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原文及译文

爱你永不悔 关注

收藏于 : 2019-01-15 18:35   被转藏 : 20   


 

《大学》原文及译文

《大学》原文及译文(上)

    前言:中华文化四要素:道统、天命、圣人、教化。行道从修道来,修道从教化来,教化从圣人来,圣人从天来,天从道来,道从诚来。

    天地是道所造化,古今是道所运行,人物是道所生成;主宰这一切的是上帝,继承这一切的是圣贤,阐明生天生地生人物的道理而教化后世的,是经典的功劳。尽性事天的学问,没有比四书五经更完备的,正性立命的修养,没有比《易经》更详细的。儒教敬天配天的功德,可以说尽善尽美了。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朝闻道,夕死可也。”子贡说:“性与天道不可得闻。”

    道统的源流,从伏羲开始,传至孔子,春秋战国,世道大乱,人心不古,相交征利,战乱不休。孔子奔走列国,明传教,暗传道,鲜有人知。儒家的“止至善、用极”,与道家的“得道”,佛家的“证果”同出一理,可惜世人不明儒教[真义],互相倡导的是[安章锻句]的文学,而搁置[生命实用]的学问于不顾,使得后世没承受[安身立命]的大利,这是先圣所料想不到的事。

    儒门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讲的是为学之道,为人之道,为政之道,都是圣人之道。《论语》以学道为开始,以知命为结果;《孟子》以义利之辨为开始,以知天事天为结果;《大学》以格致为开始,以治平为结果;《中庸》以率性修道为开始,以中和位育为结果。

    不读四书,会有四输:出口无章,处世无方,仪容不庄,生命无光。

    《大学》是儒教教人的薪传,以内圣外王一贯的绝学,而立人道极则。其[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开展,由内至外,由己及人,就是恕道的极致发展。而[六步道功:止、定、静、安、虑、得]的心性修养,更由粗而精,最后臻于至善的极境。与佛、道、耶、回之教不相上下,更是当今的[救世良教],所以当今儒教应运,世界通行。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好好学习。

    下面我将自己从圣贤仙佛那里学习来的点点滴滴,书写在此,愿与有识之士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为挽世道为清凉,化人心为良善,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大学》一书,分七大纲领

一、全书总纲领(明德止善,是道功,教功,事功。立性体大道,成礼运大用。)

    (一)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亲(新补处,仙佛所补。原来的文章里面没有),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是学圣学贤,是大人的生命学问,指所学是为了立身行道。在于使人恢复灵明的本性,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近能与最亲近的九族和睦相处,远能使天下百姓皆恢复光明的自性,作自我的新民。达到最圆满究竟的境地。

1、述明明德(德明荷担天命,完成家国天下的治道,首在格致。)  

    (二)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其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的圣君贤相要使天下百姓皆能恢复灵明的本性,先要治理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必先管理好他的家庭和家族,在伦理上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妯娌相亲,充满天伦之乐。要想治理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必先修好自身的品格,言行相顾,舍己从人,虚心容物,二六时中,如对鬼神;要想修养好自身的品格,必先端正自己的心思念头;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念头,必先诚实自己的意念;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发先致其良知,良知即自性,不为形役,以良知应物,使内外皆明、皆知,即《中庸》的“自明诚”;欲致其良知,必须先格心物。将气禀所拘,物欲所蔽,一切传染习性都除去,恢复固有本然的善性。明白一切万事万物之理,不害物也不为物所害,而能善尽物用。

    (三)原文:物格而后致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将后天的一切气禀所拘,物欲所蔽,传染习性都除去,恢复固有本然的良知。如是推广行远,尽量发挥良知的能力,善尽天职而化民,意念虽然还想为恶,已经得不到支持的友伴了,所以叫做诚;意念既然有了歇止之处,心就会跟着意念端正,心念居正,本性就会光明磊落,得以修养,自身既修,现于言行,大德感召,家人没有不俯首不受感化的,家虽千口,心只一念,叫做家齐;国是一家一家的集合,一家齐而众家慕,推广行远,家家都迎向春风,礼乐施行了;再用政令刑法辅助,国家就大治了;国治诸候响应,朝野仰望,天下怎会不太平呢? 

    (四)原文: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译文:《康诰.周书》篇里,周公对弟康叔训诫:你一定要访求商朝遗民中的贤人君子和年高德劭的长者们,请教商朝先人所以兴盛和灭亡的道理,而且务必要爱护人民。《太甲.商书》上说:人常常返照、护持上天所赋于人的本性。《帝典.尧典.舜典》说:能尽性至诚,光明原本崇高的德性。都是在说,人要使自己的本性常明。

2、述亲亲新民(圣人知新,亲亲仁民爱物,敬畏天命是根本。)

    (五)原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亲亲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一切有形和无形的物质,都有根本和枝末。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终结和开始。明白了这些根本枝末开始终结的道理,也就接近了解世界万事万物生灭消亡的真相。上自教养万民的领袖,下至平民百姓,都是怀恩报本,涵养性天的纯厚。如果根本扰乱,天子元首,替天行道,教养万民,不先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次第做起,内圣功足,以不言化诸国,以立身教万民,而能治理好家国天下的,是没有的事。应该看重的却看轻了,应该看轻的却又看重了,想把事情做好,也是没有的事。

    (六)原文: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畏天爱民。

    译文:商汤刻在铜盘上的铭文说:如果每日能够主敬存诚,洗心涤虑,借假修真,恢复本性之自然,就应该保持天天自新,新了又新。《康诰.周书》上说:使人民恢复自性的光明。《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篇》上说:周朝虽然是一个古老的邦国,但是文王能日新其德而及于百姓,故其天命常新。所以,在上的人能够敬畏天命,慈爱黎民百姓。

3、述止至善(明定、静、安、虑、得五德,行仁、敬、孝、慈、信五事,贵知止。)

    (七)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译文:知道将心止于何处,然后心才有所定见,外定其身,内定其心,心才不会飘浮不定,手足无措。这样身心皆定,内心就不会纷乱,不起妄想。身心长定久静,就能安泰和顺。身心安泰和顺,安于真静,光明生,智慧足,静中真机现。既安能虑,所安愈坚,所进愈真;若不能虑,则所安不能久安,恐会退转。常止至善之境,至真至诚,不退不出,久于其所,就会有所收获,即圆满内圣外王的道功,教功,事功。所以君子皆以止至善(即道家之“成真”、佛家之“证果”)为归。

   (八)原文: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袅,止于丘隅。]子曰:[乌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译文:《诗经.商颂.玄鸟篇》上说:首都及其周围的地方,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小雅.缗蛮篇》又说:‘缗蛮’叫着的黄鸟,落在山里树木最茂盛、最安全的地方。孔子说:‘缗蛮’叫着的黄鸟,都知道止于何处,何况是人呢,还不如鸟吗?

    (九)原文:诗云:[穆穆文王,乌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于国人交,止于信。

    译文:《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篇》上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将他的德行推广行远,亲化民众。故岐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国风湛然像蔚蓝的苍天,民风光明像秋水般没有杂染。做为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为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为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为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守信。

4、总结纲领(德是圣德,善是至善。圣人治世,贤贤亲亲,安和利乐。完成道统慧命的传承。)

    (十)原文: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译文:《诗经.卫风.淇澳篇》上说:看那卫国淇水的转弯处,绿竹长得美好又茂盛,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道理学问的功夫,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养身心的功夫,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模样庄重,胸襟开阔,气度不凡,风度翩翩,这样一位仪表堂堂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

    (十一)原文: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译文:这里所说的如“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先修至德以凝至道的学问;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练,省察克治的功夫。说他庄重而开阔,是说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风度翩翩,仪表堂堂,是说他非常威严、显赫、胸中一片光明磊落,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非常难忘啊!他的道德与事功达到非常美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十二)原文:诗云:[呜呼!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以此没世不忘也。

    译文:《诗经.周颂.清庙之什烈文篱》上说:啊啊!前代的周文王、周武王,真使人难忘啊!上根利器的人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九族;对下根利器的平民百姓,则要先安顿身家生活,让他们获得既得的利益,然后给予礼乐教化,他们才会很乐意地接受。所以,前代的君王虽然已经去逝,但是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大学》原文及译文(中)

 5、述格物致知(分别叙述明明德八条目。格物先格情之不正面而归于正,良知即现。)

    (十三)原文:所谓致知在格物者:人知其所亲爱而僻焉,之其所贱恶而僻焉,之其所畏敬而僻焉,之其所哀矜而僻焉,之其所傲惰而僻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其苗之硕。]

    译文:所谓致知,就是使良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明物性,正物性,尽物性。不为物所蔽,亦不为物所役。人对于自己亲爱的人,容易陷入溺爱而不自觉,要在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爱的偏差,达到[亲爱而不溺],太爱自己也会有偏差。人对于自己贱恶的人,容易掉入轻贱厌恶遗弃而不自觉,要在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恶的偏差,达到(贱恶而不弃)。人对于自己畏敬的人,容易掉入畏敬疏远而不自觉,要在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敬的偏差,达到(畏敬而不疏)。人对于自己哀矜的人,容易因可怜同情他,于是生暗喜心而不自觉,要在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哀矜的偏差,达到(哀矜而不喜)。人对于自己傲惰的人,容易掉入傲视怠慢而不自觉,在要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傲惰的偏差,达到(傲惰而不慢)。在感情上喜欢一个人,同时在理性上能清楚他的盲点和缺点,,不因喜好情绪造成褒扬姑息的偏差。在感情厌恶一个人,同时在理性上能清楚他的优点和长处,不因嫌恶情绪造成废人废言的偏差。性情涵养要从感性而理性而空性,修成性情中人。父母看不见孩子的缺点,,因为溺爱太过;农夫看不见稻苗肥大,因为贪心不足。

    (十四)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物不得尽其情也。此谓物格,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孔子说:听断讼案,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没有一个人不能悟到本来的真实,也就是让人人尽性尽情,得见本真而没有争讼。这就是心物已证已明,明物则物不害性;明物就是明道,明道就是明命,明命就是明性。这就是知道万物同出一个根源。这就是真格物,慧聪而德明,气真而道立;意念诚,葆真以无妄,全性而明天。

6、述诚意(诚是慎独戒欺,意念真实无妄为诚意。)

    (十五)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嗅,如好好色;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所谓诚实自己所发的意念,就是不要挟物欲来欺骗自己的良心正气。厌恶不好的气味,喜爱美好的事物。所以君子必须谨慎自己隐微的心念,不愧屋漏,无惭衾影。

    (十六)原文: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之,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惧其独也。

    译文:品德低下的人在寻常起居之间,天理不能战胜私欲,心心念念,都是声色货利,没一件好事。看见那些品性端正的君子,就会自惭形秽,愧怍不安,从而隐藏他们错失不善的一面,露出伪善的一面;在明人眼看来,从外到里,就像看透心肺肝脏那么清楚。这有什么好处呢?这就叫内行有愧而正气不足。所以君子必须谨慎自己隐微的心念。

    (十七)原文: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曾子说:众多的眼睛都在看着,众多的手都在指着,难道还不够畏惧吗?富贵的人将房屋内外装潢舒适以安身;有德君子常德不离以道为家而光泽生命(自性圆明叫富,屋好比身体,性光圆明,流溢内外,哪有不润泽身体的?)。内心坦荡自在,身体自然安和舒泰。内在生命真诚,外在行为态度也就真诚;这就叫以生命对生命,以真诚对真诚。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7、述正心修身(修养之首,在端正身心四不正)

    (十八)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心有所愤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听,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所谓修身,就在于要使自己的心念端正,心能正,则身正(思无邪),故正心为修身之本。一个人掉入忿怒不平,火气就上来,是心倒了身也跟着倒了,这时情绪欲望反过来主宰天性,主人变成奴隶了。一个人因为恐惧而丧失信心,就妄想妄见,必招魔灾。一个人好乐心生,贪生贪得,不死不休,心也不得端正。一个人忧患生痴迷,执着不放,就会没完没了,心也不得端正。一个人亡失了心,身体就失去了主人,虽有耳目口舌,都起了不作用。那他看到的,都是非心之正(邪见),非不见也;听到的也非心之正(邪闻),非不听也;食到的也非心之正(邪僻之味),非不食也。所以修身养性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心念。

8、修身其家(修身以诚而人服,反身无过而人从。)

    (十九)原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所谓其家之道的根本在于修养自身。尧舜之道,不悖于仁,统领天下,而天下之人从之;桀纣之君反其所行,暴虐于民,而天下亦从之,皆自身作则之效也。身仁而人从仁,身暴而人从暴。自己所发出的政令和自己所行、所好相反,老百姓不能服从。也就是给出无效的指令,白费力气。所以,自己本身能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去做,自己本身没有此缺点,然后才能去责备别人的缺点。潜伏于自身内心的存心,如果不能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要想以此去开导别人,使人明理,是不可能的。这就叫自身不修,就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9、齐家治国(诚身而后其家,忠恕之道备。人效法其家而可以为国表率。)

    (二十)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人也。

    译文:所以治国必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不能教化家人,竟能教化国人,是从来没有的事。君子把一身看作是国,治身中的国,存天理遏人欲,用天性摄政权,主宰心身共同做事,于是安身立命。而后推于家庭,就是齐家。君子齐家的效果,可以为国人效法,就能治国了。能对父母尽孝,没有不尽忠国君的;能对兄长尽悌道服事,没有不恭敬长上的;能本着慈幼之道来爱人,没有不得众人心的。《康诰》上说:人人具有赤子一样的本性,君王爱护百姓,如同父母照顾婴儿一样,真诚无私地保民爱民,离仁民新民,安和利乐的目标就不远了。君王不顾天性,只靠制度文物来管教,是本末颠倒,就好比是先学养育孩子而后再嫁人。

    (二十一)原文: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利,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译文:做国君的一家人能行仁义之道,以身作则上行下效,这个国家的仁义风气,就可普遍地兴盛起来;领导者一家人能行礼让之道,以身作则上行下效,这个国家的礼让风气,就可普通地推行开来。领导者贪求声色货利,全国就会陷入寡廉鲜耻的混乱。其相应就是如此,这就叫一句话能够坏事,一个人能够定国。

    (二十二)原文: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诗经.周南.桃夭篇》说:桃花娇嫩,桃叶美盛,一个贤淑贞静的女子嫁到婆家,必能使家人和顺。既然已经能齐家了,自然可以教化国人。《诗经.小雅.蓼萧篇》说:兄弟之间和睦相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齐家之至,足以教化一国之人。《诗经.曹风.鳲鸠篇》说:自己的行为不出差错,德性可以端正四方的国家。只有当一个人无论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都值得人效法时,然后老百姓才会去效法他。这就是要管理好国家必先管理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大学》原文及译文(下)

 

10、治平天下之一:明道立德以安民,忠信实善亲仁可得民。(此段言治国之本,在明道以立德,推己德以安人;拿得失作衡量,得国失国在君不在民。)

    (二十三)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悖。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译文:之所以平定下天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能够先修其身,以立杆见影。吾孝吾老,顺其心,养其身,尽力做好子道,上行下效,则一国民众,都能以老老之道而孝其亲;在上位的人能够吾敬吾长,谦恭忍让,尽力做好悌道,则一国民众,都能以长长之道而敬其兄;在上位的人怀抱悲天悯人的宏慈,照顾鳏夫寡妇孤儿独老,人民也会慈悲喜舍,不违背慈爱的人道。所以君子有度量事理,推己及彼,推己之心以度人的忠恕之道。

    (二十四)原文: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恶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于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于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译文:上对下容易犯傲慢无礼:我们不愿意上位的人用不合理、不守礼的事加在我们身上,我们要存警惕的心为下属设想,绝对不敢用无礼的行为加在部属身上;下对上容易犯不忠不诚:我们不愿意下位的人对我们不忠,我们要存警惕的心为上司着想,绝对不敢用不忠的行为加在上司身上;前对后容易犯固执自是:看到前面的人做事固执不变通,刚愎又自以为是,我们要存警惕的心为后面的人设想,绝对不敢用固执自是的行为加在后面的人身上;后对前容易犯敷衍塞责:看到后面的人做事马虎随便,拖拖拉拉不负责任,我们要存警惕的心为前面的人设想,绝对不敢用敷衍塞责的行为加在前面的人身上;右对左容易犯抢功推过:看到右面的人做事抢别人的功劳,掩饰自己的过错,我们要存警惕的心为左面的人设想,绝对不敢用推过抢功的行为加在左面的人身上;左对右容易犯以牙还牙:看到左面的人遇到冲突的事,只会报复攻击而少宽容体谅,我们要存警惕的心为右面的人设想,绝对不敢用以牙还牙的行为加在右面的人身上。这就是尽其在己,而后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足以平定天下。

    (二十五)原文: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僻,则为天下戮矣!

    译文:《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篇》说:高峻耸立的终南山,山石堆积得又高又大,再远都看得到。太师伊吉甫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要谨慎言行啊!人民都仰头看着你的行为。当家当国政的人,不可不小心谨慎啊!如果政令偏斜了或政策做错了,会遭受到天下人的羞辱,甚至杀戮。

    (二十六)原文: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诗经.大雅.文王篇》说:商朝的前王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德业能够与上帝的心相合;到了商纣王失德失民心,也就失去天心了。周朝应拿商朝的得失作为借鉴,因为伟大的天命如果没有德业作基础,是不容易维系保持的。有道能得民心就可以保国,无道而失民心就失国。所以君子的大道:尚忠信戒骄泰。在民之上,以忠信为主,忠则(己无不尽),信则(人无不从);民从而焉,天亦眷之,故得民者得国天下;否则在民之上,骄则民受其虐,泰则民怨其暴;而众心离,民离而天亦弃之,此其谓失国失天下。

    (二十七)原文:《康诰》曰:[惟命不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译文:《诗经.康诰篇》说:天命不与常,随着民心的向背而转移,(道先德),德立则得之,德失则失之。(道在善),善则得众而得国,不善,则失众而失国。楚书上记载着楚大夫王孙圉的话:楚国不把金玉当作宝贝,而以善德、善人当作宝贝。晋国子犯曾经说过:一个出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当作宝贝,只有把仁德、孝亲当作宝贝。

10、治平天下之二:同民好恶,进贤人退小人。(此段言好恶之道。为国者,好恶必公,以民为心;为民进贤退不肖,才能保国利国。)

    (二十八)原文: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己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不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译文:《秦誓》上说:若有一个这样的臣子,为人诚实忠贞,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的心地美好善良,心胸宽大,有容纳别人的度量。看到别人的才华能力,就如同自己有才华那样高兴,看到别人有德性智慧,便心生向往、欢喜。就如同他自己做出来一般。这么有包容能力的贤人,国家若能赏识重用,他必能像保育婴儿一样照顾好全民百姓,给国家带来大的利益;看到别人有才华就嫉妒他,厌恶他,排挤他,看到别人德性好,就故意刁难违逆阴挠,使他不能发挥才德;实在没有包容别人的心量,国家若重用这种人,他必不但不能像保育婴儿一样照顾好全民百姓,还会给国家带来灾难,危险得很!

    (二十九)原文:唯仁人放流之,摒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译文:有道的仁人君子会将那妒贤忌能的人,流放到远方夷狄之地,不让他留在国内危害人民。只有有仁德的人,处处为人民设想,能大力重用贤德的善人,厌恶并摒除危害整体的坏人。

    (三十)原文: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译文:知贤识贤而不能用贤,或是虽举用却不能优先重用,这种领导只是想得到好贤的虚名,而没有用贤的诚意,也就是好虚名;发现不善的人而不能立即贬退、辞掉他,或是贬退而不能驱逐到远方,让他有机会死灰复燃,终究是一件大过失。领导者的爱好是人民所厌恶的,他所讨厌的是人民所爱好的,个人的好恶违背人性,那么灾害必定会降临到他身上。《诗经.小雅.南山有台篇》说:能以民心为心,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君子,才不愧为人民的父母;人民也会像爱父母一样的爱戴他。他所爱好的是人民喜爱的,他所讨厌的也是人民讨厌的,这样的领导者就是百姓的父母。

10、治平天下之三:为民理财、重民生、尚节用、戒聚敛。(此段言人民生计,国家财政之道。在上者,不可与民争利,要以德为本。用贤理财,德立则人归,聚敛小人不可用。)

    (三十一)原文: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末内本,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译文:所以,领导者首先注重修养自己的品行,领导者德性足,得民心就能聚民,有人民就有土地,有土地就能开发物产,有了财物国用就充足,可以造福百姓。土地与财物是上天的公物,有德性才能拥有;所以说,道德是根本,财货是由根本生出的枝末。治国不重视道德礼乐仁义,反而把土地财物经济摆第一,必然造成人民互争土地与财物,赔上善良的社会成本,必然演变成官争民利,该给出的德泽被野心欲望夺走,民怨天怒,赔光了国家成本,使民风变成现实凉薄。所以,上位者将财物聚集在己身,人民就会穷困而流离四散;上位者能藏富于民,百姓就生活安定而聚集来归。所以,教化与政令不依循人性天道,不能把人心民情治理得公平公正,那么不平的人情,邪恶的人心,所激荡的狂乱效应,会摇憾甚至颠覆领导阶层;财物是用苛征暴敛、巧取强夺的手段取得,也必将以同样的方式失去。

    (三十二)原文: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生财也有生财之道:国无游民,生产的人就多了。朝庭没有吃空响的,吃的人就少了。生产的人多,坐食的人少,人人工作勤快积极,取用消费量入为出多节省。生聚为疾是开源,食寡用舒是节流,做到没有废人废物,国家财用就永不匮乏,虽凶年也不怕灾害,然后可以施行礼义教化。

    (三十三)原文: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非其财者也。

    译文:仁善的领导者重身德,散财与民,以义为利;不仁的领导放弃身德,财聚于己,身亡国灭。从来没有听说上位的人爱好仁德,而不位的人民不爱好礼义的;从来没有听说上位的人爱好礼义,而教化与事功不能圆满的;更没有听说存在府库与百姓的财富,竟不会属于国君所有的道理。

    (三十四)原文:孟献子曰:[蓄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蓄牛羊,百乘之家,不蓄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译文:鲁国大夫仲孙蔑说:大夫的官职,能拥有四匹马拉的车,就不必跟百姓争夺饲养鸡猪的小利益;卿大夫以上的官位,不必再蓄养牛羊来与民争利;有封地,拥有百辆兵车的公卿大夫,就不应该放任家臣搜刮民财;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伤害全民的利益,宁愿养会偷拿己财的家臣;治国之道只追求财物的利益,大利必有大害,大利所在大害随之,道德仁义才是真正的利益。

    (三十五)原文: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译文:掌管国家大事,重心摆在经济而忽略道德礼乐仁义,经济挂帅一定由小人开始倡导,小人善于聚敛钱财,提升经济竞争力。小人用经济当国,当国家富有而少礼乐道德的时候,天灾人祸就一起到来,这时有再多的经济专家,再多的亿万富翁,也不能挽救国家的危亡。这就是治理国家,只看见财经物利是小人短视,道德仁义才是长治久安的最大利益。

 


 随喜恭请

  本文转载 草木百合新浪博客

       图框引用网络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爱你永不悔 关注

文章收藏:6611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