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住宅正在成为主流商品

韵竹

收藏于 : 2019-06-19 10:39   被转藏 : 1   

绿色住宅正在成为主流商品(1)

  (

绿色住宅正在成为主流商品

2010年7月1日,斯特拉特大厦(Strata Tower)在伦敦泰晤士河南岸落成。从开始规划,这座大厦就是建筑界、地产业、环保机构热切关注的一个项目。它是一座高148米、43层的公寓楼,是目前伦敦最高的住宅楼。引起关注的是大厦顶部的3座巨型风力发电机。商业用途的巴林世贸中心是世界上第一栋安装风力发电机的摩天大楼,斯特拉特大厦是第一座将风力发电机嵌入外结构的摩天住宅楼。大楼共408套公寓,现已有1000多人住了进去。



斯特拉特大厦投资1.13亿英镑,设计出自著名的BFLS建筑师事务所,他们安在大楼屋顶的巨型风力发电机直径9米,每座功率19千瓦,能提供大楼所需电能的8%——大楼的自动窗户清理设备、电梯、公共空间的空气交换、照明、供暖,都由它们提供。为了不影响顶楼复式公寓居民的生活,风力发电机的叶片从通常的3片增加到5片,做了相应的抗震处理,以降低噪音。除了采用风电,大楼朝南的立面全部覆盖上太阳能光电板,以便产生绿色能源。公寓内部,能观赏伦敦市容的落地窗边设计了一扇“门”,其实是多孔板,用以自动更换空气,同时引进更多自然光。诸多绿色设计,目的是把这栋住宅楼建成都市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样板。英国政府的一项规划指出,到2016年以后,英国所有新建建筑都要实现碳排放量为零,斯特拉特大厦率先做了实践。它的使用能耗比英国现行的最低能耗标准还低了6%。

有建筑评论家批评楼顶上装3座风车太难看,也有人为之辩护说:“要从未来的角度看这栋建筑。”从外观看,3座发电机像3个大洞,让人想起短命的意大利未来派建筑师安东尼奥•圣伊利亚(Antonio Sant'Elia)画的一幅“新城”(CittàNuova)草图。“新城”实际上是一座庞大的建筑,建筑上有洞,用于交通工具穿行。它绘于“一战”爆发前,体现了圣伊利亚对未来城市的构想。100年后,世界发展到新生态时代,人们对城市、社区的认识早已超越圣伊利亚设想的“装人的机器,居住的机器”。城市、社区应该是人、土地、建筑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让不同背景的居民在共享价值观和生活经验的条件下很好地生活在一起,延续历史精神,促进公民意识。

相比泰晤士河对岸金融城内动辄500万英镑一套的公寓,斯特拉特大厦的房价并不算贵,便宜的23万英镑,最贵的不超过250万英镑,价格非常有吸引力。这个价位更具有深长的意味:绿色住宅并非奢侈品,而已经是普通中产阶级完全能够负担得起的房地产商品,它正在成为地产业的主流产品。

人们对绿色建筑本来有个印象:越是追求绿色、越是强调生态的住宅,越带有实验性,居住者就是有钱的雅皮士。建筑界一直力图消除这个偏见。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里有件展品,叫汉堡之家,即是一座运用最新节能与环保技术建成的绿色住宅。“汉堡之家”为红砖结构的四层住宅楼,像几个叠在一起的方形工具箱。这些“工具箱”是密闭的,隔热性能极好,冬天仅用太阳能、地热、室内电器的散热以及居住者的体温即可保暖,不需暖气。夏天则利用可以制冷、降温的特殊通风装置,免去空调。这种住宅能耗超低,能源极少依赖外部机械供给,没有采暖系统——当然理论上它也不需要,却保证了舒适居住的温度,因此被称作“被动房”(Passive House),是2000年以来在德国、奥地利及北欧特别流行的一种绿色住宅,仅在德国就有8000套,为可持续发展的住宅树立了一种标准。“被动房”的建筑成本高出普通建筑20%至50%,但能耗最多可降低90%,居住数年即可收回成本。

英国建筑师多米尼克•史蒂文斯(Dominic Stevens)更是做得亲民。他从都柏林大学建筑系毕业后,一直在爱尔兰造房子。史蒂文斯告诉本刊记者,他目前住在湖光山色的利特里姆郡(County Leitrim),在这一带设计、建造了多栋绿色住宅。他正在利特里姆郡的乡村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里面的绿色住宅每栋造价2.5万欧元,5周可建好。这种住宅不大,却也有起居室、卧室、书房等独立空间,足够舒适。为什么成本这么低?“我设计的住宅都依地势而建,尽量不改变土地的原有形态,这样就减少了一大块工程支出。”

绿色建筑很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带给居住者良好的心理感受,让其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亲密。在都市为什么总有疏离、隔绝感?就因为当今都市建筑都很复杂,越复杂的建筑越让人与环境脱离相互依赖的关系,因此史蒂文斯尽可能在设计和材料选择上做减法。“我采用的都是最便宜、最简单的材料。但便宜、简单不代表质量差,关键看怎么用。比如我用本地生长的植物纤维和沥青做房子的外立面,防潮效果极佳,在爱尔兰,潮湿是最大的敌人。”他还在屋顶上种植当地的草本植物,又为房子披了一件保暖外套。

史蒂文斯告诉本刊记者,他认为,建筑师应该具备社会理想,他除了收费低,还把建造计划、设计方案、施工过程详尽地发在网上,以推广绿色建筑。网友注册后可以免费下载,自己依葫芦画瓢建一座生态小住宅。他的一些建筑思路引起了大卫•林奇费尔德等很多名气远比他大的设计师的关注。至于绿色建筑的“环保”特点,他不愿更多地讨论。“‘环保’老给人‘怪物’的印象,我倒是觉得‘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效率高’的意思。”

可以进担架的电梯和带绿色的住宅

“我们建绿色住宅,与其说为了挽救地球,不如说为了挽救人类自己,让我们在越来越糟糕的环境中还能舒适、方便地生活。”建筑设计师马晓威对本刊记者说。2008年汶川地震后,马晓威为灾区设计了具有绿色含义的临时住宅“EQ家”,就是这种思路的体现。他说,地震过后的人们对钢筋水泥的墙体有了本能的恐惧感,而“EQ家”的墙体用彩色双层薄膜做成,可以非常方便地用充气的方式搭建起来,不必像普通临时住宅那样铺水泥地面,不会破坏土壤,不用了放掉气收起来,能多次使用。

“居住者很明显能看出墙体是由气体和水这些柔软的东西构成,能给人一种安全感;下雨的时候,雨水就可以用特制的屋顶采集功能让水沿墙体下行,被存储在墙体里;雨水通过沉淀处理后能够洗澡,甚至饮用。受灾的人,让他舒适一些,这个特别重要。我们在储水的墙壁里设计了一个鱼缸,可以有条件养喜爱的宠物鱼,孩子能寄情于宠物,培养责任感,不用一味等着别人来尽责任。”“EQ家”的墙内还装了收音机,一面墙可以倒下来做平台用,这样临时住宅不再只是个睡觉的地方,居住者可以在平台上享受“看”——看蔚蓝的天空,看闪烁的星星;同时打开了一扇和邻居、周围人们交流的门。马晓威说:“不是你受灾了,就得过最低限度的生活。‘EQ家’希望给人们提供正常情况下能享受到的东西和生活的乐趣。”

“EQ家”是特殊情况下的绿色住宅,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住宅工程指导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童悦仲也反复强调绿色住宅的品质和舒适。他对本刊记者说,我国所有建筑物中,住宅所占比例重最大,约为70%,提升住宅品质就是提升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什么是高品质住宅,童悦仲先举了一个例子:“高层住宅越来越多,电梯是主要的垂直交通工具,但大多数电梯都不能进担架,楼内居民突发心脏病,救护车都上不去。我国现行的住宅标准中没有规定高层住宅的电梯必须能进出担架,如果某家开发公司推出的楼盘,每个单元至少有一部电梯可以进出担架,这个住宅的品质必定高于其他的。”

住宅上涂上“绿色”,就相当于高层公寓装了可以进出担架的电梯。发展绿色建筑,绝不是放弃舒适住回不消耗资源、能源的原始人茅屋。进入21世纪,电脑技术的发展也为规划设计绿色住宅提供了可能性。童悦仲说,住宅能源消耗的80%来自于“热”的利用,所以小区的日照和通风尤为重要。日照和通风得到改善,可以少用空调、风扇、暖气,能耗自然就降了下来,电费的开支也少了。以前是手绘画图来设计日照、通风,现在计算机设计辅助软件很容易就可以对规划的小区做通风、日照的模拟。

童悦仲认为我国人多地少,发展绿色的高层集合住宅是形势所迫,通俗说就是公寓,这对户型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拿出一张户型图,是北方地区的90平方米小户型。“阳台就有3个,总建筑面积15平方米,北方人用阳台的时间很少,这个面积分配就很不合理。另外阳台的进深比较大,冬天北方地区日照非常宝贵,阳台太深会遮挡相当多的日光。”他指着厨房和起居室讲道,“厨房开间是1.8米,使用起来觉得太狭窄。起居室开间4米,可以减少到3.6米,这样厨房变成2.2米的开间,勉强能做到双排橱柜布置。起居室虽然减少了,但现在电视机都是液晶的,很薄,挂在墙上就可以。我们生活方式改变了,家庭成员不集中在一起看电视,小户型的起居室也不必做那么大。”卫生间也可以变动。一般的卫生间里都有洗面台、坐便器,另余出一个空间,对只有一个卫生间的家庭来说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如果在洗面台和坐便器旁加一个门,把盥洗空间隔离出来,外面洗脸、洗手,里面如厕,各行其便。”

“政府制定的不是舒适标准,而是政策标准。”童悦仲特别指出国内开发商一直忽略的细节,其实直接影响到住宅的舒适度、方便度。比如即便有了书房,还要给卧室留出放书桌的地方,因为现代家庭不止一台电脑、电视;要有储藏间,做储藏间不需要窗户,不需要外墙,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从南到北开发商都很忽略这点;中国家庭把洗衣机放在卫生间,电器容易受潮损坏,如果不能开辟独立的洗衣间,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壁橱,把洗衣机、熨斗、熨衣板收纳在里面?还有擦窗户的问题。国家规定,窗户可开启的部分不能小于整套住房地面面积的5%,但很多住宅达不到这个标准。“因为五金件非常贵,所以开发商把可开启部分尽量做小。这样的后果就是配不了纱窗,擦玻璃不方便,连家政公司的工人都不愿擦。擦窗户其实在欧美早已不是问题,在美国、挪威,窗户设计成可以站在室内反过来擦。”

开发商越来越重视配套设施,一个重要体现是“门窗”和“新风系统”。万创设计管理中心总建筑师朱建平对本刊记者谈到了万科项目中采用的新风系统。朱建平说:“我们总说设施不配套,从门窗上就可以看出来。万科做项目一向重视绿色环保,强调建筑节能,采用的门窗质量比较高,密封性好。以前门窗简陋的时候,新风通过渗透可以得到保证。门窗高档,氧气进来得少了,就感觉憋气,反而住着不舒服了。北方住宅冬天要供暖气,不开窗很热,开窗冷风吹进来又容易感冒。在深圳时,我看到有的家庭夏天开空调时还要开窗户,这是极不环保的。舒适的室内环境不一定需要大量的能源,只需要设计有足够的通风和适宜的温度。新风系统有一个热交换过程,冬天先把空气预热再进来,夏天进来的是冷却的空气,还经过消毒杀菌,人在室内感觉就舒适了。”因此新风系统成为龙湖、华润、绿城、招商嘉铭等实力雄厚的地产集团开发高端住宅项目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

绿色住宅的开发成本高吗?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绿色建筑设计与工程中心副主任袁镔告诉本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筑业悄然发生了一场革命,它以绿色建筑为载体,在规划、设计、施工乃至后期管理,都发生了关键性的变革。相比发达国家,中国的绿色建筑起步晚了15年。

袁镔说:“鼓励开发商修建绿色住宅,政府要扮演非常重要角色。”本刊记者曾采访旧金山的政府官员,得知旧金山市规划局在2006年出台了一项政策:如果新建或改建的项目符合LEED金奖(LEED是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制定的“能源暨环境领先设计评估准则”,从5个环保角度对建筑进行评估,根据得分建筑可被定为4个级别:基本级、银奖、金奖、白金奖的认证标准,规划局将提前6个月通过审批,以鼓励开发商们修建绿色建筑。投资额巨大的工程,提前6个月开工意味着资金能够尽快周转。在优惠政策的激励下,旧金山有获得LEED认证的绿色建筑44座,跻身“美国十大绿色之城”。英国的英格兰、威尔士规定,根据住宅的能耗为住宅评出A~G级,从2007年起所有住宅出售时必须具有“能效评估证书”,就像冰箱、洗衣机、洗碗机上贴的能耗标签。

袁镔说:“最近几年,财政部拨出专款支持建筑行业使用新能源,每平方米补贴60元,1万平方米就是60万元,每年都有几十个项目获得财政部的支持。科技部也有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这样外保温技术、外窗技术、太阳能利用等技术才能推广、认可。辽宁省的住宅大面积使用地热,效果非常好,就得益于良好的政策与体制。”

开发商普遍有几个顾虑,建筑一泛绿造价就会高,绿色建筑似乎是高标准、高技术、高投入的“三高”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开发商也担心出现前所未见的问题影响工程进度;买房者不喜欢,开发商必须做出妥协。买房人不愿为“绿色”买房,开发商便勉强按法规的最低标准去做。英国有数据称,绿色住宅比普通住宅造价高20%;由于政府对绿色建筑没有额外的补贴或政策优惠,这部分费用只能由开发商自己消化。经济因素直接影响绿色建筑的发展,成本和收益问题是绿色建筑可行与否的关键。一位地产集团的管理人员对本刊说:“如果下面两个问题能给开发商明确的答案,一我要承担哪些风险,二我能否看到明确的利润回报,那么造绿色住宅的积极性就会高很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师林波荣很质疑绿色建筑的成本核算。他说:“美国曾有机构对60栋建筑进行成本核算统计,其中30栋绿色建筑、30栋非绿色建筑。结果证明,单纯依据成本很难判断是否为绿色建筑。而由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协会组织完成的最新调查发现,建筑专业人员和房地产专业人员将绿色建筑的成本过高估计达300%。绿色建筑追求的不是唯一性能指标,因此技术成本的增加会因项目而异,所以前面所说的调查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具有多少参考意义。首先,基于国内《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三星级或一星级绿色建筑,或者是参考国外标准的铂金或银级绿色建筑,它们的绿色目标、性能不同,成本自然不同。其次,要比较技术成本的增加,首先要清楚参照物是什么。现在多数方案设计成本概预算本身就比较混乱,因此技术成本的变化很多时候被夸大或缩水。第三,即使评价的绿色等级相同,由于建筑‘先天条件’不同,成本的增加还是会有所差异。”

袁镔和童悦仲明确表示,建筑追求低碳、绿色不意味增加造价,很多设计原本不合理,比如门窗设计、玻璃的使用,稍微改动就能实现绿色、低碳,并不需要斥巨资。因为工作关系,童悦仲大概是中国看房最多的人,他发现当今的住宅设计中首要的问题是:窗墙比普遍过大,即窗户占的比例太大。“窗户造价比墙贵得多,传热系数比墙大,再好的窗,节能也不如外墙。所以在达到采光要求情况下,窗户不要开太大,特别是地处严寒地区的东北。”我国每年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倍以上,节能型的绿色住宅更具有现实意义。

林波荣认为,由于绿色建筑涉及专业庞多、技术体系复杂,因此成本的节约需要多专业从概念设计阶段就开始介入,而不是建筑师完成设计方案后再由其他专业工程师在其“准成品”上开展工作。如果不进行精专化的设计,绿色建筑很容易陷入简单使用高成本的技术和产品的困境中,不可避免地形成“产品堆砌”和“技术冷拼”,最终以高成本作为代价。因此,绿色建筑技术的成本分析需要从全过程权衡,比如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必须在空调采暖系统中有所体现,否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技术经济效益;而自然通风、遮阳等被动式技术的经济效益最值得关注和推广。在欧洲,也不乏评论家呼吁开发商、设计师不要只把热情、精力放在具有眼球效应的实验性项目上,它们不具备普遍意义,不足以成为房地产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主流的绿色住宅不该有那么多噱头,简单的绿色设计,比如节能灯、节水马桶、尺寸稍小的浴缸、给厨房预留出放分类垃圾桶的空间,更能打动消费者。

万科集团则用工业化预制技术来降低绿色住宅的建造成本。先在工厂生产修建住宅所需的部件模块,然后运到工地搭建,这样做改变了传统施工方法,减少了污染排放、降低了木材使用量。住宅产业化,提高了钢模板等材料的重复利用率,能使建筑垃圾减少约83%,材料损耗约减少60%,可回收材料约增加66%,建筑节能达50%以上,施工周期也缩短了。

开发商的利润空间

在童悦仲看来,开发商建造绿色住宅的利润空间很大。他指出:“现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每平方米三四万元的房子很普遍,就是兰州好一点的房子每平方米也要1万多元。不计拿地费用,建筑安装造价只有2000元,结构造价几百元,开发商在生态、节能技术上做些投入,把住宅产品的结构设计指标做得高于现有的规范规定,对利润的影响微乎其微。绿色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比较高,别的住宅按规定设计使用年限是50年,如果你开发的绿色建筑提高了荷载取值,风荷载、雪荷载按100年来考虑,住宅的使用年限会提升到70年或100年,这就形成了新的卖点。”

袁镔则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盈利的可能。“如果绿色建筑都是高标准的,很难推广,要高、新技术结合。经济许可,可以用高端技术解决问题。但我国现有的情况是基础技术比较低,应该尽量适应。”比如新材料,是投入巨资开发新的环保材料,还是重新认识既有的材料?袁镔谈到稻草砖——把稻草中的空气挤压出去后做成的砖,防火标准完全达到了甲级墙的标准,造价不贵,具有色彩丰富、重量轻、体积小、保温、隔热、隔音等优良性能,在环保上解决了秸秆焚烧的问题,又可以自然降解,不会给环境带来任何负担。在水稻产区这种原料很丰富,极其便宜,目前稻草砖在东北、上海青浦县已得到推广使用。“稻草是最熟悉、最不值钱的东西,这么一加工谁能说它没有代表最环保、最新的科技成果?”

袁镔的观点在英国得到了呼应。德国建筑师、概念艺术家马丁•卡特瓦瑟(Martin Kaltwasser)凭一己之力在伦敦南岸地区修了座120个座位的水母剧院(Jellyfish Theatre),今年8月底已对外开放、演出。水母剧院距著名的莎士比亚环球剧场步行10分钟的路程,用的材料有碎石、淘汰的家具、住宅的木门、重复利用的钉子……都是废弃材料和再生材料。从建造过程到外观,说水母剧院是艺术作品更合适,但它也表明,科学、艺术地运用既有材料是建筑实现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袁镔曾带领他的设计团队为山东交通学院设计过图书馆。考虑到教育单位经费少,袁镔说他采用了最经济的材料和技术,如遮阳、自然采光、中庭和边庭自然通风、围护结构高性能保温、水池替代冷却塔、地道风等。朝南的玻璃墙面用废玻璃管做遮阳带,代价很低。他在中厅设置了拔风烟囱,烟囱里安装了活动的百叶,冬天全部封闭起来,夏天开启后,热空气会往上升,加强了自然通风。他还设计了地道风:打了3条30~40米长的地道,自然风经过地道吹进来温度也降了下来。这几种设计投资都很低,夏天室内不用空调,节能效果非常显著。袁镔甚至细心地考虑到了装修时的浪费问题,他用素混凝土做柱子,减少了装修的面积,避免了装修材料、配件被遗弃、废置。这座绿色图书馆的造价每平方米约2200元,节能效果为普通学校建筑的1/3。

美国城市规划师、建筑师菲尔•舍本(Phil Sherburne)是做绿色建筑名利双收的典范。他专门开发生态社区,建造绿色建筑,在欧美绿色建筑业鼎鼎有名。本刊记者曾在他设计、建造的绿色住宅里住过一天。这栋住宅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纳帕谷,算得上“变废为宝”的典型:庭院的地面、道路由石块拼出,石块间隙填上沙子,沙子渗水性强,吸收了路面的雨水,防止路滑。各条甬道呈流线型排列,有的路旁竖起一人多高的木板墙,正好挡住向内窥视的视线,又没高到压抑的程度。这些木板是拆房屋、船只时废弃的木料,通常情况下它们的命运是被切碎成木屑,甚至粉碎为锯屑。室内,天花板、门用的是葡萄酒桶拆散的木块,地板是果园里死去的栗子树,旧金山海边打捞上的浮木做了餐桌。厨房里丢弃的食物被送进一个密闭的大容器,通过生物过滤净化系统,转化成肥料,撒进菜园里。日常生活用的是清洁能源,舍本打了300英尺深的洞,构建了地热系统,屋顶上铺了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电能、暖气、冷气和热水。

在房屋的设计上,舍本充分利用了纳帕谷充沛的阳光。餐厅朝南的墙壁高10英尺,屋檐向外伸出5英尺,光线进入充沛的同时不那么刺眼,从采光角度看,室内室外都很舒适。客房和浴室都开了天窗,照明用天光。客房内安装了运动传感器控制灯光的强弱,居住者离开房间,运动传感器便关掉电灯、壁炉,放下百叶窗。威尼斯风格的百叶窗用金属制作,遮光,保暖隔热,自动开关还可以调节叶片的角度和开阖的高度。夏天,如果室内温度达到37摄氏度,空调自动开启。

舍本告诉本刊记者,他出生在俄勒冈州,父母经营奶牛场,他从小干农活,培养出对土地的热爱。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人类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怪圈:经济要不断地发展才能生存下去,而高速发展经济最终又会导致人类毁灭。他认为开发商是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角色,于是改行做起了绿色建筑。

纳帕谷的住宅是舍本最新的设计,他的代表作是上世纪80年代在西雅图附近Decatur岛上开发的一个生态社区。小岛风景优美,当时的开发商计划在600英亩的土地上密密地建起520所住宅,还围着海湾修了防波堤,甚至飞机跑道。还好,他还没彻底糟蹋完小岛就破产了。舍本接下小岛后,采取了在房地产企业看来很可笑的做法。别人是尽可能地多填几座房子,尽量降低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毕业于哈佛商学院的舍本却是减少基础设施建设,住宅的建设成本自然也就降下来了——这就意味着减少住宅数量。减少,并不是600英亩土地上只建一座住宅,舍本规划了75座圆形单体项目,每座直径不超过100英尺(约30.5米),剩余的土地由业主共同拥有。岛上不允许跑汽车,人们上下岛乘坐渡船,也不许私人开船。很快,充满互助氛围的社区形成了,并衍生出度假地,舍本也成功了。Decatur岛采用的很多观念、设计、技术今天看也不落伍,至今仍是具有典范意义的生态小区。

在舍本看来,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是利他行为,更是有利可图的产业。他开发设计的每一个绿色项目都进入了良性的经济循环,收到很好的经济回报。舍本告诉本刊记者,他非常注重成本控制,这是盈利的一个重要原因。绿色建筑的一个规则是资源和材料的重复利用,从另一个方面看就是节约成本,提升开发商的利润。舍本做的项目中,建筑废弃物90%以上得到了再利用,在业内是很惊人的数字。所有的建筑垃圾都被分类,分给工地上的每个人处理。“屋面工、园林工、石匠、电工,人人都是清洁工,各自处理各自产生的垃圾。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减少了材料浪费,培养出工人们对项目的责任感。形成良性循环后,收效就看出来了。”

舍本并不一味追求高端技术,他认为改良好过彻底的革命,前者的代价小得多。比如窗帘,历来被视作遮挡隐私的设备,所以挂在窗户里面。“但是挂在窗户里,节约能源的作用就不大了,因为热能已经穿透了玻璃,进入室内。我们把遮光设备安置在玻璃外,屋里不装窗帘,既达到环保要求,又减轻主妇的家务负担,我发现窗帘是最容易积灰的地方。”

省钱,有附加值

舍本告诉本刊记者,加州是嬉皮士的大本营,绿色住宅连同相应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推广、流行似乎顺理成章,一些好莱坞明星在加州置业时专门在官方指定的绿色住宅名单上挑选物业。但在别的地方人们接受绿色住宅还有障碍。大家都能理解吃有机食物、用可生物分解的洗涤剂、垃圾分类回收是环保行为,但在考虑绿色住宅时,大多数人以省钱为前提,而不是关爱地球。

这一住宅消费特点在英国也很显著。英国新任首相大卫•卡梅伦是热情的环保主义者,骑自行车出门,几年前就在诺丁山的私宅上装了水循环系统、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但他没能做好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的形象代言人。这两种商品在建材超市百安居、家电连锁店Curry's有售,9块装的电池板套装,免安装费9000英镑,销售得并不好,尽管该产品的广告说,它们能让3~4个卧室的住宅节省一半的天然气、电费用,7~18年便可收回购买成本。据Curry's调查,消费者普遍愿意为良好的隔热、节能材料买单,因为它们的省钱功效立竿见影地体现在了水电气账单上,但对环保建材、设计合理的公共交通路线——可以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往往顾不上想道德问题。

舍本建议居住者换个角度看绿色住宅:不要只看到你投巨资为住宅安装能源再生系统,等20年才能收回投资;绿色住宅最重要的是采用了诸多节能措施节约了电量的消耗,把能源保存起来转到下一次产生同等能量,同时减少了制造电能的空气污染,通过这个转换过程,居住成本降了下来。这么看,绿色住宅称得上是省钱的房子。普通住宅增加不超过5%~7%的建造成本就可实现节能60%,节能建筑投入使用后减少了水、电、采暖等能源费用,增加的造价5~8年能收回,总成本甚至可能比耗能建筑还要低。况且还有一些建筑节能举措是不需要多掏钱的。

绿色住宅在使用时有个“全寿命成本”。全寿命成本包括:初期的建造成本,这是一次性的;消费期的消耗、维护运行成本。大多数购房者往往只注意到了总房价,而没有计算分落在“使用年”上的价格。环保住宅采用大量实用技术,科技含量高,是综合性能较好的长生命周期的住宅,相比性能和质量差、运行费用高、使用年限短的住宅,分摊在每个使用年的购房成本,还是比较低的。在漫长的住宅消费过程中,住宅的运行成本是很可观的。根据美国的经验,初期建造成本只占住宅生命周期成本的5%~10%,而运营、维护成本却占到60%~80%,但消费者往往忽视这一点。他们更想不到,节能环保提升了房子的附加值,保证他们在晚年想住到养老院时能把房子卖个好价钱。

附加值在哪里?

去年,丹麦第二大城市奥胡斯郊外建起了一座全太阳能住宅——“动感之屋”(Action House)。这座独立住宅铺设了50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房屋的地板采暖、家电运转所需的电能全部来自太阳能。如果遇到阴天,有备用的电泵。窗户面积很大,面积占地板面积的40%,是一般住宅窗户面积的2倍,最大可能地增加了采光,在阴郁的雨季、漫长的冬季室内也很明亮,降低了电能消耗。有人称这宅子是“保姆房”,意思是一个无形的保姆给了你最贴心的照顾。房子里配了2个平板电视,1台洗衣机,但没有耗电大的烘干机,能耗定在每年4000度电,比丹麦家庭的年平均耗电量稍低。现在一对夫妇带着两个孩子住在里面。

“动感之屋”的项目经理里克•里尔多德特(RikkeLildholdt)对本刊说:“很多人认为环保生态的绿色住宅用起来必定很麻烦,你要自己种菜什么的。其实不然,住在‘动感之屋’里是很舒适的。”你连开窗户都不用动手——室内的小气候靠电脑控制,通过自动调温器,根据温度、季节、一天内时间的变化开关窗户。如果居住者自己开了窗户,每一个小时窗户就会自动关上一点。

现在欧洲正在修建9座“动感之屋”,里尔多德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动感之屋”的建造成本有些贵,属于“劳斯莱斯版本”的住宅。但她强调,作为地产商品,售价约56万欧元的“动感之屋”不会贵过普通的3间卧室的公寓。她说,据相关的公式计算,“动感之屋”多余的电能可以卖给丹麦国家电网,30年里就能收回房屋的建造成本。现在电动汽车大量上市,在车库需要充电器,太阳能电池板制造的电能可以为其充电。

绿色住宅产生的清洁能源增强了它的市场竞争力。袁镔教授算了笔账,按美国一些州的规定,太阳能光电板白天向电网供电,每度电成本3.8元,国家收购价4元,晚上业主用电时再向电网购买,每度3.5元。一进一出,屋顶上的光电板为住宅增加了收入。

袁镔指出,在我国目前政策上不支持私人太阳能发电;而且生产一度太阳能电的成本是3.5元和3.8元,买一度电不到0.4元,差价几乎有10倍。“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太阳能发电就很难继续。”我国绿色住宅上的太阳能光电板产生的能源多用于照明,节省了变配电设备、缆线、开关等的投资,基本没有运行费用。在房价飞涨的今天,这倒是我们可以掌控的居住成本。

“被动屋”的德国道路

“被动屋”每平方米每年的取暖能耗为15千瓦,是普通房屋的1/10。在德国零下14摄氏度的冬天,20平方米的房间只要安装两个75瓦的白炽灯,就能把室温维持在20摄氏度。“被动屋”的概念其实是诞生在中国。

记者◎蒲实

沃夫冈·费斯特(WolgfangFeist)博士是德国生态建筑进程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他在德国达姆城创立的被动屋研究所引导了德国节能建筑标准的制定。沃夫冈·费斯特这样向本刊记者解释“被动”概念的技术背景:“要在一个房间里实现让人舒适的温度,有两种不同的路径:你可以简单地把空间包裹起来,比如用一个帐篷。帐篷不断向外界散热,如果不加热,屋里屋外就会一样冷,你需要用积极的方式,比如安装一个耗能的加热器来维持室内舒适的温度。

另一种路径是,给包裹空间的表面加隔离层,室内的热环境将处于稳定状态,一旦停止加热,室内空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冷却下来。这样的建筑,就处于被动的舒适状态。‘被动’就是指不需要向空间表面提供能量的技术,它利用环境的物理属性来生成这个表面。它不仅应用于建筑,还被用于很多地方,比如太空船——你既可以用一个火箭,以巨大的能量把太空船发送到木星,也可以利用木星的重力场来给太空船加速。”

1979年的石油危机引发了西方在建筑学领域的生态探索,节能建筑的实验在世界各地出现。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瑞典、丹麦这些北欧国家就已经有了立法,要求新建筑必须达到一定节能标准,墙体绝热层、热回收、空气封闭性、通风控制和隔热玻璃等已经可以把建筑能耗降低到过去的1/3。费斯特告诉本刊:“正是那个时候,瑞典伦德大学的建筑系教授、我的老朋友博·亚当姆森(Bo Adamson),从中国带回他的经验。

当时,中国长江以南的住宅不允许安装供暖设备,在一些贫困地区,住宅内部空间的小气候环境很差。亚当姆森为中国政府所做的研究,就是在没有供暖的限制条件下改善这些住宅的内部环境,他把这些建筑称之为‘被动屋’。当我们在伦德大学见面时,他告诉我,中国的‘被动屋’概念值得在欧洲一试。1988年,我们开始研究欧洲建筑内部空间的热行为,欧洲‘被动屋’雏形由此诞生于大学研究所实验室的模拟试验,它一步从每天耗能100瓦/平方米跨越到15瓦/平方米。”

亚当姆森和费斯特于是成立了被动屋研究所来实现实验成果的产业化。1984年,德国颁布了建筑热防护法令(1995年修订),一些建筑企业也在寻找节能之道。1991年的第一座“被动屋”是由4个私有企业组成的“被动屋开发商协会”出资修建的,4座房子排成一排,每间房子156平方米。这些原型房子采用3层隔热玻璃,取代了当时普遍使用的双层玻璃,以增强热防护效果,还通过缩小南窗户和增加北窗户隔热能力的方式来减少能耗。原型采用太阳能集热器来加热水,用地下热交换器来预热空气。这些建筑部件当时在市面上都找不到,由4个私有企业单独生产或在实验室手工制作,非常昂贵。黑森州环保部的评估是,它的建造成本比普通建筑高出50%。

但重要的是,“我们用了极为精确的监测设备来获得相关数据。一些合作企业看了被动屋的监测数据说,好,我们来生产房子上的这种超级隔热窗框,或者其他的建筑部件”。从这几个私有企业开始,研究所帮助越来越多的德国中小企业研发它们所需的节能建筑部件,从窗框、墙体到通风系统、热回收系统,再到被动屋专用的热力泵等。“这些建筑部件逐渐在市场上出现,而市场的成功是自我延续的过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金参与,规模和产量不断扩大,价格也相应降下来。我们现在有80多种不同类型的窗户和窗框,合作企业中有50多家制造商。建筑师也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进来,被动屋的设计概念也越来越多样化。”

被动屋最初为什么会在市场获得成功?它要求质量更高的隔热窗框,更厚的绝热层,效率更高的热泵机组和通风系统,这些都提高了它的造价。但费斯特说,在德国市场发育较成熟的地方,被动屋的造价已经降到平均比普通房屋高5%~8%,一般德国人也买得起了。

费斯特告诉本刊:“90年代,多是个人客户修建的单个的或成排的被动屋,后来一些公司、社区开始建被动屋办公室和公寓,5年前,国有公共建筑也开始按被动屋标准修建,比如德国今天一半的新学校都是被动屋,而如今在法兰克福、纽伦堡和弗赖堡等城市,所有新建筑都是被动屋了。”法兰克福是德国和欧洲金融中心,它的房地产市场也非常活跃。费斯特说:“法兰克福的故事很有意思。最初,法兰克福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对被动屋很不看好,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痴人梦话。不过,它还是勉强同意出资让我们在法兰克福搞实验,2000年,我们建了一个小项目。让这家开发商吃惊的是,这个项目还没建好,房子却已经卖光了。

建完后,他们一算账,被动屋的附加成本是建筑成本的8%,但是期房销售给他们提前收回了成本,这个利润比被动屋的附加投资成本还高。这些房子之所以卖得这么好,也是个自我说服的过程。当时的法兰克福媒体大量报道第一批入住者的居住经验,比如,一个110平方米的4口之家一年只需要交120欧元的取暖费,而在德国,通常情况下,一户一个月的取暖费大概就是120欧元,这些入住者对空间内部的空气质量也很满意,这些信息进一步促进了后期销售。有利可图对开发商来说无疑是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这个法兰克福地产巨头接着又开发了一个被动屋项目,再一次取得市场成功。”

大资本介入进一步完善了被动屋的设计和技术,并把附加成本降到了更低,已经达到建筑成本的4%。2006年,德国最大的被动节能型住宅小区——索菲恩庭院(Sophienhof)在法兰克福竣工,费斯特的被动屋研究所为它做了标准认证。当时柏林的建筑杂志评价说,“它绝不是伪装的生态怪胎,而代表着一座城市居住社群和居住文化的发展”。由建筑围合成庭院是德国传统的居住形态,这个庭院项目包括109所有产权房子和40所公租房,内院面积3000平方米。除了具备被动屋的共同特点,庭院还有很深的阳台,这样在冬季就有足够大的面积来接受阳光的辐射,储存热量,在夏季则能为下层阻挡多余的辐射,其他热量由3个带缓冲储存器的煤气燃烧锅炉提供。在这所建筑中,德国的一家隔热材料公司还研制出40厘米厚的EPS保温板做成保温山墙,将墙的导热系数控制在接近零值,达到了严格的节能限制标准。

费斯特说:“法兰克福市政府看到了被动屋的可行性,就出台了一个政策,规定法兰克福的所有新建项目都必须符合被动屋标准。德国的城市不能制定普通法,但市政府只把它所有的土地卖给建被动屋的开发商,政府控股的建筑公司也只建被动屋,这样的结果是,法兰克福一半的新建项目都是被动屋。在房地产投资市场活跃的法兰克福,只要你带来的是被动屋的方案,只要你的价格合理,不是很离谱,你基本可以卖掉你的房子。”

最近费斯特参与的项目是奥地利西部蒂罗尔地区的因斯布鲁克住宅区,是蒂罗尔最大的建筑商NeueHeimat所建的有600个单元的大型住宅。费斯特对本刊介绍说:“一期项目的结构与普通住宅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是常见的5~8层混凝土结构,外层有隔热层,二期则会试验性地采用木结构。它安装的是半中央通风系统和交叉逆流热交换器,每个楼梯间地下还安装了一个中央通风装置,来支持内庭的空气流通和过滤。4个地下水泵在水、乙二醇和空气之间形成交换,对室外的温度进行恒温处理。屋顶铺设有1000多平方米的太阳能屋顶和10厘米厚的绿化层。供暖面有水流过,楼与楼之间的中央加热设施把热量配送到每栋楼里,这些储存的能量来自太阳能、空气热能和锅炉燃烧等产生的热能。被动屋不一定要通过特殊的结构来实现,我们通过这些建筑构件实现了被动屋。”

就在3个月前,欧盟正式出台了欧洲国家的建筑节能性能指导法案,要求欧盟的新建筑在2018年达到接近零耗能的标准,还要求欧盟成员国加强建筑业立法,规范建筑的能源认证标准,在2020年实现近零耗能。这条法案意味着,被动屋作为一种近乎零耗能的节能建筑在整个欧洲获得了更大的市场机会,而在欧盟政治层面上,拥有被动屋制造技术和率先建立起建筑能源认证标准体系的德国,在生态建筑市场的竞争中获得了先机。

建筑师劳伦斯·斯卡帕的住宅哲学

“今天的‘可持续建筑’,在本质上都与过去那些没有任何外部功能、被动与当地气候环境相协调的老房子无异。在没有空调和暖气的漫长前工业时代,老祖宗们积累了几千年的智慧,利用当地资源来与自然环境相处。今天,我们仍然能从这些老房子里汲取建筑设计的灵感。”

记者◎蒲实

建筑师劳伦斯·斯卡帕(Lawrence Scarpa)是加利福尼亚州圣塔莫尼卡皮尤&斯卡帕(Pugh&Scarpa)建筑设计事务所核心人物之一。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他在电话里温和的语调就像在加州上午明媚的阳光里晒得懒洋洋似的。斯卡帕说,阳光,是南加州建筑空间最重要的自然元素。

2002年,皮尤&斯卡帕事务所设计的科罗拉多法院公寓在加州一举成名,成为美国第一座100%能源独立的建筑,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2003年最有价值奖,并直接催生了加州对节能建筑的优惠政策。在此之前长期默默无闻的斯卡帕保持着他的谦逊,他觉得这不过是时势所造。他告诉本刊记者,当他开始钟情于建筑与自然,以及建筑与资源间的关系时,他根本不知道“生态建筑”或“可持续建筑”之类的概念。“对于我来说,这些建筑与任何时髦的概念无关,而仅仅是出于一种伦理诉求,我感到我应该这样去做。”

斯卡帕说:“当我还是一个建筑系的学生时,我所感兴趣的,并不是建筑师的建筑,而是那些大自然里土生土长的房子。比如盖在印尼树上的漂亮的小茅屋,那种绝对的美让我迷恋。这些小茅屋都是称不上建筑师的无名普通人建的,他们只是在努力地与自然共处。在我上大学的佛罗里达州,也有一种本地土生土长的建筑,叫‘佛罗里达克兰克’风格,克兰克(Cracker)是对最初来佛罗里达州定居的当地人的称呼,他们与大自然和土地相处得很和谐。这种木结构房子在19世纪的佛罗里达盖得很多,它有金属做的屋顶和一条把整个房子都包围起来的门廊,房子中央总有一条贯穿前后门的走廊。”这种“克兰克风格”的房子如今被重新发现,在佛罗里达州太阳能中心和州政府能源办公室的官网上,他们大力倡导设计师“为了未来,回归我们过去的节能居住方式”。

这些土生土长的建筑,没有任何“生态”标签,却最懂得如何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处。在斯卡帕看来,“今天的‘可持续建筑’,在本质上都与过去那些没有任何外部功能、被动与当地气候环境相协调的老房子无异。在没有空调和暖气的漫长前工业时代,老祖宗们积累了几千年的智慧,利用当地资源来与自然环境相处。今天,我们仍然能从这些老房子里汲取建筑设计的灵感。我们今天所说的可持续建筑,与这些土生土长的本地建筑有紧密的联系,我们所做的其他一切,都只不过是用现代建筑的方式去采纳古人已经运用过的原则,锦上添花而已”。

斯卡帕的父亲是意大利移民,到美国后在邮局工作,家里大部分人都没上过高中。斯卡帕小时候,家里除了体育画报就没有什么可以读的书了,他考入佛罗里达大学建筑系后,成了家中第一代获得高等教育的人。毕业后,斯卡帕从美国东海岸的家搬到洒满阳光的加州,“这里诞生了弗朗克·赖特(Frank Wright)、辛德勒(R.Schindler)和理查德·努特拉(Richard Neutra)等现代建筑大师,它开放、前卫、勇于尝试的思想常常辐射到世界各地,很多美国建筑师都成名于此”。

事业起步时,斯卡帕总是需要努力用很有限的、不多的预算建房子,为了完成一个项目,常常得到处申请各种资助,他的工作室能够找到根本无人知晓的基金会。对斯卡帕来说,简约的设计风格不仅是一种审美,也是一种设计策略,用他的话说,“简约可以把工程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潜在风险控制到最低”。斯卡帕告诉本刊记者,“加州的气候很温和,比起气候更苛刻的地方来,要实现持续性的建筑更难。在气候苛刻的地方,本来就需要很多能量和很高的成本来给房子保温和降温,可持续建筑的收益反而可观。而在气候温和的地方,要让人们买得起这样的建筑,让人觉得比过去更经济,则是一件艰难的事”。

客观条件限制下,他擅长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材料,在每个细节上控制成本,让居住者使用起来最省钱。他可以找到很多方法来节省花费和控制工程中的能耗,比如,使用抛光混凝土地板就很经济,因为它不需要地板,而且混凝土中粉煤灰含量高,坚固实惠。简约、创造性地利用材料和资源,通过精心的细节设计,让材料在精简状态下发挥最大效能,以达经济的可持续居住,不仅是斯卡帕建筑伦理的诉求,也是他住宅设计的实用主义哲学。

科罗拉多法院公寓给了斯卡帕和他的工作室机会。这块土地是加州圣塔蒙尼卡市场租赁给科罗拉多法院的,拟建经济型住宅,市政府提供了建设资金,并提出了绿色项目的要求,但那时加州还没有具体的法律规范和标准。斯卡帕说:“我们开始设计公寓的时候,许多人都不相信,在这样的经济型住宅项目上搞可持续设计能够把成本限制在可支付的范围内,而且经济型住房很难找到额外的资金。”在苛刻的预算限制下,他们采用了简约的设计,并通过美国能源部从政府获得低利率贷款,还找来一个为净化空气项目免除水电账单。在可持续性的设计上,选址和定向考虑了对太阳能冷却的控制和风向,让建筑外形更易于引入自然通风。

在这个项目中,还采用了可持续性建筑技术,包括满足微型燃气轮机运转,以及基本电力需求和热水供应的发热系统,安装在建筑表面和顶层的太阳能电子板系统,能够利用剩余热能全年产生热水,控制板则把没使用的电在白天送往输电网,夜间再送回来。斯卡帕认为,节省能源对这样的经济型住宅尤为重要,因为“在低收入家庭中,水电费可能会占家庭收入的50%”。公寓还采用了带通风循环绝热性能的石膏面墙,屋顶是高密度泡沫绝热的沥青涂抹层。利用节省的开支,他们在项目快完成的时候购置了天然油布、无甲醛橱柜、不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涂料和可回收地毡。

这个项目大获成功,证明了在加州实现可持续性建筑的可行性,斯卡帕说:“成百上千的美国政府官员都跑来参观。”加州政府由此改变了资助方法,对环保项目采取低税收的优惠政策,还给设计出节能建筑的建筑学院更多资金。现在,斯卡帕有了更多的项目,他觉得人们对住宅需求的这种转变不仅仅是一种流行趋势,他说:“是有一阵儿,可持续性成了流行的概念,但它现在已经超越了流行本身。

在美国,至少是加州,目前有很多的立法,要求建筑必须符合LEED认证标准(美国绿色建筑物标准),人们必须这样做,它已经成了建筑设计的常规。”斯卡帕给自己建的房子,是他自己居住哲学的物化。这幢建在南加州威尼斯市博卡丘大街616号、约204平方米的小房子被称为“太阳能伞”住宅。斯卡帕告诉本刊:“这个住宅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f),我早年曾在他的事务所工作过,他在东南亚接了很多大项目,但他的办公室就像一个大学的工作室,一点也不张扬。

但他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他在佛罗里达老家修建的一栋栋漂亮的住宅,特别是他给纽约一位客户设计的‘伞房’,他用在当地农民那里买来的一块木板给这个房子做了一个遮阳的屋顶,就像一把大伞。‘伞房’蕴含的本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技术的结合深深吸引了我,所以我自己的住宅也命名为‘伞’。”斯卡帕把原来朝北开的建筑转了180度,改成坐北朝南,最大程度享受阳光。他的房子有一个太阳能天篷,既能在强烈的阳光中提供热防护,又能把丰富的太阳能转化为可用能源,为他家提供全部电力。就像佛罗里达的克兰克建筑一样,一条连续的走廊贯穿了整个建筑。明媚的天气里,阳光通过屋顶和天窗将阳光向四面八方折射。

斯卡帕说:“在南加州,这只是很小很小的房子(也许在你们中国这已经很大了),我们的预算比起客户的预算来也紧巴巴的。南加州的温暖阳光会让人觉得,屋内屋外没有太多的差别,所以我们模糊室内室外的界限,用可移动的玻璃墙分隔客厅的内外部空间,在正面入口设计了浸入水中的阶形石头,这条小道的水流到入口处降低了一层融入内部,而把卧室延伸到了户外,创造了露天的卧室阁楼。”他的家贯彻了使用可回收建筑材料的原则,比如使用可回收报纸制成的隔音板来做传统橱柜的表面材料,用压缩碎木屑做成的定向刨花板做结构材料。“我们家生活方式没什么特别,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斯卡帕笑着说,“我们常常抱怨,就像所有的人家一样,比如,储物间和橱柜怎么这么少,东西怎么这么多?衣帽间又坏了,快去把门修好!不过,我们的能源消耗账单是一年只有500美元。

绿色住宅正在成为主流商品(2)

 

 绿色住宅:从内到外的生态革命

绿色、低碳、节能建筑,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打出的招牌。在听项目介绍时,经常会听到地源热泵系统、新风置换系统、混凝土天棚辐射系统等专业名词,很多有环保意识的消费者虽然感到陌生,又隐约感觉到代表着某种安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受其吸引。吸引消费者的还有使用上的便利,自己不需要操什么心,而能拥有一个全年接近恒温、恒湿、恒氧的室内环境。还有的消费者是从经济方面考虑,尽管节能环保的生态建筑的初期投资有所增加,但在后期使用上,因为各种再生能源的利用,使用成本比其他商业住宅是有所降低的。以南京朗诗的国际街区为例,恒温恒湿系统运行费每平方米每年21元,将冬天的供暖和夏天的制冷费用全部包括在内,甚至低于有的小区一冬天暖气的使用费。

记者◎苌苌

节能技术的新高端

“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可理解为: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通常低碳住宅的技术体系分为8个方面:低碳设计、低碳用能、低碳构造、低碳运营、低碳排放、低碳营造、低碳用材、增加碳汇。朗诗地产的研发部经理余昌勇向记者介绍说,“建筑自身能够达到的节能率是关键,只有将被动节能基础做扎实,利用技术手段去实现主动节能才显得有意义。朗诗的科技节能系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被动节能,朗诗的强项在外墙外保温系统,保温K值控制在0.4到0.5之间;外遮阳系统,针对上海为主地区天气的特点高温高湿采用混凝土天棚-辐射技术,是目前最高效、最均匀的散热方式;第二是设备控制系统,通过自控实现节能;第三是能源供应系统,如利用地下常温层这个天然能量仓库,通过精密的管道,低耗机组等设备实现地源热泵技术,这是朗诗住宅产品节能的一种主要途径。

余昌勇工作的位于上海浦东的朗诗建筑科技公司,是朗诗地产的“一体两翼”结构中的重要一翼(主体为朗诗地产,另一翼为物业),在2008年成立。他们收购了一家综合甲级设计院,并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将每年销售额的2%投入到研发工作中。朗诗地产董事长田明介绍说:“可以把朗诗的众多科技节能技术看做一个武器库,朗诗在做每一个产品的时候,都会根据项目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地方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武器搭配。中国城市南北差异很大,指望某一节能产品模式是万能的可复制品,是不可能实现绿色节能目标的。”正是对技术研发的重视,使得2001年创立的朗诗地产在9年后成为全国绿色环保建筑领域的领头羊。从第二个项目南京朗诗国际街区开始,朗诗就把他们高舒适度、低能耗的绿色住宅产品不断带入6个城市的14个项目,其中苏州朗诗国际街区项目是全国第二个获得绿色三星标志的住宅项目。9月15日刚刚公布朗诗也将在绍兴开始他们绿色住宅项目建造的消息。进入上海两年,朗诗已经开发了三个项目——宝山朗诗绿岛,嘉定南翔项目以及长宁天山项目。全部使用朗诗已经在南京等地获得成功的绿色节能建筑的建造模式。

在绿色节能建筑项目中屡屡被提到的地源热泵系统是与一种土壤换热的技术,通常我们使用的空调都是和空气换热,而地源热泵使用与土壤保温的水换热。在10米以下的土壤温度平均在17~18℃,朗诗将管道埋入60米的地下,获得比较恒定的水温,水提上来后,虽然还需要能源加工到合适的温度,但耗电比较少,因而达到节能的效果。但因为这项技术在欧洲也只有几十年的时间,记者接触的有的房地产开发商还处在观望态度。而2006年开始使用地源热泵系统的朗诗,已经在管道设计和数据参数上积累了很多信心和经验。“有的开发项目在运用上出现的问题都是技术上的,例如做地源热泵系统,关键不在泵,而是在于调节的末端和地下的能量负荷是否平衡。”

现在的朗诗用“人居价值”取代了他们最早提出“恒温,恒湿,恒氧”的说法,因为所谓“恒”是一个相对概念而容易被误解,朗诗的住宅冬天温度保持在20~22℃,夏天在24~26℃,达到一个舒适的居住度。有的客户渐渐会觉得,除了朗诗的房子,住别的房子不习惯了。余昌勇介绍说:“以前我们只是强调节能方面,现在我们给自己提出节水、节地、节材,在运行各方面都会强调。”此外,朗诗也在一次次实践中不断改进房子的外观,很多提出恒温恒湿的项目,都有一个特点,窗户做得比较小——为了保温。虽然从室内看,3个连排窗户并不太影响采光,但就外观而言,有的客户也反映像教学楼,而不像住宅楼。在后期项目中,朗诗做了很多改进,窗户变大了,原来没有阳台的有阳台了,原来是凹阳台现在变成了凸阳台,越来越在外观上接近常规的房子。

外部环境的生态革命

改变了建造方式,改变传统理念,是未来住宅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欧盟提出将“低碳经济”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未来中国商品进入欧盟市场必须获得低碳的通行证。在绿色住宅上,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上,也倾向于保证有绿色节能建筑的技术。比如外墙外保温技术,现在已是政策强制执行的一个条款。当技术在普遍层面上达到一定水准,对有的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就会去考虑在更广阔的天地进行他们的居住生态革命的实践,而这方面的确留很大的舞台。

在很多大的房地产开发公司,都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方向,这也是企业核心价值的体现。比如朗诗的口号是“人居价值”,而在重庆起家的金科地产,注重的则是“邻里生活”。从重庆到无锡发展的金科地产,正在建造的“世界城”是一个50万平方米的世界级街区,一方面响应国家把“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世界第六大都市群的政策,另一方面他们也尝试在城市飞速发展带来的冷漠与嘈杂中,恢复一种富有人情味儿的“邻里生活”。世界城所在的南长区本身在无锡就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地块位于东临古运河、北边是太湖广场,是中国经济大动脉京杭运河旁的第一座国际街区,在建成后无疑将会成为无锡地标式的建筑。

建造采纳的是以纵横的中心街区辐射开来的“围地型”的模式。完全开放式的小区,以商业充当围墙,把居民对城市生活的需求,充分填充到开放式的街区中,以此带动居民逐渐形成具有互动性的邻里生活。区内的建筑项目,按照功能分为5种。1/5为主题街区,通过道路分离,形成方正、规范、自然的街区概念,主题街区又分为四大主题:艺术、餐饮、时尚休闲和孩童教育,中间街道的尺度都有特别的调整设计,除了行车,能让人在街区里有舒适的散步环境,并形成一种购物的便利。园区内1/5为世界园林,参考的是对称、大气的法式园林景观,洋房区入口均植有造价30万元的桂花树与各种稀有树种。1/5为城市洋房,作为金科第十代洋房产品,金科的洋房设计河规划已经走在行业顶端,具有仪式感的入户大堂,泛会所概念的入户新诠释,户型套房设计、北向厨房等设计均尊重本土人居习惯。1/5为私家会所,被打造成未来无锡的顶级私人豪华会所,可以满足居住在此的居民的商业高级会谈的需要。另1/5景观高层和高端公寓,将会成为无锡新的天际线。科技住宅概念的升级,大堂会所化、空间精致化,每家配有50平方米的私家泳池。

大量的人口高度地往城市集中,给城市的配载等方面带来很大的压力。很多时候折磨我们神经的是上下班高峰时间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水泄不通的行车道。如果通过城区的完整的规划,将住宅区、商业、学校、办公、衣食住行、生活配套,有机地结合起来,变成一座小城一样,也是居住生态上的革命。这方面最有名的案例是深圳的华侨城。

“生态革命对我们来说,更多是从根本上改善居民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完全依赖于新材料,高科技。不仅是做到外墙外保温,而是推开窗看到的是满眼的绿色,视野里看到的主要是天空,而不是楼房,不用再跋涉10公里送孩子上学,不用在路上堵一个小时去上班,这会给人带来一天的好心情。”

华侨城来到上海做了两个项目,一个是浦江华侨城,一个是西康路989,将他们在深圳华侨城成功的经验带到了上海。从贯彻华侨城的理念来说,地块较大的浦江华侨城做得更丰富一些。在浦东一块大约2平方公里的区域做了完整的规划,做到低密度,高绿化,学校和办公场所在同一园区,减少汽车的使用,更适宜人的衣食住行。在浦江华侨城内,总共只有13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综合容积率只有0.7,在上海这样的地方,如果只有0.7的容积率,一般都会做成单价最贵的别墅,但浦江华侨城的项目不仅有别墅,也有从几十万到几百万元一套的公寓。而13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中,又有50万平方米是办公和商业建筑,而整个小区的平均建筑高度只有2~3层,这都是在地产项目中很少见的。更特别的是,浦江华侨城在小区边界临主干线的地方,做了一个长达5公里、宽度100米的绿化带,相当于一道绿色城墙,起到隔绝噪音和降低空气污染的作用。

西康路989是位于上海市中心的一个高端住宅区,位于普陀区,大约有4万平方米的用地。与浦江华侨城不同的是,由于标准地块狭窄,它不能提供自建的商业和学校这样的配套设施,华侨城未来将针对周边已经做得很完善的生活配套和商业设施做一些改造,将整个区域提升到一定的水准。在上海市区不缺乏精装修的高端住宅,但缺乏很好的绿化和令人心旷神怡的花园,人们似乎对此充分理解,习以为常。而西康路989号最大的特点是在4万平方米的用地中,保留了1万平方米的地方作为中心绿化地带。在寸土寸金的地方,在都市高端住宅中营造出一种花园般的感受。

低碳的造城运动

几年前因为上海碧云国际社区项目采访过的张弦,最近在杭州边上拿了一块29平方公里的土地,位于青山湖畔。启动区有2.8平方公里,作为杭州科技城概念下创意产业园区,有住宅、办公区、酒店、商业街。他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改造一个社区的环境,而是造一座城。29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澳门的面积。也因此,他也有机会将一直关注的低碳生活的概念得以更加彻底的实施。

“这个项目我们会和IBM合作,他们有一个‘智慧地球’的计划,几年来在世界局部地区推广‘智慧城市’的概念。和他们接触以后,我的思路也开放了很多。”张弦说,“之前对绿色建筑的想法只局限于高科技和高技术、太阳能、同层排水等,都是很小的环保概念,它对环保以及居住环境的改善效果很有限。我们现在一个肯定要上的项目就是医疗,我们会盖一个医疗保健中心。科技最大的作用是突破障碍。我们开发商之间也在聊,都觉得开发一个相对大的社区,首先碰到的是体制的障碍,比如医疗。再比如我们选用的路灯,它里面就有监控设备,但如果在一个大城市里面,每个系统都单独建自己的系统,浪费非常严重。”

“很多住宅需要放到更大的城区做,才能真正体现绿色节能生活的概念。仅仅是一个住宅项目不足以贯彻到底,反倒有成卖点的嫌疑。”张弦说,“所以政府应该起到更多的作用,与开发商合作商讨一个城区的统一性的绿色建设,而不是各自为营。”在青山湖项目中,还会建设足球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等多而全的体育设施,而且会全部电脑联网。“你上着班就可以上网站看看,足球场空出来没有,有哪家单位的球队可以和你们踢比赛。可以在你的电脑上看到游泳池的监控,看看泳池人多不多,你喜欢的姑娘是否来了。商业网点也上网,可以在网上选择你家附近的商店,点击商品,等待送货上门。之前陆家嘴尝试送货上门但不是很成功,我们研究那是因为网点分布得不够科学,密集。”

生活和工作能够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越来越希望有这样的项目:办公和居住,商业和电影院等都混在一个区域,大家在这里也容易建立感情。否则每天的时间都奔波在路上,不可能总有好心情、交往新朋友。“规划也很重要,比如尽量让人不要动车。过去的园区每个公司都会自己开班车,我就整个园区整体规划班车的使用。咖啡馆和图书馆都开在路的两边,逼着大家从办公室走出来,不要吃完中午饭后就直接回公司,而是出来和周围的人交流。”张弦说,“而且我们要通过一种手段,让这类的消费物价下来。我最近和戴(志康)总也在聊,过去是年轻人向往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很多高科技绿色住宅项目几乎变成了中产阶级区别于小青年的壁垒,现在我们要把这种趋势倒过来,让中产阶级参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踢足球、打篮球、骑自行车、泡咖啡馆、看电影,这才是有活力的低碳生活。”

室内生态小革新

位于上海闵行区七宝路的万科城花新园正在申请绿色三星标志,而全国得到三星的住宅项目屈指可数。万科城花新园在万科最早在上海开发的城市花园的边上,天然地理位置并不占优势,虽然销售会告诉你这里打车到机场只需要20元,但每隔一会儿就有飞机从头顶飞过,的确会令很多消费者心里打鼓。而以小做大或者说在不利条件上,提供给消费者更为划算和更为精心和贴心的住宅项目,对于刚刚组建家庭、经济刚起步的年轻购房者来说,是个很难拒绝的诱惑,这也正是万科多年来所擅长走的路线。

在万科城花新园的样板间,记者首先注意到的是万科使用的双窗科技,两扇双层玻璃窗之间有一个10厘米厚的空墙。双层玻璃之间充入惰性气体,做到了完美的隔音效果。万科的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他们在屋顶上种植一种叫做佛甲草的耐旱的植物,隔热,隔温,降噪,吸水,即便住在顶层也可以避免噪音和热度的干扰。这是一套三居室,面面俱全,但当知道只有95平方米的面积不免令人感到惊讶。空间设计和利用正是万科的强项。万科在城市住宅的小户型设计上一直走在全国的前端。2005年时,国家出台了一个90/70的政策,提倡建造90平方米和70平方米的小户型公寓。万科在政策出台以后就研发出早期的90平方米做三居的户型产品。在今年走到第五个年头,三居户型经过一代代的改版进入了3G时代(Good space,Good function,Good quality),所谓好空间,好功能,好质量。

在这个95平方米的三居室户型中,客厅的面宽做到了4米,主卧的面宽做到了3.7米,得房率有88%,因为产品是多层的形态,公摊面积少,厨房的建筑面积并不是很大,但是万科做成了U形厨房,因为U形厨房的使用面是最宽的。使用台的使用面积,大约有5个多平方米。在卫生间里配备了四件套,增加了浴缸,卫生间第一眼给人的感觉比一般130平方米户型的卫生间要大。而万科精装修带家具的住宅产品的收纳系统也是做到了同业最前线。相对前几代住宅产品,万科把储存空间的功能做到房间的各个隐蔽的角落,节省出一个储藏室的面积。对消费者来说也是开源节流,花更少的钱得到更多的使用面积的一种方式。

万科城花新园的另一个特点是,有一条天然河流——姚浜河流过小区,万科城花新园完全保留了原河道,河的两岸保留全部的原生植被,河的堤岸做一些改造,方便人们钓鱼或者散步,只在水面以下做一些基础的治理,保持河水清澈的效果。做到了绿色三星的36条评定标准上的“保留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的规定。三星绿色标志是在节水、节地、节能、新技术的应用等5个维度的指标考察绿色住宅项目的品质。

第一个获得三星标志的就是深圳的万科项目。在万科城花新园,小高层设置了太阳能设备,每家都有一个积水罐,万科的房子往往是在后期使用中,会让人更多感受到建造者为他们保留的便利。“小高层住宅用的是地暖科技,多层住宅配置的是分管级空调,一个压缩机带两个出风口,外观类似中央空调,大方美观,并且使用方便,比较节地。如果装立式空调再配上点装饰品,1平方米就没了,等于浪费了2万块钱。”万科的工作人员如是算账。在万科城花新园的公共设施,也采用了部分太阳能技术,但并不是每个项目都适合搞起全面的科技节能住宅,比如万科城花新园针对的客户群,就要考虑到成本的增加与接受程度,不过万科还是在会所的室内游泳池,尝试了使用地源热泵系统,这也是万科未来考虑是否普及这种设备的一次应用试验。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韵竹 关注

文章收藏:4655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