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一生贫穷和坎坷,短短42年尝尽了人间艰苦和寂寞

犀牛望月

收藏于 : 2019-06-26 16:15   被转藏 : 1   


编者按:

25年前,在陕北的这片土地上,一位年仅42岁的文坛巨星陨落,他出身平凡,一生坎坷,尝尽了人间艰苦和寂寞,在短暂写作生涯里,他犹如一颗流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辉煌。他就是路遥,25年来,路遥始终被人们所阅读并记忆着,今天,让我们一起致敬路遥!

 

终生与贫穷为伴

1949年12月3日,路遥出生于陕北清涧县一个农民家庭,正值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父母亲皆是目不识丁的文盲,家里有五个儿子,三个女儿,一家十口,全靠身高只有1.5米的父亲来挑起重担,生活极其贫困,经常揭不开锅。

为了生存,在路遥七岁时,父亲决定将他过继给他的哥哥、远在延川县的王玉德。被送走那天,母亲为他做了一顿丰盛的早饭,然后七岁的他和父亲走了七十华里的山路,来到了伯父王玉德家里。一路上穿着母亲新给他做的鞋却磨破了脚,到最后只得光脚走。还好父亲给他捡了一双旧草鞋,才得以继续前行。

半路上父亲用身上仅有的两角钱给他买了碗油茶,自己却什么都没吃,“我知道他已经再拿不出一分钱”。到了伯父家,父亲托口说去赶集,实际上路遥知道,他就要被抛弃在这里了。

路遥(右一)和母亲及胞弟合照

路遥一直在伯父家度过了他的学生年代。但伯父家的情况也并没有好太多,他时常为买不起几分钱一支铅笔而发愁。

当时,路遥衣衫褴褛,裤子破了不敢到别人面前,有人搞恶作剧,专门把他拉到人群里,惹得哄堂大笑。贫困艰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他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创伤。

路遥故里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

1961年,在马家店小学上了四年初小的路遥考到城关小学高小部。而当时的陕北农村,仍处于极端贫困的时期,基本上是平均两个村子才有一个上高小的孩子。伯父和伯母不想让路遥上学升初中,路遥心里明白,实在没有能力供他上学了。但生性倔强的一定要证明自己,他参加了考试,结果从10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

成绩出来以后,每当路遥提起上学的事,养父总是打哈哈,直到开学那天才说了实话:“这学肯定不上,天王老子说了也没用”。说完递给路遥一把小镢头和一条羊毛绳,要他上山去砍柴。路遥默默地接过小镢头和绳子,一到山里就抡圆了扔进沟里,独自进城了。

最后通过与家里谈判,勉强给每月25市斤粮票让路遥去上学。不够吃,学习完后,他就在野地里找乱七八糟的东西吃。饥饿的经历和苦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也促使他拿起笔,来反映这忧伤苦痛的一切,《在困难的日子里》和《平凡的世界》里,都有他自己辛酸的影子。

1966年高考取消,他和大学失之交臂,但却成了风光的“革命分子”,担任“红四野”首领。参与革命的最大好处就是他可以放开肚皮的吃肉了。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大学,因当过红卫兵头头,很多大学都不敢要他,最后延安大学中文系的领导申沛昌冒着风险拍板,路遥才迈进大学校门。

大学里,路遥的生活依旧简朴。同学白正明说,一身灰的卡服是他的礼服,“老三样”(白、黄、玉米发糕)吃饭后一碗开水冲菜汤是他很喜欢的美味佳肴。

路遥的养母李桂英老人说:“儿子上大学前靠家里,上大学后靠的是林达,林达是北京人,家里境况好,在经济上给了儿子很多接济,就连背到学校里去的被子和褥子,都是林达给准备的。”

贫困伴随了路遥一生,后来从事文学创作后,这种情况也并没有改善,他的好友海波曾讲述,1989年,路遥和中央电视台《平凡的世界》剧组见面。见面后,对方没说多少话,只是给了路遥一个信封,说:“这是你的著作权报酬”。路遥自己没接,示意海波收起来。离开那里后,他们到一个饭店里吃饭,拿出来一数,总共680元。海波说:“就这一点?”路遥只是苦笑。

茅盾文学奖的奖金除了应酬文学界的朋友,就是还债。王天乐曾经回忆路遥获得茅盾文学奖后的情景:“路遥在电话上告诉我,去领奖还是没有钱,路费是借到了,但到北京得请客,还要买100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让我再想一下办法。”一个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人,没有路费去领奖,更没有钱去买自己写的书!王天乐告诉他今后再不要获什么奖了,如果拿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找不来外汇。路遥只说了一句话:日他妈的文学。

其实路遥为改变自己经济情况作过不少努力:为了赚钱,他还炒过股,甚至开价5000元给企业写报告文学。但换来的5000元稿费,却是在路遥病倒昏迷后才拿到的。去世后只留下1万元的存折和近万元的欠账。


苦涩的婚恋

路遥因在曹谷溪主编的《山花》上发表诗作,最后被借调到县委通讯组,在好友曹谷溪撮合下,路遥在人生最为辉煌时刻与北京知青林红展开了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恋情。但最后林红因路遥的“农民身份”而提出断交,爱上了一位支工的解放军下级军官。林红的离开对他有重要影响,路遥一生都没有走出这段恋情所带来的幸福与阴影。

在他的成名作《人生》中,走进县城变为城市人的高加林抛弃农村姑娘刘巧珍可能就是北京知青林红抛弃路遥的翻版,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晓霞也有林红的影子。

这之后,颇具文学才华的另一位北京知青林达走进了他的生活,用爱抚慰了他的创伤。路遥考上延安大学后,大多经济来源是靠林达资助的,正是因为有了林达,路遥在延安大学能够安心读书和进行文学创作。

路遥和林达

1978年1月他俩结婚,1979年生下了他们的女儿路远。遗憾的是,婚后生活并没有起初想象的那般甜蜜,更谈不上和谐、幸福。林达是一个具有“小资”情调的现代知识女性,而路遥的心里想要的是一个能够照顾他的生活的家庭主妇,在写作《平凡的世界》时,路遥经常通宵达旦,过着二个蒸馍,一根大葱,饥一顿饱一顿的无规律生活,几年过后,生活习惯、性格上的差异越来越凸显,林达多次提出离婚。

彼时,路遥因《人生》小说与电影轰动全国,他怕给自己造成负面影响,更怕给自己亲爱的女儿带来很大的伤害而一直是一拖再拖。在辞世前三个月,林达扶起病床上的路遥,在在离婚书上签了字。

路遥十分疼爱自己的女儿,曾经为了让女儿吃上西餐跑遍全城

婚姻的不幸,也在他苦难屈辱的心灵深处埋下了绝望与无奈,苦涩的婚恋也影响着他的创作,在他的作品里处处充满着悲情的情感:如田晓霞在洪水中丧生,孙少平走进一个孤儿寡母家庭;秀莲好日子刚开始就得了绝症;田润叶对爱情苦苦守望并成了官场利益圈中牺牲品,最终守着李向前终其一生;郝红梅一心想走入上层,却婚姻不幸嫁给软弱的润生。


内心世界的孤独与无奈 

卑微的出身和少年时代的屈辱让路遥产生了很深的自卑感,他性格孤僻,不愿接触社会。他曾对朋友海波说过这样的话:“像我们这样出身的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看不起自己,需要一种格外的张扬来抵消格外的自卑。”

可能因为不善交际和应酬,所以在文学届,他也没有什么朋友, 在《平凡的世界》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路遥吐露了自己内心真实想法:

“文学圈子向来不是个好去处。……你没成就没本事,别人瞧不起;你有能力有成绩,有人又瞧着你不顺眼。你懒惰,别人鄙视;你勤奋,又遭非议;走路快,说你趾高气扬;走路慢,说你老气横秋。这里出作家,也出政客和二流子。在这样一种机关……最不忙的就是文人先生,可以一杯清茶从早喝到晚。……这些地方虽然听不见枪炮之声,且有许多‘看不见的战线’。”

四弟王天乐还曾说过这样一件事,路遥骨灰在西安三兆公墓存放了三年后,必须重新安放,墓地选在了延安大学校园。于是第一天他和弟弟王天笑把路遥的骨灰搬到作协院里,可悲的是没有一个人前来为路遥送行。他说决不为路遥感到悲哀,主要是觉得这个院里的儒士和名流们有失学者风度。是啊,路遥都去世三年了,作协大院里的朋友们还不能放下心中的不快么?

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心高气傲的他无法融入当时的环境。路遥是郁闷的,人们很难读懂路遥。其实,坐在平房小院里,不停地抽着烟仰望天空,若有所思,忧郁、寂寞、孤独的路遥,才是真正的路遥。现实的世界里,没有人与之同行,他的灵魂在孤独与痛苦中游荡。


路遥故去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年仅42岁的路遥因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医治无效,走完了他平凡而又悲壮的人生旅程。他活得太累了,非人般的劳动得到的全是苦难。他的内心的苦衷难以忍受,唯一能够释放的渠道和寄托只能是文学创作,可艰难跋涉的文学之路也是充满荆棘。

路遥病逝前与弟弟王天笑合影

一个作家能被记住的往往只有作品,而对于路遥的怀念更多的却是他的人生、经历、精神,尤其是那舍生忘死的创作方式,“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是他给自己的铭示,也是他的目标和精神支柱。

作家高建群曾经说过:“陕北,这块焦土,北斗七星照耀下这块苍凉的北方原野,是产生诗词的地方,是产生民歌和吟唱的地方,也是产生英雄的地方。”路遥是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爱着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平凡的人们。

尽管隔了25年,他和他的作品奉献出的精神食粮,仍然在激励着平凡世界里的人们于逆境中自强不息,在苦难中搏击人生!(原创:新浪读书)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犀牛望月 关注

文章收藏:4632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