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是什么

凡星 关注

收藏于 : 2019-06-23 12:16   被转藏 : 1   

佛经中常提到五蕴,那么它是什么?五蕴与名色法之间有何差别?

根据佛陀所教导的《阿毗达摩论藏》,有四种究竟法,即:心(citta)、心所(cetasika)、色(rupa)、涅盘(Nibbana)。

要证悟第四种究竟法——涅盘,我们必须透视心、心所、色法之无常、苦、无我的本质。

心有八十九种;心所有五十二种;色法有二十八种。对应于五蕴,八十九种心称为识蕴。

五十二种心所当中,感受是受蕴;形成内心印象是想蕴;其余五十种心所是行蕴。

有时,心与心所合起来称为名法(nama)。若将它们分成四组,则是: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这四组是名蕴;

二十八种色法,即是色蕴。所以,心、心所与色法,合起来称为名色,有时也称为五蕴。

它们的形成因缘,也只是名色法而已。因此,修行色业处、名业处,就是在观照五蕴(名色);

修行缘起法,就是在观照过去、现在、未来五蕴的因果关系。修行佛法观禅,就是在观照五蕴之无常、苦、无我的本质。

佛陀对三种人,教导修行观禅的五蕴法门:智慧利的人、对名法之观智不分明的人、想要以简略法修行观禅的人。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法,有两类修行法门(业处),即:应用业处和一切处业处。

应用业处指的是:个别禅修者,修行以作为观禅的禅定基础之业处;他必须经常修行此业处。

一切处业处指的是:所有禅修者都必须修行的业处,又称为四护卫禅,即:慈心禅、佛随念、死随念与不净禅,它们能保护禅修者,免离内外的危难。

所以,禅修者可以用安般念作为他的应用业处,但他也必须修行其他的四种护卫禅。这是上座部佛教正统的方式。

要修行慈心达到禅那的境界,最好禅修者事先已能修行白遍达到第四禅。举《慈爱经》为例:

经中讲到的五百位比丘,都是精通十遍与八定,并且修行观禅已达到生灭随观智的境界。

当他们停宿处的树神受到打扰,而变形出来惊吓他们时,比丘们回来见佛陀。于是佛陀教导他们《慈爱经》,以作为修行的法门,同时也是守护的诵文。

《慈爱经》中列出十一种修行慈心的方法,乃是针对已经成就慈心禅,并且已破除不同类人之间差异界限的禅修者而说的。

修行这些方法时,心中忆念:“愿一切众生快乐安稳……”,而且必须修行达到第三禅。这对那五百位比丘来说是很容易的,因为他们已经精通十遍。

在《增支部》中佛陀开示说,于四种颜色遍禅当中,白遍是最好的;它使禅修者的心清澈明亮。

平静的心,是高超而有力的,如果禅修者以一颗清明、无烦恼的心,来修习慈心,通常在一次静坐当中就能成就慈心禅。

因此,如果禅修者先进入白遍第四禅,出定之后才修行慈心,他很容易就能成就慈心禅。

若要证得白遍第四禅,禅修者必须先修行内外的白骨观,因为这使到白遍容易修成。

所以,在完成安般念第四禅之后,帕奥禅林通常教导禅修者三十二身分、白骨观与白遍。

在我们的经验里,大多数禅修者说,白遍的第四禅,比安般念的第四禅更超胜,因为它能引生更清澈、更明亮、更平静的心。

如此,这更明亮、平静的心,对修行其它的业处很有帮助。因此,在教导慈心禅之前,我们通常先教导白遍。

在此,我要指出初学者常发生的一个问题。你可能曾经修行慈心,你是否成功地达到慈心禅呢?

在实际修行时,如果禅修者想散播慈爱给相同性别的某个人,他必须先以那个人微笑的面容作为对象,然后散播慈爱给他:“愿此善人免除精神的痛苦…”。

当初学者如此散播慈爱之时,那张微笑的面容很快就会消失。他无法继续他的慈心业处,因为没有对象,而他将无法达到慈心禅定。

若先有白遍第四禅的基础,情况就不同了。出定之后,当他散播慈爱时,那人的笑容不会消失,这是因为有先前定力帮助的缘故。

他能深度地专注于那笑容,能在一次静坐中就提升慈心到第三禅。如果能有系统地修行到,破除不同类人之间的差异界限,

他就能够修行巴利圣典《无碍解道》中,所提到的五百二十八种散播慈爱的方法,以及《慈爱经》中,所提到的十一种修慈方法。

由于这个缘故,在教导慈心禅之前,我们通常先教授白遍的修习方法。

你也许修行过佛随念。你是否成功地达到近行定呢?当那些已经成就慈心禅的人修行佛随念时,他们能在一次静坐当中就达到近行定。

这是因为先前定力帮助的缘故,然后转修不净观也是很容易的。如果禅修者修行不净达到初禅,然后修行死随念,他能在一次静坐中就成功。

这就是我们在四护卫禅之前,先教导白遍禅定的理由。然而,如果禅修者不想修行四护卫禅,也可以直接转修观禅,毫无问题。

关于证得禅定的五种障碍,在此将简略地解说。这五种障碍又称为五盖,它们是安止定的敌对物,若能克服五盖,你就能够证得禅定。

第一种盖是贪欲,它是对人或财物的贪爱,是想获得感官对象的欲望。举例而言,你也许会贪爱自己所住的房间。

在静坐时你会想:“哦!如果我的房间漂亮美观,那该多好!”或者你会想:“哦!如果整个房间归我一人使用,那该多好!”

如果被贪欲所征服,你将无法妥善地专注于修行的对象。你必须秉持强而有力的正念与精进,阻止贪欲生起。

第二种盖是嗔恨,它是对人或物的愤恨或不满。例如:坐在你身旁的禅修者,在坐下之时衣袍弄出噪音,你可能会生气,并想:

‘哼!为什么他弄出这么多噪音!’如果你的心,被愤恨或不满所征服,你也将无法妥善地专注于修行的对象。

第三种盖是昏沉睡眠。如果心力薄弱,或对修行的对象提不起兴趣,则昏沉睡眠盖会发生。然而,有时昏沉睡眠也可能因为疲劳或睡眠不足所引起。

第四种盖是掉举与后悔。如果你的心情扰动不安(掉举),就好像一堆灰烬受到石头投击时,灰烬将会扬起而到处散落;

同样地,心情掉举时,心也是到处流散。在修行时你不应当松懈,而让心离开修行的对象。如果你那么做,掉举不安将会产生。

后悔,是悔恨以前曾做坏事或未做好事。对此,同样地,你必须秉持强而有力的正念与精进,阻止掉举与后悔产生。

第五种盖是怀疑,即怀疑下列对象:一、佛;二、法;三、僧;四、三学:戒、定、慧;五、过去的五蕴;六、未来的五蕴;七、过去与未来的五蕴;八、缘起。

如果对定学有怀疑,你将无法修成禅定。例如,你也许会怀疑:‘修行安般念,有可能达到禅那吗?’

‘专注安般念的禅相,真的能成就禅那吗?’如此的怀疑,将使你无法专心培育定力。

所以五盖与禅那(安止定),是互相对立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心,善心能产生善果,不善心能产生恶果。

专注的心能产生禅相,真正专注于禅相的心,能产生禅那。如果该禅那一直到死亡时还保持完全稳定,则它能使禅修者投生于梵天界。

以禅那为基础,而与观智相应的专注心,能产生道智与果智;该道智与果智能透视到涅盘。

如果那道智与果智,是阿罗汉的道智与阿罗汉的果智,那么死后,你将进入般涅盘,彻底脱离生死轮回。

但是,与五盖相应的心,如:贪欲、嗔恨等,会使人们投生到四恶道。所以,心能使人达到更高的境界,乃至证悟涅盘,也能使人堕落于四恶道中受苦。

你喜欢那一种心呢?因此,你应当时刻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使心脱离五盖的污染,努力修行以趋向于涅盘。

摘自帕奥禅师的开示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凡星 关注

文章收藏:6621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