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夜来祭看日本文化传承的秘密

- 关注

收藏于 : 2021-03-26 11:09   被转藏 : 2   

早前谈及日本全国不同的奇祭,仍感意犹未尽,今次想以源自高知的夜来祭为中心,再探讨一下日本透过祭典去作文化传承,以及由民间牵头,从而再动员上下而成为全国盛事的祭典文化力量

由衷而言,当中委实有不少值得深思细味,乃至值得参考借镜的地方。

传统祭典文化的演化

传统的旅游理论中,一向强调祭典背后的游戏化功能。Harvey Cox 提出祭典的逆转关系,就是透过祭典的活动去把社会秩序颠倒一下,好让低下层的人民可以借此释放长期受压的怨气,利用一些如让他们成为“国王”的安排,把所有焦点投射在他们身上,从而去达致一种平衡作用。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当祭典的仪式被定型化后,同样会被收编进程序内,成为市场上的商品之一。巴西的桑巴舞正是由祭典活动之一,供民众消遣及表达自己,逐步转化为吸引游客的卖点所在。

旅游学的名著《观光客的凝视》(The Tourist Gaze)中,John Urry更特别强调地方意识,在旅游发展上的重要性。当游客的凝视目光早已全球化后,地方也不只希望成为生产中心乃至权力象征,更期待成为娱乐场所,利用本土民情风俗以及传统历史文化,加以结合从而去建构出当地的旅游独特性来。

以上提出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就是嫌背后的理解,其实仍囿于一种主体想象的模式,即好像有一宏观的操控人(无论是隐身的社会上层又或是地方自治体)在幕后把弄,而民众只不过是台前的棋子而已。此所以我觉得不妨以高知的夜来祭为焦点,看看日本当今祭典的衍化能量。

高知的夜来祭

高知县夜来祭。图源网络

夜来祭源自高知,在八月举行,2017年的会期为8月9至12日。“夜来”(Yosakoi)是当地方言,指“今晚一起来吧!”。夜来舞本来是座敷艺的一种,即一种由艺人来到榻榻米房间内进行表演的活动。除此之外,后来拜托了花柳、若柳、藤间、坂东及山村的日舞五流派的师父加以润色,然后50年于“南国博”中的“艺能馆”首次披露,结果大受欢迎,好评如潮,令人气汇聚鼎盛。

1953年高知的商工会议会,认为不可以被同样位于四国德岛县的阿波舞独领风骚,于是决意串起连民间及政府两端的力量,终于在54年举行第一届的夜来祭,首届为期2天(8月10至11日),共有21队,合共约750人参加夜来祭的舞蹈表演。

夜来祭的道具“鸣子”
手拿“鸣子”的舞者

夜来舞乃是一种利用名为鸣子的乐器,表演者拿在手上,配合节拍结合民谣翩翩起舞,是极具观赏性的舞蹈表演。与日本民俗学大师柳田国男笔下的都市又或是村落祭典最不同的地方,是夜来舞的设计中,游客又或是观光者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因素,否则就不能成事。

与此同时,舞蹈的衣裳乃至作曲上的投资配合等都需要一定的投资,加上祭典中不同的周边商品,以及由各地远道而来的表演者等等,再加上大量游客的涌入,在在构成庞大的经济活动,是一种典型以推动消费为目的之都市祭典。

至于高知夜来祭的规模,由1954年第一届开始,演化至2003年的第五十届,参加队伍已增至187队,而表演舞蹈的人数升至二万人,由此可见发展的势头锐不可挡。

由北海道到全国

Sooran Bushi的发祥地纪念

好了,若仅此而已,夜来祭也不过是日本芸芸成功的地方祭典之一,不会成为本文的讨论重心。

一切由1991年开始出现变化。当年仍是北海道大学学生的长谷川岳,因为去探望患病的母亲,来到高知后被夜来祭的表演所感动,于是回去后组成学生的实行委员会,着手筹办北海道的夜来祭。

跳舞者同样手持鸣子,但就把北海道日本海沿岸的民谣“索朗节”(Sooran Bushi)的其中一节,编为舞曲,最初是放在北海道大学的大学祭内,后来因在公众地方巡游时广获好评,于是得以推广开来,加上市民也希望可以有一个扎根于地方的祭典,于是便由高知的夜来祭,衍化出北海道的“夜来索朗祭”来。

北海道的夜来索朗祭

尽管北海道的“夜来索朗祭”于1992年才举行第一届,但发展的规模及速度却颇为惊人。由第一届的10队参加队伍,3个会场以及20万观赏客开始,到2005年的第十四届,已经变成有334队,27个会场及一共214万观赏客到场欣赏,成为了北海道6月份的大祭典。

更为甚者,是由北海道开始,引入夜来祭而且与本地文化结合的衍生相关祭典,可说遍地开花,不胜枚举。较著名的有仙台、名古屋及东京都等。而不少城市更把夜来舞的元素,加以变奏融合,令传统不断保持生命力,如琦玉祭的彩霞市,自1994年把传统的“彩夏祭”,加入夜来舞带起鸣子来配舞的元素,令到祭典也泛起一股高知风。

至于静冈县的沼津市,于1997年办了国际的Dance Fair,当中也邀请了八队高知夜来祭的舞蹈队来参加,结果也大获好评,从此于99年便成了“夜来沼津祭”,2002年更改名为“夜来东海道祭”。以上不过略举一二,以让大家感受夜来祭的威力。据矢岛妙子的夜来祭研究,她指出到了2005年,日本全国全年内,一共有123个城市举行了不同名目的夜来祭,影响之巨由此可以一斑。

祭典背后的民间活力

夜来祭的服装,并不限于日式

我想指出,祭典及假日文化中,从来都有民间的一种自主抗衡力量精神在内。

正如Geoffrey Godbey指出,欧洲不同地方长期都有“圣星期一”(Saint Monday)的假日文化,就是因为企业东主及新教改革家更易了假期规则,于是民间工人阶层自发对抗,自己创造了星期一的假期来加以平衡。当中说明了民间公众从来对祭典及假日的看待,并非处于被动的位置。

夜来祭在全国成功传扬开花,最重要的是反传统而行。一般旅游文化均视传统历史为招徕的卖点,往往对当中的仪式内容,持原教旨主义的态度,对正统性半步不让。但夜来祭的传扬,正好说明民间活力的弹性。

严格来说,在各地衍生的夜来祭,坚守的共同原则是以鸣子为乐器,以及利用民谣作基础,其他均有变化的诠释空间。例如北海道的强队,会引入爵士舞的老师为队长,从而去更新舞步变化,令舞蹈的观赏性得以提升。

至于民谣的运用,更完全朝在地化的方向发展,各地均引用自己的民谣作为夜来祭的舞曲,如阿寒町为“丹顶鹤音头”、横滨市为“红鞋子”、姬路市为“播州音头”、吴市为“吴小呗”及荒尾市为“炭坑节”等等,均是外来祭典与本土文化结合的例证,从而生成由下而上的无穷演化。

正因为此,我才觉得日本祭典的确趣味盎然。八月的高知夜来祭即将举行,有兴趣的也不妨计划一下,去亲身体验个中的魅力。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 关注

文章收藏:1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