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豫冀晋行记之十八——北响堂石窟(下)

我心飞翔

收藏于 : 2019-05-30 12:41   被转藏 : 1   

上接
豫冀晋行记之十七 ——北响堂石窟(上)

虎头帮主:
    北响堂南洞又称刻经洞,因为此窟内外石壁上刻有佛经,其窟形与北洞中洞不同,内部没有中心塔柱,石窟主室正左右三壁各自开龛,为典型的殿堂式窟室,主室前有廊,甬门左右刻力士像,甬道上亦刻有忍冬纹和联珠纹饰。
北响堂南洞廊室
三壁龛内皆雕一佛二弟子四胁侍七像,正壁主尊结跏跌坐于方形须弥座上,方形平顶上浮雕出莲花藻井。龛室上部外侧雕出的帷幕装饰。
北响堂南洞窟门
南洞主室窟顶及仿布绸石刻帷幔
北响堂石窟破坏极为严重,几乎所有佛像都不存头部,现在见到的一些头像,皆为后世重置,而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响堂山的佛像大多完好,日本学者常盘大定1921年考察响堂山期间拍摄了大量照片,这些影像都收录于1926年初版的六卷本《支那佛教史迹》一书中,若翻看这些旧照片后对比今日所见景象,我想帮主你的所想所感,一定难以言表罢。
北响堂南洞窗正壁1920年时影像
北响堂南洞窗正壁七尊今日影像
北响堂南洞正壁左胁侍罗汉及菩萨1920年时影像
北响堂南洞正壁左胁弟子及菩萨今日影像
北响堂南洞北壁左胁弟子及菩萨1920年时影像
北响堂南洞北壁左胁弟子及菩萨今日影像
我想你我早过了愤世嫉俗的年纪,佛像颈部的砍凿之痕为时代之痛还是民族之痛等等这类话题,还是让由有能为有气性之辈去探讨,我们还是且只说这些佛像本身如何?!

    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制,追崇汉晋并极力吸收南朝文化,这种风尚在当时佛教造像的艺术上显现,即为著名的“秀骨清像”。

    “秀骨清像”本为风行于南朝的一种画风,《历代名画记》中记南朝画家陆探微有云:“陆公参灵酌妙,动与神会,笔迹劲利如刀锥焉。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懔懔若对神明。”北魏中后期的佛教造像汲取了这种南朝名士画风,所雕塑佛像面相清癯,下颌内削,形体瘦细,四肢修长,给人以清秀俊美之感。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龙门交脚弥勒菩萨石像
巩县石窟第一窟北魏胁侍菩萨像
而到了北齐时代,“秀骨清像”已不再风行,响堂山石窟中的雕像面相丰圆,脖粗鼻短,眉梢低垂,体形健壮,肌肉丰满,立像身躯略粗,如上大下小的圆柱状。
正壁左胁菩萨细部
北壁左胁菩萨细部
佛像的面部表情,从威严庄重转向温和安祥,大多佛像嘴角上翘,含露微笑,给人以优雅蔼然之感。衣着简洁流畅,褶纹稀疏,轻薄体贴,先期那种线的造型也已不再突出,对形体自然形态的立体表现开始着重,一些细部尤值得称道,如原位于南洞,现为日本私人所藏的二件佛手,皆简洁概括,但极注意局部的细微变化和动态美感,一件丰腴柔润的肉感,手势静态如真;一件拇指内倾,中指无名指提按什物,食指和小指轻搭其上,手腕转折,尽显动态。
日本私人藏北响堂南洞佛像手部
我入南洞参观时恰逢有一对父女在此间礼佛,石台上放满贡品,父女虔诚叩拜,不好意思在他们眼前晃来荡去,连忙走出窟室,南洞内外石壁刻有多部佛经,难得来一次,乘此机会,实在应该好好地看看。
现时民间礼佛供品
窟外北侧石壁上即为著名的《唐邕写经碑经》,读碑可知,此间经文北齐天统四年始刻,终于武平三年,即公568年至572年,另碑文详细记录刻经目的,为研究北朝末期佛教的重要资料,不但如此,这通石碑还一向为书家所重,是著名的北朝书法碑刻之一,帮主你是书坛圣手书史大家,于此想必了如指掌,旨在求教,我这里姑且囫囵扯谈一二。
南洞外《唐邕写经碑》
自古学书者皆从临摹碑帖入手,所谓碑帖,大致为有文字的刻石和有文字墨迹之帛、纸,本国书体,真、行、草定于两晋,发展巩固于南北朝,后人以为南北朝之际书坛有北碑南帖之说,此时北人盛行刻石、摩崖、造像,墓志等,所以北尊碑;而南人则多在纸张帛绢上书写,故南崇帖。碑石容易保存,所以现在能见到的北碑,远远要多于南帖,不过书家论者一向重视南帖。到了清季,金石学大盛,许多学者转而推崇魏碑,包世臣作《艺舟双楫》极力倡导扬碑抑帖之说,康有为更赞魏碑有“十美”:

    魄力雄强;
    气象浑穆;
    笔法跳跃;
    点画峻厚;
    意态奇逸;
    精神飞动;
    兴趣酣足;
    骨法通达;
    结构天成;
    血肉丰美。

    我始终以为康有为破立论调有其托古改制之目的,这种褒显未免太过,但魏碑包罗甚广,纵观之下,“十美说”不算全是虚辞。

    世人多有人认为魏书为别体,其实正如杨仁恺先生所言,用笔虽有方圆之不同,结体却同出一辙,魏体实乃真书。北魏诸碑其最显著的特征为雄健峻整,粗狂率真,一般刻碑,先要用毛笔蘸朱砂写字于碑石之上,称为书丹,然后再由刻工凿刻,然北朝很多碑刻,往往是刀工直接在石上刻字,即使先有书丹,但刀工镌刻也十分明显,也因为刻笔结合,字体亦如刀斫斧凿,方劲斩截,以《始平公造像记》为例,捺角分明、宽博健允、凝重浑厚、;
刻于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之《始平公造像记》拓片
又如《杨大眼造像记》,体势激越、挺阔洒脱、隽永温实。
刻于北魏景明正始(500年-508年)之《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拓片
魏碑体并不是全然豪放犀利的书体,也有婀娜细腻、流畅妍丽之作,如《元倪墓志》,用笔娴熟,不见刀斧气,秀逸舒展,旖旎顺和。
刻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之《元倪墓志》
到了北齐时代,书体多融合了峻拔阳刚与蕴藉妍雅,改侧势为平整,去跌宕起伏而端正疏朗,《唐邕写经碑经》可谓其中代表。
《唐邕写经碑》局部
碑文中明确记载,《唐邕写经碑经》刻于568年572年之间,其书体为真书 ,略带隶体,结字平正,笔势稳健,方圆兼顾,丰而不肥,细瘦不枯,欧阳辅《集古求真》称此碑:“圆腴遒厚,实导唐人先路。”仔细观察,确实可以看到那些隋唐真书大家的笔意筋骨,可谓北碑中难得的上品。
《唐邕写经碑》局部拓片
我们欣赏书法,往往只能通过拓片书帖,而拓片书帖只是一种原物的一件“表皮”,是一种“替身”,碑文字体的顾盼间隔等灵动的原始气息,拓片书帖上是很难领略到的,按理说碑石较拓片书帖坚固,易于保存,但实际上一些坚硬硕大的石碑往往比有墨迹之字纸更为短命,叶昌炽论刻字碑石有七厄,包括:一,洪水和地震;二,以碑石为建筑材料;三,碑石上涂写;四,磨光表面重刻;五,毁坏异己政见不同者之碑;六,为有人及上级摹拓;七,士大夫鉴赏收集。其中以最后一厄对碑石毁损最为严重,因为藏家及拓者,往往为保证自己的拓片珍稀性而故意凿字破坏原石,这种种厄难还不包括战火和风雨自然造成的损害,故“其幸存天壤者,皆硕果矣,可不宝诸!”,即使一方名碑历经劫难存留至今,但碑面上的字或湮没残蚀或原貌尽失,《唐邕写经碑经》刻于北齐末年,距今超过一千四百年,碑石整体及碑面刻字皆保存极好,实在至为宝贵!
《唐邕写经碑》之一
更让人震惊的是,甬道及里外多面石壁上,通体上下,刻满了这样的文字!
南洞刻经廊室
直面相对,为这些精美的书体吸引的同时,时间的沟壑瞬间消失,仿佛能听到千百年前那响彻山谷的金石刻凿之声。
南洞前廊刻经壁面
这些刻字为《维摩诘经》、《弥勒成佛经》、《孛经》、《胜鬘经》诸佛经的一部分,其书体各不相同。
南洞前廊之《佛说维摩诘经》
在下总觉得若没有几年的临碑经验,是极难体悟和欣赏书法之美的,也不可能周彻地论说书道,不过区区自己除了能把字写得很黑之外,一无所长,关老爷面前耍舞修脚刀,实在是很可笑的事,所以这里也就不再与帮主你老人家聒噪书道,讲讲唐邕及其刻经之目的后,此信该作了断了。
《唐邕写经碑》细部之二
《北史》记唐邕,字道和,太原晋阳人也。其性识明敏,一生历经五朝,在齐一代,官居显位,文宣帝高洋认为唐邕一人可当千人,一天内曾六度赐物。其人笃信佛教,广施财物,倾力支持开窟刻经。探其究竟,无非是为了用这些刻经以备法灭,按《写经碑》记载:“眷言法宝是所归依,以为缣缃有坏,简策非久,金牒难求,皮纸易灭。于是发七处之印,开七宝之函,访莲花之书,命银钩之迹,一音所说,尽勒名山。”,这段话的意思大致为帛绢竹简纸张不容易保存,金册又稀少难求,所以在山崖石壁上刻经,希望佛法借此永留不绝,这实为佛教末法思想的一种体现。

    北朝时期佛教信仰者中盛行“末法”之说,即佛祖佛涅槃一千五百年后,魔邪兴盛,破塔毁寺,杀害僧迦,当时连年战争、动乱不定,黎民生死是累,难重苦深。另外在446年,北魏太武帝颁布诏书,灭佛前后长达七年,以至于“土木宫塔,声教所及,莫不毕毁矣”,所以世人对于“末法时代”是深信不疑的,故而处处流露出相关思想,如

    北凉石塔436年程段儿发愿文有云:
    “……程段儿自惟薄福,生值末世,不观佛典,自竭为父母台家立此石塔形像,愿以此福,成无上道……”

    云冈十一窟太和七年(483年)造像记云::
    “……邑义信士女等五十四人,自惟性因不积,生在末代,甘寝昏境,靡由自觉,微善所钟……”
    
    北魏永安三年(530年) 敦煌写经《佛说仁王般若经》尾题有云:
    “……东阳王元荣生在末劫,无常难保,百年之期,一报极果……”

    大谷大学所藏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宝梁经》卷上比丘惠恺题记:
    “……比丘惠恺,自惟薄福,生罹运末,前不及释迦九会,后不经弥勒三唱,于中苦切,何时当往……”

    唐邕生活的时代,正是北朝末年,根据佛典指示,又结合时代经验,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唐邕,深信自己身处的现世就是“末世”,在响堂山等地施资刻经,当然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南洞刻经一隅
如今,他们希望能传万世的刻经,多有损坏,他们的信仰也早已断绝,然而,他们那种虽颠沛流离、生死不定,但无上执着、坚贞不渝,激励后人相信奇迹的 “精神”,却凭借这些刻满佛经的石窟保存下来了,我站在这些石碑面前仰头凝视的的时候,当我在写这封信的时候,由衷的希望,你能亲自到这些石壁前,来好好的看一看。
北响堂南洞外景
北响堂南洞外部塔顶部分呈覆钵体,丘上以山花蕉叶火焰宝珠装饰,象征塔刹,是为模仿佛塔的一个窟室,这也值得一说,不过此窟窟门门柱等皆被后世石墙抵挡,还是留待他日再说。
常乐寺鸟瞰
北响堂山脚之下还有常乐寺,只是着急赶路,匆匆经过,没有好好参观。
常乐寺遗址
北响堂上山之路
不知道什么时候再重走这条路,不草草尽。

                                                                         朱衣拜




下篇
冀晋行记之十九——南响堂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我心飞翔 关注

文章收藏:5014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