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死磕史(17-20)

藏家018 关注

收藏于 : 2022-07-31 20:59   被转藏 : 2   

天下无敌义乌兵——中日死磕史(十七)

这一章,天才戚继光终于出场了。其实,身为海防武将,戚继光早已战斗在东南抗倭的第一线了,只不过,在1558年之前,戚继光一直遭遇着孙猴子在花果山时一样的烦恼:没有一件趁手的兵器。

浙中小城义乌及时承担了东海龙宫的角色,正是凭借从义乌招来的4000名农民和矿徒,戚继光开始打造出一支天下无敌的王牌军队。倭寇的丧钟敲响了。

1义乌人就是金矿

戚继光,字元敬,出身于武职世荫家庭,登州(山东蓬莱)人。戚家祖籍安徽定远,祖上戚详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最后论功,为子孙赢得一个“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的职位。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为人正直,从小就对长子戚继光严加管教,指望儿子日后能光宗耀祖。戚继光也没有辜负将门之子的荣誉,“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17岁那年,因为戚景通病重,戚继光接替了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此后他的官途一路平坦,嘉靖三十二年(1553),戚继光被提拔为山东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这个职位的主要工作是整顿海防,督促士兵屯田训练,因为当时倭寇的主攻方向是浙江,所以山东无仗可打。因胡宗宪的举荐,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改佥浙江都司佥事,擢升为参将,主持宁波、绍兴、台州三府的军事。也就是从这年起,直到隆庆元年(1567)北调守边,戚继光前后与倭寇周旋了12个年头。

图:戚继光石像

武将世家出身的戚继光从年少时就胸怀朴素的理想:“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从主抓屯田训练到直接走到前线,这正是戚继光期待已久的平生所愿。

不过,到了抗倭的前线,戚继光却感到从所未有的窝囊。

戚继光第一次和倭寇接战是在1556年,一股800人的倭寇流窜到宁波北面的龙山所,胡宗宪下令围而歼之。官军方面,除了戚继光所部外,还有卢镗、尹秉衡等五路人马,官军一共14000人,超过倭寇十几倍。按说,胜负没有任何悬念。但是一接战,倭寇兵分三股,由三个头目率领,一下突入立足未稳的官军阵中,五路兵马溃不成军。最后,因力量过于悬殊,倭寇大部从容退走。虽然在官方记录上是“龙山所大捷”,但亲眼目睹战况的戚继光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官军的战斗力实在太差了!身为一线将领,戚继光这个固执的山东人只有一个念头:“我不服!只要给我一支严格听我号令的军队,我一定会战胜凶猛的倭寇。”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戚继光第一次向总督胡宗宪上书提出募兵:“堂堂全浙岂无材勇?”当时被官军低下战斗力弄得灰心丧气的胡宗宪看了建议文书后,一把扔到地上,苦笑道:“浙江人如果能用,我早就用了!”不过,静了一会,他又捡起文书,再次细读,终于答应了募兵的要求。

不过,第一次募的兵,在岑港之战的表现,让戚继光很失望。懦弱狡猾的绍兴籍士兵让他老虎吃刺猬,无从下手。

一年后戚继光再次提出募兵,这次他选准了目标:义乌。因为发生在那里的一场大规模械斗让他敏锐的意识到,自己要找的兵出现了。

现在的浙江义乌是中国著名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满大街都是操着各地方言的批发户,交通要道上贴着醒目的横幅:义乌欢迎你。但在400多年前,这个浙中小城却是个民风剽悍、排斥外地人的地方。

这场械斗的原因其实是个误会。据《义乌县志》记载,大致情况是这样的:义乌县南有个八保山,时间久了以讹传讹被叫做“八宝山”。嘉靖三十七年,邻近的永康县有个叫施文六的盐商路过,见到“八宝山”的土色闪亮,就断定是银矿,于是他纠集了数千名永康县和处州县的矿徒来抢矿。

其实,义乌从秦朝设县以来,一直是个贫矿区,银矿完全是子虚乌有。不过,义乌人哪能容忍外地人乱来,在民众中素有威望的陈大成聚起族人和邻近乡人,三千名义乌子弟用能找到的一切武器行动起来,同仇敌忾,和素以强悍著称的邻县矿徒开始了一场长达数月的大械斗。后来连义乌知县赵大河也惊动了,这位在当地很得民心的县令也是火爆性子,“妈的个X,敢到我的地盘来撒野!”立马摞起袖子亲自督军,指挥义乌之民“平贼”,械斗打得激烈无比死伤惨重,“暴骨盈野”,最后义乌人胜利把外地人赶走了。当时这件事闹的很大,震动全浙。

一方水土一方人,义乌虽然地处浙江,但民风剽悍,和软绵绵的杭州人、绍兴人、宁波人无法相比。今天的义乌是闻名全国的小商品城,南来北往的生意人满街皆是,争吵斗殴难免,但几乎没人敢惹当地人,因为义乌人打架太猛了,上来就眼睛一瞪:“一抛拐猛几侬倒!”意思是:一巴掌扇死你!

今天尚且如此,四百年未曾开化的义乌人更是强悍。戚继光以军人的眼光一下看到了这场械斗的闪光点,义乌人同仇敌忾、剽悍又看轻自己性命,这不就是我要寻找的士兵吗?虽然义乌无银矿,但义乌人同仇敌忾、剽悍又看轻自己性命的特点,在戚继光眼里就是金子一样的品质。

2、戚继光招兵,比皇帝选妃还挑剔

嘉靖三十七年九月,得到胡宗宪的支持后,戚继光来到义乌正式招募新兵。

第一站,戚继光拜访的是县令赵大河,两人相互慕名已久,当场成了莫逆之交。第二站,戚继光赵大河两人携手去拜访械斗的首领陈大成。面对带着重礼上门的抗倭大将和父母官,赵大河爽快地答应首先响应。头面人物搞定了,民众受感染开始到募兵场上踊跃报名,下面就是士卒的挑选了。

说起挑选士卒,真是门学问。历朝历代,方法人人都会,巧妙各自不同。

战国时的标准是力气大,能跑。

吴起在魏国选武卒的标准是现代人望尘莫及的:“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驱百里。”参加考选的人穿三层甲,挎着能开十二石的硬弩(按战国量制,一石等于120斤,1斤约合今251克,十二石合今729.8斤),背着装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着戈,头戴盔,腰佩剑,带三天的干粮,在半天之内急行军走完百里路。非常恐怖的标准,相当于全副武装在半天跑完一个全程马拉松!

唐代是轻骑兵的天下,招兵标准自然是善骑射,卫戍中央的部队号称“飞骑”、“百骑”、“千骑”、“万骑”,选的是士卒中的骁勇善骑射者。

到了宋代,北方割据,马源没有了,只有猛操步兵,于是招兵的主要体格标准变成了身长体壮。宋太祖赵匡胤亲自挑了批长壮的军士充作“兵样”,分送各地用作招募的样板兵。后来嫌“兵样”太麻烦,改用一根木杖,叫“等长杖”,按身长尺寸招兵,长壮的当禁军(拱卫首都的近卫兵),短弱的当厢兵(维持治安的地方兵)。

明代的兵制是军户世袭制,除了驻扎首都的京营和辽东的骑兵比较精锐外,地方卫所的官军素质纯粹望天收,每况日下。

到了戚继光招兵,他的标准又变了。强壮的体格不再是最高标准,气质成了首选。

戚继光的标准是:城乡的油滑之徒不要,老兵油子不要,见惯官府的城里人不要,脸孔白白细皮嫩肉的也不要。只要黑大粗壮,见官府有胆怯之意的乡野之人,农村人和矿徒最好。一句话概括:老实健壮的乡下人。

戚继光的这套选兵标准,后来曾国藩组建湘军时原样照抄,只召山村朴实的农民作为兵勇,决不用兵油子和市井无赖之徒。以至于当时人人都知道,曾国藩招兵,只要手上有老茧的。

按照“戚氏相面法”海选结束后,开始从上而下的精选。

戚继光给这支新军的编排是这样的:每队12人,由队长指挥;每四队为一哨,由哨长指挥;每四哨为一官,由哨官指挥;每四官为一总,由把总指挥;每四总为一营,由大把总指挥;总与营都有辅助兵和军官随从。这样一营约近三千人,营以上由主将亲自指挥。

首先由戚继光挑选把总、哨官等基层军官,这是军队的基石。把总相当于现代军队的营长,哨官相当于连长,选拔的要求是:平日要有威信,战时要有魄力喊出“弟兄们,跟老子冲!”

被戚继光封作把总、哨官的,除了陈大成,还有矿徒首领王如龙,武举出身的吴惟忠、叶大正,都是义乌数得上的人物。顺便提一句,义乌知县赵大河也没闲着,在戚继光的坚请下,朝廷委派他为戚继光的监军,这是戚继光一箭双雕的妙棋:有了父母官监督,看你们哪个中途敢逃跑!

接下来由哨官挑选哨长,哨长挑选队长,队长选兵。选好的人全部席地坐好,摆上桌子逐个登记编队,另外记载下此人姓名、住址、年龄、面貌特征。编队结束后,队内分工,力气大的使长牌,力气小但敏捷的使藤牌,年轻健壮的使狼筅,年长有杀气的使长枪,老实有力气能负重的当伙头军。

至此,这支由4000农民和矿徒组成的戚家军就编成了。原本戚继光只打算招3000人,不过义乌人的踊跃报名使得总数增加了1000人。

“弟兄们,从现在起,你们是吃皇粮的大明士兵了!”戚继光振臂高呼后,心里默默说:我要带你们建立不世之功!

3、谁是最可爱的人

戚继光用这群义乌兵打遍倭寇无敌手后,义乌从此就成了戚继光的兵源大本营了。截止到隆庆五年(1572),戚继光一共前后四次到义乌招兵,共约两万人。而到了明朝中后期,朝廷视义乌兵为无敌,一遇有战事就频繁征调,导致义乌县的壮丁“死于锋镝者不可计算。” 据《义乌县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义乌有人户28972,丁口143932,至万历十九年(1591),仅有人户15610,丁口71497,减户减丁一半之多!

戚继光第一次招走4000名义乌兵开赴前线时,当地的父老乡亲夹道相送充满自豪,可朝廷屡屡招走义乌兵时,义乌的百姓却难免“东村痛子,西村哭夫。”(戚继光语)

义乌只是个方圆不过百里的小城,哪里有招之不竭的壮丁?战争为义乌带来了无上的光荣,也带来了巨大的死亡。义乌的青壮年几乎都出去当兵了,历年来出去的几万义乌子弟回乡的不到三成。地方上只剩下老弱妇孺,“八口之家,能耕者不过二人。”以至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义乌知县周士英向朝廷痛心疾首地请求罢招义乌兵,“以拯一方之倒悬。”

只知报国,不知有家,义乌兵实在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因为长年南征北战,义乌兵在全国各处生根开花。近年,义乌学者考证发现,北至长城脚下、南至福建都有“义乌村”的遗址。

比起高大魁梧的东北、西北人,义乌人的身体还不够强壮;比起野蛮亡命的西南少数民族,义乌人的性格还不够凶悍。义乌兵之所以被朝廷视为无敌,除了他们本身的不怕苦不怕死,关键在于戚继光的练兵。

目前为止,募兵场上整齐站立的这4000名质朴的士兵,在戚继光眼里还是标准的“乌合之众”。

下一步,魔鬼般的练兵即将开始。

 

全歼!全歼!戚家军匪夷所思的战绩——中日死磕史(十八)

嘉靖四十年(1561年)春天,侵入浙江一带的倭寇绝望的发现,他们的面前突然多了一支可怕的官军。说可怕,不仅仅在于这些看上去貌不惊人的士兵勇敢善战,还在于他们在临战时的一套奇特阵法,甚至连他们的武器都那么“邪门”。反过来,倭寇们仗之横行东南的战术和这套阵法碰撞的结果是,一败涂地。

倭寇的绝望并不意外,因为他们遇到的是一个中国古代不世出军事家的天才阵法:鸳鸯阵。

戚家军在战场上的倏然出现,就好比是一团三味真火,烧得倭寇寸草不留。江浙平定!福建平定!广东平定!短短五年间,侵扰东南沿海长达40多年的嘉靖倭患,终于平息了。

1、鸳鸯阵VS蝴蝶阵

嘉靖年间的很多文武官员始终愤恨中带有大惑不解:为什么一小股倭寇总能打败十倍于自身的官军?官军腐朽是不假,这些赤裸半身挥舞大刀的野人有什么神奇的战术?

郑若曾在《筹海图编》里不无敬畏地描述了倭寇的战术:“倭夷惯为蝴蝶阵,临阵以挥扇为号,一人挥扇,众皆舞刀而起,向空挥霍,我兵仓皇仰首,则从下砍来。又为长蛇阵,前耀百脚旗,以次鱼贯而行,最强为锋,最强为殿,中皆勇怯相参。”

翻遍日本战国时代的阵法,我没有找到“蝴蝶阵”的说法。长蛇阵倒是有,创立者就是战国时代最有名的武将武田信玄。布阵专家信玄最出名的阵法有八个:鱼鳞、锋矢、鹤翼、偃月、方圆、雁行、长蛇、衡轭。不过,从《筹海图编》的描述来看,倭寇的长蛇阵是用于行军的,蝴蝶阵才是用于临战。我猜想蝴蝶阵大概和鹤翼阵近似,就是两翼包抄进攻,像飞鸟和蝴蝶的翅膀,所以得名。

至于在明人眼里的“挥扇为号”,说来毫不稀奇。倭寇不是在模仿诸葛亮,在日本,这把扇子叫军配,是用皮或薄铁制成的团扇,上面画有一些神神鬼鬼的图像,用来临阵指挥。战国时期的大将都习惯用军配,最著名的例子是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在川中岛合战中一骑单挑时,武田信玄用军配格挡了上杉谦信挥来的一刀。

不难看出倭寇的布阵有浓重的日本阵法影子,但是也没多少玄机,不就是一人号令,一齐舞刀前冲吗?何至于官军就难以抵挡呢?

错了,敢于到异国他乡作战,倭寇比远在海岛的国人狡猾得多。

当时明军配备的火力武器强过倭寇太多,狡猾的倭寇当然不是傻子,不会贸然就摆上蝴蝶阵冲锋。每次对阵,先派一两个人率先出阵“跳跃而蹲伏”,极尽挑衅之能,吸引明军火枪、弓弩齐发,然后才主力突出,长驱直入,而且倭寇喜欢伏兵,“战酣必四面伏起,突阵后,故令我军惊溃。”

再者,倭寇临阵,总会选择背着太阳进攻。手舞五尺长的长刀,迎着阳光的官军只看到“刀身通身如雪,无间可击。”而倭寇的单兵作战能力之强也让羸弱的官军难以抵挡,倭寇先锋使双手刀,余人使长枪、弓箭。“双刀上诳而下反掠,故难格。钯枪不露竿,突忽而掷,故不测。弓长矢巨,近人则发之,故射命中。”

再回头看看戚继光的鸳鸯阵:

12人为一队,最前面是队长,负责指挥;跟着的是两个盾牌手:一执长牌、一执藤牌,其中藤牌手带有标枪、腰刀,两个盾牌手负责遮挡倭寇的重箭、长枪,掩护后队前进;再跟着的两人是狼筅手,负责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两个镗钯手,负责掩护长枪手的侧翼;最后一名是伙头兵。

此外,鸳鸯阵还可以视作战需要随时灵活变化,或变纵为横,或变大为小,变成三小阵时称“三才阵”,变成两小阵时称“两才阵”。这个阵法已经非常接近于欧洲十九世纪火器时代的散兵线,在十六世纪绝对是最先进的陆战队形。

鸳鸯阵示意图

鸳鸯阵里最奇特的武器是狼筅。

狼筅不是戚继光发明的,而是此前明正统年间叶宗留领导的矿徒起义军首先使用的,就是选用南方的粗老毛竹,将顶端削尖,留下四周尖锐的枝杈,用滚油煮开,每支狼筅长接近3米,重五斤,需要力气很大的士兵才能使动。

这件看上去蠢笨可笑的武器,在实战中有着非常好的效果,首先,够长,你日本刀不是长吗?我比你还长!隔老远就一大片枝枝杈杈冲着敌人脑袋去了,对敌人的心理是极大的威胁;其次坚韧,再锋利的日本刀也一下砍不断,为其他士兵充当了很好的屏障。

倭寇最厉害的阵法是两翼包抄的蝴蝶阵,最厉害的武器是锋利的日本刀,最强的是单兵能力,而鸳鸯阵的“长短兵迭用”,互相掩护正好有效地保护了每个人,化12人力量为一体,就像个刺猬让你无从下口,说它是倭寇的克星毫不为过。不夸张的说,在东南沿海地区山丘起伏,水网密布的特殊地形里,小型而灵活的鸳鸯阵是无解的。

说了半天鸳鸯阵,千万不要以为戚继光只喜欢用冷兵器作战。事实上,戚继光是同时代将领里最重视火器的一个,从南方抗倭到后来的北方抗虏,他的军营里拥有的火器是明军中最多最先进的。戚家军的一个大营里,除了以鸳鸯阵为主力,还有数量不少的鸟铳手、弓弩手、火箭手,大约是一队12人中配两名鸟铳手。

野外交战时,戚家军先是鸟铳手、弓弩手、火箭手出列,在敌人逼近到50步时开火,然后鸳鸯阵出列,近距离搏杀,类似于现代的“步炮结合”战术。

2、全歼!全歼!戚家军匪夷所思的战绩

嘉靖四十年春天,戚家军第一次亮相,就显示了无以伦比的战斗力。

当时一股2000人的倭寇分三路上岸,其中一股500人逼近花街直指台州,戚继光亲率主力连夜从外地急行军赶救。当时戚家军只带三天干粮,此时已是第五天,军队已经断粮,空腹行军70里,终于赶在倭寇之前到达台州。

此时已近中午,又累又饿的士兵开始做饭,探马突然来报:敌军已到两里外!戚继光当即命令:“饭先煮着,灭完贼再吃!”摆开战斗队形迎击,迎头一阵火器射击,接着左、中、右三路鸳鸯阵出击,很快倭寇在前所未闻的阵法中节节败退,戚家军猛追,到中午时间全歼敌人,此时,饭正好做熟。

战斗成绩:斩首308,生擒两个贼首,解救被俘民众5000余人。戚家军仅有哨长陈文清等3人阵亡。

图:戚家军灭倭图(右下士兵手持的就是狼筅)

三国时关羽温酒斩华雄,戚家军则饭熟斩倭寇,全凭一个“快”。在当时的明军将领里,戚继光最喜欢打闪电战,明史对当时齐名的俞大猷戚继光的作战有评价:“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

一个月里,戚家军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加上友军的进展也很顺利,当年进犯浙江的倭寇居然被全部消灭,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大胜利,而戚继光的表现尤其突出。胡宗宪战后的奏折这样写道:“台金严参将戚某,共擒斩倭首1426颗,焚溺死者四千有余。身经百战,勇冠三军。……随旌旗之所指,即捷报之连闻。……功当首论。”

台州大捷,戚家军一战成名。这支军队可以空腹奔跑70里全歼敌人,自己每战只损失数人。事实证明,这是一支战斗力超强的军队,在明朝的所有军队中独一无二。

倭寇在浙江遭遇到戚家军的毁灭性打击后,开始把侵扰的目标转移到福建。

当时福建正好处于最空虚的时刻,名将俞大猷被调往江西去镇压张琏的农民起义,于是朝廷派出了他们的新王牌——戚家军。

嘉靖四十一年(1562)秋,戚继光率领六千义乌兵(旧部加上新募)进入福建。一战定乾坤,这次戚继光选择的是直捣倭寇在福建的巢穴:横屿。

横屿是福建宁德县北的小岛,四面环水,只有西面靠近陆地。涨潮时一片汪洋,退潮时淤泥成滩,易守难攻。倭寇筑巢其中,企图久据。

戚继光利用小潮退潮之机,涉海攻岛。临行前,戚继光激励将士说:“此战有进无退,你们上岛后已经是涨潮了,不消灭敌人,没有退路!”戚继光亲自擂鼓,部队列鸳鸯阵,每人负草一捆,匍匐前进,随进随以草填泥。上岸后三路围攻,全歼倭寇。

战斗成绩:斩首340级,救出被掳男女800余人。残倭淹死600余人。戚家军阵亡13人。

戚继光秋风扫落叶一样荡平了福建的几股倭寇后,10月班师回浙。海上的倭寇听说了,鼓掌相庆:“戚老虎去,吾又何惧?”十一月,一股6000人的精锐倭寇攻陷兴化府城。在此以前倭寇只攻陷过县城,尚无攻陷过府城。朝廷闻报后十分震惊,当即任命谭纶为福建巡抚,统一指挥俞大猷、戚继光、刘显三部入闽作战。

福建总兵俞大猷、浙江副总兵戚继光、广东总兵刘显,这是东南沿海三个最强的将领。三强联手,谁与争锋!

嘉靖四十二年正月,倭寇把兴化府洗劫一空后,弃城退至平海卫,占据要塞企图负隅顽抗。三路大军三万人海陆齐发,戚继光居中担任进攻主力,俞刘居两翼,四个小时结束战斗。此战歼敌2200人,解救3000人,戚家军阵亡16人。

此后的仙游之战,又是全歼。戚家军斩首498,解救3000人,阵亡24人。其中数百名“惯战黑吉倭”即日本武士全部被歼,对福建之倭打击最重。谭纶形容为“盖自东南用兵以来,军威未有若此之振,军功未有若此之奇者。”

此后一年间,戚家军快刀斩乱麻,一举把福建上岸的倭寇大部歼灭,余部逃遁回国。“自后倭寇脱归者,始知犯华不利状,于是倭寇不敢复窥八闽矣。”

福建倭患荡平,只剩下广东了。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戚继光率军进入广东南澳等地,与俞大猷再度联手,一举歼灭了吴平等倭寇集团。

至此,侵扰东南沿海长达40多年的嘉靖倭患,终于平息了。

 

万历朝鲜战争,中朝日死斗七年,谁是赢家——中日死磕史(十九)

三千里江山的死斗——万历朝鲜战争篇

序:

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的一生,干过许多无能无耻无聊无厘头的事,但万历二十年至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2年至1598年)的那场援朝战争,实在是他48年皇帝生涯中的壮举。

万历朝鲜战争,明朝称之为“朝鲜之役”,朝鲜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或“壬辰倭乱·丁酉再乱”,日本称之为“文禄·庆长之役”。

平壤之战英勇辉煌,碧蹄馆之战惊险万端,停战和谈荒谬百出,晋州屠城惨绝人寰,岛山之围功亏一篑,泗川之战折戟沉沙,露梁之战气壮山河——这场长达七年之久的三国大战,规模之大、战况之烈、战后对东亚格局的影响之大,在中国古代史上堪称罕见。而在中国史书上着墨之少、涉及之浅,同样堪称罕见。

终结了日本战国的一代枭雄丰臣秀吉,悍然发动一场目标直指中国的侵略战争,十余万日本百战之兵,摧枯拉朽一样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几乎灭亡了朝鲜李朝,在属国生死存亡的时刻,明朝毅然决定出兵援朝,前后十余万精锐大军渡过鸭绿江,在三千里江山和日军打了一场盘肠大战。

战争以日军的被迫撤离朝鲜而告终,看上去,中朝获得了最后胜利,但有胜局无胜果。《明史·朝鲜传》的总结是:“自倭乱朝鲜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朝与属国迄无胜算。”

三国大战,谁是赢家?

兴无名之师,作无用之战,岛国日本经历了这次对外扩张的失败尝试后,在乱世纵横睥睨的战国群雄终于吃到了苦头,就连一贯维护丰臣秀吉的《日本外史》作者赖山阳也不得不说:“趋七道之民,裹其未愈之疮痍,以入未知之地,连年无所成,致其力衰竭。”

其实这个道理丰臣秀吉也懂,他曾哀叹道:“吾不幸生于小国,兵力不足,使我不能克遂耀武八表之志,奈何!奈何!”这句话说到了要害,七年朝鲜之战,“小国”对抗“大国”,最后的结局只能赢得仓皇北顾。战祸连绵,无数日本将士暴骨海外,国内人怨不断。

盘算下来,倾举国之力打了七年仗,除了本国的茶壶做得更漂亮(日军掳掠来数万朝鲜工匠,其中很多是陶器匠人)和留下一座千古骂名的鼻冢外,日本一无所获。

战争的挑起者丰臣秀吉更是第一个受到报应,正是因为壬辰战争中激化的文吏派和武功派不和,导致丰臣家内部分崩瓦解,最后被保存实力的德川家康打赢了争夺天下的关原大战,丰臣秀吉的子孙也被杀得精光。

德川幕府吸取了秀吉的教训,熄灭了武力扩张的梦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躲进岛国成一统,闭关锁国整整两百年,直到“黑船”的炮声敲响了德川幕府的丧钟。

朝鲜是最大受害国,壬辰战争中人口死亡近两百万,耕地损失大半,几乎在废墟中重建。除去日军造成的直接损失外,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小国,既要组织兵力、建造战船抵抗侵略者,又要筹备明朝大军的粮饷,几乎耗尽了残存的国力,整个国家大伤元气,以至于近代再次沦为日本侵略战争的牺牲品。

不过,对于举倾国之力救援的明朝,朝鲜感激不已。满清崛起后,李朝上下皆视之为胡虏夷狄,仍然对有“再造之恩”的明朝忠心耿耿,“奉明正朔”。一直到明朝灭亡后,李朝还是在内部文书上坚持用崇祯年号。

明朝则是打了一场荣耀与血泪同在的战争。明朝的出兵绝不仅仅是宗主国对藩属国的援助,而是关乎国运存亡的生死之战,万历皇帝毅然出兵,大明将士血洒三千里江山,拯救了朝鲜,也让日本人的侵略铁蹄践踏中华整整推迟了三百年。《明史》称为“东洋之捷,万世大功”毫不为过。

但是,耗师糜饷,伤筋动骨,万历一朝终于成了国运浮沉的分水岭。万历三大征,特别是壬辰援朝战争,把张居正千辛万苦积攒起来的财政家底化为乌有,把辽东、西北、浙江的精兵折损大半。后面女真崛起和陕甘农民起义接踵而至时,明朝已如风中残烛,无财力,只能残民以逞加派边饷,无人力,只能拿有限的部队四处救火,就这样抱薪救火到最后,终于燃尽了朱家的天下。

清代史学家赵翼索性下了这样的定论:“明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

这场大战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东亚一衣带水的这三个国家,从此留下了痛彻心扉的战争创伤。特别是中国和朝鲜,对恶邻日本的仇视情绪一直延续到今天,乃至未来。

壬辰战争唯一的受益者,是那个隐藏在黑山白水间趁机积蓄力量的“大明都督佥事、龙虎将军”努尔哈赤,在大明王朝的落日余晖下,达达的胡马度过了阴山。

丰臣秀吉吞并中国的“野望”是如何诞生的——中日死磕史(二十)

喜欢日本游戏、动漫的朋友可能对“野望”这个词不陌生,比如“信长の野望”。“野望”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汉语,照字面理解的“野外观望”之意,大诗人杜甫就做过两首“野望”为题的五言律诗;二是日语,指雄心、野心,制霸天下。

小小岛国的霸主,丰臣秀吉如何兴起征服庞大中国的“野望”呢?

1、吾欲假道贵国,直入于明

公元1590年(明万历十八年,日本天正18年)的初冬,一队朝鲜使团从日本乘船返回首都王京(今首尔),他们携带了一封给朝鲜国王的国书:

“日本丰臣秀吉,谨答朝鲜国王足下:吾邦诸道,久处分离,废乱纲纪,格阻帝命。秀吉为之愤激,披坚执锐,西讨东伐,以数年之间,而定六十余国。秀吉鄙人也,然当其在胎,母梦日入怀,占者曰:‘日光所临,莫不透彻,壮岁必耀武八表。’是故战必胜,攻必取。今海内既治,民富财足,帝京之盛,前古无比。夫人之居世,自古不满百岁,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释。贵国先修使币,帝甚嘉之。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会军营,以为我前导。”

这封“豪情万丈”的国书出自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的手笔,书中先吹嘘了一番自己统一日本的丰功伟绩,接着赤裸裸的提出要求:借朝鲜的道进攻明朝,甚至连朝鲜国王的任务都安排好了:“等我入明那一天,你集合本国部队军前效力,做我的向导吧。”

但是,丰臣秀吉太不了解朝鲜了:让朝鲜帮忙进攻明朝,好比让儿子帮忙杀其父母。

朝鲜, 从李成桂1393年取代高丽王朝建立朝鲜王朝以来,其外交政策一直是“事大交邻”,所谓“事大”,即是指侍奉中原王朝(明、清);“交邻”则是指与日本等邻国平等往来。这个“事大”政策一直延续了整整500年,直到甲午战争清朝战败才告结束。

有明一代,朝鲜是明朝最忠心的的属国,君主不敢称“帝”只称“大王”,每年四时来朝,进贡方物,模仿中国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和文化习俗,用明朝年号,甚至连国号“朝鲜”都是明太祖朱元璋圈定的。朝鲜自称“小中华”,对自己身为大明头号藩属充满自豪,始终恭恭敬敬称明朝为“天朝父母之邦”。

接到书信的朝鲜国王是李朝第14代国王——宣祖李昖,他在给日本的回书中不胜愤怒:“辞旨张皇,欲超入上国,而望吾国为之党,不知此言悉为而至哉!”意思是:你们昏头啦,这都胡说八道些什么啊!

图:朝鲜宣祖李昖

久居深宫的李昖对近邻日本的国情大变动糊里糊涂,不过,碰到这样明目张胆的威胁还是多少有点担心,于是他开始询问使者的所见所闻,询问的结果却让他更加糊涂。

朝鲜当时和明朝宗主国一样,政治上闹党争。李昖派往日本参见秀吉的使团中,正副大使分属两党:主使黄允吉是“西人党”,副使金诚一是“东人党”。李昖问:日本是否真的要入侵?黄允吉称“必有兵祸”,而金诚一则反驳黄允吉“张皇论奏,摇动人心。”李昖又问:丰臣秀吉是什么样人?黄允吉说:“其目光烁烁,似是胆智人也。”而金诚一则说:“其目如鼠,不足畏也。”

两个使者这样故意抬杠,真的是国家安危事小,党派竞争事大。

李昖不得要领,只好派了几个官员去沿海前线象征性地视察了一番,随后就不了了之。

那么,这个自称“日光所临,莫不透彻”的丰臣秀吉,征服中国的野心是怎样萌生的?

2、大丈夫当用武海外

秀吉一生好色,凡是看上的美女,无不想方设法搞到手。但报应的是,尽管女人无数,却始终光开花不结果,占卜者说是因为他命硬,命中无子。没料到,在秀吉五十八岁那年,侧室淀姬居然为他生了个儿子,令早已放弃希望的秀吉欣喜若狂。

因为担心难养活,秀吉故意给儿子起了个贱名“弃丸”,后来觉得不吉利,又改名“鹤松”,盼望儿子松鹤延年,但不论名字低贱还是富贵,这个孩子还是在两岁时夭折了。空有天下在手,却无子嗣继承,秀吉的苦恼可知。

江户末年的学者赖山阳在《日本外史》里,用颇具英雄色彩的笔法描述道:“秀吉丧子,闷甚。一日,登清水寺阁,浩然叹曰:“大丈夫当用武海外,何抑郁为?”

秀吉出兵海外的行动,可能是“丧子”之痛触发的。不过,他对中国的野心却绝非突如其来。

早在秀吉还在信长帐下听命时,一次奉命率军征西,临行前信长用封赏土地来鼓励他说:“胜利后,将山阳、山阴十几郡国的区域都给你。”秀吉却上表答道:“君欲赏臣功,愿以朝鲜为请,臣乃用朝鲜之兵,以入于明,庶几倚君威灵,席卷明国之兵,合三国为一,是臣之宿志。”

如果说这次的狂言,还有在主君面前表志向的成分,到了秀吉取代信长成为天下人后,他的自信真的膨胀到极点:我能从农民之子打拼成日本第一人,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事不能做到?秀吉在坐定了江山后,不止一次对妻妾、下属甚至外国传教士说过:“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出兵海外“合三国为一”,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土地和财富的诱惑。

1591年(日本天正十九年)夏,秀吉大会诸将,赤裸裸的作了战争动员:“诸丑夷有阻王化者,吾甚羞之。吾将入朝鲜,以其兵为先锋,以入于明。彼拒我命,则击灭之,遂自辽东直袭北京。奄有其国,多割土壤以予诸君,使诸功臣皆厌其望不亦快乎?”

入朝鲜——占辽东——袭北京,这是路线;击灭反抗者——占有其国——分割土地,这是目的。

从古到今,国与国之间有个永恒的规律:谁力量壮大了,就趁机捞一票,为子孙后代谋福。日本摊上了战国乱世,锻炼出一支强有力的军队,现在,该轮到用日本刀为日本锄头取得土地了。除此之外,日本国小地少,秀吉也为无法封赏那么多如狼似虎的手下而苦恼。

千万不要以为出兵海外只是秀吉一个人的高阁狂想,事实上,秀吉的出兵得到了绝大多数大名的热烈响应,特别是西路大名,如九州的加藤清正、小西行长、黑田长政、立花宗茂、岛津义弘、锅岛直茂更是跃跃欲试,他们都想在战争中获得土地和财富。反过来,东路大名如德川家康、伊达政宗却兴趣不大,蒲生氏乡甚至骂秀吉无事找事。

从横行明朝东南沿海的倭寇嘴里,秀吉自以为了解明朝的家底:“明主朱翊钧失政,武备不足。”王直的余党这样对秀吉夸口:“我等曾以三百余人,自南京地劫掠横行,下福建迢一年,全甲而还。唐畏日本如虎,灭大唐如反掌也。”

区区海盗都能横行“大唐”,何况我堂堂百战雄兵?虽然“假道朝鲜入明”的国书被朝鲜断然拒绝,但丰臣秀吉决心已定,战争机器启动了。

用现在的话说,丰臣秀吉的脑子里毫无国际外交概念。这也难怪。古代日本人狭隘的认知里,世界是由三大块组成的:本国、震旦、天竺。本国就是日本列岛,震旦是指朝鲜、唐(明)所在的大陆,天竺(印度)是大陆之外的遥远所在。

战国霸主的思维,外交政策一向是蛮横直接:屈服不屈服?不服来战!

秀吉在1591年把关白一职让给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隐居的关白),坐镇九州松浦郡名护屋,开始了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战争准备。

秀吉发布的全国征兵令中,命令全国各藩以每万石出兵若干的比率扩军,共征得三十三万士兵和大批军粮,大致来说,西路大名如九州和四国所出士兵最多,东路大名则出粮最多。此外,数千艘大小战船、向导、朝鲜语译员、朝鲜地图等全部安排妥当。

图:丰臣秀吉戎装像

1592年4月初,秀吉一身戎装,亲自到海边为侵朝大军送行。他愉快的看到,平户海上战船密密麻麻,旌旗遮天蔽日,战士杀气腾腾。

出发!随着史上最大倭寇丰臣秀吉的一挥手,这个从三百年战乱中喘息未定的岛国,又悍然投向了一场看不清结局的海外战争。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藏家018 关注

文章收藏:1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