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梦梦锦锦 关注

收藏于 : 2020-04-20 07:26   被转藏 : 2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946    更新时间:2007-9-18   
      江苏省教育科研“十五”立项课题
      溧阳市竹箦中学课题组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这对广大教师和莘莘学子来说,既是一次挑战,又是一次机遇。新课程的实施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需求,是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过程的体验;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传统教学中的“传授式”、“问答式”等教学方式难以为学生创设培养以上能力的教学情境。因此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急待探究和构建。我校在“九五”课题研究中,已构建了“课前预习,激趣导入、艺术精讲、检测反馈、巩固拓展”这一基本课堂教学模式。在《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中,特别要求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实现有效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整合”。基于以上理论和我校实际,提出《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的研究课题,既承接了“九五”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又跟新课程的实施紧密接轨。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努力构建自主探究的学习机制,并让学生从自主探究中去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努力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真正使学生能够做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动脑”。
      1、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课改的显著特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我们课改研究的主攻方向。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2、目前在农村学校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意识仍占主流。学校教育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如满堂灌、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等,学生纯粹是被动接受知识,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不利于对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
      3、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对每个社会成员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养成探究的习惯和态度,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要求人们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学会交往、合作、分享,具有处理社会事务的基本能力。面对这样一个社会背景,基础教育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是每位基础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现实问题。
      4、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好地把基础教育改革推向深入,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方式在学科教学中综合运用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感知教材——发现问题——合作、分析归纳——探究解决问题,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合作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学生被动接受多,自求探索学习少的现状。
      5、我校是一所农村完中,地处偏僻,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相对薄弱,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观念滞后,学生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态度相对较差,导致初中尤其是初一、初二年级成绩整体不尽人意,如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找到新的突破口,走出困境,实现教育质量良性循环,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意图,也是全面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突破口。
      二、课题有关概念的界定
      “教学模式和自主探究”
        
      《教育大辞典》中认为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具有直观性,假设性,近似性和完整性。”
      《学校教育科研案例全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教学系统诸要素的组合方式及其运作流程的范式”。北师大何克抗教授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综上所述,教学模式是以某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为依据,构建起来的一种供教师教学活动操作的,既简约又完整的模型,它体现了设计、实施、调控、评价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教学方法论体系。它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得以发展和相互转化的媒介和桥梁;它横向看是教学活动的结构,纵向看是教学活动的流程;它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通过教学模式可以将教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也可以将具体的教学实践提升为教学理论。
          自主探究是“学习者在自我体验过程中敏锐地捕捉问题,紧紧地追寻问题结果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对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一种亲身体验。”
         
      自主探究学习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身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发展自己的个性。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现,对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探究,努力达成以下目标:
       1.让学生从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体验。
       2.让学生从自主探究过程中体验相互协作、共同学习的乐趣。
       3.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努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逐步养成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
      6.通过本课题研究,努力构建我校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内容
      我校“九五”综合课题《化学研究性学习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常州市级),从教学目标的定位和优化、教学模式的选用和优化、教学方法的优化入手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校“九五”综合课题《自主、合作、探索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已为学校构建了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前预习、激趣导入、艺术精讲、检测反馈、巩固发展。在以上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实施要求,结合我校师生的实际确立了本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试图构建如下最基本的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意义建构、检测拓展。
          1.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书本现有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利用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中的资源,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真实可信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这样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从情境中去学习和接受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在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创设情境要有利于学习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要有利于引出整体性任务,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
          2.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思考,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教师的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让学生“再次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探究未知知识,学会“重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让学生亲身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锐意创新的乐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敢于实践。
      3.协作交流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会跟同伴共同探讨问题,协作解决问题;学会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学会独立钻研和大胆创新。用集体的智慧来发现点燃自己思想的火花,来激发自己思维的高潮和创造的兴趣,使每位学生的智慧都成为整个学习群体中的共享资源。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刻苦好学和充满自信的人格品质。
      4.意义构建
      
      意义构建是自主探究的核心环节和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最高目标,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通常表现为基于真实情境(社会与现实生活等方面的资源)的学习,基于丰富资源(网络或多媒体等方面的资源)的学习。基于案例(教师设计的教学案等方面的资源)的学习,基于问题(从情境等资源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习,基于协作交流(生与生的共享资源)的学习,基于达成任务(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学习。通过以上学习过程达成最终目标,即认识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的框架和体系。这正是学习者通过对新旧知识经验的碰撞和交融,以及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究,建构自己新知识体系的亲身体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服务者、指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活动者。
      5.检测拓展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知识,学生是否真正构建起知识的体系,牢固地掌握好知识,还得看学生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上穿插必要的检测题,既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教情和学情、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也有利于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成绩;有利于学生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学生不断产生和增强学习的欲望;更有利于对新知识的不断延伸和拓展。
      根据以上五步课堂教学模式,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结构设计如下:
      师生的双边活动,借助问题作为桥梁来完成,师生的交流在问题情境中完成。
      四、课题研究的保障和完成条件
      1、 
      我校九五期间先后单独立项了一个省级课题和两个常州市级课题及六个溧阳市级课题,我校先后建立课题:“中学生人格教育中的动力系统发展研究”(省级)“构建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省级)“农村中学地方课程开发的研究与探索”(省级)“新课程下教师教育教学角色转变和思考”(省级)“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学生心理”(常州市级)“化学研究性学习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常州市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在学科教学中的综合运用”(溧阳市级)
      2、 
      马建耀老师致力于中学教学改革和新课程实施的研究,曾分别主持市级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有多篇教科研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或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奖。现担任我校校长,是中学高级教师和溧阳市骨干教师。
         
      在课题组主要成员中,还有二位溧阳市青年骨干教师,十位溧阳市教学能手,三位教坛新秀,有四位教师独立主持过常州市级课题研究,他们的教科研论文频频获奖或发表,他们既是学科教学的骨干,又是我校教科研的骨干。更重要的是他们都热衷于新课程的实施和学校的教育教研,是学校教科研队伍中的坚实基础和中流砥柱。
      学校对本课题研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既精选了参加教科研的教师,又将本课题研究确定为学校的综合重点课题,在课题研究经费上给予更大的支持,以确保本研究课题实施过程的顺利展开。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 
      (1)实施过程和主要阶段
      准备阶段:
      2003.4-2004.4,构建本课题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各学科负责人根据总课题的目标要求设计各学科研究的目标和方案。
      研究阶段:
      2004.4-2005.4,各学科根据自己所设计的研究目标和方案组织研究、组织实施。通过组织开设课题研究课、个案分析等研究活动,不断实施、不断诊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每学期写出阶段性反思总结,每学期调整研究目标和计划。在中期聘请专家对本课题研究进行一次大会诊。
      总结鉴定阶段:
      2005.4-2006.4,各学科组写出总结报告,教科室写出课题结题报告,总结、分析、反思整个课题研究过程,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聘请专家对本课题进行鉴定。
      (2)成果反映:
      a、研究报告:结题报告;课题研究报告;
      b、“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学科教学中综合运用
      论文集、教案集、课件光盘,研究活动与阶段性成果展示资料;
      c、“三种学习方式条件下”教学评价资料。
      (1)加强学科的教研组活动,教师的新课程改革的意识加强,参与课堂教学的研究积极性很高,自主、合作、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
      (2)撰写教育教学论文,通过研究和学习,有多篇教育教学的论文发表或获奖。
      (3)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积极主动的学习,同学的合作学习的氛围浓厚。有大量的学生通过学习已在多学科的竞赛中获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取得显著的成绩。
      (4)广大教师围绕课题研究进行积极的研究,撰写大量的教育教学论文,部分已发表或获奖。
      具体如下:
      蒋方法    2003年江苏省优秀教学论文评比  二等奖
      陈德华    2003年江苏省优秀教学论文评比  二等奖
      刘红旗    2003年江苏省优秀教学论文评比  二等奖
      唐玉法    2003年江苏省优秀教学论文评比  二等奖
      文雁勇    2003年江苏省优秀教学论文评比  二等奖
      张久耕    2003年江苏省优秀教学论文评比  二等奖
      卢扣娣    2003年溧阳市优秀教学论文评比  二等奖
      卢国娣    2003年江苏省优秀教学论文评比  三等奖
      戴  英    2003年江苏省优秀教学论文评比  三等奖
      李保生    2003年江苏省优秀教学论文评比  一等奖
      钱国芳    2003年江苏省优秀教学论文评比  二等奖
      郭书春    学区优秀课二等奖2003年9月
      许怀琴  2003年常州市教育学会中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二等奖
      郭书春 英语小组合作学习若干问题的探讨〉发表于《常州教师教育》2003、12
      邓颖君同学 2003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初三二等奖、2003、12
      周景茹同学 2003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初三二等奖、2003、12
      嵇梦琪同学2003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初三二等奖、2003、12
      邵小庆同学 2003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初三二等奖、2003、12
      吕珊同学  2003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初三二等奖、2003、12
      陆姣同学  2003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初三二等奖、2003、12
      李俊同学  2003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初三二等奖、2003、12
      徐健同学  2003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初三二等奖、2003、12
      史伟飞同学 2003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初三二等奖、2004、1
      莫敏同学   2003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初三一等奖、2004、1
      刘志红同学 2003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初三二等奖、2003、12
      徐菲同学   2003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高二三等奖、2003、12
            万立新市二等奖溧阳市学会论文评比
            李春玲市二等奖溧阳市学会论文评比
            蒋春玲省三等奖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
            施文江    市三等奖溧阳市“新世纪园丁教育教学论文大赛”
            陈德华    市二等奖溧阳市“新世纪园丁教育教学论文大赛”
            武  贤    市三等奖溧阳市“新世纪园丁教育教学论文大赛”
            唐玉法    市一等奖溧阳市“新世纪园丁教育教学论文大赛”
            王开香    市三等奖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
            姚建春    市三等奖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
            李雪芳    市三等奖溧阳市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
            陈新华 常州市三等奖江苏省学生生物学竞赛
            陈新华 常州市三等奖江苏省学生生物学竞赛
            陈新华省二等奖江苏省学生生物学科奥林匹克竞赛
            陈新华省三等奖江苏省学生生物学科奥林匹克竞赛
            陈新华 省三等奖江苏省学生生物学科奥林匹克竞赛
            陈新华 省三等奖江苏省学生生物学科奥林匹克竞赛
            陈新华 省三等奖江苏省学生生物学科奥林匹克竞赛
            李  霞市优胜奖台湾溧阳同乡会《乡讯》学生征文评比
            李春玲发表《时代英语报》
            万国庆常州市二等奖江苏省学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
            马金平常州市二等奖常州市学生“与绿色同行,让生活更美好”演讲比赛
            徐爱英市一等奖溧阳市初中学生数学竞赛
            刘海英国家三等奖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万立新国家二等奖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万立新国家二等奖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李春玲市二等奖溧阳市英语能力竞赛
            李春玲市一等奖溧阳市英语能力竞赛
            钱国芳市二等奖溧阳市学会年会论文评比
            陈  良市三等奖溧阳市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梦梦锦锦 关注

文章收藏:12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