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是作家的文学财富

topphoenix

收藏于 : 2019-01-15 11:46   被转藏 : 1   


杜浩

近期,作家阎连科来到杭州某学校作主题为“文学照亮人生”的讲座,阎连科用自身经历告诉同学们,每个人经历的任何事都是一个发动机,可以作为取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那么,阎连科所称写作“发动机”的经历是什么?是什么刺激了阎连科从事写作的事业?阎连科说,是一碗肉让他树立了人生的目标。
“饥饿”,是阎连科他那一代人在青少年时期最强烈的感受。一碗偷吃的肉的美味让阎连科树立起人生目标,将来有一天要过上好日子:想吃肉就能吃上肉,想吃油条就吃油条,这引导着阎连科读书、劳动和写作,走到今天……
的确,我们阅读阎连科的不少作品,其中都有不少描写饥饿的内容。饥饿对阎连科的文学创作影响非常大,他的很多作品都涉及饥饿,他用各种方式去表现饥饿、表现革命,表现在饥饿面前人性的美好,阎连科的《我与父辈》就表现了在饥饿状态中这种亲情的美好。为什么要写“饥饿”?阎连科就是“希望能告诉读者另外一种真实的存在,历史是那个样子就是那个样子,不是我们今天说的这个样子,不是我们知道的这个样子。文学是虚构的,但是文学的真实是必然存在的”。
由阎连科对“饥饿”的文学感悟和表达,笔者很自然想到莫言,莫言很多作品里,“饥饿”,也是他要着重表达的一个文学内容和文学母题。
莫言来自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在他的很多回忆当中,都提到了童年时代物质匮乏的经历,尤其是对饥饿的描写。莫言曾说过他童年时期经历过的一次极为饥饿的情景,童年匮乏、饥饿的生活,给莫言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以后他把这一情节写进了长篇小说《蛙》。
在《丰乳肥臀》中,莫言描写母亲上官鲁氏奇特的偷粮方式。她给生产队拉磨,趁干部不注意时,在下工前将粮食囫囵吞到胃里,这样就能躲过下工时的搜身检查。回到家后,她跪在一个盛满清水的瓦盆前,用筷子探到自己喉咙里催吐,把胃里还没有消化的粮食吐出来,然后洗净、捣碎,喂养自己的婆婆和孩子,以至于后来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一跪在瓦盆前就想吐。这样的情节听着离奇,但却是莫言母亲和村里好几个女人的亲身经历。
莫言曾经说过,文学其实是一种记忆。有时候在写作时打开记忆的闸门,对饥饿的恐惧和仇恨就会一泻千里。至今,莫言仍然对食物保留着一种天然的敬畏。莫言的妻子杜芹兰介绍,几十年来,莫言无论名气多大,他对吃一直没有要求,因为小时候吃不到面,现在尤其喜欢吃面食,馒头、面条、包子,永不厌烦,至于饺子,无疑算得上是最高的礼遇了。
另外,我们在三十年代鲁迅的作品里、沈从文的作品里、萧红的作品里,也能看到零星的饥饿描写。鲁迅的笔下就写到了祥林嫂的饥饿,孔乙己的饥饿,闰土的饥饿。
这都可说是这些作家创作的“饥饿的文学”,在“饥饿”触及人的精神层面、灵魂层面、人性层面,也可把它称之为“饥饿的哲学”,这构成了一个作家的原始想象和原始经验,并且成为作家进行文学表达的丰厚的生活财富。
这些作家关于“饥饿”的记忆是普遍的,而且,这些关于“饥饿”的知识,不仅成为他们的人生经历,也成为他们对于世界的综合解释和认知,由此具有了普遍和典型的意义。这种普遍和典型的价值,不仅具有文学的意义,也具有哲学的意义。这就是,对生命中曾经的饥饿回忆或饥饿感,可以成为人生追求和奋斗的动力。饥饿中的“一碗肉”让阎连科树立了人生的目标,莫言因为“饥饿”而励志成为作家,饥饿感、饥饿记忆是这种精神渴求的不竭的源泉。
这不禁又让笔者想到4月6日 《南方周末》 刊登的一篇名为 《作家养成法的变迁》的文化报道。现在,作家的养成似乎已经越来越依靠“二手”的“培训”、“网络写作”甚至是“靠计算机完成”这种方式,而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却越来越匮乏。我们的作家是否已经没有了像阎连科、莫言这样的在文学写作上的“饥饿感”、“饥饿记忆”?


来源:文学报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topphoenix 关注

文章收藏:4586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