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刺不会导致疼痛,真凶藏在背后!

风的方向

收藏于 : 2019-01-15 22:48   被转藏 : 1   

(全文约1933字,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左右。)

昨天在村里义诊的时候遇到一个膝关节疼痛患者,她说她去市里的医院检查了,是“骨刺”,尝试了很多治疗,也用过一些“消骨刺”的药,效果都不太明显。她不相信医生对她说的“人老了,关节就退化了!”,因为她看到自己身边有很多比自己老但依然可以种地干活,膝关节很健康的邻居!

我们人类的关节是在承受着各种各样力的情况下协同运作的,尤其是负重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必然会对关节产生一定的磨损。但是,在一个受力正常的模式下,这个磨损完全可以自己修复。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老年人八九十岁了关节依然很健康,因为她的受力是对的!而一个异常的受力模式必然会加重这个磨损,超出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一般会造成关节不可逆的的损伤!

当然,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修复能力的下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当中,大约80%的人都会出现骨刺,但是骨刺本身并不会导致疼痛。

在一个异常的受力模式下,人体为了维持关节的更加稳定和更具效益,就会通过增加接触面的方法来增加稳定性(物理上讲的:面积越大,稳定性越好)。进而在关节的周围就自发长出“新的骨头”来了,这就是“骨刺”,也叫“骨质增生”。

想要判断自己有没有长骨刺,我们只需要拍一张普通的X光片就能看出来。就像膝关节,拍一张膝关节正侧位片子就可以看到有没有长骨刺。但是,骨刺本身不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藏在骨刺背后的结构间系统受力的改变。

膝关节的骨刺其实更多的是被上面的骨盆或者下面的胫腓骨给“逼出来”的,上面的骨盆经常会从前面沿着股直肌,或者从后面面沿着股二头肌把上面的力沿着身体的纵轴往下传递。

而当骨盆歪了的时候,股骨和胫骨之间的纵向受力会转向,而下面胫腓骨的旋转同样可以攀缘向上影响骨盆,进而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在膝关节上“争力”的异常的张力,从而导致膝关节失稳,以及这个异常张力的牵扯会加重关节的磨损,这个时候骨刺就以伟大代偿者的身份出现。

所以说针对骨刺本身的治疗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就比如像一个因为系统受力改变而被拉紧的肌肉一样,我们单纯的放松它意义不大,因为如果对它产生共构的张力没有解除,任何的松解都只是暂时的。

因为张力在传递的过程中喜欢走“最短的路”,以及它拥有沿着长轴筋膜把张力散开传递的能力,所以在治疗调整过程中,软组织松解还原的方向性,以及借着筋膜拉开关节足够大的范围都非常重要(这是伤科手法和Joint mobilization最大的区别所在)。

膝关节的异常受力当中最常见的现象是下面的胫骨、距骨和跟骨三者产生共构(卡住)和腓骨的旋转,以及上面的骨盆问题。

在调整它们的时候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一定要贴着肌肉和筋膜来“穿”骨头(骨盆除外)。同时一定要注意身法,身法的目的是为了把在我们做手法过程中从患者身上横向的来反作用力变成了纵向的力通过骨架传走,就像泥牛入海一样,反作用力瞬间会被化掉,也就是要求我们做到力不留身,劲不粘体如果不注重身法,则会常常出现像横气填胸,上重下轻,外散内空等等这些现象。

这会导致你在每次做手法一发力的时候反作用力都会顺着你歪七扭八的身体转个遍,这就有点像你每次做完一次手法都是练了一趟七伤拳,所谓“一练七伤,七者皆伤”,这样下去,做一辈子手法,只会弄的自己浑身是伤。

还有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呼吸,其实有时候我们在调骨或关节的时候通过带动筋膜加上患者的主动吸气配合就能把骨头转回去,原理就是我们通过吸气把全身的筋膜先匀称的拉开,然后在这个暂时均匀的结构下在患者身体上拉一个长轴线出来(贴着筋膜),这时候再去松开紧张的肌肉就可以不完全用压揉的方式,而是把它带开,这时候往往关节也会顺着这个线落进去(这就是复位),也许这就是中医上讲的“筋骨并重”的真意!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去给刚做完运动的患者调整结构,因为血液循环的加速可以暂时平衡筋膜的张力,但是这个呼吸拉匀的筋膜不是一个概念,因为被血液循环暂时平衡的张力不会听你的话(带不动)。很多经常锻炼的人偶尔不锻炼了就浑身不舒服,其实这就是身体慢慢开始趋近于依赖血液循环来平衡筋膜的张力的结果。

最后再说一下骨刺的预防,虽然预防骨刺的发生要尽量避免长期剧烈的运动,但是,适当的运动却是预防骨刺的最好方法之一,因为关节软骨的营养来自关节液,压力可以帮助关节液更好的进入软骨,增加骨骼的新陈代谢。

还有就是要及时治疗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和骨损伤),因为关节的骨刺经常和关节内的损伤有直接的关系。就像关节软骨面的不平整会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如果能够及时治疗,完全可以避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进而避免关节骨刺的产生。

最后一个就是体重,体重太大会加速关节软骨磨损的原因不是单纯的“压力太大”,而是体重的增加常常伴随着关节软骨面上压力的不均匀,就会造成骨刺。

好了,这次文章就写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风的方向 关注

文章收藏:4721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