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进老师讲伤寒论(10)

魔幻蓝天

收藏于 : 2019-06-08 13:39   被转藏 : 1   

第十讲   讲于2014年11月2日

第二十三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十。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得了太阳病一会儿发冷一会儿发烧,就好像疟疾一样。脉不弦、不呕就是没有到少阳上,大小便都还正常,证明没在阳明上。还是在太阳上,因为寒热往来是少阳证的主症,不呕就排除少阳证了。如果脉比较和缓,证明他脏腑里面没宿病、平和,正气足自己就会好了。脉微沉没有力量了,证明他的阳气和津液都不够了,就是阴阳两虚了。脉微证明他津液不够了,恶寒证明他阳气不够了,这就是体质比较差的人了。但又不是那种沉细脉,这种情况就不能大力地汗吐下了,体质差的就不能用猛烈的药了。


咱们中医祛病排邪就是这四个通道,出汗解出去,嘴里吐出去,大便排出去,小便利下去。因为汗吐下需要耗伤人体的阳气和津液,所以《伤寒论》说的阴阳之分别就在阳气和津液是否充足上。充足就在阳证,脉就起来了,阳气和津液不足就在三阴。如果病人脸比较红一点了,少阴他是面黑的,面色发红证明人体阳气把病邪阻挡在表上了。也可以说表气郁闭住了,可以汗出而解,就不会发冷发烧了。身体弱的人想发又发不出来,就会热郁到表上了,面色就有点发热发红了。他自身的力量不能作汗,身体发痒也是说明风寒和人体正气抗争在表上了,特别厉害了就形成脉浮紧,因为受了寒邪,就成表寒实了。麻黄汤和桂枝汤是正邪都盛的情况下的,如果邪气和人体正气都不太盛的时候,就造成人体汗液走到表的时候出不去,风气和汗液郁到皮下,发痒就是中医说的风证了。各种荨麻疹、风疹、过敏性的皮肤病都会有皮肤痒的情况,很多都是这种情况。我昨天还见到一个病人,每天晚上发痒睡不着觉,这就要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了,就是既有中风又有伤寒了。有可能是太阳中风出汗后又受寒了,越出汗就越容易受寒,或者发烧后吃退烧药表汗,这时受到风寒。出汗时撩被子了,出去玩了,或者是洗澡了。


我在刚行医的时候遇到过一个病人,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壮小伙,发烧一个星期退不了烧。我一看就是这种情况,我给他开了这个原方三副药,他吃了一副就不烧了,上班去了。疟疾是定时发热出汗,发摆子非常厉害,过了那个点就没事,跟好人一样了。这就告诉你如果有了几种方证了,就可以把方子合起来用,一下就解决了,这样治病就比较快了。一铢等于零点六五克,一两七八克,一两十六铢就是十七八克。只有桂枝稍多一点,就是用桂枝汤和麻黄汤一半的量,正规的都是三两。杏仁二十四枚大概就是十三四克,用杏仁得捣烂,整个用出不来效果。这种情况也可能长疙瘩,化疗后的少阴证,脉沉细、正气没有了。用药后脉就起来了,可能会起一身红疹子,其实这是好事。这是把他深层病气提到表上了,外面又打不开,就差这一点了。如果不用药,一直买比较沉细,头发胡子都掉了,他也不起疹子。如果家属怕是过敏了,就让吃一些抗过敏药,或者马上停服中药了,病邪就又回去了。或者能发起烧来,证明他有抵抗力了,这是打退烧针输液了,就有把病压回少阴去了。少阴禁汗,而退烧药会强力发汗,就会伤到心脏,人就会虚脱躺下了,几天就不行了。走到表上是病人病好坏的分界岭,继续用药就解了。温热体质的风疹可以用凉血透表的药,蝉衣、牛蒡子、葛根,还可以少用点桂枝。小孩子阳气旺盛就少用点动血的药,可以用清凉的荆芥、浮萍代替,就不要用桂枝了,温热病用桂枝就会血燥。


第二十四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十一”。太阳中风喝了桂枝汤后,出现心烦,病也没治好。这时可以用针扎一下风池穴和风府穴,再继续接着喝药就好了。现在一般都不在风府穴扎针,因为这里直接通到延髓上了,扎大椎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拔罐就行了。也可以捏揉大椎、风池和风府,都会有效的。这是脖子后面受风后,寒气郁闭比较厉害了,药力打不通了,需要用针刺帮助一下了。风池和风府是风邪专门走的地方,这是老露在外面的地方。解表时需要心脏加强跳动,老是解不了表心里就会烦躁了,在出汗以前都会有一点烦躁。尤其是心脏不好的老年人,麻黄汤里面桂枝和甘草就是强心的,单用麻黄心脏就会受不了,因为没有给他扶壮心气。要想出汗必须得加强心脏的力量,麻黄把表打开,甘草和杏仁甘苦化咸。咸能令津液生,生津就会化汗,甘草又能强脾胃,正气补足就会一汗而愈,四味药就解决了。


第二十五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方十二。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桂枝汤证喝药不得法,应该是微微汗出,出了大汗就成了脉洪大的阳明证,就不能再喝桂枝汤了。这里还让你用桂枝汤那就不是脉洪大,而还是脉浮了,这是在传抄中的错误。这就跟二十三条一样了,还是跟疟疾一样忽冷忽热的。这是说出大汗后就不要用麻黄桂枝各半汤了,就不用麻黄汤发强汗了。桂枝有养津液、养营血、滋阴的作用,误用桂枝汤大汗出后就伤到津液了,就不能再汗了。这是大汗出肯定退不了烧了,因为桂枝汤是身微自汗出才能退烧,现在的退烧药就会使人发汗太过。这时就要用桂枝二麻黄一汤了,用桂枝汤去补充津液,少用麻黄汤微微表一下就行了。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魔幻蓝天 关注

文章收藏:5034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