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句摘抄

叮当

收藏于 : 2019-05-30 17:18   被转藏 : 1   

1.宋朝时候有一个大儒张横渠还有一句人生处世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015年9月10日)

2.

立德、立功、立言,谁是第一位的?

  (2007-05-10 03:14:07)
标签: 

国学

 

三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鲁国大夫叔孙豹的话:“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我们是基于这段话来理解三不朽的,当然认为立德是第一位的。在人生旅途中,我们修身养性也坚持立德为先。近读《中国民族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发现国学大师对此有不同解释。

    台湾学者文崇一说,传统中国社会成就的理想形态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指道德上的成就,立功是指事业上的成就,立言是指学术上的成就。三种成就是有高低层次的:最上立德,其次立功,在其次立言。所以立言是知识分子的末路,前两阶段都爬不上去,只好写点文章发泄发泄,当欲望上的满足。

    钱穆先生说,人有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的顺序如何排定呢?立功只是一时贡献,立言始是万世教训,更高过于立功。立德则只在一己,只是反求诸己,自尽我心。如岳飞、文天祥,也只是立了德,并没有立到功。立功须有外面条件,有机缘配合。立言更难,所以说孔子贤于尧舜,又说是天纵之大圣。……只有立德,是没有条件的,人人能之,所以中国古人把立德奉为第一位。


3. 释正心修身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
①身:这里指“心”,即思想。忿懥:愤怒。  ②不得其正:不能端正。

【翻译】
如果要修养品性,必须先端正思想。心有愤慨,就不能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端正;心有忧患,就不能端正。虚明空寂,私心全无,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吃东西也不知道滋味。这就是修养品性须先端正心思的道理。

【解读】
“修身”是八目之中最重要的一环,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基础又在于正心。正心表现于内,修身现形于外,心不正,其身难正,即便是正,顶多不过是道貌岸然一伪君子罢了,“身有所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不得其正。“忿懥”,情绪激动,“恐惧”,情绪害怕,“好乐”,偏爱私好,“忧患”,忧心忡忡,心不能宁静,真正做到心正,要达到的境界是清明虚静,心灵空寂,湛然空虚,心不在焉方是正心,正心正到空处,方是正。无一丝尘滓杂念,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自心而发,心不在焉,而无可发之基础,心正至“无”的境界,不仅是忿,惧,乐,忧不存,而且连由外物而起能影响内心之正的视,听,味均不在焉,方能达到空明虚静的修身而正心的纯然境界。


 

后记:当今社会流行的都是快餐文化,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与内涵渐渐被抛之脑后,希望朋友们能重温一下。

恰好今天下午和一位知识渊博的朋友聊天时,他谈到这句话,而我中午自己刚阅读过这篇文章。真是心有灵犀。


4. 怎么正心呢?我转载前辈高人的心得: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境地浓艳处。要淡得下。意气忿怒处。要降得下。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气灭。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观操存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镇定在震惊时。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执当矫之以圆。傲当矫之以谦。肆当矫之以谨。奢当矫之以俭。忍当矫之以慈。贪当矫之以廉。私当矫之以公。放言当矫之以缄默。好动当矫之以镇静。粗率当矫之以细密。躁急当矫之以和缓。怠隋当矫之以精勤。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溪刻当矫之以浑厚。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叮当 关注

文章收藏:5142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