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疗法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叮当

收藏于 : 2019-01-19 23:46   被转藏 : 1   


小 e 说:



⊙作者:胡冬青,曹志群

编辑:精诚君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经络学说为依据,将中药材研成细末,用姜汁、蜂蜜等调成糊状或软膏,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直接贴敷穴位来治疗疾病的疗法。此疗法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属于中医学外治法之一。本文就穴位贴敷疗法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概况做一综述。


1
疾病应用举例


1.1 胃痛


王挺在奇正消痛贴敷贴中脘穴治疗急性胃痛寒证的临床观察中,治疗组给予奇正消痛贴敷贴中脘穴,对照组给予阿托品1mg肌肉注射,观察两组症状缓解时间、缓解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相关结果作差异性检验。治疗组效果明显<0.01。李国柱在穴位药物贴敷治疗胃脘痛38例中,自制子午效灵膏,穴位取:中脘、上脘、下脘、脐目艮、梁门、背部压痛点(多在灵台、至阳穴处)、脾俞、胃俞、隔俞、肝俞、内关、足三里、手三里等穴。结果: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观察半年以上无复发25例;有效:贴治后症状明显好转,生气、受凉后仍有轻痛,配合口服药治疗痊愈11例;无效:经贴治2次以上,诸症无变化2例。巴元明等在护胃膏敷贴神阙穴治疗虚寒证及气滞血瘀证胃院痛的临床研宄中,将胃脘痛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用护胃膏敷贴神阙穴,对照组40例用胃乃安口服。经治疗1个月后,护胃膏组的证候和胃镜总有效率分别为94.0%和52.6%,护胃膏对胃脘痛、虚寒证型、慢性胃炎的证候治愈率、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5,P<0.01)。其对胃痛、肢冷畏寒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对胃脘痛虚寒证型的胃镜疗效及消化性溃疡面积的缩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司国民在胃痛散外敷治疗炎性胃痛128例中,自拟胃痛散(樟脑、细辛、血竭、乳香、没药、荜拨、吴茱萸、延胡索等)穴位贴敷治疗炎性胃痛128例,止痛与影像疗效为95%及91%。朱秀平在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证胃痛80例临床观察中,药用白芥子40%、细辛30%、延胡索10%、生甘遂10%、生附子10%研磨成粉状,取双侧足三里、脾俞、肾俞、中脘穴,0d1次,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停1次,再行下一疗程,1~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显效52效,好转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0%。周学龙等将68例胸5~8关节紊乱并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均以手法纠正胸5~8小关节紊乱和腧穴点按为基础治疗,治疗组于胸5~8棘旁敷贴自制调衡膏,对照组于脾、胃、肾两侧腧穴敷贴调衡膏,以症状、体征及胃电图为观察指标,评价两种敷贴部位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种敷贴部位均能调整胸椎性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胃电活动(P<0.05或P<0.01),但胸5~8棘旁敷贴调衡膏更能调整患者的胃电活动(P<0.05)。赵欣纪等在益胃贴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胃炎48例临床观察中,将48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使用的益胃贴是采用现代提取工艺提取药物的有效成分做成的药膏,治疗时将药膏置于消毒的青霉素瓶盖内,透明胶布十字固定;对照组使用的药贴是用醋将药物原粉调成糊状敷于治疗部位,胶布固定,两组均3~5d更换1次,治疗30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6%。陈兴莲等在中药敷脐辅助治疗胃寒证胃痛效果观察中,将200例胃寒证胃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中药汤剂良附丸口服,同时配合饮食护理、服药护理等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用肉桂、丁香、乳香各15g研末用甘油适量调和敷脐,外用贴膜固定。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疼痛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敷脐辅助治疗胃寒证胃痛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李世云等在理中汤加味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胃痛中,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6~69岁,平均43.6岁;病程6个月~12a,平均2.1a。对照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0~66岁,平均41.9岁;病程4个月~10a;平均1.8a。两组一般资料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内服理中汤加味方外贴祛寒膏:将肉桂、胡椒各15g,干姜、细辛、延胡索各10g,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临用时取药末3g/穴,用陈醋适量调膏,分别贴于中脘、神阙、足三里穴,胶布固定,4h后去药,d贴1次,疗程与内服药相同,对照组内服黄芪建中汤,疗程同治疗组。治疗组:治愈11例,好转44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为91.66%;对照组:治愈5例,好转19例,未愈6例,总有效率为80%。两组间比较,疗效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1.2 泄泻


李春雨在中药贴敷神阙穴治疗泄泻30例体会中,用麻黄、丁香、附子、白芥子等共研细末,将贴敷剂用消毒纱布包成指腹大小的小包放入脐中,治疗泄泻,结果总有效率为96.66%。刘广霞在中药贴敷神阙穴治疗慢性泄泻42例疗效观察中,将72例慢性泄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白胡椒5g白芥子10g白豆荚10g吴茱萸15g干姜4g藿香5g厚朴10g细辛3g。每次取适量用食醋调和成团,贴敷于神阙穴上外用麝香大王膏固定。每次贴敷2~3h每日1~2次。10次为1个疗程每次贴敷2~3h每日1次对照组30例,以针刺天枢穴为主治疗每日1次。治疗1~3个疗程后2组治愈率及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42例,随访41例,1例失访,复发3例,复发率为7.32%;对照组30例,随访28例,失访2例,复发8例,复发率为28.57%。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敷脐治疗慢性泄泻与针刺疗效相同,但效果稳定,复发率低,且患者易于接受。阎红等在中药贴敷神阙穴治疗泄泻66例中,自拟止泻饼贴敷神阙穴取苦参2g大黄1g黄连2g木香2g吴茱萸2g肉桂2g与少许熟蒜泥混合做成饼状,即止泻饼,外用伤湿解痛膏将药饼固定于神阙穴处。3d换1次药1周为1个疗程所治66例患者,临床治愈60例占90.91%无效6例占9.09%。黄映君等在温灸合穴位贴敷法治疗脾虚泄泻证60例中,采用温灸配合穴贴与单纯温灸对比治疗脾虚泄泻,结果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证明二者联合运用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1.3 便秘


李艳慧等在穴位贴敷治疗便秘疗效观察中,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用穴位贴敷(以三棱、莪术、大黄、冰片制成药饼,敷于天枢、气海、关元穴);对照组口服苁蓉通便口服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8%,对照组总有效率5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首次排便时间为(5.1±2.8)h,对照组为(10.1±7.3)h,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刘克奇等在穴位贴敷治疗习惯性便秘,选取48例病例,药用芫花、大戟、甘遂各等分,大枣适量。上药共研细末,以蜂蜜和丸,密封于干燥处保存备用,取神阙、天枢(双)、大肠俞(双)。结果是治愈率为83.3%,有效率为97.9%。


1.4 消化性溃疡


梁繁荣等在代针膏穴敷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研宄中,用代针膏贴敷中脘、足三里、胃俞为主与针刺及西药对照,结果三者在总有效率、胃镜总有效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代针膏穴贴与针灸均明显减少溃疡面积(P<0.01),使幽门螺杆菌(HP)明显消失(P<0.  05),使血清IgG/IgM明显升高(P<0.05),说明代针膏具有类似针灸的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1.5 慢性胆囊炎


张军M在胁痛膏贴敷治疗慢性胆囊炎56例中,自制协痛膏贴于胆囊底和胆俞穴,2~3d更换1次,10d为1个疗程。治疗2~3个疗程判断疗效。治疗结果近期治愈52例,占92.86%;好转2例,占3.57%;无效2例,占3.57%,总有效率为96.43%。邵泽善等在胆痹膏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观察中,应用自制胆痹膏贴敷神阙与日月穴治疗慢性胆囊炎,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优于对照组的76.92%(P<0.01)。


1.6 胆石症


徐吉祥在利胆膏穴位贴敷为主治疗胆石症94例疗效分析中,自拟利胆膏贴敷阳陵泉、丘墟、太冲、日月、期门、肝俞、胆俞穴,配合胆囊按摩等疗法治疗胆石症94例,结果治愈34例,显效43例,有效7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89.4%。说明穴位敷药疗法具有药物治疗和穴位治疗的双重作用。


1.7 肠易激综合征


汪慧敏等在中药贴敷神阙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选取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17例,中药取白术、白芍、蛇床子、延胡索2份,黄连、淫羊藿1份,此比例研成细末备用,充于神阙穴,胶布封贴,8h更换1次,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1~2个疗程。结果治愈9例,显效4例,好转3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4%。提示中药贴敷穴位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较为理想的方法。杨淑贤等在温针灸配合神阙穴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临床疗效研宄中,将143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I组48例,温针灸治疗;I组45例,神阙穴贴敷中药治疗;m组50例,温针灸配合神阙穴贴敷治疗。结果:I、n、m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4.58%、64.44%,98.00%,统计学处理m组与I、I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与n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神阙穴贴敷治疗腹泻型IBS是一种有效、易行的治疗方法。


1.8 慢性结肠炎


于淑云等在穴位贴敷合自拟止泻散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观察中,将150例慢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用穴位贴敷合口服自拟止泻散联合治疗;对照组50例,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8.0%,对照组为88.0%。两组间对比,P<0.05。冯国湘等在痛泻宁穴位贴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中,将6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痛泻宁贴敷组),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组),每组各30例,治疗1个月。结果:临床痊愈率分别为46.67%和33.3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86.67%,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起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P<0.01)。结论:痛宁穴位贴敷有调整胃肠功能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陈增利24在神阙穴贴敷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27例中,男19例,女8例;年龄最小者22岁,最大者43岁;病程最短者半年,最长者8a。用药物艾叶5g,毕澄茄1.5g,吴茱萸1g,川花椒、干姜、香附各15g,细辛、公丁香各10g,上药研细末,与少许独头蒜泥混合而成中药膏,贴敷于神阙穴,痊愈为大便正常,无腹痛、腹泻,纤维结肠镜检查肠黏膜无充血水肿和溃疡,随访3a未复发,本组有21例,占75%。好转为腹痛及腹泻明显减轻,其他症状明显改善,本组有7例,占25%。28例全部有效。


孙东升在神阙穴贴敷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选取16例病例,男13例,女3例,将吴茱萸、胡椒碾成细粉,每次以凡士林作为基质,制成每粒含药粉1g的锭,将脐部洗净擦干,放一枚药锭于脐内,上盖伤湿止痛膏加以固定,24h换药1次,7d为1个疗程,结果16例病人,治愈9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为100%。大部分患者治疗1~2次即显效,治疗4个疗程均明显改善或痊愈,最短1个疗程,最长4个疗程。刘再平M在内服中药合外敷神阙穴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47例中,内服中药汤剂时配合中药(炒白扁豆、炒白术、五倍子各20g,益智仁、肉桂各10g,乌药10g)为末,调外敷神阙穴,日1次,治疗结果痊愈27例,好转18例,有效2例,有效率为95.74%。


1. 9 乙型肝炎


王金林等在乙肝转阴散敷贴治疗乙型肝炎大三阳60例中,自制乙肝转阴散,选取脾俞、肝俞、肾俞穴贴敷,结果有19例全部转阴,治愈率为31.67%;表面抗原转阴21例,转阴率为35.00%;e抗原有37例转阴,转阴率为61.67%;表面抗体阳性者为8例,占13.33%;e抗体产生者16例,占26.67%。赵学印等在乙肝贴敷灵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中,运用乙肝贴敷灵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150例,治疗组100例,对照组50例。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56%;e抗原转阴率分别为52%、28%,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1.10 肝硬变


党中勤等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肝硬变腹水56例疗效观察中,选择8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6例,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西医保肝、支持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口服双味泽苓汤、消臌方灌肠及逐水膏贴敷神阙穴(药用大戟、甘遂、芜花等共为细末),每次6g,蜂蜜适量调敷神阙穴,每天1次,每次贴敷12h)。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7%,对照组为60.0%,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肝功能(TBil、AIT、Alb)及B超(腹水深度、脾脏厚度)疗效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尸<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肝硬变腹水具有保肝、降低门静脉高压及通便利尿作用,疗效比单用西药显著。蔡伊梅等_在中药软肝膏穴位敷贴治疗肝硬变的临床研宄中,药敷治疗组在强力宁、肝炎灵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另用由上海市针灸经络研宄所提供的中药软肝膏,敷贴期门、神阙穴;对照组应用强力宁、肝炎灵常规治疗,经过2个月治疗,治疗组乏力、纳呆、腹胀、失眠等方面明显改善,腹水明显消退,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别(P<0.01)。治疗前后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血清总胆红素(SB)、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凝血酶原时间(PT)、过氧化脂质(LPO)、血清1V型胶原、甲胎球蛋白(AFP)改善明显(P<0.05或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改善不明显(P>0.05)。结果提示软肝膏通过神经一体液的途径来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使肝功能得到改善,从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提高,使肝内细胞外基质增生减少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
机理分析


关于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近代以来各家观点不一,各抒己见。张晓明等认为与穴位的刺激作用和药物的吸收作用有关,贴敷疗法可以通过其独特的疗法,扶正祛邪、调理阴阳、调整气血、疏通气机,达到治疗目的。谢洋等认为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一方面通过间接作用即药物对机体特定部位的刺激,调整阴阳平衡,以改善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降低发病率和解除症状的目的;另一方面,即药物的直接作用,当药物敷贴于穴位之后,通过渗透作用,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归经”和功能效应。陈传江等认为穴位贴敷疗法中药物的药理作用主要是通过经络低流阻通道来实现的,提出了经络低流阻通道假说。罗志平认为穴位贴药疗法是小刺激大效应,所贴药粒刺激十二皮部经穴,通过药粒之压迫与渗透作用,激发经气起着传递和调控功能。笔者认为其机理主要是药物的局部吸收、弥散、刺激、穿透,再通过腧穴一经络而产生的局部与全身效应,提高了机体非特异免疫能力,以及改善了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了治疗疾病的作用。其次是经络的调节作用,经络由药物的刺激而产生的类似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的作用调节脏腑功能,故药物穴位贴敷疗法是药物与经络互相激发、互相协调的疗法。


3
小结


综上所述,穴位贴敷疗法广泛应用于内科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其中在治疗胃脘痛上应用广泛,穴位贴敷疗法的主要优点在于简便易行、副作用少,是一种潜力很大的中医治疗方法。与传统给药方式相比,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及肠胃灭活,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穴位贴敷疗法在临床机理探讨方面研宄不多,因此,今后除了继续开展临床研宄以外,还要有重点地进行理论方面的探讨,阐明其作用机制,明确其适应范围,在挖掘、整理和提高过程中,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和普及,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略。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河南中医》第32卷第9期 。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微信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特别提醒:文中可能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为用户分享内容,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叮当 关注

文章收藏:5128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