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英军力对比

海阔天空 关注

收藏于 : 2019-06-09 23:15   被转藏 : 1   


2017-03-22 休闲读品杂志社

关于鸦片战争中清军为何在英国侵略军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史学界一般持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第一种认为清军败于技不如人,鸟枪钢刀不是“船坚炮利”的英军的对手;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其时清军与英军在军事科技上并无太大差距,清军是败于政府腐败无能、指挥无方。两种观点均各持有一定的证据,但也均有不全面的地方。本文从海军舰船、火炮、步兵武器、陆军编制和指挥体制、战术等五个方面,剖析中英两军的军力,试图对这一问题给予更全面的分析,从而揭示出这场战争中国失败的真正原因。

1 中英海军舰船对比

清军海军:由小船组成的近岸海军

在鸦片战争之前,由于清政府沿袭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因此军事力量部署和建设重点一直放在广袤的内陆和陆军上,对于海军(水师)的建设非常轻视,海军平常负责的主要任务,仅为近岸巡逻、缉私拿盗而已。

英国海军:炮多船大的远洋海军

鸦片战争时,英国海军战舰仍主要依靠帆力,舰队中只有少量小型蒸汽船。但这并没有妨碍英国海军成为海上霸主。最初参战的皇家舰队共包括军舰16艘、运输舰28艘、武装汽船4艘、载炮540门,总兵力约12000人。英军战船船体结实,用铜皮包裹,因此防护性能好,抗沉性强,这也是称其“船坚”的缘由所在。此外,此时的英国皇家海军,已经是横行四大洋的霸主,积累了最为丰富的海战经验,指挥官和舰员都训练有素,具有极高的技战术素养。他们的舰队更适宜在远海或大洋上机动作战。


鸦片战争中侵华英国皇家海军舰队中的主力战舰

图为隶属于英国海军部的“麦尔威厘”号风帆战列舰的模型。该战列舰安装了多达74门舷侧火炮,火力很强。

2 中英火炮对比

清军火炮:制造低劣、性能不足

火炮技术发展到十九世纪40年代,主要使用的还是前装滑膛炮,炮弹也主要是以实心弹为主。从火炮种类上讲,清军火炮主要分为红夷炮、轻型炮、前装冲天炮(迫击炮)和火箭炮四类。其中红夷炮是清军最主要的火力装备,它属于弹道低伸、以直瞄射击为主的加农炮。清军沿海建筑的炮台上使用的,均是红夷炮,红夷炮重500~7000斤不等,其射程在清军火炮中最远,威力也最大,使用黑色有烟火药和实心弹。除实心弹外,清军也装备有少量空心爆炸弹,里面填有尖利铁棱,在爆炸后用其破片四飞杀伤敌人,但由于火药技术差,清军爆炸弹技术水平较低,很多时候落地而不炸,《道咸宦海见闻录》载:“炸弹(射程)不过一二里,亦不能及其(英军)船只;且炸弹有炸有不炸,或掷出而终不炸,或甫然而即炸,分寸时刻最难定准。”

而从射速看,由于红夷炮铸造技术水平所限,需要在发射后进行长时间冷却,因此平均每6分钟可以发射一发,按照此战斗射速最多可发射一小时。也就是说,一次作战顶多打出去10发炮弹。据记载,在虎门之战中只要清军炮台炮一发不中,则准备第二发时英军的舰艇早已退到清军火炮射程之外了。

从火炮铸造技术上讲,由于钢铁铸造技术较差,材料冶炼纯度低,泥模铸造的铁炮中间充满孔洞和砂眼,最大的孔洞甚至可以放一碗水。拙劣的造炮技术首先会造成发射中火炮炸膛。


虎门威远炮台上的4000斤前装滑膛炮

清军大炮虽然在技术原理上与西方处于同一水平线,但在铸造工艺和射速、射程等方面则处于明显劣势。

英军火炮:制造精良、射程远、机动性强

英军主要也使用前装滑膛炮,炮弹以黑火药实心弹为主,开花弹为辅。工业革命后,英国的钢铁冶炼工业有了极大的发展,在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全国生铁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70万吨,英国人将生铁再熔重炼,得到含碳量更低的熟铁甚至是低碳钢,由于有效滤除了碳等杂质,解决了铁易脆的问题,增强了其刚度和韧性,以往经常出现的火炮不耐高温,容易炸膛的现象得到了有效解决。英军的火炮因此威力大增。

从射程上看,英军与清军同级别加农炮的有效射程达到1500千米以上,从特拉法尔加海战看,英军的舰载火炮(以长管加农炮为例)有效射程最大可达近400米,最大射程则超过2500米,而一般清军岸炮的射程在2000米以内,英海军多数时候都能在清军射程之外攻击清军炮台,造成其损失。从战斗射速看,英军在一小时内可维持每分钟2发的高射速,是清军火炮射速的十多倍,在实战中,清军往往被英军火炮速射压得抬不起头来。此外由于铸造工艺优良,英军火炮的炮管壁较薄,因此火炮更轻,易于携带,英军火炮的倍径约在16~18之间,也优于清军火炮。

在炮弹技术方面,虽然英军也大都使用实心弹,但与清军用泥模铸造不同,英军用蜡模铸造炮弹,其形制规整浑圆,表面较光滑,因此与炮膛内壁之间的缝隙就较小,减少了射击时装药的能量流失,因此对提高射程和射速都很有利。此外,英军还将实心弹预先加热,将灼热的实心弹扔到清军木质舰船上,造成燃烧效果。

3 中英步兵武器对比

清军步兵武器:冷兵器加燧发枪

鸦片战争前,清军是一只冷热兵器混用的军队,即便在战斗力孱弱的绿营部队中,所占比例也在40%~60%之间,其他的冷兵器主要有弓箭、长枪、藤牌和刀。清军的轻火器主要有鸟枪和抬枪,这两种火器都属于前装滑膛燧发枪,其中鸟枪在清军中装备最多。所谓燧发枪,是在火绳枪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轻武器,早期的火绳枪,依靠点燃火绳引燃火药,发射速度过慢,燧发枪则用扳机连接弹簧来击打燧石,通过燧石与火门的撞击引燃火药发射,使得射击速度大大提高。前装燧发枪在发射前,需要由士兵将枪倒竖,从枪口内装入弹药,然后用专门的推弹杆将弹头推进弹膛。

英军步兵武器:燧发枪加刺刀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装备的标准轻武器也是前装燧发滑膛枪。因为此时后装线膛枪技术才刚刚在欧洲出现,还来不及体现在英军的制式武器上。以英军制式装备伯克式前装滑膛枪为例,枪长1.166米,口径13.5毫米,有效射程200米左右。同时前装燧发滑膛枪的最大射程比有效射程更大,应该在300~400码之间(1码约合0.9米)。


清军使用的燧发前装枪之一 ——抬枪


鸦片战争中的英军士兵

采用装有刺刀的前装步枪,其射速、射程略优于清军火器,而在近战格斗方面也占有优势。

4 中英陆军组织对比

清军:四处布防的绿营军

在鸦片战争中,中英两国的战场主要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四省,这四省清军总兵力约为22万,此外在战争期间,清政府还从各地抽调士兵近4万人支援,使总兵力达到近26万人,仅从总兵力论,清军占据绝对优势。从编制上讲,参战的清军分为八旗军和绿营军,其中八旗军为驻防八旗,仅负责守卫各个重要城市中的满城,兵力从一千到三千不等,但很少进行机动作战,在战争中八旗军参战,主要是在广州和镇江两处,其中镇江满蒙八旗军在海龄的带领下与英军血战,毙伤英军近200人,自己则损失殆尽。参战的主力,则是各地的绿营军,绿营各级为标、协、营、汛,其中以营为主要作战单位,每营约为三五百人,但实际上绿营平常的工作主要是维持治安、弹压民众反抗、从事劳役工作等,因此大都散居各地,此编制利于“治民”但难以集中御外。在鸦片战争12次主要陆上战役中,清军有9次在战场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有时兵力甚至10倍于英军,但由于驻防分散且没有英军依靠战舰机动快捷,每次实际交锋时英军往往都能占据局部人数优势,轻松击破清军,据统计,在12次陆战战役中,只有2次清军在最前沿火线人数占优,其余10次战场区域内,中英双方兵力都相差不远,或是英军兵力占优。例如第一次定海失守后,当地的兵力由38000人下降到7800人,有3万人被抽调到其他省抵御英军可能的入侵,但英军却调头利用其机动优势出其不意再次攻打兵力空虚的定海,造成清军重大损失。这就是战争中常说的“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打歼灭战”。而1841年宁波之战中,清政府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调建昌、松潘两镇兵2000人驰援宁波,主要通过步行机动,因劳师袭远而疲惫不堪的清军被以逸待劳的英军打得落花流水。

英军:战斗力不弱

曾有资料说,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军的陆军是拼凑起来的杂牌军和雇佣军,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侵华英军陆军总计有7000人左右,分为3个步兵旅和1个炮兵旅。每旅下辖2个团,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其中除三个马德拉斯土著步兵团是由印度土著加英国军官组成的英印军部队,战斗力较差外,其他四个步兵团,包括第18皇家爱尔兰步兵团、第26步兵团、第49步兵团和第55步兵团,都是从英国本土调来的老牌部队,其团队历史最短的也有将近100年。这四个步兵团,均参加了弹压美国独立的北美七年战争,具有丰富的海外殖民地作战经验,战斗力不差。英军在战时编制中与清军做法截然相反,尽量将所有的步兵团集中运用,以突出其优势。

5 中英陆军战术对比

清军:垂垂老矣的旧陆军

清军虽然装备了一半左右的火器,但其仍沿袭陈旧的冷兵器时代战术,最主要特点就是作战队形排列极为密集,如大阅横阵,正面分四个梯队,最前面是火器兵,其次藤牌兵,再次为首、次两队,左右翼还有两排重骑兵,阵型最宽处2000多米,纵深100多米,在这么0.2平方千米的空间里,就挤了16000多名士兵。而在十九世纪初,由于拿破仑率先采用了散兵线战术,欧洲军队的阵型密集度大约为每平方千米5000人,远较清军稀疏。人员密度大,对于射击精度不高的燧发枪而言,杀伤概率就会增大,同时士兵们挤得过近,会降低战场上的战术机动能力,很多时候还来不及展开队形,猬集的清军就被英军火炮和火枪打来的弹雨大量杀伤了。

英军:战术灵活的新陆军

英军作战一般把士兵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排成两列横队,队列中的士兵不能做单兵机动,站立装弹,立姿或跪姿齐射。横队周围的另一部分士兵呈散兵线布置,组成的强有力的屏障,与敌保持接触,骚扰、杀伤敌军并分散敌方火力,以使己方队列不致过分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散兵主要由轻装步兵和来复枪兵担任,英国的轻装散兵部队通常由训练有素和具有高度纪律性的优秀士兵组成,有时分散成散兵群或单兵作战,其作战方式很类似于现代步兵。在战斗中, 他们和横队主力紧密配合, 常常可以用轻武器杀伤大量敌方士兵。

结语

综合上述情况,从兵器技术水平上比较,英军比清军确实占有一定优势,但也还没形成足以达到“代际差”的程度,也就是说,在此时,中国和英国之间的科技差距还没有后来那么大,说这时英军已达到船坚炮利,确实不太准确。但是英国的科技优势已有一定的显现,比如其钢铁工业的进步使其火炮的射速和口径都有所提高等。另一方面,在作战决心和军事技战术上,英军也优于清军。

装备上和技战术的优势叠加起来。给英军带来了全面的优势,这是他们打败清军的重要原因。

当然,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是人不是物,如果当时的清朝皇帝雄才大略,其官员又全是林则徐那等杰出人物的话,既便清军的装备水平略差,他们也是能依靠在战场上及时调整战术,扬长避短,打败敌军的。很多学者指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装备远不及美军,但最终取得了胜利,就是这个道理,那时统率中国军队的,上自国家领袖,下到军队的各级将领,都是近百年中国最优秀的人物,当然能打胜仗。

反观鸦片战争时期,就是因为从皇帝到官员系统地愚味落后,所以才造成了装备水平和军事技战术水平的落后的,以这么一群糊涂虫去驱动已经落后半步的军队与英军做战,不失败反而不正常了。

我觉得本文开始提到的两种观点可以在以下基础上达成共识,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军事科技水平上的落后,而是中国人从上到下、从官到民的整体性落后,是这种人的落后才造成装备水平和军事技战术水平的落后,并最终导致失败的,而且还是由于这个根本的原因,经过这场战争之后,中国人并没有觉醒,在鸦片战争之后的50年时间,中国人更是大踏步地落后了,在军事装备水平上离发达国家越来越远,沦入全面挨打的局面。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海阔天空 关注

文章收藏:6642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