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珍藏版)

小怪

收藏于 : 2019-01-29 09:45   被转藏 : 1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珍藏版)

 

永远的守候 

 

例题部分

【例1】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到了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

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出产的金银在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向外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情况的转变是自16世纪40年代开始的。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达日本九州。它们的目的不再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有需求就有开发和供给。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16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与丝织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当时达到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与中国海商的贸易。美洲白银不仅从马来西亚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到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走向商品经济转变,同时也使中国更多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以贵金属白银为征象,明代中国与两个历史转折的开端相联系,一个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另一个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摘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1.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因此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并没有开始。

B.正统初年明英宗颁布“弛用银之禁”的诏令,表明白银开始货币化。

C.明代白银货币化虽然是从民间开始的,但后来朝廷的推行加快了它的进程。

D.明代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以及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客观题。

【技巧点拨】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锁定有效区间,解答时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如果考查的词语是一个概念,一定要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对含有比喻.举例等的选项要特别注意。

【试题解析】A项顾此失彼,“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但民间已经开始了;B项断章取义,是学术界的观点与实际不符;D项因果倒置,“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后才使“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C项根据文章第一段的信息可知为正确选项。

【参考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

B.16世纪中叶以前日本向中国输出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白银并不占主要地位。

C.戈迪尼奥之所以称中国为“吸泵”,是因为明代中国吸纳了全球数量庞大的白银。

D.白银货币化标志着中国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和中国商品的进一步走向世界。

【题型分析】本题是一道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的客观题。

【技巧点拨】理清文章脉络,筛选信息要全面;要准确把握文句意思,紧紧围绕文章主旨分析选项是否合理得推断。

【试题解析】 A项无中生有,在原文中并无“经济恶化,财政困难”等信息。B.C.D三项可以筛选和整合第二段和第三短信息看出均为正确选项。】

【参考答案】A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16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受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易的是白银。

B.西方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寻求黄金,因此西班牙早期在美洲的主要矿产是黄金。

C.美洲白银不仅从菲律宾,也从欧洲经过印度流入中国,这就带动了更多地区的贸易。

D.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是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的根本原因。

【题型分析】本题是一道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的客观题。

【技巧点拨】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人文知识推断。

【试题解析】D项夸大事实,“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应为“白银的货币化”,“ 开始形

成”应为“开端”。 A.B.C.三项可以根据原文第二段信息推断,均为正确选项。

【参考答案】                                 

【答题技巧】——论述类文本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题,在解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审读题干,锁定答题有效区间。

论述类文章主要功能是介绍知识.传递信息,命制题目时都是依据文章相关字句表述出来的,答案就在文中。只不过,有些题目局限于对某一句话或某一段文字的理解分析,有的是涉及到几段或全篇文章信息的认知.提炼概括归纳。解答试题时,要认真审读题干,明确题目的要求,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中与题干相关.相符合的句子,认真研究,细致甄别,仔细解读。
   2.细心比照选项,慧眼识破“陷阱”

   构成试题的每一个选项在原文中都能找到相关的句子,只不过,这些选项是从原文句改编而来,表述形式与原文不尽相同。同一个意思命题者采用了另一种表述方式,命题时设置了答题“陷阱”,或将原文句增删词语,或变换句式,从而达到干扰考生判断的目的。考生应该清楚地了解这些误项设置的“陷阱”的方式,答题时要有认真的态度,不要掉入“陷阱”,误入“圈套”。在答题时,要特别注意将选项语句与原文语句细心比较,明辨异同,识破“陷阱”。答题的基本思路:

确定答题有效区间——比照选项表述——判断选项正误

(二) 常见误项设置常见形式:
偷换概念——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或将事物的此方面比做彼方面。

答非所问——问的是甲事物,答的却是乙事物,选项表述的内容与题干的信息指向无必然联系。
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此信息,是命题者以主观臆测的形式故意添加的内容.意思.结论等。

曲解原意——在转述或引用原文时命题者故意错误的解说原文词语.句子.段落的意思,错误的解说原文的观点.知识等,设置陷阱。

改变特点—— 错说或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主要与次要,要注意“已经”“可能”“一定”“或许”“将来”“如果”“必然”“主要”“尤其”“关键”“大概”等字眼。

弄错关系——强加因果关系,八没有因果关系的强说成有因果关系;故意拔高,夸大其词,故意把作用或影响说大。

2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向往平民

郭翠华

   ①纳兰性德最大的心愿就是:有爱妻朝夕相处,有朋友经常往来,坐看花开花落,闲观云卷云舒。这种超然物外.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生活,是纳兰性德至死都不曾瞑目的向往。

②而作为康熙大帝的御前一等侍卫,权臣的儿子,满清贵族的公子,纳兰性德却不得不过着另一种生活。他只能陪伴在康熙大帝的左右,鞍前马后,四处奔忙。在别人眼里,纳兰性德可谓占尽了风光和荣耀,但纳兰性德却没有一丝的得意和张狂。当他和康熙大帝一道顾盼江山时,他飘忽的目光,就像游离的云朵浓缩着无言的惆怅,他一点也不喜欢这种官场的生活,他甚至对政治有点厌恶,他希望自己能像平民那样过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所向往的生活平实纯粹而又简单,然而,他却被命运的缰绳牢牢地羁绊着,不得不成为皇帝御座前的一个尊贵的小摆设。

   ③纳兰性德只能看着时光水一般地流淌,心疼着自己的生命在日复一日中消逝,他的心就像一台空磨子,每天都在转动,但挤压出的都是无法诉说的郁闷。

   ④纳兰性德自由的灵性曾经就像一片饱满的绿叶,却不得不面对冬季里满眼的苍凉。纳兰性德走的时候,正是繁花似锦的春天,他孤寂的目光透过窗棂伸向遥远的天空,天空下就是他可望而不可及的平实的生活。他疲惫的心现在终于憩栖下来,他把自己终于还给了自己。他看见先他而去的妻子正在向他招手,他终于丢下了早已厌倦了的官场生活,脱离了虚情假意的上层社会,像一只脱蛹而出的蝶,飞出了壁垒森严的宫殿。那年,他才三十一岁。

⑤而纳兰性德的这一切,却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我们才知道的,是因为他的《纳兰词》。在这本收集了他三百多首词作的集子里,我们认识了另一个纳兰性德。读他的词,如同读他的人,他的那些词就像一朵朵荷,散发出冷艳的馨香。纳兰性德在无奈的岁月里,只能以他的词诉说自己,但他不曾想的是,因为他的词,让我们找到了他。我们不仅找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我们还找到了一个至情至性.至真至善的兄弟,可以与之终生为伍的朋友。历史只会淹没一切琐屑的不齿的污泥尘垢,而一切人性的光芒都不会被淹没的。曾经,在厚厚的铠甲后面,在英武的外表下,在“翡翠丛中,鹅黄队里”的纳兰性德所执著的人生理想,正是十六世纪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对人性的呼唤与呐喊。纳兰性德则是以他最孤独的方式,以他的词表达了他对上层社会的不屑,对平民生活的向往,对诚挚爱情的追求,对友谊的渴望,纳兰性德的人格魅力由此再现,他对生命本质的热爱与追求无不闪耀出温暖的光芒。

⑥纳兰性德的词却让我们看到了在满清王朝政权的背后所潜藏的漩涡与险滩,辉煌背后的衰败与没落,更让我们看到了作为诗人的纳兰性德无法享受的那种平庸和浅薄。高处不胜寒。纳兰性德只能像所有的有良知的文人一样,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独自品尝那份孤寂.清凉和凄苦。

   ⑦一个很平常的夜晚,纳兰性德终于转回了他的背影,他看见了作为平民的我们,怎样用相同的目光凝视着他。他的眼中有晶莹的泪水,因为孤寂太久,因为等得太久。当他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看见了一个清纯而忧郁的诗人,看见了一个淡泊而又正直的青年。当我们走向他的时候,也如同走向我们自己。就像一个叫慧子的人说的:“所有献身文化的人,没有人能逃得过这种宿命!”我们只能承受历史所赋予我们的命运,因为我们的孤独永远都是相同的。

4.纳兰性德向往平民的一种什么样的生活?(4分)

【题型分析】主观题,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

【答题技巧】立足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抓住作者描写议论的关键语句,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总括句.中心句.过渡句.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等等。

【试题解析】

作者通过对《纳兰词》的解读及感悟,展示了纳兰性德内心深处对平民生活的向往这一侧面。文中集中表现纳兰性德“向往平民”的内容,在首段和第②段后两句处,任选一处筛选有效信息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4分)他希望自己能像平民那样过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向往自己的生活平实纯粹而又简单。或:有爱妻朝夕相处,有朋友经常往来,坐看花开花落,闲观云卷云舒,(2分)这样一种超然物外.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生活。

5.分析“纳兰性德自由的灵性曾经就像一片饱满的绿叶,却不得不面对冬季里满眼的苍凉”一句的丰富含义和表达效果。(4分)

【题型分析】主观题,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信息.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的能力。

【答题技巧】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明确材料为中心服务这一点,要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抓住句子在句式.手法运用.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特点,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不仅要说出表达的内容,还要说出表达的效果,可以从手法运用.读者朗读理解.从语言表达是否含蓄.从对文章主旨的作用等方面考虑。

【试题解析】

句中“冬季里满眼的苍凉”喻指纳兰性德“早已厌倦了的官场生活”以及“虚情假意的上层社会”,而他却是一个希望“自由自在”.向往“平实纯粹而又简单”的平民生活的至情至性之人,其内心的无奈与痛苦可想而知。

【参考答案】(4分)饱满的绿叶形容纳兰性德青春活泼的生命状态,但现实环境却让他无法尽情释放生命活力。(2分)此句巧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人物的无奈和痛苦。(2分,能答出比喻.生动形象或化抽象为具体即可得分。)

6.概括纳兰性德对生命本质的理解。(4分)

【题型分析】主观题,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内涵.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答题技巧】归纳内容要点,赏析作品内涵,要从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和内容入手。归纳内容要点,要以分析句子为基础,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赏析作品内涵,要结合写作手法,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试题解析】应该综合第⑤段末两句概括作答。
【参考答案】(4分)对上层社会的不屑,对平民生活的向往,对诚挚爱情的追求,对友谊的渴望,对人性的呼唤与呐喊。(答出任何一条给1分。)

7.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引用慧子的那句话?有人说:“读郭翠华的散文最大的感受是亲切自然,叫人心灵愉悦又绝不轻松。”此文的“不轻松”是指什么?(6分)

【题型分析】主观题,第一问考查分析文章结构.领悟作品主旨.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义的能力。第二问属探究性题目,考查发掘作品丰富意蕴的能力。

【答题技巧】探究性题目,应从不同的人的角度发掘出作品的不同的意蕴,;从作品的不同的价值角度也可挖掘其社会意义和文学艺术意义;联系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方面也可发掘出不同的意蕴。

【试题解析】“不轻松”指肩头.心头的沉重感,应与责任心.责任感相连。
【参考答案】(6分)此句深化主题(2分),深刻说明了献身文化富有人文理想的人,同他生活的环境格格不入,水火不容。这是命中注定,无法逃脱的。(2分)“不轻松”是指作者呼唤有历史责任感的文人要坚守自己的理想,要耐得住寂寞。(2分,“不轻松”即指肩头.心头的沉重感,应与责任心.责任感相连。这一问是探究性的题目,考生言之有理即可。)

3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811题。

侯银匠

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

“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项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项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

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竞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

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幔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候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8.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题型分析】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写作技巧的鉴赏能力。

【答题技巧】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理清小说情节,弄清小说的脉络;概括本段中心,进而揣摩本段对全文情节展开的作用。

【试题解析】 题目要求比较具体,要求分析小说第二段文字对全文情节展开的作用。而这无非是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情节做了铺垫。考生要做的,就是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分析铺垫以及推动作用。结合4分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两大点。

【参考答案】

① 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顾按,此题答案似不甚通顺,方家宜斟酌之)

② 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9.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4分)

【题型分析】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人物形象.写作技巧的鉴赏能力。

【答题技巧】联系语言环境,想象情景,结合人物身份及相关情节,抓住关键词语,仔细体会。

【试题解析】(1)第一处要注意“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和侯菊的话;4分总共四点,“甜”联系上文自然可以概括出来,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以及有了个好归宿。儿之所以“苦”,首先应该是由打首饰引发的,而女儿走后自己一个也不禁酸楚。

(2)第二处要注意人物在什么场合说的这句话,特别注意“及至无人应声”这个具体情境。之所以喊女儿,是思念至深。而发现女儿早已出嫁,自己一人,又安慰自己说“老了,糊涂了。”

【参考答案】

① 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② 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10.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题型分析】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写作技巧.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答题技巧】找出与花轿和侯菊有关的情节,注意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

【试题解析】题目要求同样具体,要求分析花轿和刻画侯菊的形象的密切关系,所以在文中找寻关系的部分,细细阅读,扼要概括就可以形成答案了。可按出嫁前,出嫁时,出嫁后来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

① 要花轿早有打算

② 改装花轿心灵手巧

③ 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11.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题型分析】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究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

【答题技巧】要理解一切手段都是为了突出中心,形式为内容服务;还要注意作者创作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试题解析】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所以小说的主旨一定是在侯银匠身上,但却写了女儿,则是运用了正侧描写.实写暗写等。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

①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

(一)知识体系

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行为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白描、工笔、虚实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乐景写哀、联想和想象、设置悬念、以小见大、)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借古讽今>)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铺垫烘托对比象征、渲染、衬托、叠字、比兴

布局谋篇——线索顺序过渡照应详略、卒章显志、抑扬结合

           描绘类(生动形象):比喻夸张拟人

语言辞格 结构类(强调突出):对偶排比反复

           语气类(增强语气):反问设问

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主题思想

语言风格——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简约、简练生动

涉及到写法的问题,还要注意:

(1)衬托:使用喻体反衬,表现情感更强烈。

(2)比喻:知道喻体追索本体,要联系上下文语境考查。

(3)对比:通过对比,反映出好几个方面,突出表现某些作用。

(4)排比:排比反复的好处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

(5)变换人称的写法:第二人称便于抒情,便于对话;用第三人称可以写不同人的感受,涉及的内容广泛。

(二)小说阅读的要点

1.分析典型人物

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写作的中心任务。典型人物是个体和共性的统一,带有一类人的共同特点,又有自己的个性。因而阅读小说,必须注意找到人物身上具有的代表社会生活中一类人物的共同性格特征,还要注意人物本身具有的鲜明的个性特征。人物鉴赏要注意分析塑造人物的描写手法;要注意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形貌神态,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要注意联系人物生活的特定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

2.把握故事情节

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通过对曲折情节的分析,领会小说主题的深刻性;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发展的把握,了解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同时要注意情节的发展对展示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3.品味环境描写

“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说审美中的一个重要特征。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的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补托人物性格.心情.命运,同时还是人物性格形成.变化.发展的依据。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三)评价小说的写作技巧

小说的写作技巧是指作者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时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运用的技能.表现手法。常见的方法有详写和略写.点面结合.想象与联想.顺叙与倒叙.正衬与反衬.波澜与悬念.伏笔与逆转等等。

(四)文学作品的常见写作思路

(1)写景记游得文章,一般按时空变化来安排行文。(2)记事得文章,一般按事件发生、发展得进程来安排文章结构行文。(3)写人的文章,一般按人物成长经历或体现人物性格的各个方面来安排结构行文。(4)抒情的文章,一般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安排结构行文。

(五)鉴赏文学(现代文学和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应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1.从修辞手法切入: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比拟,色彩鲜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2.从表达方式切入:

表达方式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以乐景衬哀情);描写,包括正面描写(写景:形、色、声、态;视角:俯、仰、远、近)和侧面描写。叙述和议论。

3.从表现手法切入:

表现手法包括烘托、渲染、象征、想象、联想、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以虚衬实等。

4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牟宗三

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培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勉仁”是梁先生的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他是个了不起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

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三百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源始于十七..九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

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保存文化是对的,那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其及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

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燬,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字典,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的忠厚的一面。

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掦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300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

(文章有删改)

13.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4分)

【题型分析】主观题,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C。

【答题技巧】划线句子均为对人物的评传,因此,解答时,我们要找出这样说的依据.原因。

【试题解析】阅读第二段可知,每个划线句之后的语句都是对评价的具体阐述,由此可知答案就在这里,这些句子分别为“从性情……真知灼见”“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根据赋分,我们可以从两点进行表述。

【参考答案】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

14.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题型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D。

【答题技巧】这是一篇关于梁漱溟的评价,从写作学上讲,写梁父之死为了更好地表现梁漱溟,所以,我们的答案大致应为“更好地表现了梁漱溟……”。

【试题解析】结合本段内容看,主要是谈传主在文化方面的“本事”,因此答案中要有“文化”一词。

【参考答案】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15.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结构的理解认识能力,能力层级为D。

【答题技巧】回答这类题,一是要注意分析好文章层次,看看文章哪里是说不足,分几个小层次说的;还要注意抓住中心句和关键句,特别是别人的观点。

【试题解析】文中关于《中国文化要义》的评述主要出现在六..八三个段落,之后的段落重在评述他的人格,由此则不难做出解答。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1)要全面,第八段仍为其关于文化的认识,因此不可忽略;(2)语言注意表现本质上的不足,如前两点可概述为“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因.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

【参考答案】《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晚年观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答“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因.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也可。

16.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题型分析】主观题,本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

【答题技巧】要想做好和第二问这类的题目可以从如下两点考虑:(1)文章在细节.材料的选用上的特点;(2)文章材料的使用与传主身份特点的关系。同时题目问的是“对文章的启示”,这就启发我们还应考虑文体特点,本文是一篇评传,所以还要想到与一般传记的不同。
【试题解析】本文思路比较清晰,第一段最后一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可视为总起句,后面几段均以此为中心展开评述。因此,第一问要点为“学问和人格”。

【参考答案】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

启示有四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答题技巧】——实用类文本之传记文本
1.理清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经历;注意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2.注意传主所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剪裁.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等,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4.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的观点和所用手法做出恰当的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

常见题型的基本答法

第一种 开头对下文的作用或对全文的作用。

1.交待时间.地点.背景或奠定全文基调。

2.通过烘托.铺垫引出下文。

3.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依托.张本或与之照应。

4.与下文作对比.反衬,使后面的内容更突出。

5.引发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兴趣,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

第二种 为什么要写(或详写)这些内容

1.为什么要写(或详写)这些内容,实际是是问选材与中心的关系。很显然,写这些内容是表现.证明.突出.强调主旨的。如果是问为什么详写,其基本思路是详写可以把主旨表现得更具体.更形象.更充分.更全面。

2.可以从结构的角度来思考,即写这部分是为了与前面(可能是开头)或者后面(可能是结尾)形成照应.衬托.对比等。

第三种 “由……说开去”的文章是怎样说开去的?

1.一般是由……引出话题。

2.再用某某事例说明该话题的含义。

3.做深层开拓或联想。

4.议论.反思.辩证看待。

第四种 使用第一人称(或第二.第三人称)的好处(或效果)是什么?

1.第一人称,好处是便于叙述故事.充当线索,便于心理描写.抒发情感等;

2.第二人称,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显得亲切。

3.第三人称,拉开和读者的距离,这样便于议论,因为议论是要冷静的,所以抒情时常用“你”.议论时常用“他”。

第五种 对文意的选材与写法做鉴赏评析

1.常用的术语是“以小见大”,即从小的普通的事件中来反映大的道理,比如写母亲在我出门时的一句叮咛来反映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2.新颖.别致.视角独特。即素材本身不新鲜,但审视材料的角度与众不同。

3.层层深入,逐层递进。

4.以物喻人,意味深长。

5.以……为线索,将……贯穿起来,思路清晰,材料集中。

6.前后对比,主旨鲜明。

第六种 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

1.最常用的是比喻,比喻可以把抽象的说具体,把深奥的说通俗,把枯燥的说生动;其次是排比,它可以营造声势,可以用简短的篇幅内表达出大量的内容,还可以营造形式与声调上的美感。

2.再说对比与衬托,目的是为了使某物或某种特点更突出.更鲜明。通常写甲物时可能要先写乙物,其目的就是为了从侧面与甲物作对比,从侧面更好地突出它。

3.考试中,还会从更灵活的角度来考查,比如从句式的变换角度来考查,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句式来,其实还是为了表意或形式美的需要,这样表达可能是从近及远,由现象到本质,为突出强调,为了前后对应协调。再比如从词的活用来考查,如诗歌中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做动词用,有何妙处?一般来讲,在讲词的妙处时,都有形象生动这样的说法,的确是这样,在这里,“红”还把静止的状态写活了,写出了过程与动态感。

第七种 对人物形象做鉴赏评析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先做定性分析,即这是哪一类人的代表,然后再说他身上具体的特点,特点可以分条分要点罗列,这叫定量分析。同时要注意的是,人物形象往往是立体的.复杂的.多侧面的,也就是他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在好人身上会有缺点,在坏人身上会有优点。还有一点是对立与统一,爱与恨的统一,伟大与渺小的统一等等。

第八种 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某文段赏析

常见答题格式是:用……手法,从……角度,对……作了描写,表达了……,使文章的……更……。作答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

第九种 本来是A,作者却说成B的情况。

1.是从主旨的角度考虑,是为了强调突出作者的某种情感。

2.是从表达效果考虑,是为了增加幽默或其它效果。

3.是在某种特定背景下的特殊表达。

第十种 问某句话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

1.如果这句话在文章的末尾,可从内容角度考虑,深化了中心,揭示整篇文章的主旨,或照应了开头。

2.如果这句话在文章的中间,可从结构的角度来思考,承上启下,由前面的……过渡到对……的描写或论述。

3.如果这句话在文章的开头,可从结构的角度来思考,统领下文。也可能是内容方面的,奠定全文基调等等。

.练习部分:

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络暴戾与臣民文化

吴 毅 

随着网络对人们生活影响的日益增大,网络表达越来越成为中国老百姓公共生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与此相伴随,网络上的言语不负责和情绪化渲泄,甚至语言暴戾,也日见显著。

网络表达的空间扩大说明社会的开放与自由,而网络暴戾却也是这种开放与自由的副产物,如果民主化建设要的就是这种正负效果的相生相抵与相克相消,那就正好授人以柄,给“需要被管”的说法提供了论据。结果,我们会发现一个两难的困境:如果一任暴戾泛滥,将可能重新培植暴力与激进,而进行管控,又可能让慢慢打开的闸门重新合上。两种情况,都对渐进深化的政治改革十分不利。

我在3月5日的专栏文章《我看30年之政治变化》一文中,曾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变化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做过分析,其大意是说这种变化主要围绕经济与社会的开放而发生,又主要服务于市场社会的恢复和发展。这既是充分肯定,也陈其不足,即认为从今往后,基于政治自身的变革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已经注意到,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打破权力无所不在的垄断,但垄断的消解却未必一定会自动产生民主政治与公民社会。

中国网络公共化表达的出现,与因特网技术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流通的强大能力有关。因为这种日益强大的能力,让各种实名或匿名的意见表达挣得了一片天地。然而,这种应运而生的公共空间虽然对现实产生了影响,其效应却仍然迂回曲折,以致在现实与网络世界之间呈现反差。正是这种反差,给网络暴戾留下了空间,让各种极端化的思潮与情绪可以借此孕育发酵,并获得响应。而且,往往现实表达的成本越高,网络表达的热度就越高,相应,网络暴戾的程度也就越高。

道理很简单,要求一个带有情绪的发言者恪守理性.包容与责任,那是很有些苛求。而且,对于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答案的人来说,简单往往比复杂,概念往往比分析,叫骂往往比说理,批判往往比理解更具有影响力,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叫骂与泄愤充斥于网络。

其实,这种现象,在其他领域也都或多或少地有,它其实是一种不需要承担责任的恶搞,是众声喧哗中看谁音量大的比赛,也是管控社会一旦闸门松开后所势必会产生的现象。

所以,治理网络暴戾,并不是要一味对其删节,而是要以现实中日益健全和开放的表达作替代,让公民在实名.且受到充分法律保障的现实环境中自由发言,充分享有对公权力的评论.批评与监督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理性.中庸与建设性合作,包括建设性批判的精神。而当一个社会为理性.中庸与建设性批判提供了足够充分的空间时,虚拟世界中的语言暴戾自然就会失却影响力。

基于此,完善网络表达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公共舆论空间的建立。其实。古代贤君已经知道“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的道理,现代治理更应该讲究因势利导,以建立健全正当的权利表达机制为上。在这个意义上,只有公民社会的发育,才是消解和战胜各种激进主义的至上之道。

人类的政治史早就说明,理性与建设性批评是一个社会公民文化成熟的标志,而冷漠与暴戾的并存或两极摆动,则是臣民文化的双生子,后者除了营造被动的顺从,还同时培植情绪化的逆反,而从臣民到暴民,其间也并不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精神鸿沟。所以,理性.温和与忠诚,从来就是开放与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思想意志的集中,最终只会让权力意志自身受到损害。

1.下列各项中对“网络暴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暴戾”是一种充斥于网络的极端化思潮与情绪表达。

B.“网络暴戾”是一种不需要不需要承担责任的恶搞,变现为叫骂与泄愤。

C.“网络暴戾”是臣民文化的产物,它一定会促成人们从臣民到暴民的转变。

D.“网络暴戾”是一种激进主义的表现,它会营造被动的顺从,同时培植情绪化的逆反。

【题型分析】客观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重要概念的含义。

【试题解析】由最后一段“而从臣民到暴民,其间也并不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精神鸿沟。”这句话可知,原文说的是“从臣民到暴民的转变”并不太困难,并非是“一定”,转述原文信息有误,语气太绝对。

【参考答案】选C

2.下列各项不属于“网络暴戾”产生原因的一项是(  

A.经济与社会的开放与自由使网络表达的空间扩大,却也产生了副产物——“网络暴戾”。

B.“网络暴戾”的出现与因特网技术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流通的强大能力有关。

C.现实与网络世界之间的反差,让各种极端化的思潮与情绪孕育产生。

D.现代治理更应该讲究因势利导,以建立健全正当的权利表达机制为上。

【题型分析】客观题,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

【试题解析】D项讲的是治理网络暴戾的正确方法,与题干不符。

【参考答案】D

3.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能任暴戾泛滥,那将可能重新培植暴力与激进;也不能进行严格管控,那定会让慢慢打开的闸门重新合上。两种情况,都对渐进深化的政治改革十分不利。

B.网络暴戾的程度高是因为人们在现实中表达的成本高,治理网络暴戾,要以现实中日益健全和开放的表达作替代。让公民充分享有对公权力的评论.批评与监督权。

C.当一个社会为理性.中庸与建设性批判提供了足够充分的空间时,虚拟世界中的语言暴戾自然就会彻底消失。所以,完善网络表达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公共舆论空间的建立。

D.思想意志的集中,最终只会让权力意志自身受到损害。所以,理性.温和与忠诚,从来就是开放与自由选择的结果。

【题型分析】客观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试题解析】A项,“那定会让慢慢打开的闸门重新合上”有误,应为“可能”。 C项,“虚拟世界中的语言暴戾自然就会彻底消失”“彻底消失”错误,应为“自然就会失却影响”。D项强加因果关系。

【参考答案】 B

4.为什么说“网络暴戾是管控社会一旦闸门松开后所势必会产生的现象”?

【题型分析】主观题,重点考查文章信息筛选能力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试题解析】要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两个角度思考。从第二段“网络表达的空间扩大说明社会的开放与自由,而网络暴戾却也是这种开放与自由的副产物”第三段“ 中国网络公共化表达的出现,与因特网技术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流通的强大能力有关”及“以致在现实与网络世界之间呈现反差。正是这种反差,给网络暴戾留下了空间,让各种极端化的思潮与情绪可以借此孕育发酵”倒数第二段“ 现代治理更应该讲究因势利导,以建立健全正当的权利表达机制为上”等句可以做出答案。

【参考答案】

 ①社会的开放与自由使得网络表达的空间扩大。

②与因特网技术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流通的强大能力有关。

③ 现实与网络世界之间呈现出的反差,给网络暴戾留下了空间,让各种极端化的思潮与情绪可以借此孕育发酵。

④现实中的表达不够既安全和开放,正当的表达机制没有建立健全。

【练习2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刘长春

①鸟的天性是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在烟波浩淼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线优美的山脊之上……鸟儿不远千里万里地自由飞翔着。

②同时,鸟儿是最具灵性的。“倦鸟而知返”,“笨鸟先飞”,“穷秋南去春北归”。

③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山下,终年不断走着一道清澈的溪流。听不到水波的喧闹,也看不见壮观的水势,就那么悠悠闲闲不急不忙地流淌着。在地势低洼的山谷间,还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深潭,潭水下泄,汇入溪涧,然后流淌,流淌。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千年,百年。

④秋天的时候,溪流变的更加潺湲。阔大的水面如同深碧的颜料一样透彻清澄,水波闪烁着点点光斑……

⑤这个时候,数以万计的大雁从山那边,从树林间,从遥远的天际,一只衔接一只,一群簇拥一群,掠过阔大的水面,铺天盖地似的飞过来了!大雁们扇动着翅膀,拍打着晚霞,激溅着水花,然后亦飞亦落于清溪,壮观的场面,真应得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我的记忆中,还有那亦近亦远.亦断亦续的群雁飞鸣之声,犹如九天飘散的音乐,如慕如诉如歌,充斥于天地之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尽管时间好像流水一样地流过了三十年,可是那雁鸣的余音袅袅,至今不绝如缕于我的耳际。

⑥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千年.百年。现在,它还那样地流淌着吗?群雁飞落清溪的场面还那样地壮观吗?

⑦故乡相逢,又是在秋日西风夕阳送别的时候。

⑧可是,没有看见天边的几行雁字,也没有听到一声隐约的雁叫。还是儿子在上小学的时候,他一边朗诵着“秋天到,雁成行”的儿歌,一边奇怪的问我:“爸爸,大雁怎么还不飞来呢?”是啊!是啊!我们已经很长久没有见到春去秋归的大雁了。“衡阳雁去无留意”,“言不到,书成谁与”等等一类的诗句,空留于发黄的书页间和我们无奈的叹息中。而对孩子来说,一生都在远离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听不见鸟鸣,而只在书本上隔膜地读到关于大雁的故事,他们的生命将会是一种多么孤独与贫瘠的情景呢?他们多么想看见那从天外飞来的雁阵,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又排成“人”字,扇动着优美的翅膀,从眼前飞过。然后,兴高采烈地吹着口哨,也像鸟一样飞进课堂……

⑨可是,对于同样有着记忆的大雁来说,同样有着自己的苦恼与孤寂。

⑩也许它们早已厌倦了这古老的村庄一变而为闹市的喧嚣,以及这喧嚣所裹挟着的孤寂?

也许它们被猎人无情的子弹击中,跌落于芦苇丛中或陷身于沙滩沼泽?

然而,生态学原理却揭示着另一个更为严酷的事实:溪岸两边茂密的阔叶林带几乎在一夜之间被砍伐殆尽,只有几株形影相吊的芦苇在萧瑟的秋风中低吟,再加上上游水源的枯竭,昔日阔大无比的溪流早已被乱石荒沙挤成一条细细的狭长的水痕。没有了那片树林的嫩

.细根.果子.无异于断绝了它们食粮。

大雁是有灵性的,它只能选择适宜于它生存的环境;同时,大雁也是无法改变它的天性——飞翔,它们原是自由鸟儿,为了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远远地避开人群,飞走,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

自由的鸟儿选择自由地飞翔。从此,它在我们的视野中悄然消失了。

不知道,是出于怀旧还是一种凭吊,在昔日清溪落雁的旧址上建了一座名曰“落雁公园”的建筑。在它的周围又星罗棋布着一座座高高的群楼。在群楼之上凭窗遥望清溪的居民们,在夕阳余晖之中,能够看见群雁与落霞齐飞的情景吗?

蓝天空旷,没有大雁飞过。

天空寂寞,人也寂寞

                                        (选自《大地笔记》,有删节)

4.开头1-5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何作用?

【题型分析】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技巧】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是指对文章整体内容或部分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首先要理清全文或段落或段内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学会合并表达意思相同的段落或句子。本题第二问考查的是结构安排技巧,做这种类型的试题,要看开头.结尾是否匀称;结构是否严密完整;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恰到好处;有无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是否曲折有致。

【试题解析】回答第一问,要特别注意一二断的中心句和第六段的关键句。文章的标题是“不见大雁”,主旨是揭示的是一个人们忧心面对着的严酷状况——环境遭受破坏,那么,作者在开头写这些内容的目的就不难看出了。

【参考答案】(1)开头1-5段主要写了鸟的飞翔的天性和“穷秋南去春北归”的生存灵性,展示了优美的流了千年.百年的清溪以及清溪之上群雁飞落得壮观景象。
(2)这样写为下文写“不见大雁”的现状打下铺垫,是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发差,表达了对昔日壮观景象的无限怀恋之情,更表达了对环境遭到破环以致大雁消失的现状的深深忧虑。

5.请分析第6段在文章结构方面有何作用?

【题型分析】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

【答题技巧】要答好这类题,先要把握文章主旨,理清文章脉络;还要熟知段落在不同位置可能会有那些作用,记忆并理解一些常用术语;过渡和照应.铺垫张本.烘托渲染.对比反衬.点题.点明主旨.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总结上文等。

【试题解析】注意本段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譬如“现在,它还那样地”以前是这样而现在又是什么情况呢?很明显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参考答案】第6段在文章结构方面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总结了上文清溪的美丽景象,又引出了下文对现状的叙述描写。

6.第八段引用这些诗句的目的是什么?

【题型分析】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发掘作品内涵的能力。

【答题技巧】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考虑修辞手法.表达方式.选材剪裁.表现手法.结构安排几个方面。文章引用诗文句子的作用,应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回答。

【试题解析】要联系文章主旨,注意本段中的几个关键句子,“空留于发黄的书页间和我们无奈的叹息中”“一生都在远离自然的环境中进行”,不难做出答案。

【参考答案】现在由于环境遭受破坏,孩子而只在书本上隔膜地读到关于大雁的故事,在现实世界不能见到真的大雁。引用这些诗句,既古今对比写出了环境的变化,又写出了这些变化造成孩子“一生都在远离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生命将会是孤独与贫瘠的”,写出了无奈和忧虑之情。

7.解释下面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天空寂寞,人也寂寞

【题型分析】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试题解析】注意前面“没有看见天边的几行雁字”和“建立了‘落雁公园’”,两个关键句。

【答题技巧】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有具体的含义,这种语境词的含义是在词典含义的基础上引申.或因比喻.反语.借代.改变色彩等修辞手段而产生的新意。首先要理解词语原意,然后辨明情景义的类型,把握语境意义,有时还要联系文章主旨和作品的写作背景。

【参考答案】“天空寂寞”,是说大雁不再飞过;“人也寂寞”,是说人们虽然建立了“落雁公园”,却再也无法看见群雁与落霞齐飞的情景,孩子更只能从书本上认识雁阵。作者以此昭示我们:人类过度伤害自然,其实是在自残和自毁,我们只有学会珍惜大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样结尾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同时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

8.文章最后交代了“在昔日清溪落雁的旧址上建起了一座名曰‘落雁公园的建筑’”,这样结尾什么好处?

【题型分析】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鉴赏作品内涵的能力。

【答题技巧】应该熟悉文章结尾的一般方式:卒彰显志.总结全文等。

【试题解析】从作者力图突出中心和写作求新两个角度考虑,结合对末尾三个段落的语句的理解做出答案。

【参考答案】文章没有将结尾停笔于直白浓烈的理念化话语这样结尾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同时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

练习3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912题。

无处安放的花瓶

符浩勇

(1)在油库站加满油,他轻踩油门踏板,越野车驶上了319国道。

(2)离开小镇,他心里就一直剧烈地跳动,时而又掠过一缕快意。他终于下意识干了那件事,可以让鲁南那小子也尝尝失落的味道。

(3)他抬手看表,时间定格在11点31分。不过,他设定的是12点整,还有29分。

(4)一切都像事先预想的那样,几乎没有任何意外。他始终没有流露出对鲁南半点怨愤,而且还取得他心仪的林娜满怀感激。

(5)今天路上的车并不多。偶尔有一辆从对面远远驰来,刚一擦肩而过,瞬间又远远消失在后头。

(6)其实,他曾不止一次对自己说,算了吧,没必要那样,既然他喜欢林娜,就不该与她喜欢的人过不去。他是一家投资公司老总,响应定向扶贫来到草原牧场的。林娜是牧区技术员,她长得并不出众,他不知道是怎样喜欢上她的,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是他离异后对任何女人所未有的。她似乎有石膏洁白的神圣。他善于掩藏内心活动,有一天林娜告诉他,等到牧区实验室落成了,她就会与鲁南确定关系时,他心里几乎空落落沉下去了,但他还是言不由衷祝福她。

(7)今天就是草原牧区实验室落成典礼。三个小时前,从他城里驱车赶来,典礼已经结束。当他挤开庆贺的牧民走进刚安装完毕的实验室时,林娜还惊喜地喊:“真没想到,你能来……”鲁南竟愣站着,一时无语。

(8)他脸上露出一抹微笑:“怎么啦?建成实验室就忘了老朋友……”接着,他双手捧出一只精致的蓝瓷花瓶,瓶里插着一束艳丽的黄玫瑰,然后,小心放置到一张摆满化学试剂的工作台上。

(9)“哦,谢谢,这……太贵重了。”林娜盯着花瓶惊叹,她知道花瓶的价值,在城里,她亲眼见到他花了伍仟元买下的。她没想到,他买下来是送给她的。

(10)前方行车道上,一辆大型集装箱运输车缓慢地爬行着,挡住了他的前路,就像鲁南当初的出现阻挡他追求的进程。他急忙减慢车速,扭动左转向灯,谨慎地超过去。

(11)鲁南是支边来到草原牧场的。他在大学读的是草原植被管理,一直潜心研究一种化学催化剂。按他的话说,一旦成功,对草原牧区的植被繁殖不可估量。实验室是林娜恳请他投资给鲁南建造的。没想到,鲁南用什么办法掳走了林娜的一颗心。每每想起,他就很后悔;有多少回,以至于他想,只要实验室没建成功或是科研没有成果,林娜似乎还会回到他的身边。他终于有了一个近乎疯狂的设计,但他提醒自己把握好分寸,不能伤及人的性命,他爱林娜,他不能让她背负痛苦……

(12)他驱车穿过一个涵洞,拐上了高速公路,再次抬手看表,离那一刻,还有6分23秒!

(13)他为自己的精明感到惬意,尽管毁掉了那个林娜喜欢的花瓶,但那实在是极好的掩护,谁会想到炸药封藏在那里,况且实验室工作台上还堆放不少危险化学物品,还有汽油……即使引爆,也在情理当中。谁也不会怀疑到是作为投资者的他干的。他深信,一旦实验室毁了,要重建的话,林娜一定还会找他,那么他或许就有了重新追求的机会……

(14)刚才离开实验室时,他开车送他俩回到小镇,他们挽留他用餐,他谢绝了。现在他忽然觉得有点饿了,而他俩在哪里呢?

(15)“叽叽,叽叽……”手机响了,是林娜拨来的,他减慢车速,接听:“你好!……”

(16)“谢谢你的鲜花,你的祝福!”林娜的语音充满柔情,不由让他有几分歉意。

(17)“你能来,我很感动,其实,我知道你喜欢我,而我也……但我不能,如果那样,人们会认为我爱的不是你,而是盯上了你的钱……”她的真诚让他顿生负疚。

(18)他不由再次瞟眼看表,指针指向11点58分42秒。

(19)他的心悬了起来,恨不得飞车回去带走她。

(20)她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继续说:“你的心意,还有鲜花,我们都收下了,但那只花瓶,太贵重了,我们无处安放,刚才在小镇下车时,我将花瓶搁在你车的后座下,你路上小心,别……喂,喂,怎么没声音了……”

(21)………                                    (《小小说选刊》2009年第5期)

9.文章从总体上说运用了怎样的叙述方式?各有什么作用?

【题型分析】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答题技巧】首先,考生应该熟知几种叙述方法,明确各自的作用;其次,要整体与部分相结合来分析。

【试题解析】注意文章中交代的时间,关注开头几句话“他终于下意识干了那件事”“一切都像事先预想的那样”“他设定的是12点整,还有29分”,读到此处我们顿生疑问,这就是作者设置悬念的结果。

【参考答案】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先写“他终于下意识干了那件事”,然后再叙述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样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10.说说下面句子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运用了那些方法,有什么作用?

(1)他脸上露出一抹微笑:“怎么啦?建成实验室就忘了老朋友……”接着,他双手捧出一只精致的蓝瓷花瓶,瓶里插着一束艳丽的黄玫瑰,然后,小心放置到一张摆满化学试剂的工作台上。

(2)“哦,谢谢,这……太贵重了。”林娜盯着花瓶惊叹,她知道花瓶的价值,在城里,她亲眼见到他花了伍仟元买下的。她没想到,他买下来是送给她的。

【题型分析】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人物形象及塑造方法的鉴赏能力。

【答题技巧】小说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有正面描写(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细节描写)侧面描写(景物描写.人物衬托等)两种。

【试题解析】(1)“一抹微笑” “老朋友……”可见有意为之,勿让人生疑;“捧”故作小心翼翼,其实怕破坏设置,可见阴险。
(2)“这……太贵重了”省略号和“太贵重” “盯”的神态描写,可见林娜的惊讶,让最后的情节不致于太突兀。

【参考答案】(1)主要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方法。表现了“他”的狡黠.虚伪.阴险的性格。
(2)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既表现了林娜对“他”一反常态的大方的祝贺方式的惊讶,又为下文“物归原主”的情节打下了伏笔。

11.文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分析。

【题型分析】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答题技巧】分析概括人物形象要看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可通过作品中描写性语言来分析,从议论抒情的句子中提取关键信息。

【试题解析】通过分析小说情节及“他是一家投资公司老总” “他为自己的精明感到惬意,尽管毁掉了那个林娜喜欢的花瓶,但那实在是极好的掩护,谁会想到炸药封藏在那里”

等重点语句可以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参考答案】文中的“他”是一个虚伪.狡黠.阴险.心胸狭窄.工于心计欲害人反害己,富有却缺乏正确爱情观的“老总”形象。

12.文章结尾很是精妙,试分析妙在哪里?

【题型分析】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答题技巧要了解文章结尾的一般方式。

【试题解析】注意“指针指向11点58分42秒”“我将花瓶搁在你车的后座下”这两句背后的时间。

【参考答案】文章采用了欧·亨利式的结尾,出乎意料,这样写尺水兴波,为文章增加了波澜,增强了可读性;巧合正应了“人算不如天算”,“机关算尽太聪明,增强了讽刺效果;最后的省略号,含蓄蕴藉,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练习4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

丰子恺

在四十几年前,我做中小学生的时候,图画.音乐两科在学校里最被忽视。那时学校里最看重的是所谓英..算,即英文.国文.算术,而最看轻的是图画.音乐。因为在不久以前的科举时代的私塾里,画图儿和唱曲子被先生知道了要打手心的。因此,图画,音乐两科,在课程表里被认为一种点缀,好比中药方里的甘草.红枣;而图画.音乐教师在教职员中也地位最低。好比从前京戏里的跑龙套的。因此学生上英..算时很用心,而上图画.音乐课时很随便,把它当作游戏。

然而说也奇怪,在我所进的杭州师范里(即现在贡院前的杭州第一中学的校址),有一时情形几乎相反:图画.音乐两科最被看重,校内有特殊设备(开天窗,有画架)的图画教室,和独立专用的音乐教室(在校园内),置备大小五六十架风琴和两架钢琴。课程表里的图画.音乐钟点虽然照当时规定,并不增多,然而课外图画.音乐学习的时间比任何功课都勤:下午四时以后,满校都是琴声,图画教室里不断的有人在那里练习石膏模型木炭画,光景宛如一艺术专科学校。

这是什么原故呢?就因为我们学校里的图画音乐教师是学生所最崇敬的李叔同先生。李叔同先生何以有这样的法力呢?是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能演话剧,能作油画,能弹贝多芬,能作六朝文,能吟诗,能填词,能写篆书魏碑,能刻金石呢?非也。他之所以能受学生的崇敬,而能使当时被看轻的图画音乐科被重视。完全是为了他的教育精神的关系: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是认真的,严肃的,献身的。

夏丐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他说:“做—样,像一样。”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李先生何以能够做一样像一样呢?就是因为他做一切事都“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做的原故。

李先生一做教师,就把洋装脱下,换了一身布衣:灰色布长衫,黑布马褂,金边眼镜换了钢丝边眼镜。对学生态度常是和蔼可亲,从来不骂人。学生犯了过失,他当时不说,过后特地叫这学生到房间里,和颜悦色,低声下气的开导他。态度的谦虚与郑重,使学生非感动不可。记得有一个最顽皮的同学说:“我情愿被夏木瓜骂一顿,李先生的开导真是吃不消,我真想哭出来。”原来夏丐尊先生也是学生所崇敬的教师,但他对学生的态度和李先生不同,心直口快,学生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管,同母亲一般爱护学生,学生也像母亲一般爱他,深知道他的骂是爱。因为他的头像木瓜,给他取个绰号叫做夏木瓜,其实不是绰号,是爱称。李先生和夏先生好像我们的父亲和母亲。

李先生上一小时课,预备的时间恐怕要半天,他因为要最经济地使用这五十分钟,所以凡本课中所必须在黑板上写出的东西,都预先写好。黑板是特制的双重黑板,用完一块,把它推开,再用第二块,上课铃没有响,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坛上“恭候”学生,因此学生上图画.音乐课决不敢迟到。往往上课铃未响,先生学生都已到齐,铃声一响,李先生站起来一鞠躬,就开始上课。他上课时常常看表,精密的依照他所预定的教案进行,一分一秒钟也不浪费,足见他备课是很费心力和时间的。

吃早饭以前的半小时,吃午饭至上课之间的三刻钟,以及下午四时以后直至黄昏就睡——这些都是图画音乐的课外练习时间。这两课在性质上都需要个别教学,所以学生在课外按照排定的时间轮流地去受教,但是李先生是“观音斋罗汉”,有时竟一天忙到夜。我们学生吃中饭和夜饭,至多只费十五分钟,因为正午十二点一刻至一点,下午六点一刻至七点,都是课外练习时间。李先生的中饭和夜饭必须提早,因为他还须对病发药地预备个别教授。李先生拿全部的精力和时间来当教师,先生的教育精神真正是献身的!这样,学生安得不崇敬他,图画.音乐安得不被重视?!

                               (选自2008年10月27日《现代教育导报》有删改)

13.本文是写李叔同先生的,开篇却先从自己做小学生时画图.音乐不被重视写起,为什么?

【题型分析】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认识和艺术技巧的鉴赏能力,

【答题技巧】本文是写李叔同先生的,开篇却写自己的经历一定也是为了表现传主的精神,不是正面衬托就是侧面衬托。

【试题解析】“画图儿和唱曲子被先生知道了要打手心的”“然而说也奇怪”“何以有这样的法力呢?”“情形几乎相反”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传主为李叔同,就可以判断为反衬手法。

【参考答案】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反衬出李叔同先生与众不同的教育精神。

14.请具体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的?

【题型分析】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题技巧】首先通读全文,对文本做整体感知,同时理清条理;明确目的,探寻勾取所需信息,即带着具体的阅读目的,做出淘汰的阅读处理;最后,根据要求,整合信息。

【试题解析】传记主要是叙述传主的事迹的,以事显人。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李叔同先生和颜悦色的开导学生感动学生(或“和蔼的开导教育学生”).充分准备提前到班认真上课(或“认真上课”)和课余挤时间对学生进行课业辅导(或“认真对学生进行辅导二三事”)等事件表现了李先生“认真.严肃.献身”的教育精神。

15.文章最后一段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两个方面作答。

【题型分析】主观题,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

【答题技巧】回答这类题可以从内容.结构.主旨几个方面来考虑。

【试题解析】这句话在文章结尾处,应该考虑到总结全文.照应上文.突出或深化中心的作用。

【参考答案】

这句话在文中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照应了上文,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二是表现了对李叔同先生的敬佩之情。
 16.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哪些特点?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题型分析】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和探究能力。

【答题技巧】可以考虑语言的风格特点和炼字两个方面的特点。

【试题解析】本文语言活泼,短句使用较多。

【参考答案】语言表达特点:善于运用比喻.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多用短句;语言诙谐幽默;语言准确生动等。(答出三点即可)
启示:在写作时可适当使用比喻.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小怪 关注

文章收藏:5076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