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积散真是个好方子!

越王勾践

收藏于 : 2019-03-18 08:00   被转藏 : 3   

导读: 五积散应用广泛,许多医生都很喜欢运用此方。
五积散首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该书云:“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治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并宜服之”。
处方:
苍白术各15g,桔梗18g,麻黄、枳壳、陈皮各15g,厚朴、干姜各12g,姜半夏、茯苓、甘草、白芷,当归、白芍、川芎、肉桂各9g
 
按:配方剂量与院方有所出入,例如原书苍术为72g改为苍白术各15g,系根据我的经验配制,白术健脾较苍术强,苦甘性缓;苍术辛苦性烈,故前者补多于散,后者散多于补,若脾虚湿困,补运兼施,宜二术同用。


五积是指寒积、湿积、气积、血积、痰积寒积为主。




五积散主治五积之证。以寒为中心。首先是寒邪影响到了气、津、血的运行输布。

寒有内寒和外寒之分,但在临床上有时候没有截然的分开,外寒往往以内寒为基础。如果一个人的阳气充足,往往不易受寒,若是阳气相对不足,又感受了外寒,内外合邪,此时最易犯病。里虚寒是基础,外寒是诱因。




总而言之,寒积是本证的主要因素。分而言之如下:

1、若影响到气,气机运行不畅。在肺,则表现为咳嗽;在胃脘,则表现为胸胁满闷;在肝经,则表现为胀满疼痛。

2、若影响到津,气机不畅,津液输布失常而成湿。若湿邪困阻肌表,则为麻黄加术汤的表现。除了恶寒、身重等症状之外,还有全身酸痛的表现。(当五种因素同时存在时,疼痛可以作为病人的主证);若湿邪困阻脾胃,则表现为呕、利、痞等症状,所以病人往往有恶心欲呕、腹泻。另外若湿聚成痰,则表现为咳嗽有痰,痰阻反过来也可导致气机不畅。  

3、若影响到了血分,导致血瘀之证,一方面,疼痛往往会加重;另一方面,部分女性则会出现痛经。 

总而言之,五积中以寒为中心,五种因素相互的影响,形成一个网状的结构。


制用法

(1)上药共粉碎如黄豆般大粗末,文火炒黄发香即可收贮,勿泄气。成人每日用30g煎水去渣分2—3次服完。
 
(2)碾细过筛为细末,收贮勿泄气,成人每次服3—5g,开水送下,或用生姜、红枣、葱头等煎汤为引,依症情选用。
验案举例

1、慢性胃肠炎兼带下证

1952年土改时,我们配合下乡防病,在昭通大寨公社,该地是高寒山区,气候严寒,治一李姓妇,年34岁,结婚十年未生育。大便溏泄已有四年,每日3——5次,无脓血,腹部鼓胀疼痛如妊娠状,按之则觉舒适。并下白带甚多,似米泔水般清稀。患者消瘦,怯冷,乏力,舌淡白,苔腻,脉沉细而缓。证属脾肾虚汗作泻,予五积散细末,每次服一包,日二次,早晚用姜枣汤送服,每包重6克,一周后症情明显减轻,腹胀消退,大便白带均减少,再给药一月继续服用。于53年夏季复诊时病痊愈,面色红润,身体健康。

2、寒热似疟

魏××,男,52岁,教师。

于1963年前来我院门诊。
初诊:患者每日下午黄昏时先恶寒、后发热,体温测量在38.5℃左右。烧至一小时即出汗退凉,如疟状,同时感到两臂及腰酸痛,并咳嗽、胸闷、痰带风泡,胃纳呆滞,饮食少思,舌苔白厚,脉虚数。如此已一月有余,经注射复方奎宁,中药服过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未效。证属寒湿阴邪客于经络,表里俱寒。予五积散粗末60克,每天煎服30克,葱姜为引,两剂服完,病竟豁然。

体会:

五积散是一张综合性的大复方,用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健胃,祛湿,除胀满,消食积;参以二陈汤(法夏、陈皮、茯苓、甘草)祛湿化痰,专主内伤生冷;又合桂枝麻黄各半汤去杏仁,姜、枣加白芷,兼治外感寒邪,解除头身疼痛;加以四物去地黄,而合甘草干姜为治血中受寒之圣药;并配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利胸膈,调气除满,以祛痰积气积;内藏桂苓甘术汤以涤饮散邪;小半夏茯苓汤令未尽之饮取之从小便出,此虽内集十余方,而不嫌冗杂者,得辛温散邪之大旨也。综观全方,结构严密,运用曲当,颇为广泛。


本方虽为痰、寒、食、气、血五积而设,但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治之。日人龙野一雄用治腰部冷痛、心腹痞闷、寒证、腰痛、坐骨神经痛、胃炎、带下、月经不调(《中医临证处方入门》)。


据所见,在农村行医者大都备有五积散,该方运用范围广泛,医生乐用,群众欢迎,为常用有效验方。

 
五积散气味辛温,既发汗又温中,开郁顺气,厥功甚伟,为去寒湿之效方。陈修园云:“中脘作痛,手不可近,乃内外不和,外则寒气凝于皮毛,内则垢浊停于中脘,当审其体之虚实而施治……实者宜五积散(《时方妙用》),又云”表里俱寒,外而头项强痛,内而肚腹亦痛,较桂枝证更甚者服此汤”(《时方歌括》)。

摘自《来春茂医话》


延伸阅读

高建忠:临病谛审出入,斯可与言复方之妙用也(五积散漫谈)

作者/高建忠

编校/邵家东


【导读】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借用于复方,亦可成立。临床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大方。但缺少治法的组合便成为药物的堆砌。高建忠老师说“方以载法,读方读到的是法,用方所用的也是法”。且跟随高老师学习读方与用方。


读金元医家张子和《儒门事亲》,开篇即是“七方十剂绳墨订”。明知七方、十剂在古人制方中非常重要,但偏偏不喜欢这类文字,每每翻开《儒门事亲》,都会跳过这部分内容,只是知道其大意。方有大、小、缓、急、奇、偶、复,剂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

谈到复方,马上会想到两张方剂,一张是防风通圣散,一张是五积散。一治表里俱实属热者,一治表里俱实属寒者,可谓治表里实证之“对方”。俗语谓“有病无病,防风通圣”,刘河间凭借防风通圣散成就其治火大法。相对来讲,五积散似乎没有防风通圣散风光。

五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药组成:“白芷、川芎、甘草(炙)、茯苓(去皮)、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芍药、半夏(汤洗七次)各二两,陈皮(去白)、枳壳(去瓤,炒)、麻黄(去根、节)各六两,苍术(米泔浸,去皮)二十四两,干姜(爁)四两,桔梗(去芦头)十二两,厚朴(去粗皮)四两。上除肉桂、枳壳二味别为粗末外,二十三味同为粗末,慢火炒令色转,摊冷。次入桂、枳壳末令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中盏,去滓,稍热服。”

功效:“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

主治:“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并宜服之。”

宋代医家陈无择在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时选录了该方,但在主治中并未照抄《局方》。书中两处提到五积散:一是在“伤寒证治”中:“治太阴伤寒,脾胃不和,及有积聚腹痛。”二是在“腰痛治法”中:“治感寒湿,与脾胃气蔽腰痛,最效。”

陈氏选方注重实用,对方治的由博返约是其编写方证的指导思想之一,正如方书中所言,“予今所述,乃收拾诸经筋髓,其亦返约之道也。”五积散主治“太阴伤寒”和“寒湿腰痛”,似乎也是在《局方》基础上的由博返约。

本方外除风冷,以复气机出入;内化痰湿水饮,以复气机升降,调气行血,务使周身气血流通,故主治较广。主治以内伤为主,可合外感,可治经病,但总以寒证、实证为宜。

元代医家王好古在《医垒元戎》中有专篇“海藏五积论”:“麻黄、桂、芍药、甘草,即麻黄桂枝各半汤也。苍术、甘草、陈皮、厚朴,即平胃散。枳壳、桔梗、陈皮、茯苓、半夏,即桔梗半夏等汤也。又川芎当归汤活血。又加干姜为厚朴散[1]。上此数药相合,为解表温中泄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虽为内寒外感表里之分所致,实非仲景表里麻黄桂枝姜附之方也。”

清代医家张璐在《伤寒绪论》中指出:“此方本平胃为主,参以二陈,专主内伤生冷;又合桂枝、麻黄,但少杏仁,故兼治外感寒邪;加以四物去地,而合甘草、干姜,为治血中受寒之圣药;枳、桔、甘草并为清气治嗽之首方;白芷一味为都梁丸[2],专走阳明而治风热头痛;桂、苓、甘、术换苍术,以涤饮散邪,使饮半从表散;内藏小半夏茯苓汤,令未尽之饮,乃从小便驱之。古人以消食必先涤饮,发散必先辛温,此虽类集十余方,而不嫌冗杂者,得辛温散邪之大旨也。但杂合复方,原不拘全用,如无血病,无籍芎、归;设不咳嗽,何烦枳、桔;若非头痛,都梁奚取;苟或有汗,麻黄安施。要在临病谛审出入,斯可与言复方之妙用也。”对本方方解及使用要点的论述,可谓中肯。

上述二家方解可合参。张璐重在强调用方务需加减,王好古侧重强调主治并非一途。

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对五积散提出评议:“若五积散之治产后余血作痛,则又不能忘言者。以苍术为君,麻黄为臣,厚朴、枳壳为佐,虽有芍药、当归之补血,仅苍术三分之一,且方中言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闭而不行,并宜服之,何不思产后之妇有何寒邪?血气未充,似难发汗,借曰推陈致新,药性温和,岂可借用麻黄之散,附以苍术、枳、朴,虚而又虚,祸不旋踵,率尔用药,不思之甚。

虽然如此评论似无道理,但从反面提示用方者,本方有耗伤正气之弊,用方时必须重视正气。

曾治宁某,女,29岁。2011年2月18日初诊。

近3年来,月经罕至,每年经行2-3次,量极少,1-2日即止。体重渐增,由65kg增长至85kg左右(身高165cm)。饮食、睡眠、精神、大小便都正常,要求治疗经少和肥胖。

诊见舌质淡暗,舌苔白润,脉沉细。问及多年来喜食且多食冷物。尚未生育。辨证考虑寒湿壅滞。津液不得气化,气血不得通调。治疗以温通阳气,散寒除湿,通调气血为法。方用五积散加减。

处方:生麻黄6g,桂枝6g,生苍术12g,厚朴9g,陈皮12g,姜半夏9g,茯苓15g,干姜9g,当归12g,川芎9g,猪苓15g,泽泻15g,益母草15g,炙甘草3g。7剂,水煎服。

2011年3月4日二诊:主诉同前,药后无明显变化。原方继服7剂。

2011年3月4日三诊:月经已行3天,身体似较前轻松。守方续服。

上方连服4个月,月经每26-30天1行,每次行3-5天,经行较畅。治疗期间,前2个月体重减轻4kg左右,但后2个月基本保持不变。

按:临床上,体胖而闭经之女子并非少见。究其原因,部分患者与衣着单薄、空调冷气、冷食冷饮不无关系。所谓内伤生冷,外受风寒,阳气虚馁,阴邪不化,气血失畅。治用五积散外散风寒,内化寒湿痰饮,通调气血,可谓对证良方。

个人体会,本方对闭经疗效较好,而去肥胖疗效欠满意。

【小编按】

[1]平胃散加干姜即为厚朴散,出自《局方》,治小儿外感风冷,壮热憎寒,头痛体重,中寒气逆,呕吐恶心,或手足厥冷,及脾胃不和,并皆治之。

[2]都梁丸:出自《百一选方》,组成为白芷,主诸风眩晕,妇人产前产后,乍伤风邪,头目昏重及血风头痛;暴寒乍暖,神思不清,伤寒头目昏晕。另有白芷、川芎亦名都梁丸,主感冒风寒,头痛眩晕,鼻塞不通,身热倦怠。


感谢邵家东同学,此篇文章是他一个字一个字敲的,很辛苦。另外,推荐高建忠老师的读方思考与用方体会》,绝对是一本好书(我们真心不是托儿~)。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