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心藏神、肺舍魄”,试试常做一个动作,安神定魄

大汉王朝

收藏于 : 2019-06-17 10:39   被转藏 : 1   

我们正常人,有几个真的能做到“泰山崩于眼前而不乱”的?唯有很小的婴儿能做到。有的人说,这是因为小婴儿还不知道害怕的缘故。

其实不然,连没有感知的小动物还知道害怕呢,何况人乎?三几个月的小孩,他们为什么无所畏惧?在中医看来,是因为他们“真气内守,含而不散”的原因。

三个月内的小孩,他们最常做的一个动作是什么?双手握拳!而且还握得非常紧,即使我们用力扳开他们的小手,一松开又握得紧紧的。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也是他们的一种“神志活动”——有安魂定魄之功。

对于精神活动,现代医学认为,这就是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其它组织器官没有多少关系。但是,中医的理解却完全不同。中医讲所有的神志活动,分为“五神”,也就是“神、魂、魄、意、志”,和“五志”,包括“怒、喜、思、悲、恐”。

无论五神还是五志,都依赖于体内五脏六腑的调节,并且反过来也会影响到脏腑功能,无论是脏腑影响神志,还是神志依赖脏腑,起主导作用的就是“心”这个君主之官。

在中医看来,心不仅有“思维”,还有“记忆”,甚至还是机体“神志”居住的地方。《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

《素问.上古天真大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的养生观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那就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生活中,我们形容一个人心神不宁时,常常或说他“失魂落魄”。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往往“失魂落魄”之时,就是“虚邪贼风”侵袭人体的最佳时机。而所谓的“失魂落魄”与心神不宁,和“肝、肺、心”三个脏腑又是最相关的。

所以,一般来说,日常的情志活动,大多由这三个脏腑决定。一个人有没有主见,和肝胆之气血有关,一个人有没有气势,和肺气的充沛有关,而这两者之“神”,都和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说到这里,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过,身边有的朋友,他们日常生活里很注意“卫生防护”。外出必定戴口罩、什么东西都得反复洗好几遍,办公室有一个人打个喷嚏,他就紧张得不得了。

总之,他们比别人格外小心“虚邪贼风”。可是却经常出现点头痛脑热的,然而不是那么讲究的人,反而较少“中招”,这是为啥呢?

需要强调的是,举这个例子,并非说现代医学的“讲究个人卫生”不好,这里只是用来做一个极端的例子而已。

流行性感冒,非常常见的病,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三几个月的婴儿比较少有流感,反而年富力强的成年人,多是流感的主流人群。这又是为什么呢?

《道德经.第十》:“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道德经》并非医学点典籍,可是,我们从里面也读到了“营、魄”,是不是觉得和《黄帝内经》有点相似?

再回过去说说小婴儿握拳的样子,婴儿经常握拳,是拇指在内,其余四指压在拇指之上,而拇指指尖,刚好抵住无名指指根,无名指指尖所在,正是“劳宫穴”的位置,不相信的朋友可以去验证一下。

综合以上,我们有一个大致的结论:之所以会害怕,是真气不足的原因,小孩子真气足,受“虚邪贼风”的几率会小一些。成年人真气外舍,反而更容易被那些“虚邪贼风”侵袭。

于是,我们虽然学不到小婴儿的“真气内守”,因为那是先天之气啊。但是我们可以学学他们握拳的样子:拇指指尖抵近无名指指根,无名指指尖压在劳宫穴上。

无名指属于手太阴肺经,劳宫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别小看这个动作,能将心肺二经之气连贯起来,“心藏神,肺舍魄”,对安魂定魄是挺有好处的。神舍于内,魄安于外,也就是一种“心态祥和”的状态,对抵御外界的“虚邪贼风”,也是很有帮助的。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大汉王朝 关注

文章收藏:4972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