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间出血1

阳雨

收藏于 : 2019-06-13 23:17   被转藏 : 1   

经间期出血
[概述]
在两次月经中间, 即蝈组乐言之,周期性的阴道出血,称为经间期出血。
蝈组与氤氲通,《辞海》注释为“气和光色混和鼓荡.乃气的运动状态.这里是说明从阴转阳气血流动之状,即排卵期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
关于经间期的概念,应从两个方面来认识。第一,经间期的时间概念,一般指月经周期的半月之间,即月经来潮后的14、15天,但不少人的经间期会偏后或偏前,有的甚者达二十多天始至者.然而大多数在月经的中间期,故以经间期名之。经间期持续时间很短,古人亦认为“必有一日絪緼之侯”,因此真正的经间期仅1曰,但由于转化不顺利,其反应可持续3~5天,甚至6、 7日者。第二, 锢组状.经问期需要有捆组状者,始能命名之。因此,这里的经间期含有特定的意义。例如,有的虽然巳到经间期.但无絪緼状出现。相反有的接近或超过经间期,但有捆组状出现,仍可以经间期命之。为了确切了解这一时期,除了有条件作阴道细胞涂片、宫颈粘液结晶检查外,应测量基础体温,观察基础体温所表示的曲线图象,低温相与高温相的更替时,为经间期。又有絪緼期、的候、真机等不同名称。
关于经间期出血,根据临床观察,一般多在月经周期的10~16天, 即月经干净后7天左右出血..如出血量很少,仅仅1~2天或偶然一次者不作疾病论治.但是有的反复出血.持续时间较长,将推迟经间期的到来。我们认为,经间期出血.又可区分为经间前期出血,经间中期出血、经间后期出血三种,经间中期与经间前期病变性质相似,但在治疗上稍有区别。经间后期出血,大多在基础体温高相后依然出血,病变性质上有所不同.将在以下具体分析。
本病证系指西医所说的排卵期出血。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没有专论,散见于月经先期、月经量少、经漏、赤白带下等有关记载中.但我们认为本病证的特点主要在经间期,需要揭开前人对排卵的认识,恢复顺利的排卵功能, 自能控制或减少出血。明代袁了凡明确指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絪緼之候.此的候也,顺而施之则成胎。关于纲组的名称.早在《易经》就已经提出,但概念含混。后来虽亦有所论述,但受条件所限,也不明确。1982年全国第二次中医妇科学术交流大会上,我们根据本病证已为临床所常见,提出专题文章. 1983年被录纳入《教学大纲》.正式列为教学内容,为研讨本病证开辟了专题。

[病因病机]
经间期.是继经后期由虚至盛, 由阴转阳的转化时期。因为月经的来潮.标志着上次月经周期的结束,新的周期开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放谓月水”,巴经意识到天地间有规律的变化.与人体内部特别是月经生物钟样变态,是有着相似的阴阳消长变化。就女子月经来说,这种变化.首先奠基于阴血.经血来潮.血海空虚,阴精不足。随着月经周期的后移,阴血逐步滋长,阴精越益充盛.经过半个月的恢复,阴精充盛,精化为气,阴转为阳,这是月经周期中的一次重要转化,阳气骤盛.絪緼之状萌发,标示着排卵的到来,但决不是排经。因此,除分泌较多量的白色透明的粘液,表明阴精充盛,为受孕的时候外.是不可能排泄月经的。如果这一时期排出经血.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阴精有所不足,转化不太顺利.但又不得不转化. 因而絪緼状加剧,子宫血海的固藏受到一定影响.故排卵的同时出现排血。如果阴精虚弱的程度较前为重.滋长缓慢,经后期延长,阴精充盛也有所不足,转化较前更不顺利,但不得不转化者,捆组状时强时弱.也将不断影响子宫冲任的固藏功能,故可见到经间前期、:或经间中期的反复出血。在临床上,我们发现阴血不足,不能涵养子宫冲任,其络脉失养.脆性增强.在转变时期.极易出血。我们还发现,阴精不足,君相之火易旺,有不少未婚女子,年令偏大.积想在心.急躁易怒.心肝郁火,得阳气内动.其火益旺.旺则迫血伤络.常致经间期反复出血。阴虚日久,又必及阳, 因此转化后阳气不足,不能行其统藏脾血之职.故大多在经间后期出血,或反复不已.此乃阴虚之转归,或素体脾肾不足所致。此外.在肾阴较虚的病变过程中,常常有兼夹湿热、血瘀者,将在以下分述。
一、肾虚 禀赋不足.天癸不充.或房劳多产,或烦心过盛,或郁郁不乐,忿怒急躁,或思虑过度、欲火偏炽,以致肾阴较虚,精亏血少。但必须说明,肾阴者,主要指精血;仅仅是较虚.程度较轻。唯其较轻, 尚能应时转化,精化为气.而有絪緼之候,子宫冲任欠固,因而出血。此乃病变的主要方面,如属阴虚火旺,或阴虚心肝郁火偏甚者.则子宫冲任更失其固,故一般出血量较多,但较月经量为少。如阴虚及阳.阳气偏虚.不司统摄固藏,出血反复延续,多见于经间后期出血.
二、湿热 湿有内外之分,外湿者.多为湿邪夹虚而入,蕴阻于胞络冲任之间,蕴而生热;内湿者.常与情怀不畅,心肝气郁,克伐脾胃,不能化水谷之精微以生精血,反聚而生湿,下趋任带二脉蕴面生热。在阴虚冲仕子宫失养的前提下.得纲缢阳气内动之机,损伤子宫冲任,故见出血。
三、血瘀 体质不足,经产留瘀,瘀阻胞络,或因七情内伤,气滞冲任,久而成瘀。在阴虚冲任子宫失养的前提下.适值絪緼之时.阳气内动,血瘀与之相搏,胞络伤损,以致出血。 .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一)临床表现 本病证是在两次月经中间, 絪緼乐言之时.出血持续2~7天,血、量少于正常经量,且呈周期性发作。有的伴有明显的腰酸.少腹作胀作痛,带下增多. 色白质粘腻如蛋清,或呈赤白带下。
(二)检查 测量基础体温.大多在高低相交替时出血.一般基础体温升高.则出血止。但亦有基础体温升高后继续出血者.
二、鉴别诊断
(一)与月经先期相鉴别 月经先期,周期虽然超前,有时亦有半月一次者.但一般经量较多或经量在正常范围.基础体温有双相或单相反应。经间期出血.有规律但血量偏少.测量基础体温示高温之前出血。
(二)与月经量少的鉴别:月经量少,一般周期尚正常,而经间期出血,常在月经周期中间,测量基础体温示高相前出血。 、
(三)与赤白带的鉴别 赤白带无周期.且持续不断.或反复出血,而经间期出血有周期性。持续时间短.以资区别.
[辨证论治]
本病的辨证,着重出血时间及色质的辨别,一般应结合基础体温所示曲线图象,有条件的结合阴道涂片检验雌激素水平.如果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可按肾阴较虚的主证型论治。一般应根据基础体温曲线及月经周期后移的日期, 区分为经间前期.经间中期和经间后期。经间中期即经净后的7天左右.基础体温高低相交替时,经间前期指经净后3-- 5天基础体温依然低相时。经间后期出血发生于经净后10天左右.基础体温高相时的出血。我们认为,经间中期与经间前期出血均与肾阴虚有关,但虚损的程度与转化的时间有所不同。经间期出血.与阴虚及阳、阳气不足有关.结合舌脉, 即可确定。此外还要辨别湿热与血瘀两个兼型,湿热的辨证着重在赤白相杂.出血与白带的同时并存及舌苔腻厚与否;血瘀的辨证.重在少腹作痛. 出血的色紫暗及有血块等证候。治疗上由于本病出血量较少.故应从滋肾养血为主,佐以利湿化瘀,但必须注意到本证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其阴阳互根的依赖性,故补阴不忘阳,选择适当的补阳药物,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如阴虚及阳,阳虚为主者,亦要考虑在补阳的同时补阴。以保持阴这一基础.
一,肾阴虚型(主证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间前期,或经间中期出血,量少或稍多。色红无血块。
2.全身症状:腹不痛.或无明显症状.或头昏腰酸,夜寐不熟,便艰溲黄.舌红脉细数。
3。证侯分析:从临床角度看,经间期出血主要是肾阴较虚及于宫冲任的固藏有所影响而致,子宫冲任之所以能固藏不化与阳气的功能有关,但亦与阴精的涵养分不开。阴精不足,子宫冲任涵养有所不足,因而在阳气内动之际.固藏不密而出血。由于此非经期.故仍属固藏期,故出血量少。但或肾阴较虚者稍重,或者心肝郁火、或肾家相火偏旺,迫血妄行,可见经间前期出血.或出血量多,色殷红.无血块. 同时可伴见头晕腰酸、寐差、便艰尿黄等症。
(二)治疗
1.治则:滋阴清热止血。
2.方药:两地汤、或二至丸合六味地黄丸,或乌鸡白凤丸
(1)两地汤(方见月经先期)。
《传青主女科》谓此方: “只专补水,水既足而火自灭矣,”我们认为,两地汤是以生地、地骨皮为要药,实际不能排斥清虚热的作用。水足火自消,此其一.但火减水自复.此其二。加上玄参,阿胶、白芍等,血中补阴,更符合妇女以血为主的补养要求,所以我们认为本方滋阴养血为主,佐以清虚热是血中补阴的良方。
(2)二至丸(方见经期延长)合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熟地 淮山药 山萸肉 丹皮 茯苓 泽泻
女贞子、墨旱莲不仅有利于滋阴.而且有利于控制出血.六味地黄丸是著名的补阴代表方剂,也是妇科常用补阴方药,且有利湿浊的作用.有助于经间期捆组乐育的到来。如经间期出血者,应加入川断、菟丝子、鹿角片等。
如室女心肝郁火偏旺者,证见胸闷烦躁、情怀不畅.上方可加入醋柴胡,黑山栀,合欢皮、荆芥、黛灯心等。如兼湿热,证见舌苔根腻,带下赤白粘稠者,上方应加小蓟、苡仁、灯心、血余炭等。我们认为经间期出血,常由于排卵不顺利所致,因此止血虽有一定的重要性,但促进顺利排卵较止血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在临床上常常在补阴为主的二至地黄汤中加入一定量的补阳药,然而尚须加入茜草、五灵脂、赤芍,制香附等品,有时甚至要加入红花、川芎、丹参, 以促发排卵,基础体温上升,出血自然控制.
(3)乌鸡白凤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乌鸡(去毛,爪.肠) 鹿角胶 制鳖甲 牡蛎 桑螵蛸 人参 黄芪 当归 白芍 香附(醋制) 天冬 甘草 生地黄 熟地黄 川芎 银柴胡 丹参 山药 芡实 鹿角霜
本方滋阴助阳、益气养血,治疗崩漏带下者有效。
二、肾阳偏虚型(主证型)
(一)辨证
1.妇科证侯特点:经间后期出血.量少或多,色淡红,无血块。
2。全身症状:头昏腰酸,神疲乏力,尿频.大便或溏.脉细,舌苔薄白,质淡红。
3.证候分析:阴虚及阳、阳气虚为主的经间期出血,此乃阴转阳而阳气不复,不能行其统摄作用,故大多见于经间后期出血,如果阳气恢复缓慢,则出血延续较长,如果测量基础体温,很明显地表示出低相转高相时出血,其高温相常反应出偏低,不稳定等图形,正由于阴虚及阳,阳气不足故见神疲尿频,便溏等证侯。
(二)治疗 。
1.治则:滋阴助阳,益气止血。
2。方药:健固汤、右归饮、毓麟珠
(1)健固汤(《傅青主女科》)加淮山药、菟丝子,川断。
党参 茯苓 巴戟天 苡仁 白术
本方脾肾双补,在补脾的基础上补肾阳,属气中补阳的方法,原书用来治疗经前泼水.药则借固护阳气.统摄经血,.以助子宫冲任的固藏.不止血而血自止。
(2)右归饮(方见月经后期)去附、桂,加黄芪。覆盆子。
本方系水中补火、阴中求阳的方剂, 与《金匮》肾气丸相仿,但本方温润。王旭高所谓绾阴阳则优于肾气丸,再加入黄芪、覆盆子.有利于子宫冲任的固藏。
(3)毓麟珠(《景岳全书》):
党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白芍 川芎 当归 熟地 菟丝子 杜仲 鹿角霜 川椒
方中四物补血;四君子汤健脾益气;菟丝子、杜仲、鹿角霜温肾填精,调补冲任。全方具有补气生血、血中补阳的作用.较之右归尤为温和,如能加入黄芪、覆盆子则对控制经间期出血更为有利。
三。湿热型(兼证型) . 、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间期出血,量或多或少,质粘腻无血块.或赤白带下.质粘稠.或有臭气。
2.全:身症状:周身酸楚.神疲乏力.胸闷烦躁.纳食较差.小便短赤,平时带下甚多.质粘稠,小腹或有胀痛.或有冷感,舌质红,苔黄白腻或白腻,根部稍厚,脉细濡或强细。
3。证候分析:湿热者,湿蕴生热也。湿为阴邪,粘腻不化.阻于冲任胞胳之间,蕴蒸生热,得经间期阴转阳, 阳气内动而扰动血海子宫,影响固藏,所以出血。但由于湿邪属阴,阻碍经气血之运行,有碍阳气之蒸腾,正如《刘奉五妇科经验》中说: “因为平时湿热内扰冲任. 月经中期以后,冲任脉道逐渐充盈,功能也逐渐旺盛.功能为阳,阳盛则热.引动内伏之湿热.湿热下注.则见白带量多.湿热入于血络,则伤血动血,妄溢于冲任脉道之外.故见阴道出血。。但从临床角度来看,湿热之所以导致经间期出血者,除个别情况外一般均于肾阴较虚,冲任子宫失养之内因有关, 因而本证常有阴虚证型的兼夹者。
(二)治疗
1.治则:清热利湿止血。
2.方药。清肝止淋汤或八正散。
(1)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加小蓟、茯苓。
白芍 当归 生地 阿胶 黄柏 丹皮 牛膝 香附 红枣 黑豆
本方原治赤带.方中有阿胶,因为纳食较差,苔腻故去之。傅氏在本方后说: “此方但主补肝之血.全不利脾之湿者,从赤带为病,火重而湿轻也。夹火之所以旺者, 由于血之衰,补血即足以制火,且水与血合而成赤带之症,竟不能辨其是湿非湿,则湿亦化而为血矣.所以活血利湿亦除”。方中白芍、当归、地黄,黑豆补肾养血柔肝;丹皮清肝泻火;香附疏肝解郁;黄柏清热燥湿:牛膝引药下行。如在方中再加苡仁,苍术等更佳。由于本病以肾阴虚为主,湿热亦仅是阴虚的兼证. 因此,在湿热见可的情况下,炒山药,女贞子等需加入。
(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木通 车前子 篇蓄 瞿麦 甘草梢 滑石 士黄 山栀
本方清利湿热的力量较强,一般在经间期出血之属湿热者或兼湿热者,临床有所加减,一般应去大黄、滑石而加生地、山药。若湿热者.亦去大黄、木通,加苍术、苡仁.小腹胀或有冷感者,亦去大黄、山栀、加入乌药、木香,以助气机运行。近人哈荔田.刘奉五在医著中均阐明湿热者,非用车前、瞿麦等清利湿热不可,并指出“见血不可止血”,使之内伏之湿热,在疏通中得以祛除.但是用量不宜过大,我们认为,完全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缘清利药剂量过大.有时会伤阴动血,反贻后患。如出血量较多者.可考虑加入大小蓟,椿根白皮,侧柏叶等既有清热利湿的一面,又有止血固冲的一面为妥贴。
四、血瘀型(兼证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间期出血量少或多,色紫黑或有血块,少腹胀痛或刺痛。
2.全身症状:胸闷烦躁,舌质或有紫点,脉象细弦。
3。证候分析:血瘀阻滞于胞络冲任之间,得阳气主动,与之相搏,脉络损伤,血海失固或证见经间出血紫黑有块,但由于血瘀主要阻于少腹,其由来与经产留瘀及肝郁气滞有关。已婚妇女,通过妇科检查,大多伴有慢性附件炎,故一般与经间期腹痛相并存.由于病属瘀阻气滞,故少腹出现胀痛、刺痛之象。全身症状上,脉舌均反映出肝郁气滞证候。
(二)治疗
1。治则:化瘀止血。 .
2.方药:逐瘀止血汤,或复方红藤煎.
(1)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
大黄 生地 当归尾 赤芍 丹皮 枳壳 龟板 桃仁
方中生地.归尾,赤芍养血止血;桃仁、大黄、丹皮活血祛瘀.枳壳行气散结;龟板养阴止血。因为本病证主要是阴虚兼血瘀者,发作时以血瘀为主,仍然要照顾阴血,故傅氏方有生地、龟板者.符合本病证的需要。全方有活血化瘀、养阴止血的作用.台病证的特点。
(2)复方红藤煎(《中医外科学》):
红藤 地丁草 乳香 没药 丹皮 玄胡 甘草 大黄 银花 连翘
本方原是外科用来治肠痈的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此外用于瘀热性的经间期出血,应去银花、连翘.加当归.赤芍。对妇科检查合并慢性附件炎者.此方甚合。如果腰酸明显,应加入川断、鹿角片等。兼湿热者,应加苍木、苡仁等。
综上所述,本病证所具有的病理特点在于肾阴较虚、阴阳转化不利,因此,补阴是前提,促使阴阳顺利转化非常重要。根据我们临床体会,补阴不仅在经间期出血时.而且应按照补肾调周的方法.在经后期进行,为了提高补阴的效能, 以及女子补阴需与补血相结合的特点,所以补阴方药与四物汤相结合,如《傅青主女科》定经汤,两地汤、养精种玉汤等等.就合此意,其次必须与宁心安神相结合. 因为肾阴较虚者,显然肾中阴阳不得平衡.恢复肾阴.保持肾中阴阳平衡,必须保持心肾相济、水火交合, 因此,临床上常有肾阴之不复,在于心火不降,心神不得安宁,古人所谓静能生水省.主要指此而言。关于兼证型治疗,可按急则治标,缓急相间者,按标本兼顾的原则处理。在经间期即将转化时,可偏重于治标;而于经后期.即在经间期之前,务必把补养阴血放在第一位,但或湿热,血瘀明显,不利于补阴时,亦当双管齐下,两法兼用,在具体药物上进行筛选,以获取最佳效果。
[结语]
经间期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古人虽无此病记载,但对经问期即排卵期早有认识,如《女科准绳》所引袁了凡关于絪緼期的侯的描述, 与此相合。由于条件有限,缺乏深入的认识,今天我们利用阴道细胞涂片检查、基础体温测量等方法,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阴精逐步充实,到经间期转化为气,阴精为阳气所动,前人所谓绸组乐言之气扰动血海子宫。由于肾阴较虚, 一面转化欠畅利、子宫血海失养;一面固藏不力,因而出血。湿热与血瘀可加重出血,故亦当列出证型论治。本病有些反复发作颇为顽固,原因除肾阴虚的特异性有待进一步发现外,常与患者的心肝郁火有关。治疗上要从经后期开始.做到早期治疗,使之转化顺利, 自能避免出血。
[文献摘录]
《女科准绳》引袁了凡云:。天地生物,必有纲组之时,万物化生,必有乐育之候.猫犬至微.将受娠也,其雌必狂呼而奔跳,以纲组乐育之气触之能自止耳。此天然之节候,生化之真机也。凡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纲组之候,于一时辰间.气蒸而热,昏而闷,有欲交接不可忍状,此的候也。……顺而施之,则成胎矣。”
《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经间出血,多见于经后10至16天之间,阴道有少量出血.……《竹林女科》有‘……一月再行’的记载,庶巳近似之…。据临床体会,本病多以血海不宁,冲任气盛为主要关键,发病具体原因.则或因阴虚火伏.或因肝经郁热.或因湿热蕴积困扰血海,加以月经中期时冲任二脉之气逐渐旺盛,激动脉络,以致血不循经……治疗大法,则阴虚火伏者以养阴清热为主,如知柏地黄丸之类;肝经郁热者以清热凉血为主.如丹栀逍遥散化裁;湿热内蕴者以清肝利湿为主,如八正散化裁。。
《刘奉五妇科经验》: “排卵期出血,多发生于两次月经的中期, 即月经后期第12~16天之间。……认识到月经中期出血,实属湿热下注,热伤血络所致,故用清热利湿,行气活血的法则进行治疗。”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阳雨 关注

文章收藏:4715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