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古文运动

小南海

收藏于 : 2019-03-04 10:29   被转藏 : 1   

古代散文研究经典之作,
揭示北宋古文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

这是一部描绘和分析北宋古文运动发展历史的书。古文运动追求简洁明快,说理清晰的风格,恰好契合了北宋文人经世致用的精神,因此在北宋得到了极大发展。在欧阳修的倡导之下,古文终于成为文坛的主流思潮,并且在后来的文坛领袖苏轼笔下,达到了巅峰。那么,北宋的古文运动具体经历了哪些变迁?又为何会一步步走向衰落?

这本书的作者何寄澎教授,是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专家,主要研究中国的文章写作。他曾经担任台湾大学中文系的系主任和文学研究所所长,在海峡两岸的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有很大影响。这本书是何教授的成名作,更是古代散文研究的经典之作。

你将听到:

1. 什么是古文?

2. 为什么古文运动在唐代没有成功,在北宋却能够成功?

3. 欧阳修为什么那么重要?

4. 普通人的写作为什么不能学习苏轼?

书籍信息:

书名:《北宋的古文运动》

作者:何寄澎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2011-6

页数:388

定价:45.00 元

丛书:中华学术丛书

ISBN:9787532558346


 关于作者   

何寄澎,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专家。曾经担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和文学研究所所长,在海峡两岸的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有很大影响。

 关于本书   

本书是何寄澎教授的代表作,也是古代散文研究的经典之作,描绘了北宋古文运动如何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欧阳修的倡导之下,终于完成,成为引领整个文坛的风潮。书中最后分析了古文运动如何在苏轼的文章中达到高峰,又为何同时预示了它的衰落。

 核心内容   

兴起于唐代的古文运动,反对只注重形式华美的骈文,追求简洁明快的文风。宋代以来,延续了唐代古文运动的精神,并最终在欧阳修的领导下成为文坛的主流思潮。苏轼接替欧阳修成为新的文坛领袖,并且以他精彩脱俗的文笔,把古文写作推向了高潮。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为你解读的是《北宋的古文运动》。

上学的时候,我们都背过古文。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写文章就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他们写的文章内容包罗万象,包括给皇帝提建议、提意见的上疏,也包括他们给别人文集写的序言等等。这么说吧,古文就是古代文人表达思想的方式。不过,本期题目里说的 “古文”,意思跟前面说的不太一样。题目里的 “古”,指的是 “复古”,这个概念最早是唐代的大文人韩愈提出来的。他提倡古文,是为了反对另一种文体,就是继承了六朝时期骈文风格的 “时文”,因为是当时流行的文章,所以叫 “时文”。

简单来说,骈文重形式,古文重内容。韩愈提出这个概念,开启了一场运动,就是题目中说的古文运动。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就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不过在这唐宋八大家里面,只有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的作家,剩下的六位: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宋代作家。所以其实宋代才是古文运动最兴盛、最成熟的时期。

本期解读的这本书,就是专门研究北宋时期的古文运动。这场古文运动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文学运动,它的意义不亚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而这本书会告诉你,北宋的这场古文运动,不仅是一个文学现象,也可以说是一次政治思想运动。因为古文运动从一开始就是文人士大夫出于社会责任感提出来的,他们强调古文服务于社会和政治的实用功能,也就是古人说的文章要 “有益政教”。而且,这场运动的兴起和衰落,一直都是被时局所左右的。古文应时局而兴,也随时局而衰,这就是这场文学运动政治性的一面。

北宋的古文运动既然是一股潮流,说明这种写文章的方式一定深深影响了整个宋代文坛,有很多文人参与。任何一个运动一定都有引领它的英雄人物,欧阳修和苏轼就是北宋古文运动的文化英雄。这两位北宋时期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站在历史的潮头,创造了古文运动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两个节点:欧阳修让古文在众多文体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整个文坛最流行的写作风格;而苏轼则以他惊人的才华把古文写作提高到了前无古人的程度,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最精彩的文章。

然而,物极必反,古文运动也恰恰是在苏轼手中开始走向没落。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这场运动变化的曲线给描绘出来。它从唐代开始,在北宋达到了顶峰,又逐渐走向了衰落。我们这期的解读,就会围绕着波峰的两个关键人物欧阳修和苏轼来讲,说说这两位前后相继的文坛领袖,他们是如何影响、推动和改变了古文运动的发展,也透过他们,来分析这场古文运动兴衰的深层原因。

在具体了解本书的内容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何寄澎。何寄澎教授是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专家,主要研究中国的文章写作。他曾经担任台湾大学中文系的系主任和文学研究所所长,在海峡两岸的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有很大影响。另外,和他笔下热心实践的宋代文人一样,何寄澎教授在学术写作的同时也积极投身公共事务,以他在中国文学领域中深厚的学术积累,服务社会和大众。他做过出版社的总编,主编过语文教材,身影活跃在整个文化界,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人物。我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何教授的成名作,也是古代散文研究的经典之作。

第一部分

在谈到欧阳修和苏轼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古文运动兴起的原因。我们前面说了,古文中的 “古”,指的是 “复古”。韩愈提倡古文是为了反对 “时文”,也就是骈文。这种文章重形式,讲究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对仗,追求辞藻华丽、声音和谐,还特别喜欢引经据典,觉得这样才显得文章写得好。唐朝的王勃写的那篇著名的《滕王阁序》就是骈文。我来给你读一下开头的几句,你就能感受到骈文的特点了。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你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对仗工整、铿锵有力、朗朗上口,然而,却不太知道都说了些什么。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引的这几句话中,每句话都涉及古时候的典故,你必须很熟悉这些典故,才能真正读懂这几句话。

我们再拿一篇古文的开头来比较一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开篇是这么写的:“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你看,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直接描写景物。即便对古代典籍一无所知,也能明白他要说什么。当然,每一种文体都可能有好文章。就像《滕王阁序》一样,遇到才华横溢的王勃,骈文一样可以精彩纷呈、流传千古。然而,当写作者并不是都像王勃那样有才华的时候,骈文追求华丽漂亮,就会显得过犹不及。而写文章,当然内容更重要,如果都不知道你要什么,文章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追求形式大于内容,不仅耗费了写作者大量的精力,还让初唐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空洞无物,形式僵化的文章。

知道了这个背景,你就能理解韩愈为什么要提倡古文。他就是要扭转这种趋势,希望文人们能够彻底抛开文章形式上的种种顾虑,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你可能会问,反对形式主义直接说不就完了,为什么非要说复古呢?其实很多文艺运动,都喜欢用复古当幌子,西方的文艺复兴就是这样。中国古代,文人经常打着复古的旗号,阐发自己的想法。有点旧瓶装新酒的意思,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解决现实的问题,救治当前时代的弊病。比如元代最伟大的书画家赵孟頫,提倡书法的复古,要重新回到魏晋时期二王,也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传统。而如果仔细考察他的主张,就可以看出所谓的复古本质上还是创新,是为了能够矫正宋代书法中的种种弊病,开创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书法风格。而到了清初,大书法家傅山提出崇古来针对赵孟頫的风格,又开创了清代新的书法风格。

和这些运动一样,韩愈提倡古,不仅仅是为了改变文学艺术风格,他还有更远的追求。在著名学者陈寅恪看来,韩愈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在唐代佛教思想盛行的情况下,通过复兴古文,重新提出儒家的纲常伦理。因为,唐代佛教思想盛行,佛教提倡的那种脱离红尘,追求解脱的生活方式,让强调社会生活的儒家伦理开始有些衰落。所以,韩愈一方面希望能够重新振作通晓流畅的文风,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此能够重新振作儒家的精神。所以,韩愈才会提出 “文以载道” 的说法。这个问题,“每天听本书” 解读的《斯文》这本书里有更深入的分析。

古文运动实质上是一次儒学的复兴运动。然而,韩愈的这次努力并没有取得期待中的成功。随着韩愈的逝世,古文运动有些偃旗息鼓了,中晚唐时期最流行的仍然是韩愈反对的骈文。经历过五代十国的混乱,当历史发展到宋代,国家重新回归统一的时候,宋代那些有远见的士大夫们发现他们更需要重振儒学,建立时代的精神。所以,他们重新开始倡导古文运动。

宋代的儒家士大夫面临的处境不太乐观。对外,国力不够强大,外敌虎视眈眈,北方的幽云十六州早已经割让给契丹,使得宋朝北方没有屏障,随时处在威胁之中。对内,则是佛学思想盛行,慢慢成为思想界的主流,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有所衰弱和动摇。因此,儒家的士大夫们从宋朝建立开始,就深切感受到自己承担着沉重的历史使命,力求经世致用。这种精神随处可见,史书中记载,范仲淹 “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范仲淹每当议论天下大事的时候,都会心情激动,为了天下的改变,能够做到奋不顾身。正是这种情感,才激励他写下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样的千古名句,说出了整个宋代士大夫的心声。这种心情使得他们的学问也追求经世致用,古文运动恰好符合他们的要求。

宋仁宗的时候,曾经下过一份诏书,从中可以更具体地看到宋代古文运动在思想上的要求。诏书中说:“当念文章所宗,必以理实为要,探经典之旨趣…… 庶有裨于国教,期増阐于儒风。” 这是说,写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有内容,要符合儒家的思想,而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有实际的作用,能够参与教化,有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

这里面包含了两个点。古文首先要有用,要能够振奋人心,而且有助于国家治理。王安石就曾经说过:“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 评判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要看它是否对于现实有用。这样一来,就把单纯追求形式完美的其他写作风格排斥在外了。其次,古文还要符合儒家的道理,能够体现儒家思想。这其实跟韩愈的想法一脉相承。当韩愈说 “文以载道” 的时候,他指的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宋代的文人继承了文和道之间的这种关系,把文章写作看成是阐发、体现和传播儒家之道的工具,符合儒家思想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这一点特别重要,我们后面谈到苏轼的时候,还会提到这个问题。正是在这一点上,苏轼有些背离了古文运动的内在要求,使得古文运动在他那里慢慢脱离了原有的发展轨迹,走向了歧途。

第二部分

好,我们了解了古文运动的内涵,就可以具体来看看,为什么欧阳修对于古文运动的发展如此重要,他为什么能够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在作者看来,欧阳修就是古文运动的分水岭,整个古文运动的发展以他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欧阳修之前,宋代的古文家们也很努力,但是因为性格、能力、地位等各种原因,古文一直都无法取代骈文,成为主流。一切都要等到欧阳修统领文坛的时候才会水到渠成。

为什么到了欧阳修,古文运动就能成功呢?这是因为他掌握了推广古文的有力工具。宋仁宗嘉祐二年,欧阳修担任了那一年科举的主考官,这件事成了古文运动的关键转折点。你想,欧阳修是主考官,所以他就能按照自己的标准来选拔人才。要知道,传统社会中,参加科举考中当官,几乎是天下所有读书人的唯一出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多少文人寒窗苦读十几年,就是为了能够通过科举考试,一举改变自己和家族的社会地位。所以说,谁当主考官,主考官有什么样的品位和偏好,自然会牵动着天下文人的心,相应的也就会影响天下的文风。

欧阳修之前,还没有一个古文家有机会获得这么重要的地位。欧阳修牢牢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努力矫正文章写作中的弊病,倡导古文,终于使酝酿已久的古文运动一举成功。在欧阳修去世之后,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欧阳修主导的那一界科举考试,“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 文章自是变而复古”。就是说欧阳修选出来的文章都是那些古文风格的文章,天下文章从此为之一变。

如果说成为主考官是欧阳修成为古文运动关键人物的外在条件,他的内在特点对于古文运动的推进也同样重要。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当然是欧阳修自己的文章就写得文采斐然,在当时的士人心中有很高的地位。史书记载:“修文一出,天下士皆向慕。” 他的文章名气大,只要有新文章出来,天下的文人都争相传阅模仿,这无疑扩大了古文在文人中间的影响。我们最熟悉的文章肯定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醉翁亭记》,这篇文章不仅描写细致入微,而且文体奇特。从第一句 “环滁皆山也” 开始,全文一共用了 21 个 “也” 字贯穿。即便是在当时这种写法也挺标新立异的,因为效果好,成了文人刻意模仿的对象。

当时有名的文人钱公辅就写了一篇同样用 “也” 字贯通全文的文章,甚至包括苏轼,也写了一篇文章名叫《酒经》,全文一共用了 16 个 “也” 字。欧阳修文章如此出色,凭借的却不仅仅是才华,而是得力于他写文章时候不断地修改,一定要让文章通顺平实,才算满意。据说他每写完一篇文章,都会粘贴在墙上,无论坐卧随时思索修改。有的文章甚至改到最后一个字都不留,面目全非。像《醉翁亭记》的第一句,据说欧阳修开始用了几十个字,描写滁州四面有山,但总觉得不满意,不断修改,最后改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 “环滁皆山也” 五个字来表达,简单明确又让人回味无穷。欧阳修的这种风格,典雅平淡,追求说理的清晰明快,比较容易让人遵循他的道路加以学习。因此,欧阳修等于为天下的文人士子指明了一条上进的大路,让他们能够有章可循,知道如何用功。这也为古文在士子中间的传播和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欧阳修还有一点是别人无法企及的,那就是他胸襟宽阔。他提携后进,可以说是不遗余力。欧阳修待人宽厚,在当时人尽皆知,并且能够礼贤下士。当时人称:“欧阳文忠公喜士,天下第一。” 名列唐宋八大家中的曾巩、王安石,以及三苏,都曾经得到过欧阳修的指导和提拔。欧阳修如此培养人才是为了推动古文运动的发展,他意识到古文运动需要大量的人才参与进来,只有团结集体的力量,才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当欧阳修遇到另外一位天才苏轼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态度,则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他开阔的人生境界。欧阳修在他的时代,文采高、名气大,官也做得大,因此是毫无疑问的文坛领袖。当他晚年的时候,终于跟年轻的苏轼相遇了。不用多说,我们也知道苏轼对于中国文化的历史意味着什么。我们今天回望历史的时候,欧阳修的光彩在苏轼面前都显得有些黯淡了。然而那时的苏轼是刚刚走出眉山来到京城的年轻士子,当他的文章被拿到欧阳修面前的时候,欧阳修有些感慨地说:“吾老矣,当放此子出一头地。” 这等于是说,我已经老了,以后的世界是这个年轻人的世界了。是不是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情节?苏轼后来也说,欧阳修曾经对他说,自己老了,以后承担斯文、担任天下文坛盟主的重任就交给他了。后来的苏轼也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望,不仅创造了古文历史上最绚丽的篇章,也像欧阳修一样,积极奖掖后进,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

第三部分

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为什么古文运动在欧阳修那里才真正取得了成功。欧阳修个人宽厚待人,提携后辈的开阔胸襟,他在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以及重要的政治地位,这一切才让他能够承担如此重要的角色。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他掌握了有力的工具,就是考试。科举考试能够左右考生的习性,从而影响天下文风。欧阳修抓住了这个机会,促成了古文运动的成功。在欧阳修之后,真正能够领袖群论的是苏轼。古文运动在苏轼手中既达到了巅峰,同时也蕴含着根本性的变化。我们下面就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让古文运动在苏轼那里盛极而衰,走上了另外的方向。

苏轼也许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有才华、最有光彩的人物,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都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想象一下,唐宋两朝,八位最重要的古文作家,苏氏一门竟然独占三席。这大概是中国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例子了。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苏轼的才情也成了古文运动由盛而衰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有点物极必反的意思。因为苏轼才情太高,个性又放旷不羁,写文章多随性而至,而他的才华又让这种随性的写作左右逢源,摇曳生姿,怎么都能结构成一篇漂亮的文章。苏轼的文章任才使气,就连欧阳修都被他迷惑并且赞叹不已。据说欧阳修看到苏轼写的一篇文章中,引用了上古时候尧帝的一个典故,就问苏轼这个典故出自哪里。苏轼随口答说出自《三国志》的注解。然而,欧阳修回去查书,却没有找到,就问苏轼。苏轼说,“某意其如此。” 意思就是,其实并没有这个典故,但是,在我看来按道理的话,应该是这样的。欧阳修听了之后却没有生气,反而说苏轼这才是会读书,日后他的文章必定独步天下。

但是才气是学不来的。苏轼全凭才气写作,其他人就只能膜拜,无法效仿了。明末清初的大文人钱谦益就说苏东坡的文章像水银泄地一样,随处涌出,古往今来都没有见过这样的文体。这也使得别人摸不着头脑,也根本无从学起。那些才情不及苏东坡的文人,如果想跟他一样写文章,一定会东施效颦,画虎不成反类犬。由此一来,北宋时期的古文,刚刚经过欧阳修的倡导,变得典雅平淡,成为人人都能学习的文体。到了苏轼这里,却又一下变成了常人无法企及,无法学习的文章,当然也就削弱了古文在普通文人中的影响力。古文虽然因此变得绚烂多彩,但是也变成了旁人只能观赏,却没办法参与其中的对象。古文渐渐失去了它的大众基础。

古文运动由苏轼开始由盛转衰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苏轼这种文风,实际上也弱化了古文 “文以载道” 的功能,让古文的追求更偏向形式,而不是 “载道” 的思想。这跟苏轼本人的思想立场有关。我们曾经说过,古文运动本质上是儒家思想的复兴运动。宋代文人对于古文的要求之一就是要符合儒家的纲常伦理,有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对民众的教化。然而,苏轼的内心却更倾向于老庄思想。苏轼幼年读到《庄子》,就立刻欣喜不已,他说:“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这句话是说,我原本在心中有很多对于人生的感受,但是说不出来,现在读到了《庄子》,恰到好处地说出了我心中所感受到的东西。

可以说,从一开始,苏轼就对道家思想有着天然的亲近。苏轼的一生波澜起伏,虽然他少年得志,然而此后的生活却充满了波折。他在政治上屡次被别人陷害,一次次离开朝堂,被贬到地方为官,在政治上一辈子都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在人生的这种跌宕起伏之中,是庄子思想帮助他看破了世间的兴衰荣辱,帮助他度过了人生的种种困境,因此他的思想中随时可以看到庄子的影子。我们最熟悉的《赤壁赋》中,面对朋友对于人生短暂的哀叹,苏轼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天下万物的长久与短暂其实都是相对的,由那转瞬即逝,变化无穷的角度来看,即便是天地,其实也不过是变化之中的匆匆过客。但是,换一个角度,如果从天地万物留存不变的角度来看,其实万物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无穷无尽的,又有什么可哀叹的。这样的句子,仿佛就是出自庄子的口中。所以,清代的文学家刘熙载就曾经说过,苏轼的文章,大概有十分之八九都是来自庄子的思想。刘熙载的说法未免有些过分,但是,苏轼文章中透露出的思想更亲近道家而不是儒家,是很明显的。

在作者看来,苏轼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不仅让古文的方向跟当时重视儒学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了,也让古文背离了它自己的初衷。因此,也招来了那些坚守儒家立场的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的大儒朱熹就曾经说苏轼的文章对于儒家道理的破坏比佛老思想更严重。南宋以后,理学逐渐兴盛,垄断了话语权,儒者们对于苏轼的批评就变得越来越激烈,苏轼所代表的文章风格也很自然地渐渐衰落下去。所以说,苏轼文风的变化,是古文式微的内在因素,而当时重视儒学的时代趋向,尤其是后来发展成理学的二程学说,是外在打击。内外交攻,古文运动走向衰落也就在所难免了。

另外我们也必须承认,古文衰落更现实的原因,是在欧阳修之后,它逐渐沦为了政治的工具。古文提倡经世,提倡儒学的实用目的,那就必须借助现实政治的力量,所以它能够在欧阳修的时候兴盛。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它不可避免地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欧阳修之后,北宋的党争非常激烈,古文就成了文人批评时政,甚至人身攻击的工具。古文也因此失去了它的纯净。而苏轼选择了这样的文风,选择了这样的态度,其实也正是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

在文学史上,一个天才的出现,有可能让某种文体开出新的境界,绽放出耀眼的光彩。但是,另一个方面,却无益于文体的推广。苏轼对于古文运动的作用就在这里,在他之后,天下的文章全在他一人笼罩之下,古文运动的生机就渐渐丧失了,毕竟文学的发展不能靠一人之力。

虽然古文作为一种文章风格,在苏轼之后逐渐衰落,不再是文人士大夫竞相追捧模仿的对象,但是古文这种追求简洁平淡,言之有物的理想,一直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写作和发展,一直到中国近现代的散文写作。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散文写作是成就最大的,它其实可以看作是古文的发展和延续。近现代的散文作家,他们从小读古文,能够深入体会其中的妙处。当他们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时,虽然语言变成了现代汉语,但是写文章的妙处一脉相承。近现代散文作家的作品,就是古文精神遥远的回响。

总结

好,我们现在回顾一下本期音频的内容。

在这期音频里,我们首先解说了古文运动中 “古文” 的含义。这是唐代的韩愈提出的一种文学复古思潮。韩愈希望用古文来取代当时流行的,注重外在形式漂亮的时文。到了宋代,古文运动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文人士大夫希望通过复兴古文,完成儒家思想的复兴。古文运动真正一枝独秀,成为文人竞相学习模仿的文体,是由欧阳修完成的。欧阳修的文采和地位,促使古文运动能够成功,出现了一大批写作古文的伟大作家,和一大批优秀的文章。接续欧阳修文坛盟主地位的是苏轼。苏轼把古文运动推向了巅峰,同时也因为他的天才无法模仿,而使得古文运动由盛转衰,逐渐走向没落。

中国的文学运动似乎永远背负着超出文学发展本身的责任。唐宋两代的古文运动背后都是希望通过文体的改变,重新复兴儒家思想。可以说,直到今天,韩愈提出的 “文以载道” 的观念,仍然是影响中国读书人最重要,最基本的文学观念。但是,文学运动的成功与否又必须取决于文学运动的艺术性成果。只有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功,才能够真正成为影响一个时代的文学思潮。古文运动的成功就说明了这一点。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小南海 关注

文章收藏:5099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