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法家之十大区别

大汉王朝

收藏于 : 2019-06-22 16:42   被转藏 : 1   



一、儒家是理想主义,法家是现实主义

儒家为什么是理想主义?因为儒家憧憬美好的理想,并试图用他们认为理想的手段去实现这个理想目标。儒家的理想是什么?是小康社会,是大同世界。上层和下层和谐相处,君王和大臣和谐相处,贵族和平民和谐相处,你好我好大家好。老百姓10天吃一顿肉,士7天吃一回肉,大夫3天吃一回肉,君主天天有肉吃,大家和和谐谐、本本分分,都安于自己的身份,不去扰乱社会秩序。

如何去维护这种秩序呢?用礼。什么是礼?具体讲,礼就是规矩、规章,据说礼是周公制定的。譬如大夫死了用几层棺材、陪葬多少东西?诸侯死了,用几层棺材、陪葬多少东西?天子死了,用几层棺材、陪葬多少东西?这些都用“礼”的形式规定下来,大家都不能越雷池一步。

儒家建设大同社会的指导思想,是统治者以身作则,实行仁政。该向老百姓收10%租子的,不收20%租子。该让老百姓一年服三天劳役的,不让老百姓服五天。

为什么儒家思想是一种理想主义呢?你想想,老百姓10天吃一顿肉,士7天吃一回肉,大夫3天吃一回肉,君主天天有肉吃,凭什么呀?家说,就凭出身,凭身份,凭血统、凭世袭。大家说说,这合理吗?不合理。不合理,人们就会闹。一闹,儒家的所谓大同世界肯定实现不了。所以说,儒家的理论就是一种理想主义。再则,儒家强调统治者以身作则,修身养性,积极对老百姓实施仁政。试想没有老百姓的监督和督促,统治者能主动这样做吗?所以说,儒家在这方面也是一种理想主义理论。

与儒家理论相反,法家是现实主义,即什么办法能行之有效地作用于社会,能改变社会,法家就采取什么办法。不管是强国也好,还是争霸也好,还是救世也好,法家很重视实效,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法家采取办法,不是凭空产生,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的制定诸多措施。而这些措施往往又对治理好国家起到有效的作用。

法家的理论,跟现实是紧密结合的,在实施过程中,也是能取得实效的。所以说,法家是现实主义。
二、儒家是完美主义者,法家是实用主义者。

为什么说,儒家是完美主义者,因为儒家要求什么也要完美。理想目标要完美,行动措施要完美,个人做人也要完美。

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世界,是小康世界,是大同世界,天上凤凰飞舞,地上麒麟奔跑,水中龙龟祥游,人民丰衣足食,稻禾茁壮生长,天下一片雍和吉祥,你说这个完美不完美?

儒家憧憬的实现大同世界的措施也是完美的,大**护小国,圣人垂教百姓,君主仁爱人民,百姓热爱圣人,大家欢欢乐乐、嘻嘻哈哈,兴灭国、继绝世,举遗民,一派相互友爱之中。你说这个完美不完美?

儒家要求做人也要完美。完美到什么程度?走路步伐不能过大或过小,必须是50公分。年轻人定亲,男方到女定送礼,男方要向将来的老丈人拜几拜,老丈人要回拜几拜,都有定数。父母去世,必须三天不能喝汤水。上台阶,两腿不能分别隔着台阶上去,必须两腿同时在一个台阶上呆一下,才能再上一台阶。鲁大夫送给孔子学生曾参一领席子,曾参临死也要撤下来,因为他觉着自己不是大夫,临时不能死在大夫才能享受的席子上。等等,等等。你说儒家要求自己做人完美不完美?

你可以不赞成儒家的理论,但儒家的为人,你不能说有多么不行。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曾参、孟子、荀子,哪个也不***,也不坑害百姓,也不贪污受贿。就说孔子吧,季氏打算给老百姓增加税收,孔子就大大地不愿意。季氏要攻打小邦颛臾,孔子大骂在季氏那里当官的学生冉求没起到阻拦作用。宋国有个大臣滥发民工给他凿石头棺材,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宋国大臣不是人。所以说,儒家干什么也要求完美。

而法家呢?法家主张实用主义,没那么多的道德框框。只要能强国,能称霸,怎么办都行。而不大在乎这个办法有多高的道德境界。譬如秦国商鞅变法,在打仗中,只要杀人就能封爵,于是秦国人打仗,总琢磨着多杀人。这样做的后果,尽管使秦国在战争中屡屡获胜,但落得名誉并不好。

这样说,也并不是说法家人物道德上有多么不好。子产、申不害、吴起、商鞅、韩非等,都是素质很高的人,只是他们并不像儒家那样,使自己刻板的遵循某个框框罢了。
第三大区别:儒家注重内治,法家注重外治

所谓内治,就是注重从人身内部加强个人修养,锻炼内功。

法家好像不太在乎这个,主要是靠法条来节制人们的行为,这就是从人的自身外制定一些规章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即所谓外治。

儒家强调内治表现在诸多记载中。其著名的理论是“慎独”, 孔子所谓“慎独”, 是一种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这里面有一个自律问题,心理道德自控问题。孔子所谓不患别人不知道自己,患自己不努力,也是讲的要练内功,要自强。

曾子所谓“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也是讲的要练内功,天天提醒和反思自己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到位。

儒家也提出从外部规范人们的行为,如用周礼来规范上层人士的行为,但在春秋时期,大多是具敦促性的,不具有强制性。

儒家注重练内功,讲究内治,发展到后来有点偏激了,有点像禁欲主义了。如朱熹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寡妇不能再嫁等等,都走向了一个极端。

与儒家讲究内治相对,法家则注重通过人身的外部来制定各种法律法规来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家好像不太讲究人们的“内修情况”。法家不盲目禁止人们对升官发财娶美妾的欲望,只要途径合法,法家还鼓励人们加大这种欲望。如商鞅变法,只要多杀敌,给国家多上交粮食,国家鼓励人们加官进爵,光耀自己。
四、儒家、法家第四大区别:儒家侧重强调等级,法家侧重强调平等。

●孔子创立的儒家,特别侧重强调等级思想,维护现有等级制度。为什么这样说呢?在孔子眼里,破坏了这种等级制度,就等于礼崩乐坏,是一种很糟糕的事。诸侯吃饭超过了天子的规格,就是礼崩乐坏;诸侯听音乐超过了天子的规格,也等于礼崩乐坏;诸侯埋葬,超过了天子的规格,也等于礼崩乐坏;诸侯祭祀超过了天子的规格,也等于礼崩乐坏。同样,大夫之于诸侯,大夫做事也不能超过诸侯的规格,否是也是礼崩乐坏。这样一级压一级,大家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按部就班的做事,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才是和谐美好的事。

八修舞于廷,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就是孔子谴责季氏超过规格办舞会的一句言语。这说明孔子对季孙超过规格办舞会非常愤怒。本来“八修舞于廷”是天子规格,只是周公有大功于周,因此周成王特准周公封国鲁国用天子歌舞规格。现在季孙作为一个大夫竟然用天子规格办舞会,孔子能不愤怒吗?

●与儒家相比,法家则更强调平等观念。法家的平等有两个含义:一、在法律面前的平等,二,在人生发展机遇上的一种动态平等。

先说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法家有句名言,叫“法不阿贵”,是大法家韩非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法律是不向任何权贵低头的。这说明,法家认为,任何人在法律面前必须俯首帖耳,不能有特权。韩非还说,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夫有过错也要受刑罚,草民有功也要受赏。这里总的贯穿的是一种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在这方面,儒家好像欠缺点。

第二,在人生发展机遇上的一种动态平等。譬如商鞅实行的变法,只要勇敢杀敌,只要多给国家交粮食,一级一级的升,一个草民,有可能升为县太爷、乃至偗委书籍的官衔,能当上国家多少级的公务员。大家看看,法家的这种行为,难道不是给每一个人创造了一个平等晋身的机会吗?现在我们没听说过,谁给国家做了多少贡献,被国家破格升为公物员或国家矸部的。从这一点讲,法家的思想和改革,甚至比我们现在的改革还先进,还具有科学性
当然,认识儒、法这第四大区别,我们不能绝对、机械的去理解。因为,说儒家侧重维护等级制度,并不能否认儒家有时会赞成破格提拔人才。像商汤任用伊尹为相,伊尹只是个做饭的。武丁任用傅说为相,傅悦是个奴隶。秦穆公提拔百里奚,百里奚也只是陪嫁奴隶。这些做法,孔子都是很称颂的。说明孔子强调等级观念,但并不完全否定从基层提拔优秀人才。

再有,说法家强调平等,也不是说法家绝对不要一点等级,最起码一国的国君,法家还是承认其统治地位和权力的。法家讲究“势”。“势”就是一种地位和权力,法家要求国君要运用好这个“势”。法家虽然要求国君运用好这个势,但绝对不支持国君胡干蛮干。认为法家就是用严刑苛法统治人民,认为法家支持国君胡干蛮干加暴虐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
儒家、法家第五大区别:儒家尚贤,法家尚功

●所谓“尚贤”,就是推崇贤人,尊敬贤人,唯贤是举。所谓“尚功”,就是看重功劳,崇尚功劳,唯功是举。

尚贤是儒家和墨家大力提倡的。儒家赞颂舜举皋陶,汤举伊尹,文王举姜尚。伯夷、叔齐,管仲、柳下惠、子产、晏婴、延陵季子、楚令尹子文、蘧伯玉、史鰌等,这些有的是真贤人,有的是所谓的贤人,孔子一律推崇他们。孟子、荀子也推崇唐尧、虞舜,以及一些所谓的古代贤人。

儒家不但推崇他们,还竭力呼吁统治者提拔任用他们,并由此还引起一场关于伯乐相马的讨论。

●与儒家相对,法家不主张尚贤,法家主张尚功,既不管你有多么“贤”,自我修养有多么“好”,如果没有功劳于国家,对不起,你也得在一边歇着。在法家当中,不管是商鞅的变法实践,还是韩非的法家理论,都明确显示,不管你这个人有多好,不如没有功劳于国家,你就不配被人称颂,不配被国家加官进爵。相反,如果一个人人性并不符合儒家仁义道德,只要他为国家立了功,国家就应该奖励他们,提拔他们。

我们细细分析儒法两家的这种不同做法和理论,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是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区别,儒家偏向主观唯心,法家偏向客观唯物。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说,儒家主张尚贤,有一部分人是真贤,有一部分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所谓的贤,像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算什么贤才?再说,贤与不贤,在古代,只有少数人说了算?并没有一个老百姓普遍公认的标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贤与不贤的标准和看法。这就是说,有时贤不贤的标准并不是客观的。如果贤的标准只掌握在统治者和少数人手里,那么所谓举用贤才往往会成为统治者“亡八看绿豆瞅对了眼”,我就提拔他,这难免会产生少数人主观臆断。

同儒家相比,法家主张尚功。这是用客观事实,代替儒家的主观臆断。这功劳可是实实在在明明白白摆在那儿的,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好判断。你砍了两个人头,我砍了五棵人头,我就比你功劳大。你给国家交了2000斤粮食,我给国家交了3000斤粮食,我就比你为国家贡献大。这个提拔功劳大的,你不服也得服。由此可见,法家尚实,就是尊重客观现实。而儒家尚虚(可指为虚名),盛名之下其实难符,虚名有时不能给国家带来实惠,功劳是能实实在在给国家带来实惠的。

讨论这个问题,我们最好还是不要偏激,还是把儒家尚虚和法家尚实结合起来好,儒家尚虚占30%,法家尚实占70%,这样做,个人感觉可能不错。
儒、法第六大区别:儒家主张人治,法家主张法治。

这是儒家和法家最大的区别。这个区别是由第五大区别:儒家尚贤,法家尚功,自然延伸来的。

●儒家崇尚贤才、贤人啊,什么尧啊,舜啊,禹啊,儒家统统颂扬。商汤、周文、周武儒家也颂扬。皋陶、契、伯益、伊尹、周公,儒家也颂扬。孔子做梦都梦见周公。儒家就巴望着这些圣人、贤人重新现世,来拯救天下的黎民百姓。

圣人在位,春风化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鸟语花香,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美好社会呀。如果唤不来这些圣人,退而求其次,能找到像伊尹、傅悦、周公、邵公、毕公、芮良夫、管仲、子产、晏婴、叔向等这样的贤人辅佐君主也行。总之,治国离不开圣人、贤人。圣人、贤人是人民的大救星。

●法家不信这个,法家就信规章、条文。法家靠规章、法律办事。圣人说的再好,不符合规章,那就是屁话。法家不尚贤,法家讲究用制度、法规来约束人、激励人、惩罚人。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都应是按照事先定好的制度来运行。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有几句名言,他说,治国任法不任人、任法不任智,任法不任德。就是说,治国,不管你是多大的官也好,有多少智慧也好,德行有多高也好,说话、出主意一律不管用,一切都按国家的法律法规办事,其他的都靠边站。这里,韩非把“法”强调到一个特别高的位置。韩非同志,可以说是中国法制理论的先驱。
公正的说,从主观意识上讲,儒家和法家这两大治国理念,出发点都是好的。儒家希望国家多多出现圣人、贤人,让他们来治理国家、统治人民,造福万方,施惠百姓,有什么不好呢?法家担心以人乱法,权贵不法,提出依法治国,提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又有什么不好呢?没什么不好。

●儒家主张人治,有两个治国要点:

(1)、提倡以风教治国。“风教”这个词,是我自己给起的。她出于孔子的一句话,叫做: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那意思是,君子(统治者)的德性就像风一样吹到下面,百物相应;老百姓的德性就像草一样,风一来,就会被吹向一方。这里的意思是,只要君子(在上者)起到好的表率作用,老百姓就跟着会树立好的品德。因此我把它称作“风教”。就像现在领导做样子,视察不封路,不吃高级餐一样。孔子还有句名言,叫“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2)、任用贤才。孔子有句名言,叫:“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这里说的就是任用贤才的重要,意思是把正直的人放到不仁的人上边,不仁的人也会变好或逃离。

虽然儒家的想法很好,但是中国5000年历史有几个贤才呢?大概圣人、贤才都集中在五帝、三王时代了。自秦朝以后中国就没有出现多少圣人和贤人。这怎么办呢?老百姓总不能因为没有圣人和贤才就不过了吧?人世常有,圣人、贤才不常有。所以指望圣人、贤人来治国的理论是靠不住的。再说,圣人也不是天生的,也会犯病,一旦圣人犯病,做错了事怎么办?

●鉴于儒家治国理念的短板,法家提出了以制度治国,以法律治国的理念。即全国上下,士农工商,大夫平民,有文化的,没文化的,有德行的,没德行的,不管是谁,一律按法律、法规办事,谁也不能脱离法律有例外,这看起来很公平,这相比儒家以贤才治国(人治)的理论绝对是一个进步。

但是,法家依法治国的理论也有短板,就是这种理论在闵煮国家实行可以,在专治社会实行起来后果就不一定好。试问,虽然按法律法规办事,那法律法规又是谁定的呢?还是统治者自己定的,统治者定的法律法规能完全公正、公平吗?当然不能。不能公正公平,那执行这个法律法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商鞅依法治国,早就了一个惨报的秦始皇,给老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这就是专治制度的后果。不过,商鞅变法,造就了一个秦始皇,不应该是商鞅的过错。一些人给商鞅抠太多的屎盆子,我不大同意。

尽管法家依法治国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实行起来有短板,但是这个理论在中国法制史上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不容否认。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大汉王朝 关注

文章收藏:4972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