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钢、造纸、烧玻璃!趣谈堪比穿越小说的抗战时延安工业化

让你心动 关注

收藏于 : 2019-02-20 13:58   被转藏 : 1   

历史比(网文)小说更有意思。

1940年9月开办延安自然科学院。设大学部与中学部。院长徐特立主张科学教育机关、科学研究机关和经济建设机关三位一体,自然科学院与军委军工局、边区政府建设厅所属的工厂、农场结合起来,共同组成“学校管理委员会”,因此把化学系改为化学工程系,物理系改为机械工程系,生物系改为农业系,还有一个地矿系。由于陕甘宁边区几乎没有丁点近代工业的苗头,所以这些从德国化学博士到上海的本科毕业生的师资队伍,带领学生搞了很多必要的工业技术发明:


▲延安自然科学院旧照


陕甘宁边区书报印刷量很大,印刷纸张成为紧缺物资。当时,边区的印刷纸张原料主要是废麻袋,产量少且质量粗糙,很难用于印刷。教员华寿俊被派往位于安塞县荣家坪的振华造纸厂担任工务科长,展开研制工作。经过反复的考察、研究、试验,他们认为:制造高质量的纸张,首先要解决的是原料问题。陕北的树木较少,而且木浆的制作工艺复杂;用农作物做原料,其纤维的强度太低。采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植物作原料,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但都感到不理想。有一天,华寿俊妻子王士珍在和老百姓的接触中,发现了当地特有的一种草,叫马兰草。马兰草在当地,老百姓称其名为“扯倒驴”,因其纤维非常坚韧,毛驴的腿脚如被它缠住,想脱身也是比较困难的。王士珍立即将这一发现告知华寿俊,他们立即对马兰草进行了采集、分析、实验。实验结果,使华寿俊夫妇喜出望外。他们从数据中得知,马兰草的特点是喜阳耐旱,非常适应陕北的气候。他们还从老百姓那里了解到,牲畜不吃马兰草,因此马兰草长得蓬蓬密密,到处都是。华寿俊夫妇认为,马兰草的纤维强度非常理性,如果把马兰草作为纸张的原料,不但成本低廉,而且来源丰富。他们立即把马兰草用于造纸工艺原料,投入到试验、试制的生产中去,经过两个多月的试验、改进,终于成功用马兰草作原料制作出来的纸张,效果相当好,使边区印刷文件、书本等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于是,边区政府在延安紫坊沟建立了造纸厂,又在南泥湾等多处建立了几家造纸厂。从此,陕北告别了缺纸和劣质纸的历史。马兰草造纸,为《解放日报》、整风文件及“七大”会议文件的印刷提供了充足的纸张,满足了边区机关学校和普通民众的用纸需要。在马兰草纸制造工艺的基础上,华寿俊还与自然科学院的其他同志一道,成功研制生产了边区的钞票纸,比山西省银行的钞票纸质量要好的多,耐水、耐磨、耐折度可与中央几个银行媲美。纸厂还修建了闸垻、引渠、动力位置,以木石混合坝以抬高水位,利用落差带动碾磨纸浆的木制水车,约30多马力。朱德在1942年《游南泥湾》一诗:“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1944年5月,在延安边区职工代表大会上,华寿俊被授予“甲等劳动英雄”称号。会上,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华寿俊颁奖,还送给华寿俊一件羊皮大衣,以资鼓励。

▲造纸用的马兰草和延安时期生产的马兰纸


三边产的盐关系到边区经济命脉,因连续大 雨,盐池产不出盐来,华寿俊、陈康白、陈宝诚到了定边,实地考察,并向盐民调查 研究,揭开了“海眼”的秘密,沿着“海眼”挖井,修建了盐田,用吊桶从“海眼”中取水倒进盐田,白雪般的精盐就大量结出,把这些精盐送到晒盐场老化两天即为成品盐。新方法制盐使盐田规模迅速扩大,边区军民食盐问题不断得到解决,边区盐业还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边区的玻璃制品奇缺,搞科学实验要用玻 璃试管、烧杯、三角瓶等,医院也用这些器皿,晚间照明用的煤油灯没有灯罩,直冒黑烟,等等。为解决这些急需,本是油类工业专家的林华承担了试制玻璃的任务,根本不知道怎样制造玻璃,在缺乏参 考书、缺乏原材料、缺乏技术工人的条件 下,他跑了多少沟,翻了多少山,寻找原料,发现生产玻璃的原料除硼砂以外,其他原料边区都有,如金盆湾有石英,边区西北部有提取纯碱的原料,杜甫川有石灰石,桥儿沟和瓦窑堡有白土,火硝各地都有。再一个问题就是缺乏生产玻璃的技术条件。这时,自然科学院收到了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大同盟给延安运来的80多箱化学药品和仪器,这为研制玻璃提供了技术条件。接着,又遇到没有烧制玻璃的坩锅的难题。在徐特立院长的指导下,林华向补锅匠学习,向磁窑工人求教,经过反复试验、分析,结合理论探讨,又群策群力地攻克了高温均匀锅炉和连续煅烧半自动控 温技术难关,终于制成了耐高温、不易破裂的坩锅。林华和有关人员终于将玻璃研制成功。工人把玻璃料吹制成了管材、瓶子、灯罩、针药管、试验器皿等供军需民用,年产针管 14 万 支、疫苗管 4 万支及各种玻璃器皿。1943年初,为了扩大玻璃生产,并解决炼铁用耐火材料的急需,边区军工局所属桥儿沟陶瓷厂成为玻璃陶瓷厂,林华任该厂工程师。一年内,他和该厂同仁制成了生产硫酸、盐酸、硝酸、浓缩硫酸和无烟火药用的成套陶瓷设备。《解放日报》以《模范工程师林华同志》为题,报道了他的事 迹。


▲1943年5月11日刊载《模范工程师林华同志》的解放日报


华寿俊和与其妻子王士珍从野生植物、槐树叶和黑豆皮中提取染料成功,可制出酱红、青 灰、咖啡色、绿色、血青、元青、青灰、墨绿 等近十种染料,使边区战士穿上了黄色军装,换掉了灰色军装。由于陕北的战士穿上了黄色军装,其它地区的战士仍然穿着灰色军装,战士们戏称延安的部队为“黄八路”,其它地区的部队为“灰八路”。

灰色的八路军军服


为解决棉布困难,李丹、华寿俊、王士珍共同研究用边区产量甚丰的麻提取麻纤维制成麻棉布。

陕北很少有钟表,个别带手表的人, 时间不准了也无法对正,青年教员江天成为几个大单位制作了日晷,只要有太阳,一年四 季都是十分准确。

为了解决战争年代的急需,克服了种种困难,延安自然科学院研制了一批很重要、很实用的科技成果。其中,化工系师生用简陋的设备自制了硫酸、硝酸、灰生铁,提炼出了薄荷油,满足了军工生产的需要。他们还办起了酒精厂、玻璃厂,制造了急需的针管、痘苗管及许多玻璃器皿。机械工程系的师生和实习工厂精心制造了医院缺少的镊子等医疗器械以及纺织机械配件,制造了轧花机上的滚子、日常生活用品和数以十万计的棉军装上的铜扣,解决了边区的许多紧迫需要。地矿系的师生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积极承担了边区一些铁矿、煤层资源的勘察,弄清了有些地层的情况,1941年至1942年还组织了陕甘宁边区地质考察团,在教师武衡的带领下先后考察了延长、延川、安定、安塞、甘泉和关中等地的地质构造、矿产分布和矿产储量,为边区发展工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生物系师生在系主任乐天宇的带领下于1940年初次考察了陕甘宁边区森林和各种植物生长的分布情况,采集了部分标本,特别是在南泥湾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为359旅在南泥湾大规模的开荒种地作了前期准备工作。他们在多年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由乐天宇、徐伟英、彭尔宁等人编写了很有实用价值的《陕甘宁边区药用植物志》,还在广泛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陕甘宁边区种植棉花的合理办法,在发展边区的棉花生产,解决边区缺棉少布的困难方面起了作用。

延安大生产运动


科学院酒精厂,建有三层楼高的酒精蒸馏塔。酒精当时是汽车的主要燃料,不仅陕甘宁边区,就是大后方的四川、云贵也都用酒精做燃料。那时制造酒精的燃料主要是玉米,邓洁领导的新中国农场大量种植玉米,就是为了造酒精。后来延长地下打出了石油,燃料得到解决,酒精生产即告停止。

水电站:安塞西部的杨桥乡,利用自然落差建立水电厂。电站用厂房在地下,要进水洞。石匠来自绥徳、米脂,技术过硬,只要有施工图纸,他们准能完成。当时延安附近这种季节性的石工、木工及相配合的力工有7000人。土方夯工也很出名,可与大运河的硪工齐名。鲁艺师生把他们唱的夯工歌记录下来,编辑成《夯工号子》,深受听众喜爱。

延安大砭沟后沟由徐驰主持的一吨炼铁炉,炼出了质量很好的灰生铁。1943年以后,需要扩大生产,拟建两座6立方米的高炉,在当时的条件下,由1立方米到六立方米,意味着跨越一大步。主要是解决鼓风机动力问题。1945年初,林华到瓦窑堡西北铁厂任厂长,负责组织采煤、炼焦,徐驰参加机械制造设计。 【建国后,林华回到了炼油老本行,主持了60年代初、70年代初两次从西方国家大量引进成套设备的技术决策工作,在国家计委副主任上离休。徐驰长期任冶金工业部副部长,主持了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创建。】

炸药是重要而紧缺的物资。德国化学博士刘咸一在军委军工局任工程处长时,主持了炸药的研制。紫芳沟化学厂建成后,1942年以前生产的手榴弹全部装黑火药,爆速仅300米,杀伤威力很差。浙大化学系本科毕业生钱志道设计和安装的硫酸(铅室法)、硝化甘油(硝化喷射分离器法)、硝化棉(汤姆逊法)等工艺装置等在当时的国内是先进的。开始生产了硝化甘油、硝化棉以及黑炸药、木粉吸收硝化甘油的高级炸药、单基发射药和双基发射药,并创造性的在手榴弹中装入强棉(含氯高的硝化棉,含氮量13%左右)。使枪弹、手榴弹、掷弹筒弹和迫击炮弹的威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制出了氯酸钾,“不仅解决了军火上的大问题,同时使边区火柴制造也得到了重要原料。”1944年5月在陕甘宁边区厂长暨职工代表会议上,钱志道被评为“特等劳动英雄”,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并为他亲笔题词“热心创造”。同月,《解放日报》以《模范工程师钱志道同志创立边区基本化学工业》为题,介绍了他的事迹,称赞他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模范,在他的坚毅努力与刻苦经营之下,奠定了边区基本化学工业的基础。”1944年12月,在延安召开的边区群英大会上,钱志道又再度当选为特等劳动英雄,被誉为“模范工程师”。


▲钱志道


教员李苏是金陵大学化学系研究生(只读了一年),深入延安的工厂,协助工厂搞炼焦,以副产的焦油生产化学品及进一步制成烈性炸药为研究课题,开展了煤焦油分离的研究,将分离出来的甲苯进一步硝化,研制TNT烈性炸药。在原料、药品、仪器设备很差,科研工作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李苏经过潜心努力,试验几十次,终于研制成功了合格的TNT烈性炸药。这项对当时边区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受到西北财经办事处领导陈云和陈郁。

▲李苏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让你心动 关注

文章收藏:6627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