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睡眠的三种学说

藏家447 关注

收藏于 : 2021-05-01 17:10   被转藏 : 4   

(1)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睡眠和醒觉的生理活动,是人体的阴阳消长出入变化所产生的。《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是自然界的规律,中医有关睡眠的理论,离不开阴阳学说的统摄。

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具有日节律,人体阴阳消长与其相应,也有明显的日节律。《素问· 金匮真言论》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天地阴阳的盛衰消长,致一天有昼夜晨昏的节律变化,人与自然相应,故人体的阳气亦随之有消长出入的日节律运动。平旦,人体阳气随外界阳气的生发由里外出,人起床活动;中午,人体阳气最盛;黄昏,阳气渐消;入夜则阳气潜藏于内,人就上床休息。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灵枢· 口问》篇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阴主静,阳主动;阳气衰,阴气盛,则发生睡眠;阳气盛,阴气衰,人即醒觉。这种阴阳盛衰主导睡眠和醒觉的机制,是由人体阳气出入运动来决定的。

(2)卫气运行学说

睡眠的卫气运行学说包括于阴阳学说之内,阴阳学说中阳气消长出入,指的就是卫气。卫气运行学说认为:由于卫气运行于阳经而醒觉,运行于阴经及五脏而发生睡眠。

卫气来源于水谷精气,营运不休,属人体阳气的范畴。《灵枢· 营卫生会》篇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运行的规律是:白天运行于阳经之外二十五周,夜间运行于阴经及五脏二十五周。平旦时,卫气出于目,循足太阳经、手太阳经、足少阳经、手少阳经、足阳明经、手阳明经之外运行,再从手阳明经入掌中,足阳明经入足心,行阴分至目,为一周;夜间卫气运行于阴经及五脏,如《灵枢· 卫气》篇说:“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以肾、心、肺、肝、脾五行相克的顺序周行。白天卫气行于阳,人体阳气盛于外,温煦周身,卫外而为固,人寤而活动;夜间卫气运行于阴经及五脏,人卧寐休息。卫气通过阴阳跷脉,来司目的闭睁。由于卫气昼夜运行的规律,使人体出现寤与寐的不同生理活动。

(3)神主学说

睡眠的神主学说认为,睡眠和醒觉由神的活动来主宰。正如张景岳所说:“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中医所说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又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灵枢· 本神》篇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神随先天之精而生,孕育于父母,分为神、魂、魄、意、志五种,分藏于五脏,主宰于心。《灵枢· 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主神明,统摄协调五脏,主持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神在人体具有重要的地位,神充则身强壮,神衰则身虚弱。神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随自然界阴阳消长而变化。白天属阳,阳主动,故神营运于外,人寤而活动;夜晚属阴,阴主静,故神归其舍,内藏于五脏,人卧而寐则休息。《血证论》说:“寐者,神返舍,息归根之谓也。”又说:“肝藏魂,人寤则魂游于目,寐则魂返于肝。”神安静守舍则能寐,若神不能安其舍,游荡飞扬,则会出现不寐、多梦、梦游、梦语等病症。

中医睡眠的三个学说,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了中医睡眠的理论体系。睡眠的阴阳学说是中医睡眠理论的总纲领,揭示了睡眠与醒觉的基本原理;卫气运行学说是阴阳学说的具体化,揭示了睡眠的运动本质;而神主学说则突出了中医的整体睡眠观,揭示了睡眠是人体的生命活动形式。现代医学关于睡眠有抑制扩散学说、中枢学说、睡眠物质三大学说,随着脑科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进展,各学说还不断蕴蓄证据,与时俱新。《黄帝内经》的三种学说虽与现代研究未尽合拍,但别具意蕴,能裨实用,并有三个特点:

一是认识到睡眠—觉醒时序与大自然的昼夜交替的统一性,人体营卫之气昼夜循行五十周,至夜营卫都会于阴,营卫相会时人入睡,叫做“合阴”。五十营为日周期,是人体生命节律之一。其二是指出失眠发生机制的多元性,可从不同脏腑论治睡眠障碍。以失眠为例,在卫气行于五脏六腑之时,不论哪一环节,只要发生卫气“不得入于阴则气虚,故目不瞑矣。”还明确指出:“夫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以此,五脏六腑之阴虚以及营气不足都可以导致失眠。其三是在2000多年前就把睡眠和体质、免疫功能联系在一起,《灵枢·大惑论》指出,睡眠还与肠胃的大小和体质有关,说肠胃大者多卧,肠胃小者少眠,痰湿偏盛体质者因气机不畅而多寐,阳气偏盛体质因气机流畅,卫气留于阳也,久而睡眠少。饶可相契的是,近年来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在结肠壁的巨细胞中,发现了引发睡眠的睡眠因子——胞壁酸,它既能促进睡眠,又有免疫功能。

当进食后,胞壁酸分泌增多而有睡意,同时还可以解释患流感和麻疹病人嗜睡的原因,此系胞壁酸分泌增加,睡眠也随之增加,吞噬细胞活跃,免疫功能和肝解毒功能增强,体内代谢速度加快,从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睡眠有益机体生长。《黄帝内经》不仅把睡眠归于有免疫功能的卫气,更用营卫循环的机理奠定了睡眠理论。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特别提醒:文中可能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为用户分享内容,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藏家447 关注

文章收藏:1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