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方腹诊第0讲

大海无边 关注

收藏于 : 2019-03-18 10:12   被转藏 : 2   

何为腹诊

        腹诊,是腹部诊察的意思,属于四诊中切诊的内容,是与脉诊并列的诊察法。

        腹诊所要考察的,其实和脉诊一样,也是人体气血的盈亏,寒热的虚实,以及有无痰饮、瘀血等病理因素。与脉诊不同之处在于,脉诊是通过脉体、脉势、脉位等来确定病证的,而腹诊则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腹证来确定病证。比如下焦的瘀血,从脉象来说,可能就表现为尺脉的沉涩,而腹诊就直接有相对应的腹证——少腹急结、小腹拘急等。根据脉证,可能还不好定方子,还要结合其他四诊,但在腹诊来说,特定的腹证往往就可以决定用方了,如前面的少腹急结,如果发现有这个腹证,基本上就可以确定用桃核承气汤这个方子了。这个就是所谓的方证对应,如果是经方派朋友的话,对此应该不陌生。

        腹诊和脉诊相比较,其优势在于对脏腑病变的定位比较准确和直观,对一些病理因素,特别是瘀血、水饮的指征更明确。举个例子,最近治疗一老年妇人,小便淋沥,阴部疼痛,小腹、阴部及大腿内侧游走性灼热感,舌淡暗略胖,苔薄黄腻,脉弦,大便溏软,久治不愈。乍一看很像是龙胆泻肝汤证,观前数医处方,果是龙胆泻肝汤加味,但服之无效。我进行腹诊,发现其有明显的小腹不仁表现,放胆予以肾气丸原方改汤剂,并辅以针刺补肝肾治疗,治疗2周后,患者自觉症状减轻,且大便转实,舌苔转为薄白。这是依靠腹诊来鉴别诊断的一个案例。如果不凭借腹诊查其虚实,诊断上确实很容易和肝经湿热证相混淆。腹诊的缺点是在心肺病、外感病方面从腹诊来说获得的信息不多,在诊治这些疾病的时候,能提供的信息就相对较少了。另一点就是腹诊过分注重方证对应,对于腹证背后的病机研究不深入,这使得腹诊应用是有时过于死板。这其实就是方证对应学派的通病了(方证对应的优劣我就不多说了,但是,我现在更推崇的是江西姚氏一脉)。因此,对腹证背后病机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日本国内在这一块也在做,不过更多的是研究西医生理病理的机制。我觉得,还是应该从六经辨证的角度去研究腹证,才能更好地通过腹诊来灵活运用经方。我也一直试图向这方面努力,奈何所学尚浅,无能为力。

        那为什么在中国我们很少听到腹诊的说法?大家听我言必称“日本”,就应该知道,这是因为腹诊虽然起源于中国,但真正将其发展并称为一门重要的诊察法的,是我们的邻国日本。日本汉方医家通过数百年的探索,将腹诊的运用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并通过腹诊与方药的结合,形成了汉方医学独特的诊疗体系——方证对应,使其成为传统中医众多支流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分支。现在,在日本,只要是汉方医生,没有不使用腹诊的,就像在中国,不会脉诊的医生不能叫中医一样。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日本人的东西,我们传统中医为什么要学习呢?我觉得,医学是不分国界的,何况汉方医学,本身就是中医的分支,同根同源。而且早在20世纪初,汉方就已经回流中国,对当时一系列医家产生影响,如胡希恕、恽铁樵等,其学术都受汉方影响很大。现在国内的经方派,其方证对应的学术根源,也是汉方,很多理论也来自汉方,甚至可以说,目前国内的经方派或者说是方证派,其根虽然在仲景,但直接来源是日本汉方,只是经过黄煌老师等国内学者的共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已。因此,要学习经方,学习方证,怎么能忽略日本汉方最重要的腹诊呢?何况腹诊作为切诊之一,可以和脉诊互相补充,多一个诊察手段,多一个鉴别诊断的途径,何乐而不为呢?而且腹诊相对于脉诊,简单易学,且经过现代汉方医家的努力,在操作解读上已经相当规范化了,很容易上手和应用。

        说了这么多,就是希望能摆脱心理负担,更好地去学习腹诊这一门诊察法,从而更好地应用经方。

腹诊的历史

        下面简单讲一下腹诊的历史,如果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的话,可以去看学苑出版社出版的《伤寒派腹诊》一书,书中有对腹诊历史的详细介绍。

        日本汉方腹诊究竟是何时起源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早在平安时期(公元794~1192年),就有以按摩为业的“按腹女”,其被认为是腹诊的雏形。后来,针灸师开始使用按腹来诊察疾病,渐渐就发展出了腹诊。

        早期的腹诊,多取《难经》中关于肾间动气等说法来诊察腹部,后来由后世方派(日本汉方大体分为三个流派,后世方派,古方派,折衷派,不同流派又分为很多小流派,就不细说了)医家逐渐发展出了一个流派,现代称其为“难经派腹诊”,这一流派代表医家及著作有竹田定快的《腹诊精要》,崛井元仙的《腹诊书》,北山泰安的《北山友松子腹诊秘诀》,丹波元坚的《诊病奇侅》。

        后来后藤艮山开辟古方派,经吉益东洞发展后,成为了一个相当完善的流派,古方派进行腹诊时,多参考《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对于腹证的描述,其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现代称其为“伤寒派腹诊”。伤寒派腹诊的代表医家及著作有后藤艮山的《艮山腹诊图说》,吉益东洞的《五诊九候图》,稻叶克的《腹证奇览》,和久田寅叔虎的《腹证奇览翼》。

        与古方派、后世方派并存的,既遵从《黄帝内经》《难经》,也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兼收并蓄,形成了一个新的流派——折衷派,折衷派的腹诊,也结合了难经派腹诊和伤寒派腹诊的特点,现代称其为“折衷派腹诊”。这一流派腹诊的代表医家及著作有曲直濑道三的《百腹图说》,浅井图南的《图南先生腹诊秘诀》,浅井周硕的《浅井南溟先生腹诊传》,山胁东洋的《山胁东洋先生腹诊法》。

        可以发现,三个腹诊流派基本上和三个汉方流派是对应的。但是当汉方腹诊逐渐发展到今天时,现代汉方腹诊,主要所采用的,是“伤寒派腹诊”的诊察法,同时部分采用其他两派的内容,加以整合,形成了现代的汉方腹诊。而另两派的大部分内容,则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仅在书本上可以看到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和汉方的一段辛酸史有关。在日本明治时期,由于明治维新和西学东渐的影响,主流社会认为汉方这种东西是“旧的脱离时代的”,是“没有用的”,进而开始打压和毁灭汉方。这和我国民国时期“废医存药”的那段历史是何其相似啊!因此,汉方的继承出现了问题,不少流派因此逐渐没落,其勉力维持者,少之又少,其中和田启十郎,其所著的《医界之铁椎》,读之振奋人心。后来汤本求真先生承其学,精研《伤寒》《金匮》,研究汉方古方,终有大成,其振聋发聩的著作《皇汉医学》问世,不仅激励了一代汉方医家,使得汉方在日本重新复兴,更影响了我国的学者。这一段历史,史称“汉方中兴”。由于汤本先生是古方派医家,其学术对现代日本汉方界影响巨大,不少汉方巨擘都是其传人,因此古方派的腹诊“伤寒派腹诊”在现代汉方腹诊界的地位如此之高就理所当然了。不过是话说回来,虽然现在汉方在日本得到认可,但总的来说,其在医疗界的地位是远不及中医在中国的地位的,其后继似乎也有一些问题。不过中医在中国的这种“欣欣向荣”,其实也只是表面上的,里面估计也烂的差不多了。现在能企盼的,是网络和市场这双手,能否把有能力的中医师托起来,来带动中医真正的复兴。

        最后强调一下,后面我文中提到地腹诊,如无特别说明,均是指现代汉方腹诊。???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大海无边 关注

文章收藏:5171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