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轮内前行—发菩提心

藏家261

收藏于 : 2019-06-22 09:17   被转藏 : 2   

发菩提心入大乘之门

菩提心是整个佛法的精髓是大乘的根本,发菩提心是佛陀所说八万四千法门一切精髓的总汇心要。菩提心为什么那么重要呢?密宗经典上说,方便是法门,菩提心为因。一切的大乘法都需要以菩提心作为基础,密宗当然也需要。没有菩提心,所作所为的因从根本上就已经错了。《华严经》中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名魔业。”倘若因地不正,必使难以达成正果,所以一定要发菩提心。

有菩提心的人就好象拥有如意摩尼宝珠一样,一切自当满足,没有菩提心的人一切修法都缺失了,也不可能开悟成佛。佛经中说:“菩提心是产生佛陀一切法(证悟、大悲心、大智慧、无数资粮等功德)的种籽。”这是说明了要想成就而学佛者,不可缺少的一大珍宝就是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岂能成佛?有没有菩提心,是判定大乘或小乘的根本依据,同时也决定了今后修行成就的大小。小乘的罗汉只顾自己出离轮回,而大乘菩提心是无私地去帮助一切众生都能解脱的大慈悲之心。

没有发菩提心的人,就算他正在修行密宗大法,实际上也已落入小乘。为什么呢?从因果的观点来看,发心是成就的因,发的心越广大,成就的果就越广大。反之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谋求个人快乐为目的去学佛,就是一种自私的发心。为满足私欲去学佛,怎能结出无上的佛果?!因此,一些大成就者干脆精辟地说:“佛教就是慈悲”。发菩提心应建立于一切修法之前,就算一个人修的法是小乘,如果他有广大的菩提心,那么他实际上已是在修大乘佛法,所作皆是菩萨行。

大乘法或小乘法,在法的本体上是没有太大差别的。但在动机方面可以区分大乘小乘。比如念诵一句六字真言,若是为了得到世间的名誉、财产、健康、长寿等,那就不是大乘法,也不是小乘法,而只是世间法;如果你念诵的目的是为了解脱,但只是为了自己一个人的解脱,没有为其他众生着想,这个六字真言的念诵就是小乘法;如果你念六字真言时,没有求世间法,而是求解脱;不但是求解脱,而且不是为了独善其身,而是为了天下一切众生的解脱而念,那么这句六字真言就是大乘佛法;在这种发心的基础上,若具备了密宗所讲的殊胜见解和修法,如一切法本来清净和生圆次第的修法,以这样的观点和方法去念六字真言,那就是密法。这样,六字真言便有了从世间法到密法的各个层次的差别。六字真言就是这六个音节,其上并没有这些分别,念出来的是同样的发音,但是由于动机、目的的不同,就导致各种差别显现于其上。同样的,在佛像前供一盏灯,若是为了得到健康长寿等而供灯、烧香、拜佛,就纯粹是世间法;如果是为了自己的解脱,就是小乘法;如果是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就是大乘法;若再有密宗的智慧和修法,那就是密法。所以,法本无高下,关键在于发心,由于发心的不同,其结果也有着天壤之别。这相当重要。现在我们听闻密法,接受灌顶,你是出于好奇心?还是觉得接受灌顶后,就会有一些前所未有的收获?你是为了脱离自己的生死,还是为了一切众生?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样你就可以判断出你是否已经发起了菩提心。

或许很多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那么,无论是为了自己的解脱,或是为了自己的健康长寿,则根本不是大乘法。你自以为得到了灌顶,实际上没有。灌顶肯定是大乘的灌顶,但因为你没有这样的发心,便不能成其为大乘法。如果不是大乘法,小乘的灌顶并不存在,世间法中也没有这样的灌顶,那你得到的是什么呢?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灌顶。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菩提心的重要性。没有菩提心,便不可能修大乘法。

多罗那他祖师教言:“菩提心有四大益处,即积极助人的好处,清除一切过失的好处,得诸功德的好处,产生佛陀所有功德的好处。”宗喀巴大师说:“正发心是大乘道的根本,是一切高尚行为的本源,是福慧资粮的点金术,是无量功德的宝藏。”所有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们很重视和赞扬菩提心。特别是佛法称:“发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的教义记在心中而学修大乘密法,是所有想学修密法者不可缺少的。有菩提心,虽凡夫俗子,其思想行为会变得高尚,获得佛子菩萨的称号;若无此心,虽有智慧和神通,别说成佛,就连大乘道的门口都进入不了。所以,渗透利生菩提心的一切善行善念都属于解脱和成佛的福德资粮,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缺乏菩提心,善行就象缺乏肥料的庄稼,只能获得极少的收成。因此称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大法。阿底峡尊者也曾说:“佛教与外道的区别,在于是否皈依三宝;而发菩提心与否,则是大乘和小乘的主要差别”。大乘和小乘,在发心、见解、行为、修法和果位上面,当然都有很多不同之处,不过最重要的差别在于是否有菩提心。愿度一切众生的学道者,都是大乘菩萨。没有发愿度众生,只是愿意自己一个人从轮回里解脱,这是小乘的修行者。如果没有菩提心,即使修些生圆次第或是其他法要,一概不能成为大乘法;唯有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再修六支瑜伽及其他圆满次第修法,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大乘修持。


     

从发心的自相来说,可分为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前者在资粮道与加行道上所修,一旦到了五道中的第三层位--见道的时候(初地菩萨),即可生出胜义谛菩提心。这种菩提心依靠修持证得自然流露,毫无造作,离一切戏论。此时,就有能力直接去利益众生。当然目前给你们讲胜义谛菩提心还为时尚早,只是让大家能明白修行的整个路径。但要达到更高层次需要一个过程,就象上楼梯,只能一级一级地上,不可好高鹜远。

如何才能发出菩提心呢?传统的方法是先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种子,因此可以通过四无量心的发愿来开启和扩展自己的菩提心。发心又可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两种。比如有人落入水中又不知水性,马上有性命之危,你看到之后,出于对他的的慈悲,立即想去救他上岸,这个愿望是愿菩提心。当你决心已下,跳入洪水中奋不顾身地救起溺水者,这一举动就是行菩提心。只有先发出愿菩提心,才会生起行菩提心。关于愿菩提心的修持,有三个方法:一、修自他平等;二、修自他交换;三、修重他逾已。把自己看得比较优越,把别人看得比较低贱的傲慢心理,是发展慈悲利他的主要障碍。所以要明白众生在本性上是平等的--真正的慈悲心是平等的心境。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将自己的快乐、美好施予众生,并且去承担他们的所有痛苦,进而才会产生尊重、爱护众生超过自己。如此,善良的品质就可以增加。至于行菩提心,就是把对众生的关爱慈悲,真实地付诸于行动之中,包括: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六个方法(六波罗密)。真正的菩提心不但应在心中生起,更应付诸行动之中。

发心的种类:我们要修大乘佛法,都有各自的动机,但不外乎以下三种:1、国王式发心,2、船夫式的发心,3、牧童式的发心。所谓国王式的发心,就好象国王先摧毁一切外敌,清除一切国内的隐患,自己先坐稳王位,再尽君主的义务,安抚一切百姓。比喻修行人想自己先成佛,然后再渡一切众生到佛位。而船夫式的发心,是指修行人想自己和一切众生能同时成佛,同时获得解脱的妙乐,就如同在江河上摆渡的船夫,他的目标与努力都是为了自己和所有乘船的人能一起到达河对岸。最殊胜的发心就是第三种牧童式的发心。牧童为了牛羊能吃到嫩草和饮水,并防止虎狼等野兽的伤害,于是将羊群赶在前面,他自己走在后面。就象地藏菩萨所发的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修行人只有发这样的心,为了先将一切众生都安置于佛位之后自己才成佛,才会有最高的成就。但千万不要私下里偷偷地想:“只要能快点成佛就发第三种心吧,反正也不可能所有人都真的成佛。”如果你有这种念头,实际上就没有牧童式的发心了。牧童式的发心应是从心底里真真切切地发出的,完全是出于慈悲轮回中的苦难众生而生起的,只有这样,才会有无与伦比的巨大心力。因此发牧童式的菩提心,应贯穿于修行的始末。开始时依靠念诵仪轨,思维法义并在皈依境(代表你誓言的见证人)前长期地反复修持。直至进入见道位后,能通达法尔真如,悟入空性就产生了无造作的的胜义谛菩提心。到了那个时候,也不需要仪轨来引发,自然而然的,时刻不断地就有远离戏论的无伪菩提心。

 

菩提心观修法

第一、修心七支义观修法

一、知母

在无始以来的轮转过程中,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我们都死过成千上万次,也生过成千上万次,而我每一次轮回的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这样我们可以知道,所有的生命都肯定做过我的母亲。不仅过去如此,将来也是这样。

由于转世无始,合计每一世的母亲便有无量无边。从今生的母亲往前算,算到一百亿世,母亲的数量就已超过地球总人口的一半多;若再往前算下去,则所有的母亲尽虚空界也无法容纳。由此可见,哪一位有情未曾作过自己的母亲呢?不仅做过,而且做过无数次。这也是遍知有情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生世的佛陀以谛实语证明的事实。佛说:无始以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历百千劫,在多生之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之故,一切男子即慈父,一切女人即悲母,往昔生生世世中有大恩德故,与现在父母的恩德平等无别。

现在让我们对家人、同事、道友等一一观修:我的父亲……我的奶奶,我的爷爷……姐姐……哥哥……邻居……同事……好友,他们都做过我的母亲。我家的小区的所有的邻居……这座城市,城市每一座楼,每一个窗户,每一辆汽车,街道上的每一个行人,小区里的野猫和狗……小鸟,蟑螂,蚂蚁……都在过去世做过我的母亲。乃至整个国家、地球,北俱卢洲,西牛贺洲,东身胜洲,这个世间以及他方世间的所有的旁生,乃至蜷飞蠕动的昆虫,我们看不见的遍布任何一处的无量的神识,饿鬼,地狱的无量无边的有情;欲界六天的天人,色界十八天和无色界四天的天人,以及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量世界中的无量有情,无不做过我的母亲.

如果我是一名售货员,就要试着把每位顾客都看成是母亲。母亲来购物,自己态度能冷淡、爱理不理?再比如,我是一名护士,反问自己:在我眼里,每天来住院的病人,我认为是母亲吗?看见病人卧床呻吟,我是见母亲受苦而于心不忍吗?我是恭敬承事护理母亲吗?或者我是一位老总,在你眼里,成百上千的工人是母亲还是下贱的佣人呢?如果都是母亲,为什么没有体贴、关怀之心呢?再看,家里的老鼠、门外的大黄狗,眼前最讨厌、最瞧不起的人,我认为是母亲吗?假如对周遭的人都不认为是母亲,又说一切有情是我母,这不是相违吗?如果认为这是坏人,不要管他,如此不可能成就菩提心。眼前的有情都被你放弃,还说要担起救度一切有情的重担,岂不是自相矛盾?假如见到每一位众生,都能从心底深处认为“他是大恩母亲”,则自然容易发起“我要为他而成佛”的心。如此一来,不论任何有情,下至一头猪、一只狗,都会执为是自己“最珍爱的母亲”,如此不仅不会舍弃他,而且会以他为所缘境来成就佛道。

 二、念恩

首先明观现世的母亲慈悲的面容。母亲对我的恩德非常大,我今天能获得此人身,作为修法的所依,能长大成人,能读书写字,了知世间的道理,能有维持生命的财产,能遇到佛法,能依止善知识,忏悔业障,积累菩提道上的资粮,能在今世或者未来获得暂时和究竟的解脱,全部都是母亲所赐予。

当我的神识怀着极度的悲怆,痛苦和无奈,离开我前世的身体,亲人,被业风吹荡,经受种种中阴的恐惧惊慌和傍徨后,我见到了我今生的母亲。自我住胎时起,十个月中,母亲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我。她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让我们不受损害,饮食、起居、身体的活动等都异常小心。为了这个未来的小生命,母亲充满了种种幻想:它是男孩?女孩?它长大后会是怎样?这个孩子,因她而来到这个世界,她把它带到了这个令她悲欣交集的世间,他会幸福吗?我的母亲,她还年轻,她无微不至地抚育我,身体越来越沉重,变形,母亲生产之时,遭受巨大的产难,犹如百千利刃屠割身体,心识迷惑,不辨东西南北,此时母亲全身疼痛难忍。经历了近乎死亡的痛苦,我出生的那天,成为我母亲的母难日。     

我们刚诞生时,像黄毛小猴一样难看,但在母亲眼里,却是天底下最可爱的孩子,把我们抱在温暖的怀里,捧在手心,百看不厌。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母亲以乳汁养育我们,一调羹、一调羹地喂我们吃饭,亲手为我们擦鼻涕、屎尿,以种种方便毫不厌烦地精心养育我们。我们幼时常常在母亲怀里安然休息,在母亲的左右膝盖上爬来爬去。母亲的双乳就像甘泉一样,及时地养育我们,从没有枯竭之时。母亲长养之恩,充满天空;母亲怜愍之德,广大无比。

当我们饥渴时,母亲会赶紧准备饮食,即便在餐桌上,她还是全心全意地爱护我们,总把好菜夹到我们碗里,自己不肯吃。看到我们饭量减少,她就忧心不已。

到了冬天,就为我们做保暖的棉衣。我们缺钱时,就给我们钱。我们成长所需的衣服、饮食等资具,都不是轻易得来的。我们用过的每一支铅笔,每一本练习本,从小到大,要穿多少衣服、吃多少饭菜、交多少学费、买多少书本,这些,都是母亲受尽千辛万苦得到后,给予我们的。一点一滴都来之不易,都是母亲心血凝聚而成。

我生病的时候,母亲抱着我,把我背到她的肩上,白天或夜晚,走过一条又一条街,来到医院,她恨不得把我的病痛移到自己身上。如果我有个三长两短,她恨不得自己替我死。母亲用尽自己的知识、能力,只要能为我们带来利益和安乐,无不为我们成办;凡是有损害、痛苦,无不为我们遣除。母亲含辛茹苦地抚育我成人,如今才有了值遇佛法、修持胜道的机会。所以,母亲对我的恩德简直无以言表。

我们如果能看到前世,便知今世的母亲还在前世无数次作过母亲。甚至在我们做小鸡时,她也曾是用双翼保护过我们的母亲;在我们做小鸟时,为了抚养我们,不管路有多远、有多危险,哪怕劳累至死都会为我们觅食,在我们做小猴子,被人从她怀里夺走之时,她沿着河岸,追赶我所在的那只船,如同发疯了一般,追出一百多里,奋力跳上船,肠寸寸断裂而死。还有一次,我转生猴身之时,她在给我喂奶时,被猎人的箭射中,她强忍痛,把握我放到一边,拿起一片叶子,为我挤出最后一滴奶,放在我身边……

不仅仅是今世,从轮回的无始以来,母亲一直以慈爱之眼观照着我,以慈悲之心关怀着我,使我能从各种危害中得到解救,并赐予我数不胜数的利乐,恩深似海。

 三、报恩

那么,如何才能报答母恩呢?生死中的富足安乐,母亲自己也能得到,但是这一切无不是欺诳。诸母之苦,根本在于生生死死,不能解脱。无始劫来,由烦恼造业,由业感苦,由苦又起烦恼,一直转生在生死轮回中。所以,真正的报恩是帮助母亲解脱生死,一切母亲不想要的痛苦,都从根断除,一切母亲希求的安乐,都无余圆满,最终把母亲安置在佛果中,这才是最好的报恩。父母对佛法无有信心,让他们升起正信;无有智慧,让他们起智慧。劝喻策励父母修持佛法,让他们解脱生死,才是报恩!”佛说:父母对孩子有大饶益,以乳汁长养,随时保护、培育,如此才长成四大的身体。即使千年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父母的大小便拉在背上,而对父母心无怨尤,也不足以报答父母的深恩。

佛说:世间高莫过崇山,悲母之恩,高过须弥。世间重莫过大地,悲母之恩,重于大地。若有男女背恩不孝,让父母生起怨念,母亲一发恶言,孩子随即将堕落地狱、饿鬼、畜生道中。

现在,让我们思维我们的其他亲人,我们的父亲,爷爷奶奶,妻子或丈夫,我们的儿子或女儿,兄姐、阿姨,好友曾为自己母亲时,对自己述说不尽的恩德……我们的邻居,同事,街上擦肩而过的陌路人,汽车司机,站在我身边的素不相识的乘客,其他城市,乡村素昧平生的每一个人,乃至整个地球上各种肤色,种族的人,在饥饿,痛苦,恐惧中生活的旁生,正被宰割的在窒息中四大分离的挣扎中的动物,它们曾为我母亲时,为我付出一生的情感,安乐,财产和生命;以及曾偷盗我得财产的小偷,仇视我的同事,亲人,鄙视我的友人,用粗鄙下流的语言恶毒侮辱我的熟人或陌生人,令我生病的鬼神……它们曾为我母亲时,为我付出一生的情感,安乐,财产和生命;

在无尽的过去生中,曾以慈爱养育过自己的母亲多得可以充满虚空。每一生喝过的母奶足以汇成无尽的海洋;每一生让母亲伤心流下的泪水聚成四大洋;每一生母亲赐予的身体无量无边;每一生母亲给过的衣食堆满大地;每一生母亲为我们做过的事,记录成书,高过须弥山;每一生为养育我们所造下的罪业,足以让母亲在恶趣中感受无量的苦恼。只要我们还在轮回中,来世的每一位母亲仍将以同样的方式养育我们。

现在,对我们恩重如山的母亲正处在极悲惨的境地,她们因无明障蔽而被烦恼魔扰乱,内心不能自主,又没有善知识的引导,疯狂地在轮回崎岖的山路上一路蹎蹶,冲向恶趣险崖。眼看母亲一步步跑向深渊,作为孩子能忍心坐视不管吗?母亲此时最希望孩子来救她,子不救母,谁来救母呢?想到这里,内心应发愿:一定要救拔母亲出离生死,以回报母亲的大恩。也就是发愿尽未来际为诸母开示增上生、决定胜的善道,最后将她们安置于佛果。如此再三发起报恩的善心。

 

四、慈心

慈心的所缘,是缺乏安乐的老母有情。慈心就是思惟:怎么能让他得到安乐?多么希望他获得安乐;应当由我来为他成办安乐。下面,我们修慈心修慈的次第:首先对亲人修,其次对中庸者修,然后对怨敌修,最后遍缘一切有情,依次第修习。  

让我们祈愿:无边世界中的任何众生,不论何种形态、相貌、根性、寿量,不论崇高或是卑贱,平等祈愿他们远离痛苦获得安乐。一切众生诸根残缺的痛苦都无余消尽,让他们身相圆满。若有众生遭受病苦折磨,身体虚弱无依无靠之时,愿我令这一切病苦消除,让他们诸根重新充满活力。若众生触犯王法,即将遭受刑法诛戮,面临死亡,惶恐惊怖,在如此极度痛苦之时,无有依怙,愿我从极苦中救度他们。若众生受皮鞭、木棒鞭打,披枷戴锁,被各种刑具摧残身体,充满无量忧恼之时,身心倍受折磨,片刻不得安宁。愿我能让他们脱免系缚,不受皮鞭、木杖鞭挞之苦,即将临刑的人也能保全性命,愿令一切痛苦永远消尽。若有众生被饥饿、干渴逼迫,内心希求饮食,愿我能给予他们美味佳肴、甘甜净水,让他们获得饱足。让我们诚挚祈愿:愿盲者复明,看见五彩缤纷的世界;愿聋者复聪,听闻悦耳动听的声音;愿跛者能自在无碍地行走;愿哑者能以语言表达心声。愿贫穷众生获得大宝藏,仓库里充满资具,应有尽有,无所匮乏。希望一切有情都能得到恭敬、爱戴,永远不受歧视之苦愿一切众生都成为所有人天喜闻乐见的对境。愿他们能礼仪端雅,受人敬爱。祈愿众生现在都能受用无量快乐,一切受用丰裕满足,各方面的福德具足不缺。只要有情欢喜,愿我给予他们这些安乐,教导他们积聚安乐之因。愿发愿如是成就。愿众生心想音乐,随念便能现前美妙乐章。愿众生心想净水时,眼前即出现清凉水池,水面上漂浮着朵朵金莲。愿众生无论心想何种饮食、衣服、床榻、敷具,都能随心所欲地获得。愿众生希求的金、银、珍宝、琉璃、璎珞等庄严饰品,都能具足。祈愿:一切时处不让众生听到下至一句恶名,也不让他们彼此产生矛盾。愿众生常获美名,与人和睦相处。受生的身相容貌端正庄严,彼此以慈心互相爱乐。我们应当如是祈愿世界祥和、没有诤论。祈愿:众生需要各种世间资生的安乐具时,都能随心所欲得到满足。祈愿:人人不吝珍财,都能慷慨施予众生分享。祈愿不论是焚烧的烧香、香末,以及涂沫的涂香,或者每天三时从枝头上飘落的众妙杂花,众生都能随意受用,恒时欢喜。普愿众生都能虔诚普供十方诸佛、三乘微妙圣示以及声缘菩萨圣僧。供养三宝,以三宝不可思议加持力、供养者的信心力、不可思议缘起力,可以获得殊胜安乐。但愿一切信不信佛的众生,都能皈依三宝,获得此上妙安乐。普愿天下诸母有情来世都能得到暇满人身。祈愿:诸母生生世世不堕于八无暇的障难之中受下贱身。愿她们生生世世值遇佛、亲近佛、承事佛、供养佛、常随佛学。祈愿诸母每一世都受生为有暇尊贵之身,以此人身恒时亲近、承事十方诸佛。诸母有情,愿有情来世生在富贵之粗,得到受用圆满的安乐。应当如是发起慈心。愿诸母常常转生富贵之家,财富丰裕圆满。这一类受用的安乐,愿我都能慈心普施。愿有情常得相好、常得美名。逐渐串习慈心,就能对治幸灾乐祸、冷漠坚硬的心态。愿他获得相好美名,就愿他获得最好的相貌和名声。愿她们寿命无疆。

因为世间安乐只是暂时的乐受,终究未脱离痛苦,未脱离生死。如果只发心给予众生世间安乐,则远远不彻底。让我们进一步祈愿众生获得出世间的无漏安乐。祈愿女子舍弃不如意之身,得到丈夫身,勇悍、雄健、聪明、有智慧。祈愿诸母世世常行菩萨道,勤修六波罗蜜多。愿有情都能获得大乘的法乐。祈愿有情能常常面见宝王树下端坐于琉璃狮子座上的十方诸佛,能恒时亲近承事诸佛,聆听诸佛说法,获得不可思议的法乐。若有情过去和现在于轮回中造了恶业,将感招不悦意的恶趣果报,愿这些业障永远消尽,不再成熟果报。愿我以智慧剑为诸母挥断生死羂网,让诸母从生死网中获得解脱,速证无上菩提,永享不迁变的无漏大安乐。

 五、大悲

悲心所缘的众生,即具有苦苦、坏苦、行苦的苦恼有情,包括下至地狱、上达有顶的有情。         

1、有情平等流转之苦。

水有咸、淡、香、臭等差别,但又同是湿性,所以差别中有平等,别相中有共相。同样,众生千差万别,但都在生死流转中。三界众生的命运哪个不悲惨呢?最初婴儿“哇哇”哭着降生人间,死亡时,被送进焚化炉,即便是位高权重的总统、富可敌国的富豪、光彩照人的明星,最后也化为一把灰,在生死流转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从这一点看,谁不悲惨谁,谁不需要救拔呢?我们乘坐在同一辆赴往刑场的车上,同是生死人!从这一点看,谁不悲惨谁,谁不需要救拔呢?让我们对三界凡夫平等发起大悲心。

2、思维欲是根本之苦。

对欢喜的境希望,是欲的本性。希求渴望之心,是欲。有名声欲,利养欲,恭敬欲,承事欲,衣食住行欲,权力欲,财富欲,摄受眷属欲,显示自我欲,饮食欲,睡眠欲,升天欲,一一展开,欲海无边,眷属三界众生都想求得自己所爱之事,对于如泡沫一般注定变坏的有漏法,却幻想永远占有、如愿以偿,这样希求的结果无非是希望破灭,引生痛苦。所以,欲是痛苦之源。从十二缘起观察,以贪欲就会追求,行动,会积累能感生后世的业,由此生死相续不断。有情不了知轮回是苦性,怎么放得下对轮回快乐的追求?如是贪欲不止,不知要引出多少生死!所以,以欲为本,生死将连绵不断。

3、思维二种愚痴所产生的异熟生苦。 

当我们的身体受到强烈的痛苦的触恼,就会立即将蕴聚执成我,将五蕴的部分执成我所,这时以我执的力量,心识迅速陷入愚痴迷闷之中,生起极大怨恨、哀叹。其中,猛烈的身体痛苦是身箭受,以愚痴迷闷产生极大怨尤是心箭受。照理说,身体受苦,安心领受便是,不必再增添无义的妄想,但凡夫苦受触身时,立即与无明结合陷入迷乱。此“我执”来势飞速,马上就想“我好可怜!”、“为什么惩罚我?”、“不如早死为好”。凡夫在感受生老病死诸苦时,由于愚痴不但身上中一支箭,而且心上也中一支箭,枉受苦恼、怨恨、悲伤之苦,真是可悲。

4、思维三苦。

此三苦可以摄受一切苦。我们不能认为苦只是苦受,不然就无法成立“有漏皆苦”“轮回周遍是苦”,也没有理由对色界无色界的天人产生悲悯心。第一苦苦,是与苦受相应的状态。

换言之,当下苦受生起时,心识显现的身心世界全是苦苦。一切唯识自现,心识正在逼恼中,哪有安乐可得呢?所以,正有苦苦时,即使有丰富的五欲六尘,也感受不到快乐。第二行苦,指一切有漏法都是苦的本性。即从因缘上观察,有漏蕴每一刹那的显现都受业惑的支配,一直被动地迁流,叫行苦。从未来方面观察,当下一刹并不是安乐的本性,这一刹那带着无量业惑的种子,苦苦和坏苦的种子,遇到因缘就会产生苦苦和坏苦,五蕴的每一刹那都是苦的因位,如同等待引爆的炸弹。第三坏苦,包括一切有漏乐受,与乐受相应的状态。一切有漏的快乐都是坏灭的本性,有漏快乐一定是和痛苦相连,一旦快乐消失,就会引起不堪接受的忧苦。只要在轮回中,就可以断定:不论享受何种快乐,最终都难逃坏灭的结局。由此观察轮回中的快乐都是坏苦性。人间庆祝孩子诞生,买车,买洋房,男女结婚,事业兴隆,竞选成功,,令人们欢喜若狂,这只是凡夫执苦为乐,最初显现圆满之时,人们都认为坚固,永久,其实,都是坏灭的本性,如梦幻泡影,转眼即逝,终会化为乌有。

5、思惟七苦。

复有七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会苦,六爱别离苦,七虽复希求而不得苦。对此七苦,应具体按中士道内容思惟。此处只以生苦为例稍作解释。有情的受生其实是众苦的开端,拉开了无尽苦惑的序幕。不必异想天开,认为由业惑支配的五取蕴会突发慈悲,显现清净、安乐、永恒、自在。摸一摸自己的脑袋,想想这是清净的法吗?冷静地观察一下也会很悲哀,头皮里包裹的只有污秽的头脑、脑髓,这是由精血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哪来清净呢?只不过我们迷乱地执为清净而已。

“生”何止带给我们苦恼不净的肉身,更携带了不计其数的烦恼种子,随时遇缘就会现行。我们行持善法时,这些烦恼粗重便开始扰乱。烦恼种子不断出生、增长,让心无法安住在善法上。就像金子中含有杂质无法打造成如意的金器一样,因为烦恼的影响,使内心不能统一、安定,不堪能行善。看着众生无力行善的状况,也让人心生悲悯。五蕴身中潜伏了无数烦恼种子,遇到引生烦恼的对境,注定要爆发。生贪境来了,便引发贪心,生嗔境来了,便引生嗔心,一生都是在烦烦恼恼中度过,难得有几天平静。这些烦恼都是以“生”为所依带来的,就像潮湿的地上会滋生大量飞虫一样,受了五取蕴,就必定会滋生无数烦恼。

受生是苦恼的源泉。有了生,衰老、疾病、死亡以及各种大小诸苦都会随之而来。为了维持生命,人们要读书、工作、攒钱谋生,不可能一天不穿衣、不吃饭、不睡觉,下至维持起码的生存,都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付出千辛万苦。一生之中,追求名声、地位、财富是为了身体,穿着、打扮是为了让它好看,追求享受是想给予它快乐,做各种运动是想使它健康。为了生,要吃多少饭、饮多少水、睡多少床、穿多少衣服、用多少香皂、服多少药……,诸般辛苦都是以“生”而带来的。再想想,因为受生,有多少住胎之苦、出胎之苦、成长之苦、追求现世之苦、求不得苦、疾病之苦……,因为“生”,一系列的痛苦都随之而来。

一次受生就要遭受这么多苦,如果不解脱,还要无数次投胎,合计起来有不计其数的痛苦。而且,每一次受生的结果只是迎来死亡。懂得这一点后,就知道:只悲悯感受苦苦的有情并不合理,理应悲悯上至有顶、下至无间的一切有情。

6、思维四苦:1.别离苦  2.断坏苦  3.相续苦  4.毕竟苦

1.别离苦      

爱是执著:贪爱时,内心缘对境的功德相执著,只想永远拥有,但有漏法的自性无常,最终都要分离;分离时,因执著而不愿离别,从而引起强烈的忧苦,若失去的是亲人,更是撕心裂肺,痛苦不堪。别离苦,包括离别时和离别后的痛苦。正离别时,难舍难分,心缘所爱境不愿割舍,哀叹流泪。

离别之后,念念缘所爱的功德相,生起强烈的思念之苦,内心不由自主地浮现对境的音容笑貌,想到他(她)的功德,备感悲伤。想想自己,会感到孤独无依。看到别人和亲人、爱人相聚,触景生情,怀念不已;想想未来,又备感凄凉。如此越思念,越陷入悲伤,难以自拔。再观察,和所爱聚会时有多少、有多强的欢乐,离别时就有多少、有多强的痛苦。像这样,不论感情、名利、地位,只要有所爱,在所爱别离时,就会引生忧苦。三界众生一直缘着各种可爱境,希望永久拥有,但有漏法毕竟是离别的法性,终归以爱别离结束。遗憾的是,众生都不能觉悟,一个所爱分离了,又执著另一个所爱,始终摆脱不了爱别离苦。这也让人心生悲愍。

2.断坏苦

“爱别离苦”到最彻底时,即是断坏苦,这是彻底失去一期生命的痛苦。

当一期五蕴要坏灭时,由强大的俱生我执,人会极度恐惧不安,害怕从世界上消失,以我所执又害怕永别儿女、身体、财富、地位,由此产生猛利的忧苦。

3.相续苦

一期生命断坏的痛苦,是“断坏苦”。一期生命结束了,又要继续生死,由此相续所产生的痛苦,是“相续苦”。如果这一世一死永灭,最多也只是受一世之苦,但生死根本不随人意,只要未证解脱道就无法了结。

我们可以预计,每一位凡夫今后会有多少生死、多少求不得、多少爱别离、多少怨憎会,多少追求、多少竞争、多少失败……,每种苦都可以无量来计算。所以,世上最难行的路、最漫长的路、最苦的路、最复杂的路、最不自在的路、最不得休息的路、最无意义的路、最颠倒的路、最孤独的路、最无前途的路,就是这条生死之路。要认识到生死相续是最大的苦恼。往未来观察,凡夫还要迎来无数次的衰老、疾病、死亡、堕落,还要流下无数的血泪,汇成无尽的苦海。这样观察,普天下谁不是生死相续的可怜人呢?

众生身在苦中不知苦,连“解脱”的名词都没有听过。他们浑然不知自己正深陷苦海,往后生死大苦将接踵而来。这有多么可悲啊!不仅不会为自己寻求出离,反而不断造集生死业因!观见无量有情将长夜漂泊生死,应发起拔除有情出离生死的大悲心。其实,以法来衡量,外在的幻景只是迷人的假相。外表的富丽堂皇并不代表众生解决了生死大苦。剥掉这些外在包装,仔细审查现代人的内心世界,想想他们往后还要感受多少世的苦难,就会备感悲哀。轮回里充满了欺诳,到处是自欺欺人,竟将一个充满血泪的过程说成欢快、温馨、阳光普照。所以,我们要从内心深处发起大悲,誓愿救度一切轮回众生。

4.毕竟苦

“毕竟苦”,是彻头彻尾的苦。

可怜的凡夫不论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都只是入生死法,时时只显现如黄连般纯粹是苦的五取蕴,毕竟是苦性。他们不修学圣道,无法消除业果愚和真实义愚,因此决定没有入涅槃之法,只是按十二缘起的方式不断由因蕴出生果蕴,无法摆脱行苦,所以是毕竟苦。      

六、“胜解信”

即轮回苦海中的无量众生,发愿要由我来度化。虽然现在的我也处于轮回之中,没有把握救度他们,但不管怎样,我已发下了这个坚定誓愿,从今以后,就一定会朝这个方向努力。

1、希求心:一切众生都曾屡次作过自己的父母,为父母时无一不是慈爱饶益我,如今,他们正深受轮回无尽的痛苦,我如果不报答他们的大恩大德,不把他们从深重的轮回痛苦中解救,不赐予他们暂时和究竟的利益和安乐,而是只追求一己的解脱,我还是人吗?。

 2、发愿:愿我从今天起,生生世世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尽心尽力的利益众生,在众生的相续中种下菩提的种子,愿他们暂时获得人天善趣,究竟获得佛果。为了我生生世世的老母有情都能够离苦得乐,我愿意粉身碎骨。

3、发誓:愿我心心念念都是为了有情的安乐,做任何一件事,惟一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行住坐卧都唯一是饶益有情。行持任何善行都以三殊胜来摄持。

4、祈祷: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我愿我的相续中能够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如果身患疾病能让我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就让我生病;如果死亡能令我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就让我死亡。

 七、生起

虽由修持发起了慈、悲、增上意乐,立誓救度众生,但衡量身口意的所作,下至不能给予一位众生圆满的利益。不但一般凡夫,即便人天极具能力的转轮王、帝释、梵王也远远做不到;不但人天尊主,即便声缘阿罗汉、凡圣菩萨虽有许多功德,但也无法圆满成办一切有情的所有利乐。因为:一、因上,福慧二资粮未能圆满;二、体性上,一切身口意的功德并未成就一切种智的自性;三、作用上,不具足灭尽粗细勤作、任运成办利益一切有情的事业。所以,利他方面,唯有佛才具足圆满成办无量众生暂时、究竟利益的最大能力。按《瑜伽师地论》所说,到了佛位,自己从轮涅粗细苦恼的怖畏中无余解脱,具有能将有情从一切怖畏中救度出来的善巧方便——身、口、意、业之功德任运自成,又具有大悲心,能对有恩无恩的众生无偏平等地利乐。总之,佛陀具有无量智悲力功德,真正堪能圆满利他,因此为了利他必须上求佛果。

但仅有这方面的希求心仍不足够,还应认识“自利也必须成佛才能圆满”。由于见到他利与自利都必须成佛,而引起决志成佛的欲心。

第二 、自他相换修法

自他二者的苦乐相换,依靠我们的风息——呼气、吸气进行修持。呼气时,观想自己的快乐、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万行的善根、健康、世间和出世间福报,一点点闻思修的智慧等变成白气,伴随着呼出的气流,融入众生的体内,令我生生世世的老母有情能健康,长寿,具足财富,相好庄严,种姓高贵,眷属圆满,智慧超群;愿他们具足知惭有愧,戒律清静,和闻思修的智慧,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

吸气时,观想众生相续中所有的痛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众生相续中所有的烦恼:贪欲,嗔怒,愚痴,嫉妒,傲慢;魔障、传染病、艾滋病以及众生所造的杀盗淫妄等罪业,变成黑气融入自己的身体,由我来代受这世间的一切不平安与痛苦。

愿我能代受过去世老母有情的痛苦,以报答她生生世世无以回报的恩德,只要能让她快乐,我情愿她身上的所有的疾病,痛苦伴随我一生。

愿我能代受她的恶业,只要她能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我愿意长劫中承受受人奴役,殴打,杀害等种种三恶趣的痛苦。那是多么的欣慰,多么好,受苦的是我,而不是我的母亲。实际上,一切痛苦的来源就是我执。然而,人们却不知道:“我”才是痛苦的罪魁祸首,是自己真正的仇人;而其他众生,正是帮助我们断除“我”的大恩人。一切的报应皆应归罪于我执。在与别人争吵时,我们经常会说“你错了,我没错”,其实,说这种话的人,错的正是他自己。为什么呢?因为五蕴的假合本来不是我,而我却硬要把它执著为“我”。有了这个“我”,别人欺负我、诽谤我的时候,必定会感受种种痛苦。有些人反驳:“他打了我,当然是他的错。如果他不打我,我怎么会痛呢?”话虽如此,但正是因为你有一个“我”,才有可能感受痛,假如没有这个“我”,那即使一千个敌人拿着各种武器来砍杀这个肉身,对你来说也不会有丝毫影响。因此,所有的痛苦,都是“我执”惹的祸!无论在自己身上出现的何等痛苦,都是因为自己将自己执为我而导致的,所以不能怪罪于他众。正如《入行论》所云:世间一切的灾害、恐怖、畏惧,都是从我执而产生的,这个使我长陷轮回、无法解脱的大魔,留着它还有什么用呢?所以,世间最可怕的魔就是我执。为了追求自利,虽然经历了无量劫的努力,但也都是徒劳无益,因为只要有了我执,就必定会增加痛苦。依此道理,做任何事情,如果有错,必定是“我”的错,一切过失由“我”领受,怎样也怪不到别人头上。即使“我”被无端冤枉了,也不要给“我”一个解释的机会,因为真正的修法根本用不上这些世间的胜负错对。一切痛苦的源泉就是我执,我们应当将我执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愿我们以猛厉的希求心诚挚地念诵:“但愿众生的一切罪业与痛苦成熟于自己的相续,自己的一切安乐与善根成熟于众生的相续!”

(通过以上两种观想修持法,在产生菩提愿心变成实践行为才算正式进入菩提道)。

 

四无量心实修

皈依法也如前行时,次数作适中即可。皈依境融入自身后,接着心中无妨考虑此十方世界之度。十方世界无论走向何方,均无有尽头之处,故世间是无边的。此一切世间中,充满六道众生毫无间隙。彼诸众生皆为我之大恩父母。彼等其所欲求者唯是安乐,但又不善于修得安乐之法,故唯有受苦,实为可怜,为引度彼等从轮回之苦解脱出来,从速安置于最胜解脱无上正等正觉之佛地,但是现实之我,殊无此能力,故我应速求得具有此种能力之佛位,所以我要修学深道金刚瑜伽,由此心念着念诵此句:

为利一切有情故,圆净佛陀宝位应速登,

         为疾成就佛道故,甚深金刚瑜伽愿修证。 (三遍)

边想边念而生起此心。

接着念诵四无量心时,希望众生都登上他们过去所未享受过的幸福境界,让他们都做好事,种善因。(慈)

希望众生从今日起都脱离苦海,让他们不要做坏事,不要种苦因。(悲)

为别人应得无苦殊胜之快乐而高兴。(喜)

视众生如父母,谁也不比谁重要或不重要,对于别人不论远近,都无偏好心或憎恨心,众生平等。(舍)

这样观想其义而同时念此句: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

    愿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捨。

如是口诵,旋思其义,应尽力而作。(注:若主修发心将下座时又以善根回向,如同皈依时所作,若不主修发心,可以不作回向。)

  座间时应该回想和数数思惟菩提心生起次第。得到纯清的菩提心需要什么条件?若得到坚定不退的菩提心的境界会是什么样的呢?不发菩提心都能成佛吗?等等疑问都应该依经典和善知识引导去解决。

  发菩提心的道理很容易知道或了解。但非常不容易“做”,不但是菩提心,佛法也是如此。

菩提心的利益:何人有其心,从此后称菩萨,人天应恭处,进入大乘资粮道,菩提之道踏上了第一步,清净了无限罪业,一切善业皆成菩提之因。若无其心,修何法亦不成大成法,不成成佛因,修生圆次第与外道相似,功德极少。由此,修菩提心者世上少于如珍宝,对每一个佛教徒来讲,您想成为一位善良、美好、文明、无上的人,必须修学其心不可,祝愿您早日能成就!

 

四无量心之要义

四无量心是指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不论大乘还是小乘,修四无量心非常重要,因其能缘、福德与所缘众生皆无量的缘故,所获得之福德也无量无边。四无量心分别对治害心等;慈、悲无量心之本体为无嗔,喜为意乐,舍为无贪;它们的行相分别是愿具乐、愿离苦、愿愉悦、愿平等;所缘对境是欲界众生;四无量心的修法很简单(只要随时观想“愿所有众生远离一切苦及苦因,获得快乐并住于清净的等舍状态中”,这样思维就可以了,这一点每一个人都可以生起。对于一些有危险性且不易修持的法,最好是在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修,而这些简单又容易获得成就的修法应该提起重视。

为什么无量心的定数为四呢?以慈无量心可对治害心,以悲无量心可对治损恼心,以喜无量心可对治不喜他乐之心,以舍无量心可对治贪嗔之心,故而数量确定为四。慈无量心与悲无量心的本体是无嗔之善,喜无量心的本体是了知他众具乐而悦意,舍无量心的本体则是无贪之自性善。四无量心的行相是何者呢?慈无量心是愿一切众生具足快乐,悲无量心则愿一切众生远离痛苦,慈、悲者从本体来讲,虽然都是无嗔的自性,但从行相来讲,一者是愿离苦一者是愿得乐,此二者实际并不相同,因此不能合在一起讲。喜无量心是愿一切众生具足无苦之乐。舍无量心则是作意一切众生远离贪嗔、住于清净等舍之心,噶当派的教言中说:舍心有两种,即四无量心中的舍心与愚痴无记的舍心。愚痴无记的舍心是指什么呢?有些人无有辨别的智慧,对敌人与亲友都无所谓,不知取舍。而四无量中的舍心则不相同,这是将一切众生都看作自己的父母,对其既不生贪心也不生嗔心,一直住于一种清净的心态当中,因此,我们应当修持四无量心当中的舍心。

有部观点认为,四无量心的所缘为欲界一切众生。大乘则认为,四无量心的对境为三界一切众生,有教证也说:所缘对境无边之故,所获得之果也无量无边。

为何有论说四无量心的所缘为欲界众生呢?此处是从修行次第来讲,也就是说,我们首先应该观欲界众生,因其相续中的贪心、害心等烦恼特别深重,比较容易观想,之后再观色界、无色界众生相续中细微的心,而且欲界众生中,也是先从与自己关系较近的人开始,这样观想很容易成功。

1、  慈无量心

慈乃是希望众生在原有众多暂时与恒久之乐的基础上,渴望具有另外未曾有过的所有诸乐及渴望具有众多乐因中未曾有过的一切乐因,此心此意就是慈。由邪见等断灭善根所造就的热地狱和寒地狱之类,本来就没有暂时和恒久之乐,也没有乐因和任何善业。由邪见断灭善根的人等虽有人之快乐,但没有任何快乐之因。未入解脱道此生受乐善业妙道的人天等,虽有暂时的快乐和乐因二者,但是没有最终的快乐和乐因。具有往生时能去善趣的热地狱者之类有情,虽有一种暂时快乐因,但没有任何其他的快乐和快乐之因。没有成就色界之禅定,于己没有禅定业缘的欲界天人,虽有妙欲之乐,但没有任何色界无色界的快乐和快乐之因。于己具有色界禅定业缘的欲界天人,虽然没有色界无色界的快乐,但是具有其快乐因等种类繁多。这里的快乐是指没有痛苦的体验,而不是真实体受快乐。未入解脱道的具德天人,虽然具有暂时的快乐和乐因二者,但是没有任何最终的快乐和乐因等。入修小乘善道者虽有解脱乐因,但没有最终佛果和佛果乐因二者。声闻、缘觉等阿罗汉众,虽然具有暂时的解脱快乐,但是没有最终的快乐和乐因二者。大乘资粮道的圣士,虽然具有终极快乐之因,但是没有大乘加行道等圆满无缺的终极快乐因众。终极菩萨也是虽有圆满充足的终极快乐善因,但还没有具备终极快乐等。凡是十地终末以下的人或众生,都不具备暂时和终极快乐与快乐因中的任何一项。所以,只要是有情就可以对其慈心观照,发愿其具足快乐和快乐因。

2、  悲无量心

悲乃悲心观照众生后,渴望众生脱离所有大小痛苦;渴望众生脱离所有未被断灭的大小痛苦与苦因,此心此意就是悲。恶趣有情和欲界天人等之身心中的痛苦经验与,与之相应的心和心所,其之所依六根和所缘缘地狱热铁烧热与病痛等是苦苦;欲界天人和初禅至三禅的天,还有部分畜生等少数恶趣之身心中的有漏业果快乐经验与,与之相应的心和心所,其所依和所缘缘无病与相好等是坏苦;四禅至三有之顶的天和人等之身心中的有漏舍受与,与之相应的心和心所,其所依和所缘缘,以及众生身心中的有漏近取五蕴等是行苦,这三苦是轮回之苦、大苦和轮回怖畏。小苦或寂苦,还有称之为小苦谛者,是声闻、缘觉阿罗汉与清净菩萨等的无漏心身。大苦具有三痛苦中的苦苦就是一切恶业。总的说来,轮回之苦或三苦之因就是一切烦恼和烦恼习气,以及其所造就的二业,其二业也就是大集谛和烦恼障;小苦之因是无明习气地和其造就的二小动念,其二小动念也就是小集谛和所知障。大苦和大苦因就是世间怖畏;小苦和小苦因就是灭寂怖畏,所以,恶趣和欲界天人大都有苦苦;多数恶趣和欲界天人大都在离苦受乐时与初三禅都有坏苦;三界众生总是有行苦;小乘见修道以下和异生菩萨都有世间怖畏烦恼障;十地菩萨以下和声闻、缘觉阿罗汉等诸众,都有灭寂怖畏或微小苦谛之因所知障;声闻、缘觉阿罗汉与我宗圣者菩萨虽然已经断灭世间怖畏,但是还要断离灭寂怖畏;十地终末无障道者之身心中虽无任何二障之物,但仍需断灭尚未断灭的微小所知障,也就是还有微小之苦在其身心中,是故只要是众生,就会有任何一种大小痛苦和其苦因。所以,只要是有情,就要用悲心观照,渴望其脱离怖苦,这也就是具有救离怖畏之心的悲心。

3、  喜无量心

喜无量乃渴望众生莫离快乐的心。欲界天人都已经得到了善趣胜身,具有福禄受用美誉等与由此生来的乐受;初禅到三禅具有与乐受相应的禅界禅定、依身、天衣、宫舍等;四禅天以上虽无乐受,但这里所说的快乐专指没有痛苦经验的一切诸物,而其四禅天以上之身心都具有禅定等不生苦验、渴求善果之诸物,所以,其具备了这里所说的快乐;畜生中犹如食草者觅获草料而乐等有其普遍的快乐;善趣的一切善因与,入修三乘道法而得来的地道觉证,其中生来的殊胜依身,声闻、缘觉阿罗汉们所获得的解脱之乐都是这里所说的快乐。断离善根的无间地狱者等虽无快乐与乐因二物,但对其也要喜心观照,渴望其之后获得快乐和与乐无离。从以上法要中得出的结论是十地菩萨与声闻、缘觉阿罗汉等凡是众有情,都能对其观修喜无量之心。

4、舍无量心

舍无量乃对待众生中,不眷恋与己亲近的人,不嗔恚与己疏远的人,对所有远近中立的人都平等看待,于如此舍心中欲住之心就是舍无量。在众有情中,分别远近怨亲而生贪瞋之心的人很多。色界和无色界诸天等虽有往后真正能生的怨亲分别贪瞋心,但无现实的怨亲分别贪瞋心;阿罗汉与菩萨圣者等不仅没有现实的怨亲分别贪瞋,也没有往后能生之源。尽管如此,与此对众生观修舍心时,没有怨亲分别的贪瞋也要常住于无贪瞋的舍心中,有怨亲分别的贪瞋心则断灭其心而住于无贪瞋的舍心中。

这里以平等心对待一切故,凡是有情众生,都将成为喜无量之心观照的对象。这里观想诸佛时,是否需要渴望其莫离圆满快乐?渴望其意住于无有贪瞋中而观生喜无量心呢?非也。四无量是菩提心因,是欲求众生具足快乐、脱离痛苦的利他慈悲心。长久观修这个慈悲心后,会生起前所未生的发心;会增长此前所生的发心,与其二者相对立的是不喜于众生具有快乐;没有众生要有快乐的心愿;忧于众生脱离痛苦等。为断灭这种不平等的贪瞋,观修喜舍二心后可以清净慈悲心,清净慈悲心后可以清净发心,而这个发心无需观照于佛,更无需对佛发慈悲心。

从以上总义中领知四无量的观修方法之后,要以如下正行法修习四无量。

 


正修四无量心

思维曾为父母的普天众生,要具有前所未有的暂时和终久的一切快乐;要具有前所未有的暂时和终久的快乐之因十善与地道功德等,并且由我做起,使其具足上述快乐和快乐因。

思维众生脱离大小有寂之苦;脱离大小痛苦之因;脱离前所未断的大小苦因集谛,并且由我做起,使其断离一切痛苦和苦因。

思维众生具有天人之乐;具有地道之乐等一切上述妙欲之物和快乐;与诸乐无有分离,并由我做起,使其与诸乐无有分离。

思维对普天众生无有亲近怨远之心,视众有情平等可爱,常住于平等舍心中,并由我做起,使其住于舍心之中。

如此诚心诚意多多观修之。

修持发心法门时,一次打坐期间,先要多次观修发心,之后要多次观修四无量,但要知道这里修习的重点是发心。还可以轮流修习发心和四无量,这在见益法要中有示说。这里没有固定的修习方式,如何修习都可以,但要记知观修方法这个根本点。如果不知道这个根本点,那么,修习发心法门将不会有任何作为。

结束时回向及座间、入睡时所应作。

打坐结束时,就象修皈依法一样的善业回向。座息间也要和入定一样,要不断地回想发心和慈悲心,不能无有所思。睡眠时也要使心住于慈心或悲心等任何一心中入睡。按现在的修习传统,这个发心法门要修七昼夜。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