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消化病方 4

炊烟升起

收藏于 : 2019-03-18 10:16   被转藏 : 1   

名医简介】 
廖孔禹,生于1920年,广东省大埔县人。现为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廖氏祖父、父亲是该县名医,廖氏幼承庭训,高中毕业后曾赴南洋印尼、新加坡兄长处习医。40年代进入同济大学医学院学习。1949年毕业后他参加过抢救严重威胁军民之传染病如疟疾、伤寒、痢疾、破伤风、白喉、传染性肝炎的临床医疗工作,于1956年~1959年参加卫生部举办之高级研究班学习,后调入成都中医学院、 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任内科主任,搞教学、医疗、科研工作,采用辨证、辨病相结合,突出中医特色,取得了一定效果。 廖氏曾任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理事、四川省中医学会理事、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四川中医》编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廖氏编著有《内儿科学》、《中医学基础》、《针灸学基础》、《常用中草药》、《常见病中草药治疗》、《肝病治疗学》、《四川省医药卫生志》。廖氏历年来发表的论文主要是治疗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以及其它急、慢性传染病,共60余篇。 
【名方】茵郁芪芍汤 
【组成】茵陈15克,郁金15克,丹参15克,夏枯草15克,板蓝根30克,黄芪15克,白芍12克,薏苡仁15克,甘草5克。 
【功能】清热解毒,利胆除湿,舒肝理气,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益气养阴。 
【主治】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用法】上方药物水煎,每日1剂,早中晚3次分服。亦可精制成冲剂,病员不但服用方便,而且疗效更明显。 
【方解】 
板蓝根、夏枯草、茵陈、甘草以清热解毒;郁金一味,不但能疏肝理气,合薏苡仁以健脾和胃,合茵陈以利胆除湿,合丹参、牡丹皮以增强清热活血行瘀作用;龙胆草能泻肝胆实热;黄芪、党参、白芍、五味子以益气养阴。 
廖氏曾按全国肝炎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对慢活肝的诊疗要求,用上方药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了250例慢活肝,治愈率70%,明显好转27%,无效3%;降酶时间,最短者半个月,最长者14个月,平均3.55个月。转氨酶及肝功能复常后,仍须服药3~5个月,以巩固疗效。随访部分患者之表面抗原及e抗原可以阴转,后者阴转率似较前者为多。 
【加减】用药方面可根据湿热之轻重、正邪之盛衰、病证之虚实而有所偏重。如气阴两虚者尚可加入党参、五味子各12克;脾虚湿重者加白术12克、茯苓20克;肝郁血热者加牡丹皮15克;肝热重者加龙胆草12克。 

【名医简介】 
凌耀星,1919年生,女。上海市青浦县人,明代御医凌云(字汉章)十六世嫡传。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教学组长、教授。1936年省立松江女中高中毕业后,随父凌禹声学医8年。1946年南京中央考试院国医考试第21名。1956年选调上海中医学院任教。有50余年临床经验,擅长中医内科,常针药并用,对癌症、肝硬化、慢性肾炎、垂体微腺瘤、儿童多动症等疑难病症尤有研究。在上海中医学院任教30余年,历任内经教研室主任、顾问等职,曾应邀去全国14个省市及12次去日本讲学。获上海市及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颁发“为30年来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作出贡献”的荣誉证书。曾被聘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客籍教授、《中医杂志》特约编审、日本内经学会、古典针灸学会、脉学会学术顾问等。参与编写全国中医学院第二版内科教材,第一、二、三、五版内经教材,《内经参考书》、《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治疗疑难病秘要》、《当代名医证治汇萃》等。主编《实用内经词句辞典》、《中医治癌秘诀》、《儿童多动症临床治疗学》、《上海名医学术精华》等。完成部级科研项目,主编《难经校注》、《难经语译》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科技进步二等奖。撰写学术论文70余篇,发表于国内外杂志,其中8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言,约40篇目录收入德国慕尼黑医学史研究所论文资料库。凌教授入录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学者名录,入《当代中国科技名人成就大典》第二卷,入上海医学学者名录,入《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及《上海当代名医列传》等。 
【名方】开锁散 
【组成】硇砂1克,硼砂1克,天龙1.5克,冰片0.5克。 
【功能】散结消癥,抗癌启膈。 
【主治】食管癌。 
【用法】上药研细末,分3次于饭后1小时,和米粥半匙吞服,不饮水,每次可配10天量,为1疗程。 
【方解】 
本方硇砂有紫白两种,均可用,功能软坚散结,消瘀去腐。硼砂能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对皮肤粘膜有收敛保护作用。此两药多用于外科痈疽息肉,今用于食管癌。天龙即壁虎,亦名守宫,功能散结抗癌。三味加冰片辛凉开窍,合力共奏斩敌开关之功,有时确有显著效果。查《本草纲目》所载“硇砂……治噎膈症瘕”“硼砂……除噎膈反胃,积块瘀肉”“天龙……治反胃膈气”。不得不拍案惊叹,前人经验,实是宝贵。 
【加减】为了使病人乐于接受,可去冰片,以10天药量加入适量巧克力溶化后搅匀拌和,俟凝固,切成30块,每天3块,于食后1小时取一块入口含化。以上两种服法,目的在于使药末久留于癌灶。 
【病例】 
沈某某,男,65岁,1994年1月16日初诊。1993年7月起进食常有梗阻感,持续半年,症状加重。钡剂摄片,见食道中段有肿瘤。12月31日手术,术中见癌组织长7厘米,呈溃疡型,侵犯全层,并向主动脉浸润生长,食管癌肿与主动脉无法剥离,不能切除,要求中药治疗。现每餐米粥一两,泛恶呕吐,大便干结,消瘦,卧床不起,脉弦滑,舌质淡苔中剥,根白腻。辨证为气阴两虚,痰瘀癌毒互结,阻于谷道,胃气上逆,化源将绝。治则:化痰逐瘀,软坚散结,和胃降逆。除汤药(从略)外,给开锁散,每天4克、每餐后半至1小时依法吞服,临睡前服汤药后,加服1次。7天后,曾吐出大量粘液,噎阻减轻,早晨吃1两半面条,午、晚餐分别进一两半、二两干饭。继续服药至4月1日,吞咽无困难无呕吐,三餐均二两干饭,再加有点心,大便每日一行,体重增,出外散步,或下田间劳动,精神体力均好。5月下旬,因主动脉破裂去世。但中药治食管癌确能开关进食,效果当可肯定。 

【名医简介】 
刘大功,生于1936年,河北省香河县人,主任医师。1963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总医院中医科主治军医,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内科血液病房主治医师。1978年奉调天津中医学院任教,担任科研处处长,兼任中医辨证论治研究室主任、副教授。1987年调至天津市中医医院,任院长兼党委书记,兼任天津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对外友好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理事等职。在学术上他主张将现代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手段应用到中医临床、科研工作实践中。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中医内科疑难杂证有较深造诣,擅治血液病、糖尿病和肝胆疾病等,临床疗效显著。主编出版《中医学简编表解》一书,合编出版《中医解难——诊断学分册》,审编《天津中医?中西医结合论文汇编》和《祝您长寿》等书,并发表“急性白血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急性白血病并发症的中医治疗”等论文10余篇。 
【名方】舒肝利胆汤 
【组成】金钱草30克,茵陈15克,龙胆草12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木香12克,川朴12克,枳实12克,大黄12克。 
【功能】舒肝利胆、通便排石。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肝胆管结石、泥沙样结石等。 
【用法】水煎服,1日1剂,每次煎服300毫升,1日2次,早晚饭后10分钟服用。连服2~3疗程,每10剂为1疗程。禁忌:油腻、辛辣食物。 
【方解】 
胆石症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一般采用手术治疗。而中医治疗本病是按胁痛辨治,用药物疗法,效果显著。从药物组成来看,一是依据胆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胆石症病因多由于肝胆湿热而致胆腑不通,故以通法为其治疗大法。方中金钱草、茵陈、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川朴、枳实、大黄——通里攻下排石。二是根据“胆附于肝”,肝胆在生理上的相互作用。胆汁来源于肝,藏之于胆,而胆囊贮存精汁是来自肝的疏泄功能,所以肝病必影响肝之疏泄功能,因此,治疗胆病以疏肝行气为前提是不容忽视的。方中柴胡、郁金、木香等药具有疏肝解郁、行气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加减】本方为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的基本方剂,临床可根据病情随证加减药物。胁痛较重者加川楝子12克、元胡索6克;绞痛反复发作者可加白芍30克、没药6克,以解痉止痛;纳呆食少者加炒麦芽30克、白术12克,以健脾护胃;大便干燥或需久服药者,减大黄改用熟军12克以缓解通腑排便之力。 

【名医简介】 
刘渡舟,辽宁营口人,1917年生,中医伤寒学家,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评议组(医学)成员,北京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学院学报》总编辑。刘氏于16岁正式拜师学医,先后受业于营口名医王志远、谢泗泉门下,学医七年。此间,不惟对《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勤学精研,且于后世名家医著多有用心,加之好学敏思,精读强记,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及临床基础。出师后悬壶大连,每以奇方起大症,愈沉疴,故医名噪起。1950年进入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深造,学习西医基础及临床课程,毕业后继续行医于北京城区。1956年调到北京中医学院工作,一直从事《伤寒论》的教学和研究,历任伤寒教研室副主任、主任,金匮教研室主任等,并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刘氏从事中医五十余年,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他认为《伤寒论》六经辨证有其脏腑经络的物质基础,六经之实质为经络、脏腑、气化的统一体,而《伤寒论》是主论外感风寒、兼论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专著,故而六经辨证可统摄伤寒杂病,以之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此外,刘老还对《伤寒论》条文排列、六经提纲证、标本气化理论在分析六经生理病理中的重要意义等也有独到见解。他除在全国各中医期刊发表大量论文外,著有《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注解》、《伤寒契要》、《新编伤寒论类方》、《伤寒论辞典》、《金匮要略诠解》、《肝病证治概要》等。其中,《伤寒论通俗讲话》由日本翻译出版,名为《中国伤寒论解说》。于临床方面,擅于诊治多种疑难重证,推崇经方,然而知守善变不落窠臼,不薄时方,兼通诸家,并蓄其长,且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创制许多有效方剂,因而在内、妇、儿科诸证的治疗中,均有极高的效验。 
【名方】柴胡解毒汤 
【组成】柴胡1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茵陈18克,土茯苓15克,凤尾草15克,草河车15克。 
【功能】清热解毒,疏肝利肝,利尿渗湿。 
【主治】胁肋(肝区)疼痛、厌油喜素、多呕、体疲少力、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肝功化验则以单项转氨酶增高为特征。 
【方解】 
本方以小柴胡汤之柴胡、黄芩疏肝利胆清热,半夏和胃降逆,合以茵陈清热利湿。湿热蕴久成毒,故配以土茯苓清热解毒;凤尾草、草河车既可清热解毒,又能凉血疏肝。诸药和合,共奏其效。 

【名医简介】 
刘茂甫,生于1930年,河南许昌人。现为西安医科大学教授及该校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陕西分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中医高级职务评委及中医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刘氏幼承庭训,并随其父芾村先生习医,深得其传。1950年考为中医师,1952年参加医院工作,复于1959年陕西中医学院师资班毕业后,调西安医科大学工作至今。他擅治肝、胃病及老年病。他的临证经验已被收入《当代名医经验精华》。他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该校《中医学》教材,审订过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学》教材。专著有《中老年养生手册》,合著有《常见病的中医治疗研究》等书,均已出版。曾主持“化瘀补肾法对高脂血症的治疗与实验研究”等科研项目。刘氏治学严谨,教学有方,遵古而不泥古,临床经验丰富,他认为凡疾病的产生,其主要病机为气滞或血瘀,他总结病机的转化规律是“通则为顺,滞则为逆”,他认为肝胃疾病共同存在着“气机不畅、郁而化热”;老年病共同存在着“血瘀不通、滞于脉络”的病机特点。因此,他主张治疗肝胃疾病,以理气为主,佐以消导、清热;治疗老年病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芳香通窍。他“以通为用”研制的厚朴八味汤对肝胃疾病的治疗效果良好。 
【名方】厚朴八味汤 
【组成】厚朴15克,苍术12克,炒枳壳12克,炒莱菔子15克,陈皮12克,连翘9克,生山楂15克,甘草6克。 
【功能】和胃理气,水煎早晚服。 
【主治】慢性胃炎、慢性肝炎和慢性胆囊炎所致之呃逆反胃、胃中嘈杂、脘腹胀满、食纳不佳、气滞疼痛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本方旨在调理气机,运脾和胃。脾胃者,气之斡旋者也,升阳气、降浊气、化生精微之气,以养五脏六腑,且疏理肝气以燮理肝脾,亦即疏木以助土,调血以助气。方中厚朴宽中行气降逆,除胃肠滞气,且燥湿运脾;苍术燥脾湿、除陈化浊;枳壳疏肝理气,导滞去积,以助消化;陈皮之用可资其“与补药则补,与泻药则泻,与升药则升,与降药则降”之功,既升脾胃之清气,亦降壅滞之浊气;连翘既清食滞胃脘之积热,也清肝失疏泄之郁热;炒莱菔子消食导滞下气,且有除痰之功;生山楂消导郁积之滞,且醒脾开胃;甘草调和诸药。众药相得益彰,共奏其效。现代药理学也说明其功能:方中开郁之陈、枳、朴能提高胆汁分泌,以助消化吸收,而山楂可增加胃消化酶活力,连翘具有抗炎作用。本方既增食欲,又助吸收,更可消除胃肠炎性反应。 
本方有两个学术特点,一是理气药中伍以消导之品,使气滞得平,运化得畅,尤如风顺而舟行;二是气机不顺,常可郁而化热,故佐以清热之药。他认为连翘清热而不寒,散结而不烈,从而寓理气、消导、清热于一方,奏效甚速。 
【加减】肝胆疾病加柴胡、黄芩、金钱草;胃脘疼痛加炒白芍、元胡。 
【名医简介】 
路志正,字子端,号行健,1921年生。河北藁城县人,出身于中医世家。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协医卫体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生部客座教授、北京老年康复医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等职。幼承家传,继而从师并就读于私立中医专科学校。精通中医典籍,遵古而不泥古,尤崇脾胃和温病学说。从医五十年,谦虚好学,勤于实践,擅长中医内科、针灸,对妇、儿科亦有很深造诣。喜针药并用、汤丸兼投、内外同治,重视食疗及养生导引等综合疗法。圆机活法,不拘一格,辨证施治,对眩晕、痹症、胸痹、萎缩性胃炎、甲亢、白塞氏病、干燥综合征及妇科一些疑难杂病,均有独到见解和丰富经验。曾多次到泰国、菲律宾进行医疗和学术交流,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赞誊。路教授还曾参加编辑《中医临床资料汇编》、《中国针灸学概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内科学》、《医话医论荟要》、《中医内科急症》、《路志正医林集腋》等著作,并曾在全国中医学术刊物上先后发表过论文40余篇。 
【名方】乌梅败酱方 
【组成】乌梅12~15克,败酱草12克,黄连4.5~6克,木香(后下)9克,当归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实10克,太子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 
【功能】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 
【主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大便粘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淡暗、苔腻、脉弦缓滑。 
【用法】(1)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2)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按原方比例配匀,烘干研末装入胶囊。每服生药1.5克,每日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方解】 
本病多属“久痢”、“泻下”等范畴。主要病机为湿热留恋、蕴结大肠、气血失和、脾胃不调、土虚木旺。故治宜清热解毒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佐以升清、酸敛、止泻。本方重用乌梅酸涩止泻,合芍药柔抑肝木;败酱、黄连苦寒清化湿热、解毒祛瘀;木香、枳实、芍药、当归调气行血;“四君”、葛根健脾升清、除湿止泻。诸药相配,共奏抑肝健脾、祛邪扶正之功。 
【加减】(1)大便脓血、口苦急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热盛邪实者,减健脾益气药,加泻肝清热导滞之品,如白头翁、秦皮、大黄炭、炒榔片等。(2)胃脘痞闷、舌苔白腻、湿阻气滞者,酌加藿荷梗、佩兰、半夏、厚朴、苡米等化湿理气之品。(3)腹泻便溏、面黄乏力,重用“四君”健脾益气。(4)脘腹冷痛、畏寒肢冷,酌加淡附片、干姜、细辛等温阳散寒药。(5)大便滑脱,重用乌梅,加煨诃子收涩固脱。(6)并发肠息肉加莪术、僵蚕消瘀散结。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特别提醒:文中可能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为用户分享内容,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炊烟升起 关注

文章收藏:4783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