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世界华商的楷模!

小灰狼

收藏于 : 2019-03-09 11:09   被转藏 : 1   

陈嘉庚——世界华商的楷模!



由“陈嘉庚外孙5000万捐赠厦大”说起,,,
新加坡李氏基金会又捐款了!此次将向厦大捐赠1000万元新币(约合人民币5000万元),今年起至2011年分5年支付,用于资助厦大医学院和护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新加坡“李氏基金会”由新加坡著名华人实业家、教育家,国家领导人陈嘉庚先生的女婿李光前于1952年以其大半财产设立,用于捐助文教及社会公益事业,而现在的基金会主席李成义正是李光前的儿子。

    之前我就知道李氏基金对厦大的发展贡献很大,近几十年来捐款很多!如果加上在福建其他地方的捐款,总额大约2亿元了吧!厦大美丽的建南楼群,就是由李氏基金会陆续捐赠1600多万元翻修的。

    李成义在给厦大负责人的电话中说:“为贯彻先辈对厦大之支持,表示吾人对厦大发展之厚望……捐献1000万新元……希望此举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大家群策群力,不负先人厚望,为厦大教育尽心尽力,为医学界培养优秀人才。往后视厦大发展情况,在能力范围内,酌情考量,略尽绵薄。”

    这样谦虚而语重心长的话语中透露出的是一个海外侨胞对祖国的关心与热爱!对“嘉庚精神”的无私贯彻!“李氏基金会”的感人作为引发了我对公益与教育的两点思考:

    一、中国的公益思想尚未深入人心。

    我们国内不缺富豪,可是有几个人舍得拿出大半财产设立公益基金?

    我们的国内的富商们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赚钱技巧,可是有几个人学习到国外的公益精神?我们有多少人还把“各人自扫门前雪”、“肥水不外流”、“财不露白”等旧思想奉为圭臬?

    我们的富豪也有捐资的,多是出于对某事某现象的怜悯之心,还有散财消灾的心理,而非来自本能的、原心态的义务心理。

    二、我们的对后代的教育是进步还是倒退?

    这里我想引用两个故事:

    故事一:

    辛亥革命后,陈嘉庚从新加坡回国。当在银行查账时发现儿子阿国私自取了10块钱,便叫阿国过来。阿国听到父亲叫他,非常开心,可父亲陈嘉庚却很冷淡。

阿国说:“阿爸,进才叔要你给他八百块钱,金香姨要一幢房子,我想……"

    “你想什么?”

    阿国本想要求父亲每月多给他一些生活费,看到父亲的脸色,没敢说出来。

    陈嘉庚说:“你不敢说是吗?那我替你说。你嫌我每月给你8块银元的生活费太少了。”
    阿国点点头。陈嘉庚生气地说:“好啊,你一个中学生,每月8块银元还不够花。集美师范的穷学生,每月4块银元的助学金还能节省一半寄回家里去,你真能花钱啊!”阿国解释说:“你已经有几百万家财……”
    陈嘉庚一听更生气了,他用拐杖指着阿国说:“不错,我是已经有400万家财,我完全可以盖起豪华的别墅,养起大批的奴婢。可是,我的钱是取之社会,要用之社会。我自己也不敢乱花,也决不让子孙挥霍!”
    阿国终于羞愧地低下了头。随后,陈嘉庚撤去了集通银行特地为自己购买的一套豪华家具。房间里的摆设仍旧是一张旧木床,一顶旧蚊帐,就连从新加坡穿回来的那双皮鞋,也依旧打着补丁。此后,阿国生活勤俭朴素。用心读书。长大后,成了陈嘉庚先生事业上的一个好帮手。
    故事二:
    陈嘉庚先生的儿子陈国庆说:

    我父亲非常疼爱我们。惟其如此,他对我们的要求不特别严格。他一生辛劳,积攒了大量的钱财,全部捐给了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我从学校毕业后,进了父亲的工厂,他对我说,“从现在起,你应当自立了,不要依靠我,我有钱也好,没钱也好,都不会留给你们。”那时候做工要从早晨7点干到晚上10点,每天三顿饭都在工厂里排队吃食堂。

    有一次,工厂里为支援抗战组织募捐,每人捐3块钱。那时我的工资才十几块,我觉得实在困难,硬着头皮去求我父亲,请他替我出。但父亲说:“不行!几块钱对于我是太小的事情,但我就是要从这些小事上培养你们的自立能力。普通工人做到的事,陈嘉庚的儿子应该做得到。”

    父亲当时的做法是有些严厉,可今天,当我也已经儿孙满堂了,才真正完全理解了他的这番苦心。没有那时的磨练,我就不会有后来事业上的发展……

    看看这两个故事,也难怪陈嘉庚家族到现在还是枝繁叶茂,多数人都是事业有成。更可贵的是,他们仍然秉承陈嘉庚无私奉献的精神,慷慨解囊,为社会做贡献。此次“李氏基金会”的5000万捐款就是一个实例。

    看看我们现在国内的一些贪污腐败的官员、奢侈浪费的富豪,再看看陈嘉庚的后代子孙,我们该想些什么?已故的陈嘉庚也是官员(首届中国政协副主席),更是富豪(南洋橡胶大王),他如果泉下有知,是该为自己的后代子孙而欣慰,还是该为祖国的公益事业发展缓慢而唏嘘?

厦门大学校主陈嘉庚很神奇

——他只上9年私塾,却创办了一所大学和一个庞大学村。人们相信,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像他那样对教育毫无保留的奉献,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

他在1961年离世,距今已经半个世纪,但是,他的名字仍是现在时,各个时代,他似乎一直和厦大在一起,从未远离。他87岁的人生岁月,留下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譬如说,“宁可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在厦大90周年校庆前,我们再次走近陈嘉庚。今天讲述的陈嘉庚的这些事,或许有些您还不知道。

蔡元培一度反对办厦大

陈嘉庚是在“劫后余生”后开始筹建厦大的。1918年,他患了当时属于致命病疾的阑尾炎,时年44岁的他甚至留下遗嘱。

大病初愈的陈嘉庚有个惊喜的发现,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的资产已经增加到400万元,这个家底令他创办大学的信心倍增。

当时教育界的大人物、北大校长蔡元培一度反对创办厦大。1920年,集美学校校长、毕业于北大的叶渊收到母校的来信,信中说,蔡元培认为“厦大不宜速办”,原因是存在经费不能持续、教师欠缺等问题。

当时的教育界,蔡元培是个大人物,他站出来反对,这事要搁在其他人身上,准得黄。陈嘉庚申辩了厦大只能速办的原因,认为钱是不必担心,而且,办厦大是为了解决中国南部数省没有一所大学的问题。1920年,厦大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如期在上海召开。

厦大成立的6年后,即1927年1月30日,蔡元培来到厦大,做了“浙江革命形势”的演讲,参观了厦大国学研究院和生物学院,吃了南普陀的素斋,这时的厦大,已经处处呈现“办理完善,成绩斐然”景象。蔡元培在1927年2月1日写给妻子的信,讲述了他在厦大看到了“嘉庚鱼”。事实上,“嘉庚鱼”是“文昌鱼”,是厦大的美籍学者莱德在厦大附近海域发现的。

离开厦门的第二年,蔡元培以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的身份,就厦大立案发布了131号训令“私立厦门大学应即准于立案”,至此,厦大获得了政府批准的合法资格,早于复旦、南开、燕京等私立大学。

只有百来人

却要了数千亩的地

陈嘉庚跑遍了厦门岛,最终为厦大选定了演武场。值得注意的是,厦大第一座校舍的奠基是1921年5月,但是,思明县(现在的厦门市)公署案准演武场为厦大建筑校舍布告是在1923年9月才公布,这两年多的时间,交织着陈嘉庚和福建省督军李厚基斗智斗勇的“演武争夺战”——李厚基想乘机捞一把,被陈嘉庚降服了。

可能不太为人所知的是,在鼓浪屿富甲一方的黄奕住为厦大买下4万元的公债。

演武场曾是郑成功操练水师的地方,陈嘉庚看中的还有这块土地可以为厦大提供充分发展前景。实际上,厦大刚创办时,首届学生只有98人,教职员也不过20人,但陈嘉庚却要了数千亩的土地,面积之大空间之广阔是当时人不可理解、但是是后来人赞叹不已的。

陈嘉庚的儿子陈国庆曾形容父亲:蛋还未孵先数鸡。陈嘉庚当时向人们展示厦大三个辉煌的五年计划,就已经有把厦大办成万人大学的想法。

1921年4月6日,厦大宣布成立,假借集美学村的集美中学举行开校仪式。正在中国讲学的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参加开校仪式。厦大第一幢校舍的奠基是在1921年5月9日,这一天是国耻纪念日。

否决洋人的方案

亲自设计群贤楼群

嘉庚建筑是厦大文化的鲜明体现。事实上,厦大最早的校舍设计出自于外国人之手——当时校方委托美国商人在上海开设的茂旦洋行为厦大校舍勘测设计和承包建设。

1921年1月,厦大首任校长邓萃英由北京返回厦门,他带来了茂旦洋行设计师墨菲,也带来了茂旦洋行已经设计好的厦大校舍图纸。根据这份设计方案,作为学校主要建筑的五座大楼安排在演武场西北的一角上,构成“品”字型组合,而演武场的大部分用地则设计成农事实验场,学校形成一个大圆圈模式,整个建筑群排列局促而难展开。

但是,陈嘉庚摊开图纸仔细审阅后,毫不犹豫地否决了洋人的设计和估算。

陈嘉庚认为,茂旦的设计破坏了演武场的布局,妨碍将来厦大的发展——品字型校舍,多占空间,缺乏将来运动会或纪念会之用的大场地。

在陈嘉庚眼里,厦大校舍的设计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校舍的位置安排,要能让外国的轮船来往厦门港的时候,能从海上一眼就看到一所壮观的学府,首批校舍的空间方案一定要考虑到将来厦大的发展壮大;二是教室、办公场所空间要大,光线要好;三是要求校舍外观上美观大方,粗中带雅,要能节省建设费用。

而且,对于茂旦洋行提出的数千万元的工程承包费,陈嘉庚也认为“索价过昂”,表示学校可以自己购料雇工,节省开支。

于是,陈嘉庚与闽南“土师”动手,将首座校舍楼群从品字型改为一字型,五栋大楼置于演武场北部中点,一线摆开,南向大海对面的南太武高峰,中座主楼背依五老山的最高处,一条笔直的连廊贯通各自独立的五栋楼房。整排大楼的前面则是一片开阔的运动场,运动场与海滩相衔接,原本茂旦设计中占据大半的演武场的农事实验圈被移在了演武场后面。

陈嘉庚说:“我要站在长廊的尽头,看那从第一栋大楼到第五栋大楼下面走过的厦大学生。”

在陈嘉庚的亲手设计和亲自监制下,厦大的第一座校舍落成,这就是今天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群贤楼群。楼群五座,主楼“群贤”楼,取“群贤毕至”之意,主楼两边各是“集美”楼与“同安”楼,用的是陈嘉庚先生故乡的地名,东西两端的两座各取名为“映雪”、“囊萤”,引用的是晋代孙康冬月映雪读书与车胤囊萤照书的勤学典故。

与政府周旋

阻止更改校名

厦大人最引以为自豪的一点是:我们学校是一所从未变动过自己校名的大学。在这个从未变故的校名中,隐藏着一个厦大人和他们的校主为校名而与国民政府据理力争的故事。

1940年,厦大已经收归国立,当时,福建省政府也想办大学,向教育部递交申请,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立夫回复:福建已有厦门大学,战争中不宜再增办大学。于是,福建省政府便提出将厦门大学改为福建大学的要求,教育部也认同,便向厦大发出正式征求电函。如此由上而下的易名意见,来头是教育部和省政府,看来厦大是非改名不可了。

但是,厦大人却群起反对。1940年3月26日,陈嘉庚率领南侨回国慰问团从缅甸仰光飞抵重庆,陈立夫向陈嘉庚说明了改名的事,陈嘉庚听完,做出一副“本人闻言,未置可否”的姿态。第二天拜会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孔祥熙照旧向他提起厦大更名一事,陈嘉庚照样不予回答。

3月30日,国民政府议会为陈嘉庚举行欢迎茶会,陈嘉庚简略地报告了南洋华侨的大概,但他很快话锋一转,谈及厦大更名一事。他说,自己对厦大更名有三项“怀疑”。一是,厦大改为国立,是否就得改动校名;二是,厦门大学改为福建大学,中国的海洋与海洋生物的研究与人才培养还要不要?当时厦大已成为国内各大学、研究机构或专门学校研究海洋和提供海产物标本的中心,陈嘉庚说,如果改名,学校也将“移往他处”,则“海洋生物无从实验”,这关系非同小可。第三个“怀疑”实际上是非常严厉的指责和警告,即在这个关系到民族存亡的抗战关头,厦大更名将伤痛广大华侨的心。

欢迎茶会两天后的一个晚上,陈立夫等拜会陈嘉庚,声明厦大改名一事已经取消,此后不会再提起。(感谢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朱水涌教授对本文的贡献)(厦门日报文/记者佘峥通讯员 李静)

 

世界华商会,华商集团宣传部,中国华商文化产业研究员杨昆推荐,转世界各国华商会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小灰狼 关注

文章收藏:5114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