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囧》编剧苏亮创作手记:我想讲讲电影里你看不到的事(第583期)

风起帝国

收藏于 : 2019-03-09 11:09   被转藏 : 1   




关于“中年危机”的缘起


苏亮:一个热爱电影的孩子梦想成真


《港囧》对于我来说一部意义非凡的电影。


记得我第一次在七棵树后期公司看粗剪成片时,大屏幕上放着《港囧》,我脑海里却是各种记忆不断涌现,仿佛另外一部电影在眼前流淌,这部电影,是讲一个热爱电影的孩子如何梦想成真的故事。


我叫苏亮,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家的不完整却带给我一种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天然的感受力和敏感度。从喜欢听故事,到喜欢讲故事,再到喜欢编故事,大概在18岁那年,我就坚定要将“导演”作为毕生的职业。


很幸运,我如愿考进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很幸运,毕业后做了编剧导演。虽然像很多苦逼小编剧一样,写了很多不署名又赚不到钱的剧本,但也算真正开始了讲故事的人生。


“中年危机”情缘


我命运的第一次转折是在2008年,一部名叫《老爸快跑》的电视剧。


那是一部讲述“中年危机”的剧,由徐峥主演,而我则是第一次跟电视剧的小编剧。为了创作,徐峥当时推荐我看很多类似主题的电影,《杯酒人生》、《土拨鼠之日》等等,并启发我如何去写每一场戏。那段日子真的好似对我开启了一扇门,虽然徐峥饰演的“张三”只是一个底层不起眼的小古董店主,但我仍努力写出属于他的浪漫与诗意。


也许受那部剧影响太深,我内心一直有种写一个“中年危机”电影故事的冲动,而且心里的男主角就是徐峥。杀青前,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他,他开心地给我留了邮箱,让我有想法就写给他。可从那部戏以后,兜兜转转几年时间,写过不同故事,拍过不同片子,但关于“中年危机”的故事,却成了内心一个未完成的心愿。


直到2013年,我又一次接到徐峥导演的电话,再次与他相遇,他提出让我加入他的工作室,我负责创作主管,编剧的第一部戏就是《港囧》,那时我惊讶发现,这竟然就是一个关于“中年危机”的电影故事。时间已经过去五年,这一次,我不会再错过。


关于“中年危机”的缘起,时常让我觉得缘分妙不可言。关于《港囧》有很多定义,“爆笑喜剧续集”,“史上最卖座系列”,“高票房电影”……我知道这部电影对很多人的意义都不同,但对我来说,它很简单。


《港囧》,是我与梦想的重逢


(2008年《老爸快跑》)



(2015年《港囧》)


第一次听到故事


第一次听到《港囧》的故事,是在一个阳光很好的下午。


导演坐在家里大大的饭桌前给我们讲故事,当时他讲得很简单,故事大致是一个人想去香港找他的初恋约炮,但一路都被一个笨蛋骚扰阻拦,总是约不成。两人一路遇到的各种磨难斗争,正好和香港电影经典场景和片段奇妙地融合对照,在这部电影里,能看到香港电影的黄金岁月。


当时听完的直观感受好玩之余还有一点感动。觉得这是一部独特的电影,脑子里有无数的画面产生。导演告诉我们,他不着急拍,而是想把这个故事好好磨出来,这将是一部能勾起很多人回忆的电影。


“磨出来”,我当时并不知道这个词的意义,甚至在创作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你也不会感觉时间的漫长,因为它已经变成你生活的常态。从2013年4月开始,剧本整整做了18个月的时间,进组拍摄后,剧本仍在修改


第一次听到故事时,我才二十多岁,等到电影上映时,我已经三十了。


我们的剧本会从北京开到大理,从大理开到海南,从海南开到香港,从香港开到上海,会议记录写了足足十几万字,会议录音也有数百小时。我们修改的剧本版本按照地名区分,有银枫版,三亚版,日坛版,大理版,五一版,观塘版,傲云峰版,伟业街版,星程版……


观众在电影院看到的是一百分钟的故事,而每个创作者在电影院看到的则是三年的岁月。


其实很正常,任何作品的创作都是漫长且艰辛的。也许这就是电影的魅力,你不只是在创作一部电影,而是你已经在电影里生活着。如今电影上映,万般感触,坐在电影院里看着画面流动时,我脑海里总会想起那个阳光午后,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的新鲜与好奇。

庞大的香港资料馆


《港囧》的创作初期是头脑风暴,这时候需要搜集大量资料来刺激脑洞。为了这个故事,导演要求我建立一个庞大的香港电影资料库


首先我整理出了一个《香港电影拍摄场地攻略》,搜罗了几十部香港电影经典场面的拍摄地点。包括:


《英雄本色》里周润发双枪扫射的教堂

《甜蜜蜜》里黎明张曼玉骑车经过的街道

《无间道》里黄秋生坠楼的门口

《志明与春娇》里面杨千嬅是在哪个路口吸烟

《花样年华》里梁朝伟是在哪家餐厅幽会,全部都被挖出来



(《喋血双雄》周润发扫射的教堂)



(《无间道》里黄秋生坠楼的地点)



(《花样年华》里梁朝伟张曼玉幽会餐厅)



(《志明与春娇》杨千嬅余文乐与警察一起抽烟的小巷)


我们把每个场景都打印成照片,贴满整整一面墙,然后从视觉上来找灵感,寻启发。最初我们希望电影里的故事场景就从这里面挖掘,对于普通观众,这会给他带来一种强烈的港片味道和怀旧情怀,而对于资深影迷,这又充满了解谜寻根的乐趣。


除去场景资料,我还相继建立了《香港电影经典台词库》《香港电影经典动作场面库》《香港元素库》,并且把所有香港经典电影片段截取成视频,分档管理


同样,徐峥导演也认为香港电影的黄金配角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大特色。于是我搜遍网络,整理出了《香港147位影视黄金配角》



(147位黄金配角的资料)



(香港经典电影片段参考)


这份资料里,里面无论是大家熟悉的香港电影的黄金配角,还是TVB里你只是看着面熟但永远叫不上名字的小角色,无论是如今还在演戏的,还是已经退出影坛,甚至过世的,全都被挖了出来


扮演的士司机的阮毅雄就是从这份资料里找到的,他从二十多岁开始在TVB里扮演的士司机,如今快六十了,还在扮演的士司机。还有饰演开锁王的车保罗,年轻时在TVB很有名,后来经济陷入困境一度沦落在路边卖鱼蛋,他被香港无线抛弃,无戏可拍


徐峥导演把他们都请回来参演我们的电影,让他们重回片场。看到这些老演员,你会觉得做这件事不只是为了一部电影,而是为了一种真正的电影情怀,为了那些值得尊敬的最具香港精神的电影人。


按照资料库的内容,我们创作组两次前往香港采风,每条街道每个小巷挨个的走,仔细地看。虽然行程满满,马不停蹄,但有时候导演也会坐在一个地方发呆半天,我猜他看着眼前的香港,心里正在默默构建这个故事吧。



(导演望着街道发呆)



(《喜剧之王》里周星驰大喊“努力奋斗”的那片海)



(这样的小巷,导演不知道走了多少条)



(导演莅临香港真正的一楼一凤)



(每天看景回去都要开会到深夜)


资料库的建立和香港之行的采风,让我们真正用眼“看到”了这个故事,在日后创作中非常有益。而这一路其实也是感动每个创作者的过程,你来到了小时候在电影里看到的场景,有种梦幻成真的感觉,而那些演员,就好像童年时陪伴你成长的一个又一个熟悉的老朋友。


《港囧》里,导演只是尽可能地把这些老朋友请出来与大家见面,无论这位老朋友是一个人,还是一条街,抑或一首歌,我们都怀着一种即崇敬又亲切的感觉。


当有些声音称之为这是一种“商业算计”时,我只能说,当初的我们真的是怀着一种情愫,也许只有你也走过这一路,才会真正明白《港囧》为什么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在玻璃板上“搬砖”


“搬砖”即为搭结构,这是徐峥导演在创作中提炼出的一个名词。


回顾整个创作过程,基本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都在“搬砖”。徐峥导演和束焕老师都是特别重视类型片原理的人,这也是我在这个团队得到的最好学习。


进入剧本前,故事结构必须打牢,这个时期方案可以反复推翻,方向可以不断变换,每条路都试着走一下,直到找到最佳方案,然后让其牢靠到每一个故事点都无法动摇,牢靠到编剧心里十分有数每场戏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戏剧目的,然后剩下的工作才是引入桥段和情节设计。


“搬砖”工作充满乐趣,但又十分煎熬。乐趣在于这时候你的故事充满无数可能,煎熬在于有时会有一种慢慢黑夜寻不到方向的迷茫感。我们的创作室很小,大概几平米,但室内前后有两块大板,一块木板上贴满香港图片,可称之为“视觉化灵感源”,一块玻璃板上写满故事结构,这是真正“搬砖”之地。


我们把故事点写到上面,像搭积木一样前后左右调换位置,整个故事通过图表一目了然,方法非常好用。有时开会去早了,常会发现导演一个人默默坐在桌前盯着大玻璃板沉思,琢磨着这个故事。屋子虽小,但很能凝聚创作之气。



(“搬砖”的各种版本,这只是一小部分)


我记忆最深的是创作中间的一次“砖房倒塌”,那是一个沉闷的下午,导演说出整个故事方案要大变动时,所有人都沉默了。那时的剧本创作已经大半年了,这时候推翻重来,确实需要勇气。


最初故事版本是徐来要去约炮,发现初恋被绑架,然后和拉拉一起去营救,营救途中发现了关于老婆的真相,一个非常港化的故事。


就故事本身来讲没问题,唯一问题就是它不像囧途故事,绑架初恋的强情节一出,基本没人会再关心徐来的心灵成长。


那次“砖房倒塌”我相信每个人都是煎熬的,因为你知道了什么是不对的,但对的究竟是什么,还在摸索……我记得那天大家看着写满故事线的玻璃板,都有些迷茫。



(我在为被推翻的故事版本最后拍照留念)


往后几个月的时间,编剧又开始“搬砖”,逐渐去接近内心中的那个正确答案。这个发生在一天的故事,并不好写,难点在于在保留两个伙伴上路的原有设定上,怎么能从故事里面找到更具深意和新意的主题


作为续集电影,在创作起始,就已经上了枷锁。而且导演一直在强调的“升级感”,不但是喜剧和动作的升级,更是情感和情怀的升级。


现在《港囧》极具争议,但我一直认为这是非常具有价值的探索。


原本导演可以选择更为保险的方式来讲故事,但观众和市场是需要尝试的。这个项目,前有《泰囧》观众的高预期,后有票房的高压力,导演本身还有个人化的表达和思考,从中求得一个最佳平衡,十分不易。


虽然这个平衡现在来看,还存有问题,没有做到最好,但我认为这才是编剧最有意义的学习经验,“随心所欲的放”不是难事,难在“规则里面的收”。


在玻璃板上搬砖,既是我们的工作方法,也是创作续集故事的真实写照,想突破,就要踩在玻璃板上冒点险,不尝试,怎么会知道这块儿砖应该摆在哪里呢。

桥段设计和编剧分工


故事结构搭好后,便是引入桥段。潇洒哥赵英俊的鬼马,束焕老师的童趣,以及徐峥导演与生俱来的喜剧创意,都开始大展拳脚。


编剧小团队也有分工狮子座的潇洒哥负责刺激脑洞,常能给白羊座的徐峥导演新鲜灵感,但火向星座的两人也常常争执不休,水瓶座的我和束焕老师负责落地和软化。


潇洒哥还负责“破坏”,不合理的情节他直接破坏掉,但不会重建,这种帅气又不负责的行为常让大家头疼,但也正是因为这种逆向思维,才能很好地保证创作的反常规。


铁头究竟怎么爆炸,炸几次,我们想了很多方案,包括在多佳丽惹恼黑社会的段落,也是出了不同版本,我们甚至还想过拉拉误闯进去发现当年的陈浩南和山鸡还坐在那里。



(铁头的另外一个版本,总担心演到一半儿会窒息)



(众多主演光替之中最销魂的一对儿)


囧系列的喜剧性不完全在于语言包袱,而是真正的动作和情境喜剧。


由于不同的人物性格,从而在一个情境里造成巨大的行为逻辑反差,产生戏剧性危机,引发笑料。在这一路不同的场景设计中,不但要力求桥段的动作和喜剧性的精彩,关键还要把徐来的人物成长脉络不露声色地埋进去。


同时,为了“升级感”,我们还暗藏铺排了一条警匪悬疑的线,前面希望它以喜剧色彩呈现,等到二幕结尾时,内心冲突与外部危机同时达到高潮,一并爆出,从而进入三幕的最后营救,救得不止是人身,还有人心。总之比起《泰囧》,《港囧》一直试图构建一个更加复杂的戏剧性压力系统。


剧本阶段最有效率的创作我认为是在海南的闭关时期。在海边的一个别墅里,我们编剧团队被关起创作。那时每当我和束焕老师开始写作时,屋里静的好似没人,这时潇洒哥常常坐在泳池边,忧伤地45度角仰望天空,脑中想念着嘈杂的大北京。



(闭关时的海边,想家时望望北方)



(剧本创作后期潇洒哥已经疯癫)


在海南,束焕老师写了一稿,融合了邢爱娜的一稿,然后我们跟导演逐场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后,再由我和束焕老师分头写。


束焕老师写一个版本,我写一个版本,然后第二天大家一起围读,挑出各自好的地方再合并一起,最终调整成为第二稿剧本。然后徐峥导演进行第三次具体的戏和台词的修改。


我和束焕老师都觉得这是一种十分高效率的方式一个前面架桥,一个后面修路,随写随读,感受到问题,当即修改。直到完成拍摄稿时,很多戏我们已经连演员调度都已经标出。几场重头的动作戏,我们做出了详细的故事板和动态视频。



(已经标注演员调度的剧本)



(严谨科学的故事板,只是这部电影变成了黑人主演)



(动态故事板视频截图,警察的搏斗戏过于基情)



(导演在片场研究着故事板)


拍摄稿完成后,开机拍摄,进组之后的剧本修改工作由我担任。这也是很好的学习经历,因为有时候只有真正进入到场景,演员全部化好妆面对面坐下开始讲话时,你才能切身感受到这时候他真正应该讲什么样的话,这跟你坐在家里面对电脑想出来的台词是很不一样的。



(我的心里惴惴不安)



(我的心里还是惴惴不安)



(导演现场的标志表情)



(导演终于淡定了)


原来写电视剧,追求的是量。而电影剧本写作,真的要珍惜每一个字。电影太讲究分寸,在有限时间里怎么能让全部信息量最有效的传达,是一门学问。前期写剧本习惯台词写多,因为这时候候是跟着编剧的心理节奏在走,但真到镜头前,你也许会感到观众的思索节奏已经快过于你了。


关于节奏的学习不能只在文本上,在片场,在影院,才是一种更为直观的感受,其实所谓节奏,就是要让观众始终追你


跟着徐来一起成长


写完这篇稿前,港囧票房已经近16亿,在答谢会上,徐峥导演很诚恳地讲出了这部电影关于“分裂感”的问题。自己很感慨,也很自责,虽然大家尽了全力,但作为编剧团队,本应该能让这个故事更好。


但导演说的对,电影拍完就完了,重要的是在其中获得成长。我想我得到的,不仅仅只是剧作上的经验,更是一种理性反思。关于这个故事的口诛笔伐,可谓波涛汹涌,但作为创作者,照单全收。


途,是一条路。囧,是想去去不了,要得得不到的心。囧途,就是心路。


每个人都有这样一条心路,每个电影都是讲一段囧途。我们努力三年就是为了,让每一条囧途,都能走进观众的心里,让他们在路上看到真正的自己。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风起帝国 关注

文章收藏:4835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