效。



六经概述


六经在《伤寒论》中贯穿始终。《伤寒论》以六经病证结合脉法并治法,在医学中形成了病、脉、证、治的疾病整体学说,为后人开辟了医学大道,成为医者治疗疾病的医学准绳。

六经分为三阳三阴。太阳、阳明、少阳为三阳经,太阴、少阴、厥阴为三阴经。六经在三焦中的运行简而言之,三阳主三焦气分,三阴主三焦血分及五脏。

六经在人体承担着运行气血、修复、维护、供养五脏六腑及人体整体功能的责任。日夜循环,周而复始,永不止息。

六经有正气相传与邪气相传之分。正气相传周而复始,永不止息。邪气相传有一传,有二传,无三传。一传周期为六日,二传为十二日,十三日则为过经。经文提纲第十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就是告诉我们病有二传,无三传。若十三日不愈则再不传经,或入脏,或入腑,或气血结聚一处。

有人说,病不是依经依次而传,经文中也有直中、并病与合病之说,人们却不知其所以然。病邪本是六经依次而传,但为什么不是一天太阳病,二天阳明病,三天少阳病……?其原因有二。一是人体六经各有虚实;二是邪气趁虚而入,是其本性,人体六经哪一经虚,哪一经则受病。阳气充足之经络则不受病,不受病并不等于病邪没有通过此经。本经少阳篇第270条:“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为三阴不受邪”,这就是告诉我们,病邪在六经是依次而传,今三阴不受邪,并不等于邪气没有从三阴经通过。

关于直中、并病与合病,都是由于病毒携带,二感风寒所致,如风家、喘家、素有之证等。身体强壮,六经经气旺盛之人,邪气若不攻破第一道太阳卫气之屏障,是无法伤其他经络的。

六经各有所主,又合而用之。太阳经主一身之卫气,主六经之阳气,主三焦之气化,是保护人体的卫,是防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所以太阳为表,其病在表。

阳明经是运送和宣发胃中热能与太阳之卫气相合,而同主三焦气化的运行。胃主和,和气血,和阴阳,其功能泄而不藏,主人体整体功能的新陈代谢。阳明为腑,胃主里,其病在里。太阳阳明为三焦气分之表里。

少阳经主枢转,枢转三焦气分,枢转津液入血分,为五脏提供血液及各种营养物质。少阳经有强大的转换功能,可以使气血互补,得阴阳造化之机,促使阴阳平衡。邪入少阳便由三焦气分转入少阳血分,而传及脏腑,所以少阳之为病则变化多端。或在三上中下,或在阳表中里。

“太阴经,虽属脾,肺也属焉,该于经气之中。”(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肺主气,主皮肤毫毛,主。脾主精液,主。一升一降,外合太阳、阳明二气,而为六经之宗气。太阳、阳明、肺气,三气合一而形成人身大气之运转。太阴肺气内合阳明之胃气而生津化液,为五脏六腑提供精气血等各种营养;外合太阳之卫气,形成护卫人体全身之大气,成为防御和抵抗疾病的第一道屏障。此一表一里,阴阳相和,营卫相通,大气运转,六经相通,成为一个完整的,赋有生命的有机整体。太阴经,布水道,主布三焦之水道。太阴病,三焦水道受阻,“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此以伤中阳之气,三焦水停而为病。

太阴为正阴,正阴而无阳,所以太阴病自利而不渴。

少阴经主枢转,枢转水火交心肾,阴阳相济人自安。少阴心,阳之根,心火不灭自有神。少阴心主气血,气血畅通心自平。少阴肾,和阴阳,阴阳相和精气生,心肾相交自安神。

少阴时,阳自生,阳生阴长生精神。“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此乃中阳被伤,阴气独存。少阴病,阳为贵,胃中有阳无阳,决定生死进退。少阴时,阳气生,自利而渴属少阴。

厥阴经,属肝经,肝主血脉又主筋。厥阴经,阴之极,阴尽阳生,是阴阳循环之大道。肝与胆,脏腑相连,肝胆相照,阴阳同行,是顺接阴阳之道路。阴之尽,阳之生,阴阳相接在肝经(在手十指与足十趾阴阳交接之处)。厥阴病,肝胆病,阴阳相争,寒热交错,“厥热也深,厥微热也微”。厥冷而下利,发热则利止,阴阳顺接病自愈。厥阴之为病是阴阳相争,自利、消渴属厥阴。

三阴病,都伤胃,都下利,腹中痛。三阴病,阳为贵,有阳无阳决进退。

以上四项内容是学习和运用《伤寒论》之前,必须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韵竹 关注

文章收藏:4654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