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消化病方 5

雪儿

收藏于 : 2019-03-18 10:16   被转藏 : 1   

【名医简介】 
陆长清,生于1930年,河北抚宁县人,现为青海省中医院中医儿科主任医师。陆氏于1947年参加革命,从事部队医护工作,曾进入华北军区卫生干部学校学习,1955年毕业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医学院医疗系学习,1960年毕业分配至青海省中医院工作至今,参加工作后又入陕西中医学院师资班及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中医研究班深造。 陆氏多年来致力于中医内、儿科临床及教学工作,1990年10月,他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导师。陆氏曾任省中医院内科主任、儿科主任、中医院副院长,省中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青海省科协常务理事等职。陆氏从医40余年,长期从事中医内、儿科。他熟悉中医经典理论,又不断吸取现代医学科学知识,倡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学术上注重整体观念,强调治病求本;重视脏腑气机理论和脾胃学说,治脾胃病证、肾系病证疗效显著。他所创制的小儿止泻散、小儿消食散、蒲连复胃汤等经验方有独特疗效。 
【名方】蒲连复胃汤 
【组成】蒲公英15克,黄连9克,太子参15克,法半夏12克,干姜3克,苏梗10克,乌梅9克,甘草6克。 
【功能】益胃清热,和胃降逆,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肝胃不和等病证。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遍,早晚服用。 
【方解】 
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炎症改变和损伤,其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是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诱发炎症反应,引起胃粘膜屏障损害。所以在胃炎、溃疡病防治中清除幽门螺旋杆菌实为必要。方中蒲公英、黄连清热益胃,为抑灭幽门螺旋杆菌之要药,蒲公英健胃利胆,黄连解痉止痛。另外慢性胃炎、溃疡病其病程冗长,反复发作,多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相兼,气机升降失调。本方仿仲景半夏泻心之意,用蒲公英、黄连苦寒泻热;干姜、半夏、苏梗辛开散痞;太子参、甘草补脾和中;乌梅、甘草酸甘化阴,以护胃体。诸药合用,则具清胃消炎、补脾和中、散痞止痛之效,为治疗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之有效方药。 
【加减】泛酸者去乌梅加乌贼骨15克、大贝母10克;持续痛者加元胡15克、川楝子9克;有出血者加白芨15克、蒲黄6克;腹胀便干者加槟榔6克、莪术6克;舌红少苔、胃阴亏伤者减黄连3克,加沙参15克、麦冬10克。

【名医简介】 
陆长清,生于1930年,河北省抚宁县人。1947年参加人民解放军,从事战伤救护工作,1955年毕业于中南卫生干部进修学校,同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医学院医疗系,1960年毕业支援青海省建设。1965年毕业于陕西省中医学院经典著作师资班,1976年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班学习,广得全国名老中医口授心传。陆氏历任青海省中医院内科主任、儿科主任、副院长等职。1978年曾任青海省中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陆氏自幼聪颖好学,贯通中西医,擅长内儿科,诊治脾胃病为其专长。多年专科研治慢性胃炎、肾病、癫痫、小儿泄泻、小儿夜啼等疾病,颇有显著疗效。倾心继承发扬中医四十年余,严守中医辨证施治,倡导辨病辨证结合。学术研究以整体观念为主导,脏腑相关理论为核心,强调治病求本,脾胃为健康之本。治病原则,脾胃为枢,调气为先。长年临证治验丰富,在省内外颇有影响。1989被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聘为院外导师,1990年由卫生部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师带徒名老中医。 
【名方】蒲连护胃汤 
【组成】蒲公英10克,黄连6克,党参10克,干姜3克,大贝母10克,白芨12克,延胡索12克,川楝子6克,法半夏10克,甘草6克。 
【功能】清热消瘀,降逆和胃,益脾护胃,激活化生之源,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 
【用法】凉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两次服。将上药共研细末为散,每服5克,1日3次饭后服,效果更佳。 
【方解】 
鉴于世人多发胃病,复发率高,宗仲景、东垣,组方蒲连护胃汤,寓益气泻心法,通治脾胃病。胃病始发,饮食不节,寒温不调,外感内伤均可发胃病。气滞血瘀,湿热相阻,纳运失职,气机不调,为其病机。蒲连护胃汤,清热消瘀,降逆和胃,调顺枢纽,平衡阴阳,可谓胃病良方。多年临证,用于多种胃病,辨证加减,疗效显著,方中蒲公英、黄连清热消瘀,蒲公英长于消炎利胆,黄连清热消瘀止痛较佳;法半夏、干姜降逆和胃,升降运枢,辛升散结;象贝、白芨消肿护胃;元胡、川楝子理气散郁止痛;党参、甘草益气补中,全方共奏清热消瘀、降逆和胃、益脾护胃、理气止痛、激活化生之源之功。 
【加减】脾虚气弱加黄芪、升麻;嗳气频作加炒枳壳、陈皮;气滞腹胀加川朴花、大腹皮;呕恶打呃,加丁香、柿蒂;胁胀隐痛加香附、青皮;食积嗳腐加山楂、莪术;胃肠挛急痛加炒白芍;嘈杂泛酸加吴萸、煅牡蛎;脘腹坠胀加槟榔、木香;腹胀少酸加乌梅、黄芪。 

【名医简介】 
陆永昌,生于1917年,山东省文登市人,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陆老幼年在大连随师学习中医,1938年开始行医。1950年在原籍医药合作社任中医师。1957年入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进一步深造,结业后留该校任教。1960年调山东中医学院任教。1961年组织上安排他跟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山东中医学院院长、全国著名老中医刘惠民学习,经过五年师承授受,尽得其传,成为刘老的嫡传弟子之一。历任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和名誉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东分会副理事长,山东中医学会内科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陆老耕耘杏林50余载,医理娴熟,学验俱丰。他不但擅长于内科疾病的治疗,而且对妇科、儿科、针灸、推拿也颇有研究。还撰写了20多篇论文,参加了近10部著作的编写。主要论著有《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从临床治验谈中医的辨证施治》、《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的应用》、《谈中医的治则与治法》、《灵枢经语释》、《简易针灸学》、《儿科推拿疗法简编》等。他还是全国中风病科研协作组的主要成员。该协作组研究的“中风病疗效评定标准”获1986年卫生部重大科研成果奖。 
【名方】温肾健脾止泻方 
【组成】台党参18克,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白扁豆(花尤佳)18克,焦山楂18克,炒故纸12克,炒神曲12克,炒泽泻12克,炒吴茱萸9克,五味子9克,炒白芍15克,煨诃子肉9克,煨肉豆蔻6~9克,广木香6克,砂仁9克,炙甘草6克。 
【功能】温肾健脾,固肠止泻。 
【主治】肾阳虚衰、命门火微,脾失温煦、健运无权,以致胃之关门不固,大肠传导失司,而泄泻经久不愈者。 
【方解】 
慢性泄泻也称“久泻”,久病体弱,肾阳亏虚,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转输,此乃慢性泄泻病机之关键。故温肾、健脾、调胃以图其本,固肠、化湿、止泻以治其标,标本兼顾庶为治疗本病之上策。方中台党参味甘性平,炒白术甘苦性温,茯苓味甘而淡,其性平和,三味均为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之品。炒山楂酸甘微温,消肉食,止泻,与健脾化湿之白扁豆(花)同用,对急慢性泄泻疗效均佳,泽泻味甘性寒,渗湿利水,炒用去其寒凉之性,存其利水渗湿之用,与健脾和胃之炒神曲、补火生土之炒故纸同用,治疗慢性泄泻,有开有合,既有止泻之功,又无碍中之弊。煨豆蔻味辛性温,煨诃子肉味苦酸性平,二药均能固肠止泻,与健脾药同用治疗脾胃虚寒之久泻,效果益彰。砂仁、木香均能醒脾调胃、行气止痛,疗胸腹胀满而治泄泻,惟木香若用于止泻,当煨熟用。白芍苦酸微寒,炒用减其寒性,存其柔肝和脾、缓急止痛、止泻之效。五味子性温质润,补中寓涩,益气固脱,涩肠止泻。甘草甘平,调和诸药,炙则温中,能益气健脾。全方共奏温肾阳、健脾运、固肠道、止慢性泄泻之效。 
【加减】如患者素体虚弱,形寒肢冷,服上方12~15剂后,泄泻虽减,而腹痛甚者,加醋炒粟壳、炒干姜、川附子各6~9克,并酌情加重党参、炒白术、炒白芍、炙甘草之用量,以增其温肾暖脾、固肠止泻、缓解腹痛之功。刘惠民先生尝谓:“粟壳醋炒,不仅能增加固肠止泻之效,且能避其成瘾之弊。”屡经运用,信哉斯言! 


【名医简介】 
吕景山,生于1934年,河南洛阳人,现任山西省针灸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吕氏为北京中医学院首届毕业生,师承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祝谌予教授,曾任山西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副理事长、山西省针灸学会理事长、山西省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加拿大中医药针灸学院名誉教授、新加坡康民医药针灸学院学术顾问等职。吕氏业医40年,学验俱丰,学术上继承弘扬“施氏药对”,首创“针灸对穴”;临证上主张辨证施治、中西结合、针药并施;著有《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荣获1982年度全国科技优秀图书一等奖)、《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实用针灸手册》(与杨占林合作编著)、《单穴治病选草》(吕景山、何树槐、耿恩广主编),还先后在《中医杂志》、《中国针灸》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名方】温中止痛汤 
【组成】制附片10克,炒白术10克,高良姜10克,香附末10克,炒枳壳10克,干姜炭10克,醋煅大黄炭6克。 
【功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用法】水煎,头、二煎混合均匀,早、午、晚饭后分服。 
【方解】 
方中附子为纯阳之品,其性走而不守,上能助心阳以通脉,中能温脾阳以散寒,下能补肾阳以益火;白术甘温补中,苦温燥湿,二药伍用,温中散寒,健脾燥湿,祛心脾冷痛。白术甘缓补中,枳壳理气消胀,枳壳以走为主,白术以守为要,二药一走一守,一补一泻,相互制约,补而不滞,消不伤正,健脾强胃,消食化积,消胀除满。高良姜辛辣芳香,温热行散,功专温胃散寒,行气止痛,健胃消食。香附辛散苦降,药性缓和,为理气之良药,能通行三焦,疏肝解郁,善行血中之气而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二药伍用,名曰“良附丸”,出自《良方集腋》,治心口一点痛;明?孙一奎以高良姜、香附各等分,名曰立应散,每服6克,治寒痛、气痛、腹痛皆效。 
笔者体会,二药相合,治胃脘疼痛,证属寒凝气滞,均有良效。二药取舍多少,应随症化裁,寒甚者多取良姜,少用香附;反之,以气滞为主者,则重用香附,少取良姜;寒凝气滞等同者,二者各半。干姜味辛、性热,辛散温通,散寒止痛,本方用其炒炭存性入药,用意有三:一则用其原药治疗作用;二则取其炭药的解毒作用;三则取其炭之微粒吸附于胃、肠粘膜,从而起到防腐和保护粘膜的作用,以使溃疡面早期愈合。大黄气味俱厚,大苦大寒,其性沉而不浮,其力猛而下行,炒炭醋煅之后,令其入血分,活血止痛;另一用意是为寒热错杂之证而设,施今墨、祝谌予先生常云:“临证之际,寒热错杂之证甚多,寒之不寒,热之不热者屡见不鲜,每遇此证,宜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中介药物,以沟通寒热,可收神功。” 
【病例】 
1961年暑月,吕氏接诊王某某,女,50岁。胃脘冷痛,前胸(心窝部)后背包裹羊皮一块,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先投桂附理中,继投十香止痛,再投活血化瘀,未见效,无奈请教施老,师云:“症属寒证无疑,温之不温,此乃寒热格拒也,非加中介药物沟通,实难奏效。”故于大队热药之中加醋煅大黄炭,服药三剂,果然疼痛立止。 

【名医简介】 
吕靖中,1930年出生,河南省博爱县人。现为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曾于1982~1990年担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之职。现兼任卫生部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省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全国老年病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河南分会常务理事等职。吕氏于1947年亲炙武陟县名医杨兴春,后又师事博爱县名医郝世甫,颇得杨、郝二氏真传,学成后悬壶桑梓。1958年攻读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1964年毕业后留校从事医、教、研工作。吕氏从事中医临床40余载,博学笃用,积验甚丰,精于内科、眼科临床,尤擅治疗脾胃病及糖尿病。对胃病的认识,吕氏倡“胃病久而屡发,多见寒热错杂”之说,善用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以取效;在糖尿病的诊治上,发“六郁化火伤阴”之病机说,自立解郁清热养阴法为糖尿病之治疗大法,选方用药恰当,常获较好疗效。吕氏有《河南中草药手册》、《高血压病问答》、《传统老年医学》、《中医院管理学》、《疑难病证名验方辑要》等著作,发表论文20余篇。 
【名方】加味半夏泻心汤 
【组成】党参15克,半夏15克,黄芩10克,黄连9克,干姜9克,枳壳9克,甘草6克,瓦楞子20克,海螵蛸20克,大枣5枚。 
【功能】和胃降逆、开结除痞、调和阴阳。 
【主治】中虚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调,症见心下痞满、疼痛、干呕或呕吐泛酸、嘈杂,或肠鸣下利、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方解】 
本方是在仲景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仲景半夏泻心汤乃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治变为痞证的救治方。痞证以痞、满、利、呕为临床特点。多年来笔者延用此方,略事化裁治疗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肥厚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病机属中虚寒热错杂者,皆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笔者于多年临床中发现慢性胃炎患者病程冗长,久延失治则胃气日损,中阳渐衰;或感寒饮冷,或肝胃不和,或停痰积食,或湿浊留恋,或胃络瘀滞,日久皆可生热化火,从而形成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之证。余所言:“胃病久而屡发,多见寒热错杂”即临床阅历之语。半夏泻心汤中用芩连苦降以泄热、姜夏辛开以散痞、参草枣补脾以和中,是方寒热互用以调和阴阳,苦辛并进以顺其升降,甘温相伍以调补中州,共奏和胃降逆、开结消痞之功;与中虚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常之病机极为合拍。临证之中,余常在原方中增加瓦楞子、海螵蛸,化痰、开结、制酸;枳壳宽中下气则消痞开结之力更强,命曰加味半夏泻心汤。方中所示药量并非拘执,必与病机寒热之多寡相应,力求方证丝丝入扣。 
【病例】 
刘某,男,38岁,1990年9月就诊。患者素体脾胃虚弱,常消化不良,于1985年12月食水饺后外出而感受寒邪,出现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曾给予保和丸、胃舒平等药。当时病虽有小瘥,但不久又复作如故。病延五载,时轻时重,患者疑是胃癌,多方求医,亦无应验。于1990年9月经胃镜检查,提示浅表性胃炎,求治于余。时症:胃脘痞胀, 如物堵塞,泛酸嘈杂,间有呕恶,苦不堪耐,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中医诊断为痞证,辨证为中虚寒热错杂,胃气上逆。予以和胃降逆,开结除痞,调和阴阳之法为治。拟加味半夏泻心汤,水煎服,1日1剂,服药20余剂后,诸症尽失。胃镜复查提示病愈。 






【名医简介】 
麻瑞亭,1903年生,山东省安邱县人。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五代传人,早年拜李鼎臣为师习医,凡8年。1931年起,在西安正式业医。1937年应陕西省级中医师考试,名冠榜首。1955年被遴选到西安市中医医院任中医师。1978年晋升为中医主任医师。历任中华中医学会西安分会副理事长、陕西分会副理事长暨内科主任委员,西安市暨陕西省人大代表等职。麻氏从事中医医疗工作60年,深究中医经典著述,精研黄氏医术,旁纳诸先贤精蕴,熔为一炉,形成其既具鲜明的黄氏医术特色又有其独到之处的医术风格。他对内伤杂病,注重调理脏腑气机,尤注重调理脾胃,开气血生化之源,使邪祛而病除。善用黄氏《四圣心源》所载之下气汤,化裁治疗诸多内伤杂病及疑难重症,每起沉疴。50年代以来,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肾炎、急性尿毒症、消化道溃疡、肝炎、肝硬化腹水、胆囊炎、胆结石、冠心病、心肌炎等疾患的诊疗,成绩卓著。麻氏尤精于诊脉,脉诊造诣甚高。麻氏创制的“海鹿丸”,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显著,数十年来一直应用于临床。 
【名方】加减下气汤 
【组成】云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何首乌3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功能】健脾和胃,舒肝理气,清肺降逆。 
【主治】脘腹胀闷,胸胁滞痛,头目昏晕。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 
云苓、甘草健脾和中;杭芍、丹皮、首乌舒肝平胆;橘红、杏仁、半夏清肺理气、和胃降逆。 
【加减】胃脘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9克、炒干姜4克、缩砂仁6克、罂粟壳3克、三七粉3克等。胆胃病(胆囊炎及胆结石等),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9克、广木香4克、白蔻仁6克、软柴胡9克、罂粟壳3克等。黄疸(急性黄疸型肝炎等),增首乌为40~60克,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净连翘9克、茵陈蒿15克、赤小豆12克、焦山栀6克、滑石粉15克等。肝胃病(慢性肝炎及肝硬化腹水等),改粉甘草为泽泻9克,加广郁金9克、苏泽兰20~40克、赤丹参20克、半枝莲9克、白花蛇舌草12克、砂仁9克,腹水另加木防己9克、滑石粉12克。心悸(冠心病等),改粉丹皮为生地炭12克,改炒杏仁为全栝楼9克,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柏子仁9克、北沙参20克、白蔻仁6克、赤丹参15克。眩晕(高血压等),改粉甘草为炒白术9克,加炒杜仲12克、明天麻9克、夏枯草12克、决明子20克、茺蔚子12克、牡蛎粉15克等。水气病(急慢性肾炎等),改云茯苓为猪苓片9克,改粉甘草为泽泻9克,加炒杜仲12克、苏泽兰20克、车前草12克、冬葵子12克、砂仁6克、炒蒲黄15克、白茅根15克,急性者另加青浮萍9克、北沙参15克;慢性者另加木防己9克、芡实15克、川萆薢15克,改何首乌为上肉桂4克。血虚(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改炒杭芍为炒赤芍15克,改粉丹皮为生地炭12克,改何首乌为上肉桂4克,改广橘红为红人参9克,加炒杜仲12克、鹿角胶9克、北沙参20克、鸡内金9克、锻磁石9克、补骨脂12克、山萸肉15克、刺海参30克(另炖烂,分3次服)。 


【名医简介】 
马骏,1940年生,安徽省六安市人。现任安徽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马氏自幼酷爱医道,1955年开始习医,先后学习中医12年。曾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进修中医内科2年,期间甚得全国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路志正等教授的真传。并参加整理《蒲辅周医疗经验》一书,参与编写《中医胃肠病学》。现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全国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名中医、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马氏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年,精中医内科杂病,尤精于中医脾胃方面的疾病(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擅长诊治肝胆、胃肠疾病以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疗效显著。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总以辨证为先,悉心遣方,邪正兼顾,寒热平调为上策,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满意。曾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治疗萎缩性胃炎颗粒冲剂正在临床验证,疗效显著。 
【名方】醒胃汤 
【组成】炒苍术12克,厚朴10克,石菖蒲10克,陈皮10克,姜半夏10克,炒吴萸7克,炒川连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酒大黄2克。 
【功能】健脾醒胃,和中化湿。 
【主治】暴饮暴食,寒热不均所致功能性消化不良、浅表性胃炎等。症见:脘腹饱胀,食欲不振,呕吐恶心,嘈杂胀满,嗳气吞酸,口苦口粘,肢体倦怠,大便溏干不定,脉象弦滑,舌淡苔白厚腻。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煎煮两次,取汁300毫升,早晚各服150毫升。 
【方解】 
功能性消化不良、浅表性胃炎为消化科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胃痛”、“痞满”、“嘈杂”等范畴。多因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湿阻中焦,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气机阻滞为病。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二脏,本病以脾胃虚弱为本,湿阻气滞为标,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故治疗上以健脾和中,化湿导滞为宜,方中以平胃散燥湿健脾和中行气为基本方,用苍术以其苦温性燥,最善除湿运脾;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胃除浊;陈皮理气化滞;姜半夏和胃降逆,消痞止呕,与茯苓同用亦有“二陈汤”之意。考虑到本病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常有情志因素,本方合用左金丸以清泻肝火,降逆和胃,黄连苦寒以泻心火(肝木之子),此即“实则泻其子”之意,亦可防苍术过于温燥;吴萸辛热,既能疏肝解郁,又能降逆止呕。二药合用,辛开苦降,一寒一热,相反相成。茯苓补脾益胃,利水渗湿;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胃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故方中加入少量酒军以通腑导滞,荡涤胃肠,以顺应胃腑通降的生理特点。诸药合用共奏健脾醒胃,和中化湿之功效。可使湿浊得化,气机调畅,脾胃复健,胃气和降而诸症自除。本方组方合理,用药有据,环环相扣,临床应用每每获得良效。 
【加减】治疗中应根据病情轻重及兼证酌情加减。兼见食积者加焦三仙、鸡内金、莱菔子以消食导滞;兼见瘀血者加五灵脂、红花、檀香以活血化瘀;兼见肝气郁结者加柴胡、白芍、郁金以舒肝解郁;兼见嘈杂、吞酸者加煅瓦楞、乌贼骨以和胃制酸;兼见脾胃虚弱明显者加党参、白术以益气健脾;兼见气滞明显者,加广木香、砂仁和胃行气消滞;兼见湿热较重者酌加茵陈,栀子、藿香、黄芩、蒲公英以清化湿热。 

【名医简介】 
毛德西,生于1940年,河南省巩县人。早年毕业于河南省卫生厅中医本科学徒班,后曾赴中国中医研究院深造。现任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院)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毛氏学风严谨,思路开拓,精究内科疑难杂病,对心血管病、肝病、糖尿病、胃肠病等钻研尤深。他认为疑难杂病多呈虚实交错、寒热并兼、痰瘀互结等复杂证候。因此,在治法上注重补虚不忘泻实、清热兼顾阳气、祛痰活瘀同施,如此取法乎“中”,方能收效功倍。他据此而研制的治疗冠心病与心律失常的五参顺脉胶囊、治疗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的肝达舒方(胶囊)、治疗糖尿病的连荔降糖汤(丸)等,均是在洞察病机基础上“攻补兼施”的良方。毛氏受古贤“立德、立功、立言”之训,临证之余、勤于笔耕。主要学术著作有《常见病中西医诊断与治疗》、《消渴病中医防治》、《中国医学诊、疗、防大全》、《疑难病证名验方辑要》、《河南省当代名医内科学术精华》等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部分著作获自然科学专著奖。 
【名方】肝达舒方 
【组成】人工牛黄2克(冲服),黑米30克(包煎),郁金10克,生黄芪15克,三七5克,生山楂15克。 
【功能】清肝解毒,舒肝达郁,益气养阴。 
【主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凡表现为面色少华,胁痛腹胀,身倦气乏,纳呆泛呕,或见黄疸,或有腹水,或肝脾肿大,舌暗脉弦,证属肝脏气阴亏损、热毒内蕴、痰瘀互结者,可选用本方治疗。 
【用法】水煎服,1日1剂,分两次煎服。现已制成胶囊剂在临床作用。 
【方解】 
病毒性肝炎,缘因虚而拟方者,多补而壅滞;循实而施药者,则伐而耗气。纵观该病之临床证候,虚实交错者俱多。故当权衡正邪之多寡,补虚与攻邪并施。是方取人工牛黄清解肝毒以攻其邪,黑米滋养气阴以扶其正,共为主药;辅以郁金舒肝解郁、理气活血;黄芪补气利水、保肝健脾;三七、山楂共为佐药,前者活瘀止痛,后者消食化积,二者均有通脉降脂作用。全方六味,具有保肝、退黄、降酶、健胃、利尿、促使HBsAg阴转等功效。因该方可使肝“体”荣丰,肝“用”畅达,舒而不郁,故取名“肝达舒”。 
【加减】腹胀纳差者,加生炒麦芽、炒莱菔子以健脾开胃;胁痛绵绵者,加金铃子、炒白芥子以通络止痛;黄疸者,加茵陈、生大黄以清化退黄;舌红苔少者,加北沙参、柏子仁以养阴柔肝;舌苔白腻者,加生苡仁、冬瓜皮以利湿解毒;舌苔黄腻者,加龙胆草、山栀子以清解内毒;便秘者,加全栝楼、草决明以宽腑活瘀;肝积硬变者,加鳖甲、龟版以软坚化积;有神昏或出血倾向者,加服犀黄丸或牛黄清心丸以清肝凉血醒神。 
【病例】 
王某,男,36岁,1993年3月初诊。自述患乙型病毒性肝炎1年余,曾用肝太乐、灭澳灵等药疗效未显。常感右肋下隐隐作痛,上腹部痞满不适,纳呆口苦。触诊肝大肋下2厘米,剑突下4厘米,脾不大。检查:总胆红质21mmol/L,麝浊14单位,谷丙转氨酶86单位(赖氏法)。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舌质偏赤,苔白腻,脉弦劲失柔。证属肝脏气阴两虚,络脉不和、脾运不健、湿热郁蒸。始投肝达舒方加茵陈30克、生大黄6克(后下)、生薏仁30克、生炒麦芽各30克。服用半月,诸症明显减轻,总胆红质15mmol/L,麝浊8单位,谷丙转氨酶48单位。后服肝达舒胶囊半月,症状消失;续服1 月,查抗HBe阳性,余项均转为正常。为巩固疗效,再服肝达舒胶囊2个月,随访半年,身健无恙。 


【名医简介】 
施奠邦,生于1924年,上海市崇明县人。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主任医师,兼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WHO传统医学中国合作中心主任、国家科委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施氏出身于名医世家,幼承庭训,18岁悬壶崇明县及上海市。五十年代初由卫生部选送北京医学院学习5年,毕业后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先后担任西苑医院内科主任、中医研究院院长等职。曾主编多部中医书籍,发表论文几十篇。施氏临证50年,擅长内科、喉科,尤精于内科脾胃病、肝胆病的辨证施治。早年曾遍阅历代名医对脾胃病的论述,因而在临床治疗睥胃肝胆病采历代众家之长,立权衡规矩在先,随心所欲于后,习用李东垣、江笔花、张景岳、赵献可、罗谦甫、费伯雄等人立法之方,近人中佩服丁甘仁氏。临床辨证脾胃、肝胆病时,首辨脏腑以定位,其病或在腑或在脏,或脏腑同病,或兼与其他脏腑之患,而后可有的放矢。再辨阴阳以定性,其病或胃阳虚或胃阴伤,或脾阳损等,总以阴阳分标而治。三辨寒热以定治法应清应温。四辨虚实而后可补可泻。五辨气血治其久病宿疾。不仅辨治脾胃病屡获良效,亦多用调理脾胃法治疗慢性杂病,其中善于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自拟“胃丹”、“固肠胶囊”治疗慢性胃炎及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此二药已转药厂生产成药。另喜用豢龙汤治肝炎、肝硬化早期肺肝蕴热,邪热上冲,而见面红目赤、牙衄鼻衄等症,对肝炎澳抗阳性者有一定转阴效果。 
【名方】豢龙汤 
【组成】羚羊角4克,牡蛎12克,石斛10克,麦冬(青黛少许拌)5克,南沙参12克,川贝(去心)6克,夏枯草5克,丹皮5克,黑荆芥3克,薄荷炭3克,茜草根6克,牛膝6克,茅根15克,藕片五大片。 
【功能】清热养阴,降火止血。 
【主治】肝炎、肝硬化早期肝肺邪热上冲,以致鼻衄、血色鲜红、心烦口渴、目红目赤、舌苔黄、脉数,并对澳抗阳性者有较好的转阴效果。 
【用法】水煎沸后,再用文火煎半小时左右,取汁服下。1日1剂,水煎2次。 
【方解】 
本方所治属肝肺邪热上冲所致鼻衄等症。肝经有热,故用羚羊角以清肝泻火;复用丹皮、青黛、夏枯草助其清肝,使协同增效。肝火犯肺,耗伤肺阴,故再用麦冬、石斛、沙参、川贝清养肺阴,是为正本清源之治。配伍黑荆芥、薄荷炭、藕片、茜草根、牡蛎收敛止血,以遏其势而治其标;牛膝以引热下行,使气火下降而达止血目的;白茅根清热生津、凉血止血。总观全方,清肝肺之热而润养其阴,降火止血而引热下行,故对肝肺邪热上冲而致鼻衄者可以应用。衄血如属脾气虚寒,脾不统血者,不可妄用。 
在临床使用时,方中藕片可改用藕节炭,以加强止血之功。白茅根宜用鲜品,如无茅根,亦可改用茅花,止血之功亦佳。

【名医简介】 
宋孝志,生于1911年,湖南宜章县人。现为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教授。宋氏自幼在其舅父指导下熟读经典医籍,13岁始随父临床。后又屡得名师指点。18岁时在广东考取行医执照,随即挂牌行医。解放后在宜章县中医院工作,任中医院院长、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等职。1956年调至北京中医学院,先后在内经教研组、伤寒教研组、金匮教研组任教。曾参与《各家学说讲义》、《金匮要略讲义》的编写及修改工作,并与几位著名中医学者共同完成了《中医十部经典分类汇编》的编写工作,惜因“文革”未能出版。1966年至今,在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内科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对内、妇、儿科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科疑难杂证,用药精当,诊治准确,疗效显著。曾先后发表“桂枝汤类方的临床运用”、“五灵脂散的临床运用”、“有表里无表里证刍议”、“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等论文。 
【名方】砂半理中汤 
【组成】清半夏9克,制香附9克,高良姜9克,炒枳壳9克(或炒枳实),砂仁9克(打碎)。 
【功能】理气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胃脘近心窝处疼痛,泛酸嗳气,或吐涎沫,脘腹胀满,痛引胁背或胸中。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弦或弦紧。 
【用法】用砂锅加水至浸没药材,水面超出药材5分。砂仁打碎后下,每剂煎2次,日服1剂,分2次服。 
【方解】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之一,许多患者常常苦于胃痛频作,且痛之较剧,用药难止。本方根据胃的生理特点及与其它脏腑的关系,将砂仁、半夏、良姜、香附调整分量,并根据临床主证酌加药味,以达到治疗目的。 
从本方药物组成来看,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中健脾,因此作为肺胃痛之主药。此药外用能愈合创口,不留瘢痕,有促进溃疡愈合之效用。砂仁健胃理气止痛、化食积,并可入肾,因此可作为肾胃痛之主药。枳壳(或枳实)能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内连年之积,故作为脾胃痛之主药。香附舒肝理气,对肝胃不和之肝胃痛有较好的疗效。高良姜温中散寒,可治疗胸腹冷痛,故可作为心胃痛之主药。临床运用本方,如辨证准确,往往可收到较好的效果。服本方痛止后,可用5~10剂共研细末,每服6克,温开水调服,日1~2次,以巩固疗效。 
【加减】本方为治疗胃痛的基本方剂,临床可根据病情辨证酌加药物。(1)肝胃痛症:见胃痛连胁,攻撑作痛,呃逆嗳气,苔多薄白,脉弦紧。治疗将香附加至12克为主药,余4味药量仍为9克。若口苦吐酸,为胆火较盛,可加生栀子6~9克;胁痛较重者,可加川楝子9克。(2)心胃痛症:见痛引胸中,心悸气短,舌红苔薄白,脉寸尺俱微,动见于关。治疗将高良姜加至12克为主药,余4味药仍用9克。若大便色黑即与小肠火有关,可加焦栀仁3克。(3)脾胃痛症:见胃脘疼痛,脘腹胀满,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舌苔白腻,脉缓或大,治疗将炒枳壳(或炒枳实)加至12克为主药,余4味药仍用9克。(4)肺胃痛症:见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动则气少,舌苔白腻,脉寸微关紧尺沉,治疗将清半夏加至12克为主药,余4味仍用9克。若兼大便干燥或不通,为大肠有热,可加大黄2~3克。(5)肾胃痛症:见脘痛及腰,腰酸小腹胀满,行则佝偻,舌苔薄白,脉沉弦或伏。治疗将砂仁加至12克为主药,余4味仍用9克。若腰酸小腹胀甚,可加沉香末(分冲)2克;同时有小便不利者,可加肉桂末(分冲)2克。若中焦痞满,上下不通,这是兼有三焦症状,可加黄连2~3克,肉桂末(分冲)2克。 

【名医简介】 
宋祚民,1925年出生,北京市人。现为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中医学会北京分会儿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杂志编委。宋氏自幼立志学医,1940年入北平国医学院学习。毕业后拜京华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为师,侍诊左右,深得孔老真传。1946年考取中医师资格,1950年创办联合诊所。后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及南京中医学院师资班进修,毕业后历任北京中医学校教员及北京第二医学院客座教授,曾长期担任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宋氏擅治温热时令病、血液病、心肌病,注重整体观念,尤其重视保护小儿的脾胃,使患儿康复有根。在诊断上除看小儿的舌苔脉象外,十分重视小儿的指纹、指节纹,以有助于判断小儿病的寒热虚实及脾胃所伤情况。宋氏在多年实践中研制的风热平、止泻汤、悦脾汤、生血糖浆、育血Ⅰ号等临床疗效十分显著。宋氏参加编写了《孔伯华医集》、《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小儿血液病》、《中医儿科常见病证治概述》、《中成药规范》、《脑炎后遗症》等书,并撰写和发表中医论文50余篇。 
【名方】止泻汤 
【组成】藿香10克,苍术6克,茯苓10克,防风6克,乌梅3克,焦山楂1.5克,黄连1.5克,炒白芍6克,甘草3克。 
【功能】健脾止泻。 
【主治】大便泄泻,一日数行,泻下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或形如蛋花,或为黄绿色泡沫便,或作呕吐,不思饮食,腹胀尿少,舌红或淡红,苔白或腻,脉濡滑。 
【用法】水煎,每剂煎两次,每次煎15~20分钟,两次共煎取120毫升,混匀,分3次空腹温服。 
【方解】 
本方取痛泻要方、神术散、芍药汤三方之精华研制而成。其中藿香芳香化湿祛浊,既通表又和里,以振奋脾阳止泻。苍术燥湿健脾,辛香化浊。茯苓甘淡益脾渗利,分别清浊,使水液从小便而出。防风除湿止泻。焦山楂消油腻肉积,化奶瓣行气而导粘浊。乌梅祛暑生津,敛肺涩肠。黄连苦寒清湿热止泻,调胃厚肠。白芍甘草和阴止痛以缓脾急。诸药合方既健脾祛湿,又止泻化滞,还可缓急止痛,是为止泻之良方。 
按语:泄泻是儿科常见病,可单独发生,也可在其它疾病中出现。四季皆有,夏秋多见。其病因常为乳食喂养不当,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津液不得输布,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致。宋氏应用止泻汤治疗婴幼儿腹泻达3000多例,其有效率达95%以上。 
【加减】患儿若有表邪低热者可加苏叶3克。呕吐者加苏梗6克。咳嗽者加苦梗6克。尿少者加滑石块10克。泻不止加伏龙肝15克,炒扁豆10克,炒苡米10克,或诃子10克,甚者加米壳1.5克(不满半岁小儿不可用)。治疗小儿病应注意护养胃气,保存津液防止液脱。如泻止,而二、三日内无大便,切不可使用通下药,以免重伤胃气,遗患无穷。应待其胃气复元,则大便自通。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硬物,或强行给食。宜多饮稠米汤,代替饮食,以养胃生津。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特别提醒:文中可能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为用户分享内容,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雪儿 关注

文章收藏:4663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