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崛起,和为啥无法推广的问题。

佳佳

收藏于 : 2019-01-15 18:35   被转藏 : 1   

看标题,有点矛盾,事实上,随着老龄化,伤寒论和中医,正在慢慢的普及,电视上各种养生节目大行其道,也起到了教育群众的作用。

我上学的时候,学校附近有个医学书店,最开始中医类的非常少,许多书我只有网上买,过了两年之后我偶尔又去看,发现中医书籍已经占了半壁江山,伤寒论大约有三分之二。

任何时代都是有市场需求,接着才会有产品的。

前面说过,中国人进入工业社会,也就这不到20年左右,但人们的体质已经大大的湿寒了,因为冷饮,熬夜,空调,还有垃圾食品这些因素,重体力劳动缺乏也是很大的一方面。

例如我们小时候,上学都是要走很远,天热顶着大太阳,无遮无挡的,晒得头昏脑胀,现在的孩子们很少有这种体会。同时还有很繁重的农活,跑到很远去割草喂牛,劳动强度很大。

也包括食品,像水果之类。小时候基础设施不发达,交通不好。水果又非常容易坏,现在超市常见的,十几年前根本见不到。

只有少数的不容易坏的,例如苹果橘子梨子,春夏之交的桃子,夏天的西瓜,连香蕉都不常吃。

吃冷饮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致病因素,我常见的体会,以前热天,大街上都是拿着冰糕边走边啃的人,这两年几乎绝迹,去年暑假,快到立秋了,在街上才见到俩人拿着雪糕走,我和媳妇大表敬佩,觉得非常稀奇。

附子价格,还有许多温性的药物价格都在一直上涨,这个能说通货膨胀导致的,但是有一样东西,艾蒿,就是艾草,这两年我们这里大量的栽种,涨到三元一斤。

艾灸绝对是热性的,在伤寒论里,太阳病篇,随便用艾灸弄不好会死人,热证用热药当然出大问题。

寒症艾灸,会越来越舒服。淘宝艾草的销量,成交量很大。这些都足以说明现代人体质越来越寒。

因为没需求就没有市场。

另外随着科技发展,生活水平的进步,抗生素滥用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抗生素的后遗症,需要十年或者是更长才能看出来,虽然相关的研究不多,但是根据个人体会,还有观察,滥用抗生素确实会导致身体素质下降。

这个本人经历很丰富。

在大城市,李可先生06年在广州行过医,后来总结说,他看的患者,千人之中,严格意义上的热症,一个都没有,基本是寒症为主或是寒热错杂。

李老先生的辩证功夫是很到家的,我相信他当年的判断。

其中还有一个更大的因素,关于女性的多一些,我前面一直在批评和呼吁,那就是,穿的太少,许多人冻到感冒都不知道咋回事。

伤寒论再好,不注意保暖,天天吃四逆汤,泡在附子堆里面,也没卵用。不保暖这事,男性现在也很常见了。

综上所述,现代人的体质由于,第一,体力劳动减少,第二,恣食生冷,第三,空调的广泛应用,第四,不注意保暖,第五,熬夜,还有纵欲。

各方面累加下来,逐渐的变得湿寒,湿冷。

日本的石原结实以前写过一本书,其中总结了日本的这些情况,日本很早就进入发达社会,所以,这些现象比我们出现的要早。

我微信上也聊过几个在外国的中医同仁,例如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等,我问,老外天天狂吃冰,是不是体质逆天?结果也是湿寒居多,切。

湿寒,湿冷的体质,就是伤寒论里面的三阴病。

太阴,少阴,厥阴。

三阴证虽然难受,但是由于新陈代谢相对减慢,所以,这样子拖着,虽然感觉不舒服,但是一时半会也死不了。

中国人也就这一二十年,食物才大大的丰富。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缺吃少穿才是常态,举例子,我们现在饭量,减少一半,几乎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影响,鄙人常常要求患者少吃晚饭,或者不吃晚饭。许多人照做,感觉就好很多。

所以,低体温,会造成许多乱七八糟的疾病,一时半会却没生命之忧,像高体温,前面我说过,谁要是说发了两年高烧,那绝对不可能滴。

能耗太高了,挣得少花的多,几天就玩儿完了。

对于三阳证,西医处理的也还好,少阳病除外。

几十年前,青霉素被称作救命神药,西医的三素一汤,(激素抗生素维生素葡萄糖)对于热证,尤其是有细菌感染的热证,效果很显著。要不然这几十年,中医也不会被打到无还手之力。

当然,三阳证拿伤寒论来治疗,那也是手到擒来,不过是半夜小孩发烧,爬起来熬中药,我也受不了。

现代人体质慢慢变寒,没有那么多热证,或是细菌感染了。

但是西医内科的思路并没有进步,进步的是科技。

例如少阴发烧,按照西医来治疗,基本就是慢性找死。

所以,这种治疗思路和治疗结果,就非常不令人满意。患者都不傻,虽然大家不懂医,但药吃了舒服不舒服,都还能感受的到的。

我亲眼所见,以前门庭若市的西医诊所,输液的大堆,这几年逐渐变得门可罗雀。

中国这一点我非常感动,西医搞不来,还能找中医试试,这个中医不行,还能换个。西医就无趣的多。换个医生还是那几样药,没意思。

现在说中医的问题,第一,学校教育,我也是正儿八经上过大专的,本科的教科书也一大堆,中药学里面的寒凉药和热药的比例如下:

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寒

热热热热

上面是寒凉药,下面是热药。有点夸张,但是热药的比例非常低。


第二,学校的诊断,还有方剂,都相当的不好用。

学生上学,三五年毕业之后,自己感冒发烧都搞不定。这个锅,现代中医教育必须得背。

学校的中医教育跟伤寒论,根本就是两个体系。我上学的时候真的不敢听课,曾经临考试的时候,为了应付不挂科,狠狠的读了几天中医内科,结果有同学找我看感冒,我大脑里空白了有一分钟,几乎不会看病开方了......

吓得我,赶快把这些东西忘掉。

另外,编书的人,不是我腹诽,也有卖弄学问的嫌疑。弄很多生僻的方子,根本就不好用啊!!!!!

医学是非常实事求是的学科,不管医生年龄大小,不管教授或是乡村医生,也不管是中药西药,任何中医西医。

患者身体变好,才是唯一金标准。

后世人总觉得一本伤寒论,快两千年,故纸堆的东西,我们后代人还不如古人?我们研究,我们超越,事实上,打脸PiaPia滴。

老祖宗就是比我们牛,不服,不行。

俺家乡附近有个非常有名的治疮医生,以前生意非常好,几十里都很有名气,后来患者就少了,我小时候,年年天热长点乱七八糟的什么黄水疮,毒蛛疮,什么火疖子,没少去麻烦他,

那时候体质热啊,现在多少年,烧都发不起来了。

总的意思就是,西医还有中医,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患者普遍的湿寒,医生们却没有及时的转变思路。

尤其是许多老中医,我在医院观察过,许多老医生,热药用的很不熟练,像桂枝汤,这种方子,恰恰大热天用的多,晚上出点汗,吹一夜空调,第二天鼻塞头痛浑身困痛,桂枝开到30克以上,喝一碗,盖着出点汗,空调温度不要太低,第二天就好很多。附子干姜更是平常。

但是气温38°,患者又发烧,你弄点桂枝附子干姜出来,好多医生能吓半死。

这个现象也是有原因的,以前热证常见,例如小孩子,麻疹啦水痘啦天花了等等,热证非常多。这些温病初始阶段,看起来跟伤寒论里面的太阳病差不多,所以有古训:桂枝下咽,阳盛立毙。

意思是热证吃了桂枝汤,或是桂枝之类的热药,病患分分钟死给你看。

中药绝对能吃死人,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温和。尤其是伤寒论。

所以,任何人,没有把握,不要给别人开方子。

自己吃死了没事。


许多中医生出于保险吧,也有辩证水平真不好的。热证当然开寒凉药,什么板蓝根黄芩栀子蒲公英紫花地丁双黄连清开灵,患者用了肯定很舒服。

可是寒症也有发烧啊,例如少阴病,还开这些凉药,那就不好玩了。

不过有个好处,热证吃热药,患者死得飞快,寒症吃寒药,患者一时半会死不了。

这是由于人的生理决定的。高烧持续不了几天,低体温常年累月,顶多焉巴巴的,大不了抑郁症呗。


举例青春痘,随便什么痘痘吧,许多老医生拘于固有的,年轻时代的经验,往往一本正经的,开出很寒凉的方子,可怕的是,他们也不是故意,心理上也真的为患者好。

这种老医生还很常见,人品也很不错。

就像诺基亚吧,手机是不错,关键市场变了啊亲。

欣喜的是,也有许多医生及时的转变了思路,开始意识到伤寒论的价值,网络上还有实体书籍的畅销,都在说明伤寒论的崛起,许多人也在不遗余力的尽力推广,尽一份绵薄之力。


但其中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私立医院如雨后春笋,看不孕不育,到大铁棍子医院找仝主任......

无痛人流,明天就走......

肾白银,还你男人阳刚......


商人逐利,这是本性,他们才是商机的敏锐嗅觉者。俗话说,暖饱思淫欲,对吧。

我在私人医院呆过一段时间,伤寒论根本推广不动,就像前面写的,一个医生说,就这方子,才几味药,咋赚钱?

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不要批评谁,私立医院的第一目的是利润,伤寒论不赚钱,那就没,有,价,值。

公立医院也有这种情况,有啥说啥,大家都要吃饭,没办法,政府和国家靠情怀,那也不行。

另外中国的国情在此,患者们一般默认医生把利润加到药里面,往往忽视医生本身技术,中医生尤甚。

药店哪里都有,伤寒论的中药随便一个县城都可以买得全,但是吃了有效没效,还看医生的水平,当然附子之类的药物确实有问题,差别很大。

伤寒论里面的药物很简练,四逆汤,三味药。桂枝汤,五味。强心利水的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四味,真武汤,五味。

柴胡剂,还有寒热错杂的方子,像乌梅丸,药稍微多一点,做起来还麻烦的要死。

也有医生和患者劝我,你不要这么死板,你多加几味药进去不就好了......

加个毛线啊我加!?

许多方子,仅仅是变了比例,方向就完全改变了,例如桂枝汤,还有小建中汤,一个能发汗,往体表走的,一个走里面,补肠胃,仅仅是改变了一下白芍的比例。效果就差这么大,我有啥办法?

谁知道老祖宗怎么搞出这么牛X的玩意出来的?

我要是开出一个方子,三十味药,能超越医圣张仲景,我就多开药。

这不是特么异想天开?!

给我三辈子我也达不到这种境界啊!


所以呢,在知乎上,我看到有两三个伤寒论水平不错的朋友,都改行了。


另外,伤寒论有一点很奇怪,就是很多人看不懂。这也是我写六经病框架的原因,我有个同学,脑子也颇聪明,就是身体不好,面黄肌瘦,一节课下课,就得趴桌子上休息十分钟。年年奖学金拿起的主,看伤寒论比我早的多,翻到太阳篇就卡住了,前前后后翻了十几遍,最后不得已还是放弃。

最后还是遇见我,给开的方,才救他一命,是不是老朋友?

其实我自己学伤寒论,基本搞明白,也花了两三年左右,期间思考到几乎崩溃,也是很辛苦。但本人得病多,所以学的快,身体不好的同学,学伤寒论会更有优势。


综上所述,现在的矛盾就是,人民群众需求会伤寒论的好中医,现实由于各方面原因,导致会伤寒论的医生很少,或者无法生存。

所以好中医少,这是正常的,因为,各行各业做好的,都不多。这也是自然规律。

此乃道也。

所以,还是自己学吧。最爱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啊。

公众,伤寒论之美。觉得好,可以赞赏下,多谢啦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佳佳 关注

文章收藏:5069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