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藏家397 关注

收藏于 : 2022-06-17 15:39   被转藏 : 2   

 

荆门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荆门市委农办

 

 

近年来,我市通过重点推广“一高三新”农业,打造全产业链模式,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2014年,荆门市农业保持了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

一、发展现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根据我市实际,主要归纳为四种形式。

(一)农业内部有机融合。全市积极推动农业内部产业整合型融合,将种植与养殖相结合,发展高效立体农业,以高效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一高三新”农业在全市蓬勃发展,一些传统资源被唤醒、农业潜力被激发。旧口镇“香稻嘉鱼”模式、孙桥镇林下养鸡模式、高阳镇养牛循环经济模式等一批典型破茧而出,成为农业循环经济的新亮点。目前,全市“一高三新”示范面积突破180万亩,有效推动了立体种养、循环农业、有机农业连接,让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联动起来,这些成功模式均实现了“吨粮田、万元田”目标。

(二)产业链条延伸融合。以农业为中心向前后链条延伸,提升科技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一是推动农业生产与现代种业培育延伸。积极研究关于加快中国农谷现代种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意见,整合区内现有马铃薯、红薯、生猪、水产、花卉苗木、稻麦棉良种等种业资源,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努力建成华中地区现代种业中心。二是推动农产品加工向基地建设拓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上下游产业链加快发展。国宝、洪森、宝源等企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建立了粮油生产基地和速生林基地。三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坚持把丰富的农产品原料红利留在产地,带动了健康食品、生物农业快速发展。盛昌龟业、京山神地、华源生物、星胱生物等一批企业利用生物技术研发高科产品,成为荆门市乃至全省高科技企业、生物产业的佼佼者,发展前景广阔、后劲十足。

(三)一三产业交叉融合。近年来,全市大力推进农业与文化产业、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现代物流融合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科普展示功能放大。积极传承和发扬屈家岭农耕文化,建设屈家岭农耕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包括建设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农耕文化系列博物馆、国际会展中心等。节会农业强势发展。连续八届“荆门油菜花旅游节”以及“油菜高峰论坛”、“桃花节”、“长寿文化节”、农产品展示博览会等都大获成功。全市建成生态旅游景点18处,农家乐经营户1400多家,其中星级以上380家。现代物流加快发展。高效农业生产模式有力促进了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基本建立了集农产品供求信息发布、网上交易、产品展示、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已建成聚四海水产品批发市场、中国农谷·荆门农产品物流中心,柴湖北冰洋冷链物流项目有序推进。

(四)先进要素渗透融合。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具有渗透性和倍增性等特点,提高传统农业的效率。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农业信息化加快发展。全省首个综合农业物联网平台——中国农谷农业物联网生产管理平台在屈家岭运行,屈家岭管理区的蓝莓基地和黄桃基地先后实现了网上管理生产。智慧农业初具规模。全市设施农业发展到55万亩,其中具有智能化控制系统的达到10万亩。农业电子商务突破性发展。对接湖北省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新兴营销业态,建设淘宝网荆门(中国农谷)馆。国宝、洪森、金龙泉、广源等我市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淘宝、天猫、京东商城等电商平台销售产品,目前,全市50家农字号企业成功“触网”,石碾米、松塔、富硒大米等名特农产品网上销售形势喜人。

二、主要成效

近年来,全市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四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驱动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三农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市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三农综合实力持续提升。钟祥市、沙洋县、京山县连续多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三农发展先进县(市)”,钟祥市名列2013年度首强。一是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14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200.3亿元,同比增加12.9亿元,增长5.1%;粮食总产272.9万吨,同比增加5.3万吨,增长2%,超额完成粮食增产1亿斤目标,实现“十一连增”;油料总产,生猪、家禽、肉牛、肉羊出栏(笼),水产品产量均位居全省前列。

(二)现代农业发展要素集聚。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科技、人才、资金等成为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形成了更有利于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动力。一是农业科技支撑明显进步。院士工作站达到21家,其中引进涉农领域两院院士13名,着力打造服务双省级战略的“院士智库”,科技、人才、品牌、项目等综合优势日益彰显。产业融合促进传统农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重点建设了一批农业生态科技园、农产品加工科技园、农作物新品种示范区、粮棉油优质高产示范区、林业科技产业园、健康高效渔业示范区,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二是社会资本加快进入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使得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由低效向高效转变,吸引资金大量投入,形成资本回流、城市资本进入农村的局面,汇源、牧原等工商资本“上山下乡”,联想、中兴等电子产业龙头“卸甲归田”已成为荆门市农村经济“新引擎”。湖北壹飞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2亿元,将马河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打造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康疗养、娱乐购物于一体的旅游风景区。三是农业人才加快培养。随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城镇化进程提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明显加快趋势。为解决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兼业化、边缘化的窘境,全市按照“知识化改造农民”的要求,培养了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在新型经营主体中,由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的占7成以上,吸纳新型职业农民近10万人。

(三)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2014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81元,同比增加1399元,增长11.6%,实现“十一连快”,连续6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总量继续位居全省第二。一是家庭经营收入稳定增长。“一高三新”农业推广应用,提升了农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一批“万元田”、“十万棚”、“百万池”等特色立体种养,将农民收入提高了数倍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达到7042元,同比增8.3%,其中二三产业收入1107元,增14.2%,成为家庭经营收入的新增长点。二是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随着产业的融合,农业链条的延伸,农业的职业种类和农民的就业机会随之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也加快增长。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4364元,同比增12.9%,约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部分。

(四)“四化同步”发展进程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利用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优势和发展成果,为解决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这两个个薄弱环节注入了新的活力,引导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了“新型城镇化要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的发展目标。全市立足产业发展带动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宋河、钱场、后港、胡集、柴湖、易家岭等6个镇域小城市试点建设在全省首开先河,官镇全省“四化同步”示范试点建设持续加快。以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京山县罗店镇马岭村、沙洋县纪山镇郭店村、东宝区牌楼镇荆钟村、掇刀区团林铺镇七岭村为代表的一大批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产业兴旺、农民富裕新农村,夯实了新型城镇化基石,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工作启示

(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涉及面广,复杂性强,跨界融合的主导特征显著,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贯穿其中。如果不能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以普通农户为代表的传统经营主体往往难以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立足。根据这一实际,全市出台了《关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一高三新”农业的意见》、《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银行制度实施办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土地整治项目自建试点实施办法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制定了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具体措施。政策保障成为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的重要导向、重大动力。目前,我市新型经营主体总数突破1.9万个,其中专业大户9028个;家庭农场1042个;农民合作社4289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1个,省级示范社77个,市级示范社240个;农业企业556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64家,市级龙头企业148家。

(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加快农村改革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中,必然涉及到土地、产权、资金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加快产业融合的步伐。因此,我们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驱动力。在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全面启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同步推进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基本完成,涉及农户18.9万户,占农户总数38%。开展土地整理项目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自建试点,完成土地整治建设规模50万亩,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抵押融资试点,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总额突破8000万元;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推广“双基双赢”合作贷款、惠农创业贷等创新型涉农金融产品。

(三)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全面实施品牌战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要落地生根,得到市场的认可,就要提升品牌价值,才能引导中高端消费需求。加强“中国农谷”品牌的建设管理,打造农业精品名牌。通过制定品牌管理办法,规范基地建设,强化质量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再上新台阶。全市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畜牧、水产监测抽检合格率达到100%。荆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上线运行,追溯系统初步建立。北京汇源、隆平高科、联想控股等一批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先后落户。目前,全市三农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13个,湖北名牌产品68个,“三品一标”认证468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58个,绿色食品86个,有机食品1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0个。

(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加强政府引导和优化服务。行政事业服务从传统的催种催收向服务土地流转、服务新型主体、服务结构调整转变,成为全县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常态。服务的转轨变型,激发了经营主体的发展动力,激发了产业发展的活力,是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全市坚持多渠道政策支持和全方位重点扶持,从农产品生产、加工到流通环节,在土地流转、创业平台搭建、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几点建议

当前全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总体上覆盖领域小、融合深度不足、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不强,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议见。

(一)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工商资本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关键要素,但工商企业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仍受到诸多限制。为此,对工商资本下乡应按照宜“疏”不宜“堵”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便利于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的新品种研发、新技术推广、生产性服务、农产品加工、储藏、物流、销售、品牌建设等领域。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推动土地三权分离和集体资产权能改革。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确保政策性金融供给的同时,积极开展金融制度创新,提高村镇银行的覆盖面,拓展商业银行对农村信贷业务范围,支持新型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三)加大支持保障力度。整合促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农产品流通等涉农领域扶持政策,建立统一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政策。建议各级政府从本级财政中列支建立产业融合发展的专项基金,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并对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援助支持。

(四)加大农业高新技术投入。继续支持新兴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在产业融合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快创新能力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发展成为高科技企业,享受相应优惠政策。通过政府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快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和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等新型商业模式在产业融合中的应用。

(五)支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需要有良好的市场环境,而产业集群正可以借助集聚效应加快市场发育,使产业融合不仅可以发生在产业集群内部,也可以发生在产业集群之间。虽然全市各地建立了一些农业加工园区,但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关联度较弱,并没有产生较好的产业集聚效应。应推动资源向优势产区集聚,建设一批集群化农业生产基地,按照产业集群模式打造现有各类农业产业园区,采取全产业链招商方式,完善农业产业集群上下游链条。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藏家397 关注

文章收藏:1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