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幅世界历史上最经典的版画图集

藏家085 关注

收藏于 : 2021-03-24 20:59   被转藏 : 9   



100幅世界历史上最经典的版画图集,没有之一!

7到14世纪的版画

印刷术起源于中国。大约在7世纪的中国唐朝,一种完善的印刷技术——雕版印刷术开始盛行。雕版印刷术的制作工序是将每一个印稿制版后反向刻好,然后印刷。

从风格上说,这段时期的版画开启了线刻版画的格局,并且形成了中国传统版画以线为主的艺术风格,它深受国画和书法的影响,在行线时讲究起承转合,在形象的处理上注重神与形的结合,而不是追求简单的形似。布局上也继承了同时代人物画的优点。这一风格在印刷术西传的过程中也深刻地影响了欧洲早期版画的绘制技巧。

《金刚经》扉页插图

木板刷印

唐咸通九年

妙法莲华经

木板刷印

辽代

四美图真本

山西平阳姬家刻印

木板刷印

金元时期

增福相公

木板刷印

山西临汾

约金代时期

护法韦驮

木板刷印

明宣德七年

15世纪到19世纪的版画

在中国的宋代以后,大众化的白话小说在社会当中广泛兴起。到明代时通俗(白话)文学已经非常发达,社会的需求使这些书籍得以大量刊印成册,插图也随之盛行。

版画插图中的线条流畅,刻工精细,画面完整,无论是绘画还是印刷工艺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尤其重要的是,在这些版画中,除了线条的运用之外,还有一部分已经开始出现大块的黑色,这说明当时的画家已经认识到版画的一些特殊之处,这些形态锐利的黑色就是由木版的材料特性形成的艺术特点,它能产生出不同于其他绘画手段的画面结构和韵律。

十竹斋书画谱

饾版套印

明崇祯六年

十竹斋书画谱

饾版套印

明崇祯六年

《北西厢秘本》插图

陈洪绶

木版刷印

明崇祯十二年

技术上,在明代的中晚期时,一项重要的印刷技术——饾版技术被发明出来,它的出现意味着传统的印刷业已经可以灵活自如的进行彩色印刷了。对于印刷而言,饾版的出现使得书籍的面貌开始呈现五彩斑斓的状态,对版画的影响更是明显。

闵寓本北西厢记

饾版套印

明崇祯十三年

芥子园画传

饾版套印

清康熙版嘉庆年间刷印

中国以外,最先接受印刷术的日本等亚洲地区,在版画上的表现并不出色。今天已经声名显赫的日本浮世绘要到17世纪才开始兴盛并成熟起来。浮世绘有两种技术形式,一是手绘本,二是版刻本。

浮世绘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就是版画,所以习惯上,当我们说到浮世绘的时候,通常说的是版画浮世绘。浮世绘是日本在学习中国传统版画之后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版画艺术形式。

《春梦》插图

浮世绘

胜川春章(日)

1790

三美人

浮世绘

木版套印

喜多川歌磨(日)

江户时期

尉迟恭、秦琼

木版套印

清中期苏州桃花坞

三女侠清代南开封朱仙镇

招财进宝清浙江余杭

木版套印

点石斋画报

石版

清光绪年间

铜版画最初的流行与制作都发生在欧洲的北部地区,因此,从这个区域诞生出非常出色的版画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来自普鲁士地区的丢勒和来自荷兰的伦勃朗是其中最富有才华的两位艺术家。

恋人与死亡

铜板

丢勒(德)

1498年

圣尤斯塔斯

铜板

丢勒(德)

1501年

传教士杨艾顿波加特

蚀刻版

伦勃朗(荷)

1635年

幻想曲38

蚀刻版

戈雅(西班牙)

1797—1798年

19世纪完全不同于以前,法国大革命的雷霆震撼了社会结构中的每一个层面,文化艺术也随之风起云涌,革命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扫荡着此前风雅烦琐的艺术思想,版画在这个时期发明了最后一个古典技法——石版。

石版利用了油水不相融合的技术原理,以油性材料在特殊的石头上作画或者书写,之后用稀薄的硝酸胶水对版面进行轻微的腐蚀,清理干净之后对版面进行印刷操作。

卡冈都亚

石版

杜米埃(法)

1831年

物价很高,艺术无法进行

石版

杜米埃(法)

1833年

立法部的中心

石版

杜米埃(法)

1834年

牢狱中的回忆

石版

杜米埃(法)

1834年

神曲(炼狱篇——贝阿特丽切)

木口木刻

多雷(法)

1868年

面具是祭奠的钟声

石版

多雷(法)

1882年

20世纪以来的版画

20世纪初,在欧洲的北部国家,兴起了一种名为表现主义的艺术观念,其中以蒙克为典型代表,他大量使用石版和木刻,制作出许多惊人的版画,当时弥漫在欧洲上空的沮丧和抑郁的情感被蒙克表现的出神入化。

他对世界的悲观情绪被转移到女性和死亡这样的题材里,很多版画是他的油画作品的变体,他反复使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对同一主题进行实验,以获得最有力量的作品。

在他的影响下,表现主义逐渐形成了欧洲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他们当中最负盛名的当属以桥社和青骑士为代表的德国表现主义。

桥社追求粗狂的刀法,稚拙的造型和看似笨拙的线条,他们以这样的形式感释放焦虑的情感和极度不安的心灵,出现了诸如基尔希纳、诺尔德、佩希斯泰因等一批极为出色的艺术家。

而青骑士则主张从欧洲之外的原始艺术中吸取形式,画面上更多的以黑白的韵律和节奏呈现出某种结构之美,他们当中由马尔克、康定斯基以及克利等人。

圣母玛利亚

石版

蒙克(挪威)

1895—1902

嫉妒

石版

蒙克(挪威)

1896

接吻

木版

蒙克(挪威)

1902

青春期

石蚀刻版

蒙克(挪威)

1902

女人和野兽

铜板

保罗·克利(瑞士)

1903

树上的女人

铜板

保罗·克利(瑞士)

1903

阳光的侧面

石版套色

保罗·克利(瑞士)

1923

走钢索的人

石版套色

保罗·克利(瑞士)

1923

在超现实主义阵营里,契里柯和莫兰迪也制作了很多的蚀刻版画。莫兰迪用蚀刻线的方法刻画着属于自己的世界,那些静物默然而立,发散着孤寂的情绪。

除了这些新兴的艺术思潮,在整个的20世纪上半页,我们绝不可以回避那些依然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式的艺术家们,柯勒惠支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对社会底层平民的同情和支持,使她创作出大量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

出生在德国的柯勒惠支坚持把自己对社会进步的朴素感情释放在艺术作品里,从20年代开始,她使用铜版、石版和木刻围绕着工人追求生存权利的斗争,制作了大量版画。

当战争的阴霾笼罩欧洲,她又把丧子之痛化为张张作品,内中饱含的深情和力量,以及娴熟的技巧带来的高超的艺术感染力,都是此世纪无可争议的杰作。

风景

蚀刻版

莫兰迪(意大利)

1924

践踏

蚀刻飞尘

珂勒惠支(德)

1900

怀抱着死去婴儿的母亲

蚀刻版

珂勒惠支(德)

1903

自画像

木版

珂勒惠支(德)

1923

死神的呼唤(“死亡”8)

石版

珂勒惠支(德)

1934—1935

在立体主义流行的时期,侧身其中的艺术巨匠毕加索也对版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尝试了除网丝以外的铜板、木版和石版版画技法,创作的作品涵盖了他的全部艺术风格,从蓝色时期到立体结构时期,严谨的蚀刻版画和色彩厚重的套色版画以及挥洒自如的线刻铜板,直到今天任然散发着斑斓的光环。

女子侧面头像

铜板

毕加索(西班牙)

1905

饥饿的人

蚀刻版

毕加索(西班牙)

1904

戴帽子女子半身像

麻胶版套色

毕加索(西班牙)

1962

在技术上,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摄影术的发明和完善,对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版画而言,则是在制版的方式中出现了照相制版等方法,它们首先被应用到印刷行业,然后再慢慢扩散到版画的制作中来。

到了上世纪50年代以后,本来大量用于花布和其他商业印刷的丝网技术开始应用于版画。自这个时候起,我们今天谈到版画时所说的四大版种全部闪亮登场了,作为一个最为年轻的版画手段,丝网技术特点极为鲜明,它所能制作的尺寸大大超过了以前的三个版种。

而在对照相制版的转换上,更方便简洁,丝网浑身承载着新的技术加入到了版画的制作序列中,并经由上世纪50年代兴起的波普艺术运动而声名鹊起。

在住宅里的两个吉普赛姑娘

石版套色

奥拓米勒(德)

1926—1927

弗丽特里西大街

石版

乔治·格罗斯(德)

1918

两对舞伴

蚀刻版

马克斯·贝克曼(德)

1923

男人画像

套色木版

埃里希·黑克尔(德)

1919

《上帝怜我》组画

蚀刻版

乔治卢奥(法)

1922

顶峰

木版

肯特(美)

1928

斯米士的法典

木版

肯特(美)

1951

在欧洲,当代艺术的发展并没有因为艺术中心的迁移而消沉,各种新艺术形态更如雨后春笋,呼啸于欧洲全境。尽管如此,传统的具象绘画仍然在矢志奋力,比如英国的培根、弗洛伊德以及西班牙的洛佩慈等人。

德国的基弗尔是一个当代艺术家,使用材料制作装置作品或者用复合材料堆积巨大的油画,然而他也制作了一些木刻,作品尺寸很大,手段直接,刻刀随意,仿佛信手拈来。

也有专业制作版画的,来自瑞士的埃舍尔把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制作版画,他利用精确完美的透视法则在画面上构筑起一个又一个完全错位但又看起来非常合理的空间。在西方绘画里,透视本来是用来确定空间的,但是埃舍尔却用透视创造出没有边界的虚空。

循环

石版

埃舍尔(瑞士)

1938

三个球体

木版

埃舍尔(瑞士)

1945

另一个世界

石版

埃舍尔(瑞士)

1947

三个世界

石版

埃舍尔(瑞士)

1955

观景楼

石版

埃舍尔(瑞士)

1958

被践踏的花

石版

夏加尔(俄)

夏令时

石版

夏加尔(俄)

花式单车骑士

石版

夏加尔(俄)

1956

大卫和贝莎芭

石版

夏加尔(俄)

1956

灰色乡村,第二次状态

石版

夏加尔(俄)

1946

50年代是丝网版画大放异彩的时期,此时美国因为战争的原因成为世界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大批的艺术家蜂拥而至,他们聚集在纽约等地,带来了老欧洲的艺术新观念,美国也因此成为了战后新的艺术中心。

以沃霍尔、里奇腾斯坦、劳森伯格和约翰·琼斯为代表的波普艺术家尝试着使用丝网技术制作尺寸巨大的版画作品。他们相信重复就是力量,乐于把世俗的商业形象以夸张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些巨幅作品在视觉上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冲击力。

名人百态·肯尼迪遗孀

丝网

安迪·沃霍尔(美)

1963

无题

丝网

安迪·沃霍尔(美)

齿轮

石版

贾斯珀·约翰斯(美)

1963-1966

放大器

丝网版和石版

劳森伯格(美)

1967

玩球的女孩

丝网

罗伊·李奇登斯坦(美)

1961

石版

大卫·霍克尼(英)

1973

世俗智慧的途径:霍尔曼战役

丙烯酸和虫胶、木版

安塞姆·基弗尔(德)

1978

被袭击

丝网

吉尔伯特和乔治(英)

1991

眼睛

丝网

吉尔伯特和乔治(英)

1992

20世纪的艺术看起来凌乱纷杂,艺术思潮和各种新的艺术创作观念把传统的艺术方式冲击的七零八落。从世纪之初的未来主义开始,欧洲的艺术之坛风云变幻,城头变幻大王旗。

先后有达达、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概念艺术、光效应艺术、波普艺术、装置艺术以及影像为手段的新媒体艺术等重要的艺术流派呈现。置身于绘画中的版画作为重要的传统艺术手段自然也深受感染。

伊莱

蚀刻版

卢西安·佛洛伊德(英)

2002

求道者

木版

阿道夫·贝洛克(阿根廷)

名录单

木版

塞尔吉奥·塞尔吉(阿根廷)

1938

吊床

石版

阿尔弗雷德·扎拉斯(墨西哥)

1944

山和马

石版

弗朗西斯科·古铁雷斯(墨西哥)

1942

在中国,19世纪以后,随着鸦片战争的失利,国门洞开,崭新的印刷工艺辗转千里又回到了它的发源地。铜版和石版技术彻底动摇了传统的版刻图书行业,这是一次足以让国人刻骨铭心的轮回。

20年代以后,战火连绵,国家民族陷于危亡险境。举国上下,国人无不愤然揭竿而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

经鲁迅先生大力提倡的新兴版画运动所培养出来的新版画家们,便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以刻刀为枪,刀锋所至,血脉顿开,为我们塑造出丰碑一般的版画作品。

最后一颗子弹

木版

荒烟(中国)

1943

孤独—流亡途中所见

木版

黄新波(中国)

1943

《鲁迅与方志敏》组画之一

木版

张怀江(中国)

1956

战士的母亲探望儿子

木版

张怀江(中国)

1948

鲁迅先生小说《阿Q正传》插图

木版

赵延年(中国)

1978—1994

西湖烟雨

木板水印

赵宗藻(中国)

1981

拾荞麦

木版

黄永玉(中国)

前苏联和中国的画家信奉的是传统的艺术原则,乐于表现世界的美好和希望。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明显的元素,作品里体现的是来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理想。

前苏联的画家讲究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强调对生活的观察体会,并从中加以提炼。重视构图的灵活性,善于利用工具的特点组织刻画人物在事件中的形态变化,作品当中往往洋溢着一种磅礴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在作品里把抒情和宏大的历史背景相互融合。

争艳

木版套印

斋藤清(日)

1973

日记

木版套印

野田哲也(日)

1997

日记

木版套印

野田哲也(日)

1994

被关系者(B)

木版

李禹焕(韩国)

1979

无家可归—《德国侵略者在俄罗斯》连环画之二

木版

波列珂夫(前苏联)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藏家085 关注

文章收藏:1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