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语文教学如何开展?方能提高效率,走上快车道

叮当

收藏于 : 2019-06-02 23:16   被转藏 : 1   

教学效率低下,是当今语文教学最受人们诟病的地方。虽然语文教育界针对这一点也做了许多艰苦的努力,但时至今日,效果仍然不能令社会满意。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古今中外名人大家学习语文的经验,提炼出6条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的高效原则,今笔陈于下,以就教于方家。

1. 咬文嚼字的原则

教学语文,不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咬嚼,不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上来来回回的走,语文教学多半是悬空的,这样的语文教学如同海市蜃楼,好看却不实用;自然,这样的语文教学多半也是要失败的。朱自清先生曾说:“我觉得课文应该分析的咀嚼;‘讲解’若是这个意义,似乎正应该详尽些。固然,我们日常读书看报,只求了解主要的意思就够了,偶然有一两个不识的字、不明白的词语,大概总放它们过去,懒得去查字典或辞书。这或可以叫做‘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不求甚解’而能了解主要的意思,还得靠早年的训练,那一字一句不放松的、咬文嚼字的工夫。若没有受过这种训练或用过这种工夫,而也取那‘不求甚解’的态度,便往往不能了解读物的主要的意思;这种人自以为了解,其实往往只是望文生义罢了。”[2] 由此可见,咬文嚼字在语文教学中重要性。

2. 渐进积累的原则

语言学习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渐进积累,它突击不成、速成不得。对此,张厚感先生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语文学习是个慢功,着急不得,突击不成,就像收获橡胶,要一点一滴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通悟。”

3. 思维培育的原则

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因此,教学语文,在牢牢守住语言这个中心的前提下,还得重视学生思维的培育。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乎思维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极关重要。” 还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这是当然之理,语文课是教育的一部分,怎么能不顾到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 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如果学生的思维品质准确、流畅、严密、深刻、有条理,思维方法多向、辩证、辐合性和创新性强,那么,语言学习的效果就好,效率就高;反之,就是另外一种情况

4. 审美教育的原则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汉语、汉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教学中,要让学生真真切切地领略汉语言独特的文化之美就要在这“三美”上下功夫。

就“意美”而言,可从两个层次上来把握。从汉字的层面来看,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就天然地绽放着一个意义;读汉字,不仅仅是识其形,更是激活形象思维领其意。从语言的层面来看,汉语言在表达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读汉语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往往会出现掩卷而意难遣,合书而味更浓的美妙现象。比如我们读李商隐的《锦瑟》,你能说清“锦瑟”的象征意义吗?你能说清“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到底“思”的是什么吗?你能说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迷”“托”二字吗?你能说清“蝴蝶”“杜鹃”这两个凄美意象的含义吗?……总之,读完这首诗,萦绕我们心头的始终是那凄美、优美,朦胧得如烟似幻的意象,它让我们回味无穷,它让我们挥之不去,它让我们寝食难安——这就是汉语言的魅力。

就“音美”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因汉字的四声而形成的汉语言在诉诸听觉时所表现出来的抑扬顿挫的语调美,二是因汉字的同声部的韵母在发声上的接近而形成的汉语言的押韵美,三是因朗读时的不同停顿而形成的汉语言的节奏美。汉语言在“音美”上的这三个特点在古代律诗的平仄规律、押韵规律、对仗规律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它们是我们汉语言在“音美”上的杰出成就。

汉语、汉字的“形美”主要体现在书写上,这一点,历经千年,高度成熟、远播海外的汉字书法艺术是典型代表,无需赘言。

5. 文化传承的原则

语言不是单纯的字、词、句的组合,不是毫无生命的纯粹的形式;语言负载着睿智的思想、丰厚的情感、鲜活的生命,它是人类历史的记录,它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它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所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就不能不重视语言的文化属性。《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有明确的定位:“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6. 运用语言的原则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是运用语文,即能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语言顺畅地开展读写听说等具体的语文活动。对此,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有明确的表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叮当 关注

文章收藏:5142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