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在耶路撒冷被捕

佳佳

收藏于 : 2019-03-15 10:55   被转藏 : 1   


 9月8日—9月14日  安息日下午 

阅读本周学课经文:

徒 21 ;罗 2 : 28 , 29 ;加 5 : 6 ;徒 22 ;徒 23 : 1 - 30 ;太 22 : 23 - 32 。

存 心 节:

「当夜,主站在保罗旁边,说:『放心吧!你怎样在耶路撒冷为我作见证,也必怎样在罗马为我作见证。』」(徒 23 : 11 )

保罗第一次旅行布道之后,不久教会在基础上就出现了明显的分歧,争论有关如何接纳外邦人加入基督教信仰的议题(徒15:1-5)。保罗也许察觉到冲突越来越大,于是想出了一个促进教会合一的计划。因为在大会上提出了一个要求,要纪念穷人(加2:10),所以保罗决定邀请外邦教会向犹太的弟兄提供帮助,「为圣徒捐钱」(林前16:1),可能也是希望这样能有助于建立两个团体之间的联系。

我们也就因此明白他在第三次行程结束时,不顾危险要回到耶路撒冷的决心。一方面,他对犹太同胞有真爱(罗9:1-5);另一方面,他渴望能有一个合一的教会(加3:28;5:6)。因为犹太人和外邦人都是因信得救,不是借着遵行律法(罗3:28-30),所以任何一个出于仪文律法的要求而导致他们关系上的疏远,都是违背凡事包容的福音本质(弗2:11-22)。

让我们跟随保罗进入他人生和使命的又一个新阶段。

*研究本周学课,为9月15日安息日作准备。

星期日·9月9日

第11课.在耶路撒冷被捕


【会见耶路撒冷的领袖】

保罗到了耶路撒冷之后受到信徒们的热烈欢迎,拿孙也在场,保罗决定和他同住(徒21:16-17)。在徒21:18-22,雅各和耶路撒冷的长老们说出了他们的顾虑,当地有一些为摩西律法热心的犹太人早已耳闻保罗的事情,他们听说他教导住在外国皈依的犹太人离弃摩西,还劝诫他们「不要给孩子行割礼,也不要遵行条规」(徒21:21)。

这消息肯定不属实。保罗所教导的是对于得救而言,受不受割礼全无功效,因为不管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都同样因信耶稣得救(罗2:28,29;加5:6;西3:11)。他的教导并非大胆鼓动犹太人无视律法及其要求。当然顺从上帝不是律法主义的同义词,只是有人故意歪曲他的意思。

阅读徒21:23-26。保罗如何表明他仍然是一个忠实的犹太人?




他们劝告保罗若要表明正确的政治立场,应该做一些惟独犹太人能做之事,来证明那些关于他的谣言是虚假的:他可以给一些犹太信徒行拿细耳人的愿。这种许愿是特殊效忠的行为,犹太人借此表示把自己奉献给上帝。

然而不幸地是保罗让步了!一个英雄 ─ 包括《圣经》里的众多英雄人物,都有人性的弱点,正如我们从亚伯拉罕、彼得等人的人生中所见。保罗可能只是遵循他的原则,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林前9:19-23),或者他自己不久前许过愿(徒18:18),尽管这个愿的性质不太清楚。然而,这一次却是一种妥协,这意味着他认可他们劝告的背后、所隐藏的律法主义动机。此种让步的含

义正是使徒极力反对的,即两种福音,一个是给外邦人的,因信得救,另一个是给犹太人的,靠行为得救,「但上帝并没有授权给他作他们所要求的那么大的让步。」 ─ 怀爱伦著,《使徒行传》,原文第405页。

当我们尽力和别人保持良好关系时,我们应当如何小心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星期一·9月10日

第11课.在耶路撒冷被捕


【圣殿里的骚乱】

保罗接受了教会领袖的建议后,需要经历七天的洁净仪式来完成那些人所许的愿(民19:11-13)。同时,犹太的传统规定任何来自外邦的人都是不洁净的,因此不得进入圣殿。这就是为什么保罗先洁净自己然后去见祭司汇报他的洁净过程,这个洁净过程关系着那些拿细耳人。(徒21:26)。

阅读徒21:27-36。七日的洁净过程将尽的时候,保罗出了什么事?




接着发生了暴乱,是那些反对保罗的人鼓动众人而引发的。他们控告他攻击犹太教最为神圣的象征,尤其是亵渎圣殿。与保罗同行的人群中有一位来自以弗所的外邦信徒,名叫特罗非摩(徒21:29),他们误以为使徒带他进入了圣殿的内院,而内院只有犹太人可以进入。如果这指控属实,保罗就犯了重罪。有一道外院与内院的隔离墙,墙上有指示牌,特用希腊语和拉丁语警告外邦人禁止入内,否则他们自己要为发生的意外身亡负责。

「根据犹太人的律法,一个未受割礼的人如果进入这神圣殿堂的内院,那就犯了该判死刑的罪,有人曾看见保罗与以弗所人特罗非摩同在城里,便推测保罗也把他带进了圣殿。其实他并没有这样作;而他自己既是犹太人,则他进入圣殿的行为并不是违法的。虽然控告的话完全是虚构的,但终于引起了公愤。当众人将喊叫的话传遍了圣殿院内时,聚在那里的群众就激怒如狂。」─ 怀爱伦著,《使徒行述》,第407页。

骚乱的消息传到了罗马营里,罗马的千夫长 ─ 革老丢吕西亚(徒21:31-32;23:26),带着军队前来,并且在众人杀害保罗之前营救了他。

保罗作为攻击的目标,被逮捕并用铁炼捆锁,千夫长想打探暴乱的详情,但是群众歇斯底里的喊叫,他只好命令将使徒带回营里去。

谣言 ─ 子虚乌有的传言促成了这场暴乱的发生。我们为什么必须要特别小心自己听到的各种传言,甚至比这更糟的,是自己散布传言?

星期二·9月11日

第11课.在耶路撒冷被捕


【在群众面前】

徒21:37-40 讲述接下来所发生的事件。由于保罗被带到罗马营里受审,他要求千夫长同意他向百姓说话,他们仍在疯狂地叫嚣。

因为他用希腊语向千夫长讲话,所以千夫长以为保罗是来自埃及的那个犹太乱党,大约三年前曾在耶路撒冷发起过叛乱来反抗罗马侵略。然而,那次叛乱被罗马军队镇压了;他的许多追随者有的被杀害,有的被逮捕,而那人却逃跑了。

保罗说明自己不是来自埃及,而是大数人,他就得到许可在百姓面前讲话。在他的演讲中,他没有针对那些控告做出详细的辩护(徒21:28),而是讲述了他的悔改过程,强调他对犹太教的忠心,甚至亲手迫害耶稣的信徒。然而当他面对从主那里来的启示时,他别无选择只能顺从。他的解释让众人明白了他生命完全的转变,以及他接受呼召向外邦人传道。保罗并没有引发神学的争论,相反,他以亲身的经历表达了他的心志和目的。

阅读徒22:22-29。保罗陈明他是外邦人的使徒,民众的反应如何?




保罗讲话的效果并不让众人满意,因为他强调了自己对外邦人的责任,却似乎证实了对他的控告(徒21:28),于是,群众再一次被激怒。

这位罗马的长官也许并不理解保罗所有的话,所以他决定用鞭子拷问他。然而,保罗的身份不仅是一个纯正的犹太人(腓3:5),他还拥有罗马国籍,当他说明自己的身份,千夫长不得不撤销命令。保罗身为罗马公民,就不得屈从那种折磨。

阅读保罗的演讲(徒22:1-21)。从哪里可以看出,保罗除了为自己辩护,同时也是在向他的犹太同胞宣讲福音?他为什么讲述他悔改的故事?是什么使悔改的故事具有这么大的力量?

星期三·9月12日

第11课.在耶路撒冷被捕


【在公会面前】

当罗马的千夫长了解保罗对罗马帝国并不构成任何威胁、问题是出于犹太人内部纷争时,他便要求公会接手这个案子(徒22:30;23:29)。

阅读徒23:1-5。在公会面前,保罗是如何开始为自己辩护的?




保罗的开场白就遭到别人打他的嘴,可能因为一个囚犯提到上帝的尊名是一种亵渎。而大祭司的冲动之举也让我们了解到他的品性。保罗称他是「粉饰的墙」(徒23:3),这与耶稣在太23:27对法利赛人伪善的谴责相呼应。只是保罗的确不知道他面对的是大祭司,不得不说可能是因为他的视力很差。

阅读徒23:6-10。保罗如何巧妙地设法中断这场诉讼?




公会是由撒督该人和法利赛人组成,这两大派在一些问题上是针锋相对的,其中包括教义问题。例如撒督该人的《圣经》只包含摩西的前五卷书(摩西五经),他们不相信死人复活(太22:23-32)。

然而,保罗的陈述(徒23:6),不仅仅是一个引起两派分歧的良策,其意义更为深远。在大马士革路上与复活的耶稣相遇,是他悔改和接受使徒职责的基础,所以他受审判的真正问题是相信复活(徒24:20-21;26:6-8)。这一点最能说明他从过去的狂热转变到如今的信心。如果耶稣没有从死里复活,那么他的职任就毫无意义,他对此十分明白(林前15:14-17)。

保罗在罗马营中的那一晚,主向他显现鼓励他说:「放心吧!你怎样在耶路撒冷为我作见证,也必怎样在罗马为我作见证。」(徒23:11)考虑到现在的处境,主这样的应许对他的意义尤为重大。他长久以来想去罗马传道的心愿(徒19:21,罗1;13-15;15:22-29)一定会实现。

星期四·9月13日

第11课.在耶路撒冷被捕

【转移到凯撒利亚】

那些人深感不安,因为他们没能假借合法的理由除掉保罗,于是其中一伙人密谋,打算伺机埋伏杀害他。

阅读徒23:12-17。他们的计划是什么?又是如何破灭的?人在错误的事情上可能会极端狂热,整个事件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什么教训?




那些共同密谋、并起誓要杀害保罗的犹太同伙足足超过四十人,这让我们发现使徒在耶路撒冷激起了多么大的仇恨。路加没有注明这些人的身份,他们是极端分子,愿意做任何事情来保护犹太教信仰免受所谓的叛徒和敌人的破坏。如此强烈的宗教狂热,带有革命性质和民族主义的情绪,在第一世纪的犹太国及其周边地区很常见。

然而,冥冥之中的安排,这个阴谋竟恰好传到了保罗的外甥耳中。尽管有点遗憾的是我们对于保罗的家庭几乎无从了解,但我们显然知道他和妹妹是在耶路撒冷长大(徒22:3),妹妹在当地结婚而且至少育有一子。保罗的外甥──被称作「少年人」(neaniskos,徒23:18,22),《圣经》的描述是「拉着他的手」(徒23:19),暗示他是个少年 ─ 能够去罗马营楼探视保罗并向他报信。

阅读徒23:26-30。千夫长吕西亚给巡抚腓力斯带去什么关于保罗的消息?




这份文书为腓力斯提供了一个公正的调查报告,而且也显示了保罗确实因他的罗马公民身份获益良多。罗马律法完全保护本国公民,例如,公民有权接受合法的审讯,在受审时可以出庭并为自己辩护(徒25:16),而且他在遭受不公的审判时,有权利向皇帝上诉(徒25:10-11)。

不管腓力斯的名声如何,他是以恰当合法的方式对待保罗。初审之后,他下令关押看守保罗,等待控告他的人来到。

思考上帝对保罗人生的旨意。尽管你可能经历了试炼与苦难,但是你是否常常谦卑地感谢上帝为你的人生所做的安排?

星期五·9月14日

第11课.在耶路撒冷被捕

进修资料

「保罗和他的同伴这一次将外邦教会捐助犹太穷苦弟兄们的款项,正式交给那些在耶路撒冷领导圣工的人……这些乐意捐显示了外邦信徒对于上帝在全世界有组织之圣工所怀的忠诚,而理应为大众以感激领谢的心情接受,但保罗和他的同伴明显地看出,甚至连目前他们所会晤的这些人中,也有几个还不能赏识到那曾经促成此种捐献的弟兄友爱精神。」 ─ 怀爱伦著,《使徒行述》,原文第399,400页。

「如果教会的领袖们完全放弃他们对于保罗所怀的恶意,而接待他为一位特蒙上帝选召将福音传与外邦人的使者,主就必使他长留在他们中间。上帝并未规定保罗的工作如此迅速结束;但他也不施行神迹,来消除耶路撒冷教会领袖们的作风所引起的一连串事件。」

「这同样的精神现今依然导致相同的结果。教会已因既不重视也不善用出自神恩的供应,以致丧失了许多福惠。一个忠心传道人的操劳如果受到重视,主将会何等经常地延长他的工作。但如果教会容许众生之敌来淆乱心意,以致误传并曲解基督忠心仆人的言行;如果他们阻挡他的工作,又妨碍他的效用,主有时就会从他们收回他所赐的恩典……及至一些仆人双手业已交叉放在那脉搏停止的胸膛上,警戒和勉励的声音业已止息时,那班顽固无情的人或许才醒悟过来,看出并重视他们所已弃绝的福惠。这些仆人的死亡或许能成就他们一生所未能成就的事。」 ─ 同上,原文第417,418页。

讨论问题

1. 尽管保罗知道自己不会受欢迎,他还是去了耶路撒冷,借此保罗把教会的利益放在了个人利益之上。我们如何学习他的榜样呢?

2. 我们能从保罗在耶路撒冷的妥协学到什么呢?我们怎样才能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同时又不放弃我们生活的原则呢?我们有可能做到吗?

3. 教会的合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怎样才能学会在观点不同时,还能够求同存异,一起工作,彼此联合呢?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佳佳 关注

文章收藏:5068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