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是一门手艺——一个讲座的讲义。

海阔天空 关注

收藏于 : 2019-01-14 21:30   被转藏 : 1   

 

 

武  

 

各位同道中人,今天实在不能算一个讲座。授课就更不敢当。年纪轻轻坐在这里高台教化实在是不自知的一件事。所以今天只能算是和各位聊聊天,充其量算个演讲,如果能让各位有一点点的收获,哪怕是看完我的讲话找到点儿反面教材,我也就知足了。

 

编剧是一门手艺,我始终是这么认为的,既然是手艺,绝不可能在一个小时的课程和一个小时的问答就能教明白的,任谁也没这个本事。

 

旧时候学艺不管是学相声学曲艺学戏还是扎纸活做木匠跑堂厨子养马,都是手艺,学手艺讲究三年一节,也就是说三年加一个节,比如说你是端午节拜师,那么三年后的八月节也就是中秋算是三年一节——这才算出徒,然后给师父干三年,这算是学徒功德圆满。所以既然是手艺,都必定是个熟能生巧的磨砺过程。

 

我的师父是著名编剧史建全先生。他写过一个著名的电视剧叫无悔追踪,还写过一个更著名的电影叫鬼子来了。我零零碎碎跟了师父很久,即便是现在我有些困惑还会同我的师父分享。师父说过一句话让我一辈子受益,怹说,

 

编剧是一个聪明人下笨功夫的职业。

 

咱们就先从这句话说起——

 

聪明,这说的是天赋。谁也不能否认沾艺术边儿的都需要一些天赋。比如莫扎特,小哥们儿3岁听琴,4岁会弹,5岁就能作曲。没活过30却写出了流芳百世的经典。这你能说他有什么系统学习读了音乐学院蒙谁指教了么?绝没有。

 

这就是老天爷赏饭,谁也没办法。

 

怎么莫扎特邻居的二哥家的孩子就没成了音乐家呢?老天爷给我们每个人都安排了一碗饭,有的开车好,比如我开车就很肉,我要是指望这个吃饭能把客人气死。比如有的人就是天生就会修电器。老子和黄帝内经都有过类似的说法,教人要应天而动。不管是出于安邦治国的目的还是养生的目的,他们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放在我们这里就是别跟自己较劲。人贵有自知之明,要善于发现自己的所长。一个有着艺术家的敏感的人看个电视剧都能把自己看哭了。生活里一点点的小事都能把自己感动了。这就是作为编剧起码的天赋。当然他还需要有很强的文字能力和结构敏感。这些都是专业院校招生考试所要测评的内容。

各位都是对编剧行业有巨大热情的,否则也不能大晚上坐在这儿听我胡说,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文字方面的天赋和戏剧方面的敏感,甚至觉得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异于常人。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我们就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我们有做一个剧作家的天赋。

天赋是很重要的先决条件,勤能补拙,但补不了命。

 

但光有天赋成不了一个好的剧作家,甚至说没有办法达到一个普通编剧的要求。得下笨功夫。

 

我每次在构思哪怕一个小戏都有很多手稿草稿纸和几十万字的聊天记录(给助手们说戏的过程就是我思考的过程)。我没否认过我有点儿天赋,可是多年以后我发现天赋真的撑不住三十集和漫长的职业生涯。学习和敢于使劲欺负自己是这个行业的饭门。抱好饭碗后山练刀,有人跟你说有捷径小路你就踹他。

 

什么叫笨功夫呢,说一个例子,有一部著名的评书,叫雍正剑侠图,又叫童林传,是一部短打评书。这部书里有一著名的情节就是童林学艺,师父教童林学艺,一开始只教一些现在叫力量练习的东西,锻炼肌肉,然后让他长年累月的去转大树,就是围着一棵几个人抱不过来的大树转圈,这一手他练了三年,童林纳闷啊,老练这个有什么意思啊?到什么年头算一站呢?他师父就跟他说了,你一开始转大树,是你跟着树跑。树不动,你动。等什么时候你觉得你没动树跟着你跑,这就练成了。

 

后来童林闯荡江湖,靠的就是这手绝活儿,他永远可以比敌人快,迅速转到敌人的身后找到破绽一掌干掉对手。这就是成年累月的笨功夫。

 

所以我的观点是,没有天赋肯定是不行,但光靠天赋也肯定是不行的。

 

编剧第一重要的事儿就是屁股要坐得住椅子,光坐住还不行,要瞬间专注于写作本身,纵使周边很嘈杂心也得静得下来沉得下去。我工作室有个徒弟问我说,我怎么才能快速进步。我跟他说没有办法快速进步,这只能量变到质变,你认认真真的写到300万字,自然你就会对小品的构成、全剧的结构、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张弛等等关于剧本方面的把控能力有一个不小的飞跃。一个编剧只要拿一个习作来,专业人士可以很快看出ta到底写过没写过,写过多久,经验值到哪儿。

 

因为我自己也做导演,所以我经常讽刺地说,一个导演可能突然在现场不会拍了,对这一场毫无感觉。甚至他就根本不会拍。没关系,他可以演过去。因为其他所有事都有专业人士帮着完成,你只要自己不乱阵脚就能过得去。当然这是一句玩笑话,好导演可以对作品文本有一个巨大的提升和解构。我要说的是什么呢——一个编剧,没办法混过去的,白纸黑字就摆在那里,你有多大能量值经验值都显而易见。所以做一个合格的编剧,除了修炼内功甚至用拙劲去学习基本功没有更好的办法。

 

刚才提到了,成为编剧的第一件事是坐下来写。不要觉得写剧本是一个非常神圣的事儿,不敢写,这事儿和写小说写故事没什么区别,不要去顾忌格式,更不要去顾忌规矩。

 

先跑个题——我一直有一个观点,编剧不要去看理论书。这我在我的微博里面说过很多次。为什么呢?——

 

比如我的这篇微博——“真正的理论不是让你按图索骥,而是提纲挈领在美学上做一个总结。但每个人对于这个总结的理解可能千差万别,这样的理论才能推动戏剧的新发展。一句贵曲忌直,道尽了中国戏剧的美学,更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生存理念。但你可以有很多理解去形成自己的审美和方法论。从而指导自己的每一个实践过程。

 

理论书看多了有什么问题会出现呢?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满脑子都是理论,比如说我在微博提到过的这件事——

 

    跟人谈剧本会经常听到很多专业名词,年龄越小的编剧名词越多,都是麦基惹的祸,可怕的是他们在用一个模式套来构思。其实戏剧理论对于创作来说就是灾难,剧本没有激励事件,没有,那都是他把很多剧本总结归纳做成图表给不懂的人看的。而固化思维恰恰是和创作完全相反的方向。原本A-B的事儿生倒过来了。

 

一个创作者在做一个剧本的时候,没有人想,哎呀我现在需要一个激励事件了,不行我得转高潮了,坏了我的刺激不太够。。。这简直不能想象。写作剧本和写作小说一样,需要全情投入,心无旁骛是起码的要求。

 

一个电视剧从梗概到分集再到剧本,不算修改,整体大概要55万字的量(剧本50万字左右)。一个电影从梗概到分场再到剧本,不算修改,整体大概要5万字的量(剧本3万字左右)。在漫长的写作过程中如果你总是去想我这样是不是符合理论要求,是不是规范,这样对不对啊,那剧本没有写完人就废了。进行性精神分裂是肯定的了。

 

理论只是一个提纲挈领的东西,引领或者说总结美学,如果你想提高美学修养可以去读读,但那些所谓速成教材,比如说多少天教会你写剧本什么的,实在没有读的必要。我甚至觉得那种书连信都不要信。如果看本书就会写剧本了,还要戏剧学院干嘛?

 

说到戏剧学院,其实也有一个残酷的事实摆在这里的。学编剧的那个专业叫戏剧文学系,一个本科班25人的配置,毕业有两个人从事专职写作就已经很不错了。我说的是没有单位没有公司只靠写作来收入的那种职业编剧。这就是专业院校的成材率。所以可以想见,看理论书的作用有多大?

 

有很多人关心如何成为一个编剧,想知道成为编剧的途径。我想你们已经看了太多这样的文字,比如说需要有一个师父带着什么的。但我真的不觉得这是一定的。编剧作为一个职业需要有很高的专业性,需要经验的不断积累,需要读书量和看片量和不断学习的过程。但我的观点是,一家之言不必认真,职业编剧是职业编剧,这是对编剧的一个狭义的定义。而从广义上说,但编剧其实是一个动词。它是一门手艺。而不单单指一个职业。

 

表演的三大流派是斯坦尼体系,布莱希特体系和梅兰芳体系。在二战后慢慢发展出了很多新的流派和体系,他们用新的观点来解释了表演这回事。其中,波兰著名导演和戏剧家格洛托夫斯基(他的生平简历请百度)曾经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人人都可以做演员。每个人身上都有表演的天赋,只是有的人开发出来了,有的人没有开发出来。他有一套专门的训练体系来培养演员。这套体系粗略地说是和我们现有的苏联斯坦尼体系殊途同归的。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方法。这里我们只是为了阐明我的观点,关于格洛托夫斯基这事儿就不展开了,有兴趣的可以找一本叫《迈向质朴戏剧》的书粗略地了解一下格洛托夫斯基的观点。

 

我们国家在格洛托夫斯基体系的研究者中,最著名的就是北京人艺的冯远征老师。他刚刚做过一个壮举,就是把一个北京电影学院的摄影班的学生用很短的时间训练和排练,让他们可以演出两部非常难的话剧作品。比如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这出戏,国家话剧院的专业话剧演员排练过这出戏,作为专业等级很高的演员演这个都有很大的难度,可远征老师让一些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甚至不具备做演员素质的人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

 

这就说明了格洛托夫斯基先生说得对。任何人,通过方法都可以做演员。

 

那么我要说的观点自然也就清楚了,任何人,通过方法,都可以做编剧。

 

我觉得在座各位首先要摆好一个心态,不要以一个职业编剧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们可以有一个轻松的工作,这样就可以完全不必为了生计担心,人有钱花和没钱花是两种不同的心态,前面我们提及过莫扎特,一辈子穷困潦倒,只执着于音乐本身。可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他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那都是死了之后的事儿了啊。

 

带着一个轻松的心态去写作,你会发现你整个状态都是自由而轻松的。写作本来就应该是个自由的事情。

 

不以编剧为生计,你就可以更自由的写你要写的东西。什么样的剧本才最有价值?我的观点是,非你不可的剧本。如果这个剧本你也可以写,他也可以写,那么我们写他干什么呢?我们带着自由的心态,就可以只写触动你灵魂的东西,最感动你的东西,最贴近你内心世界最柔软的东西。这样的剧写出来才是独一无二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写的出来这样的剧本。这本身就成功了!

 

我要表达的是,一个人追逐梦想的过程是一段永远美好的经历。等到我们老了我们都可以为之骄傲。这个美好,不应该被钱所破坏。也就是说,我们不要以这个剧本可以卖掉的目的来写作,我们更不应该以可以写剧本来吃饭为目的去追逐我们的梦想。挣钱并不可耻,光明正大,但为了钱去写作,最终也挣不到钱!

 

这个心态,就是初衷。

 

我希望各位明白的是,我没有阻拦你们成为职业编剧,我只是想说,我们不能用职业编剧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包括我也一样!我们应该回到初衷去,想想我们为什么喜欢上写作。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不是为了写作可以扬名立万可以让我们过上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喜欢写作的。那么我们最初没有功利心,为什么要慢慢的变得有功利心然后束缚了自己呢?

 

我近两年一直在寻找回归初衷的路。我在刚刚入行的时候,20岁都还没到,有个剧本写就好开心的。没有剧本的时候我就去演戏,去做副导演。我是真的爱这个行业才做这个行业的。后来我接到的第一份合同是在闹非典前,我被关在一个宾馆里,整个宾馆只有我一个客人和三个值班服务员。我那时候还是个长发飘飘的文艺青年。真的是全情投入,每天睡得很少,吃的也很简单,20集电视剧我写了40多天就写完了。而且至今我回去看这个剧本我都觉得这是一个带着激情的写作。是一个完成水准很高的剧作。

 

而这个感觉,就是我希望回归的状态。只为了写作而写作。后来在这个圈子里越走越远,我发现我有了功利心,写作就变得不纯粹了。所以我在一直在努力回归初衷。所以当各位还没有功利心的时候,一定不要憋着我要成为职业编剧的心态来写作。

 

我们只是因为热爱才坐在这里的。如果我们还没有开始,就带着一个应付工作的心态去做这件事,想必也不会有什么成就。那只会离梦想越来越远。

 

放松心态,回归本心,不要以任何人的成功之旅作为你的模板,你就是你,在这个世界上,你是独一无二的。只有独一无二的你才能写出独一无二的剧本。

 

一个编剧最好的状态应该是生活在生活里。真正的放弃名利心去写作,不使大劲儿不用想证明什么也不要怀疑自己,更不要表演我在写作给任何人看。真正放松神经真正顺其自然,真正生活在生活里,真正有感而发,就会有好作品。这是一个境界,谁做到了谁就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就像体操,训练都刻苦水平都很高,比赛就几十秒,不掉下来才能争冠军。

 

掉下来的都是想太多。

 

现在我们还得回到刚才的话题,继续说“下笨功夫”的问题。我刚才说了,理论书我是不建议看的。可是不读那些速成理论,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来学习呢?

 

读书和看片。

 

但我觉得你看一卡车书和看2000部电影其实对于转化成生产力,也就是说对写剧本有多大的帮助,我觉得可能没有本质必然的联系,或者说读书多和会写作根本就是两回事。

 

这里面有个方法问题。

 

首先咱们说看书的事儿。

 

读书同样也不能带着功利心去读。这里的功利心为了成为编剧而读书。这是万不可以的,编剧是一个杂家,他需要懂很多的东西,所以我建议各位读杂书。在最初,你可以最宽泛的去读书,比如哲学,比如宗教,比如人物传记,比如文化观点,比如文史资料等等。你首先应该把你自己变成一个杂家,杂家不是专家,杂家可以允许半瓶子醋,半瓶子醋并不丢人,如果你有一百个瓶子每个瓶子都有半瓶子醋,那你就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了。

这就是文人的基本素质,你看旧时的秀才,你跟他聊什么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一个菜的典故,一句话的起源,你就聊吧,聊一天他都不累。

 

《三国演义》里面张温问天一段,几个文人坐路边茶摊儿神聊,各为其主拔份,张连出几问都没能难倒秦宓,最后他问:“天有姓 乎”秦宓曰“岂能无姓。”“何姓”秦宓曰:“姓刘”张温追问: “何以知之”秦宓答道:“天子姓刘,以故知之”。

 

这就吃的是学问。当然,这个例子有点儿文人的迂腐。

 

编剧吃的就是学问!

 

我们不能允许自己平庸,靠技术来维持的编剧终于走不了太远。靠小聪明来写作的编剧最多五部作品就难以为继了。只有把自己的底子打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编剧毕竟算是文人的一种,和作家是同等层级的概念。所谓说文史哲不分家,戏剧学院的文学系有八成的课程也是和中文系一样的。在学校里面就是逼着你各种读书,读各种书。中戏的文学系是要交读书笔记作为作业的,不读,你是写不出来读书笔记的。

 

有人会质疑这个观点,我原来带过一个小朋友就说过这样的话,她说师父我只写现代剧甚至只写时尚剧,我为什么要读小逻辑为什么读历史?史记陈涉列传跟我有毛关系?

 

这个话看似是有道理的。——这就涉及一个读书转化成生产力的问题。

 

读书不是让你去偷情节,这是一个编剧最浅层次的读书。读书要读厚了,去看一本书最本质的东西,现代企业管理学以刚才提过的《三国演义》总结了一套管理学经验。他们从曹操用人,袁绍用人和刘备用人来讲领导力,从谋士择主而事(侍)来讲团队和领袖的关系。从魏蜀吴的三国建设来讲企业管理。这就是把书读透了。

 

我们可以从历史书里看到人的困惑,看到人的生存方式,看到人的一生之起起伏伏。那么我们回来设计我们的人物的时候,就会潜移默化的有所帮助。

 

比如说我们想要讲一个爷们儿的故事,说他在漫长的人生经历中永不屈服。这就是很单薄的人物设计。如果我们读过朱元璋,我们就可以知道他是怎么在艰难困窘中撑下来的,如果我们读过司马迁,我们就可以知道他是怎么不屈服的。如果我们读过斯巴达,读过古希腊传说,读过圣经,读过伊斯兰教义,读过抗美援朝的史料,读过法国大革命,读过抗日战争文献,读过各个历史时期我们的国家一路走来的经历,读过文革轶闻,读过上海滩大佬的传记。。。那么我就可以知道很多很多不屈服于命运的人,我们脑子里有这么多人,再去设计一个人的命运,岂不是驾轻就熟?!

 

可如果我们脑子里谁都没有,那我们设计的硬汉是什么呢?那只能是概念化的硬汉,或者说是你从电影电视剧里看到过的硬汉。这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或者说我们可能很多人都从影视公司那里听到过这样的回馈——

 

你这故事不新鲜啊。

 

这样的退稿就是折了手艺。编剧就是编故事的,你的故事不新鲜,我们都看过。我为什么要花钱买你的剧本呢?!

 

再说一个例子,你要写一个青楼女子,你知道什么是青楼女子?琴棋书画是他们的童子功,能陪着文人雅士聊天,交一锭大银未必能拉着人家的小手儿。人家有的是跟你聊的都博学着呢。光聊也没劲啊,她还会玩儿。会玩儿牌九,会打麻将,能猜牌能对点儿,想赢你就赢你,想输你就输你。有个青楼女子有一手雕虫小技,被众多人竞相花重金约她,就为看这一手,什么雕虫小技呢?嗑瓜子儿。她轻启朱唇把瓜子儿放嘴里,舌头只那么一涮,卷成个桶儿,然后招呼对面的公子张嘴,噗的一声,瓜子儿仁儿就可以准确的喷进客人的嘴里去,然后瓜子皮儿顺着嘴唇掉出来正掉在眼前儿的盘子里。

 

试问,如果我们把这些元素融会贯通,一个活生生的人不就出现在我们的剧本上了么?而这一切都是青楼有关的文献真实记载的。而概念化的风尘女子就是拿着个破手绢儿晃来晃去的说,爷,来玩儿啊!其实那都是低等的窑子。不上档次的。这就是从影视剧里看来的青楼,而不是真实的青楼。

 

写染坊,比如张艺谋的菊豆,你得知道染坊什么样,写当铺,你得知道当铺的规矩,写梨园行你得知道怎么个来去,写医疗,你总得读两本医书。

 

而读哲学会让你的整个作品带有对人生的思考。电视剧也好电影也罢,始终是文学的东西,文艺这个词很准确,先文再艺。不要去理会现在的乱象,更不要被非文学的东西占据了市场而左右你的选择,要坚信影视作品是文学属性的东西。90年代我们国家有大量的优秀电影和划时代的电视剧,那就是因为当时有一批认真求是的人,更重要的是,那个时代,是文学复兴的时代。所以,你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于社会变革的思考,对于人生的感悟,都是你在作品之中不经意流露出来的东西。

 

读杂书之后就是读精书,随着你的写作时间不断增加,你自然会慢慢找到你最擅长的题材和类型,甚至说你可能会接到一些特定的项目,那么你就需要在写作之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我写过两个跨年代的故事,一个是从1948年写到90年代末,一个是从90年写到现在。我就需要准备大量的资料。时间必须准确,比如说麦当劳第一家北京店开在哪一年哪一天。这里面还有个笑话,我写过一场戏,说有个1993年有个老太太(男一号他妈),有一天回到家在胡同口看见了一个布告,回家就抱着她的饼干桶哭了。公司的文学编辑是个90后,她就说武老师这场戏我理解不了。我就告诉她,你去问问你爸爸。那场戏写的就是粮票取消的历史背景,一个老太太省吃俭用攒了一饼干桶的粮票,突然要作废了,她当然拧巴了。所以才会有“我去自由市场换几个盆儿也是好的啊!”这样的台词。

 

我在微博中说过一件事“我的剧本台词里写了一句您这个人孝母赛专诸,人知道孝顺,办事错不了,我忙不迭的在下面加了一行脚注——“专诸是个人,春秋吴国人,五大刺客之一,厨师鼻祖,侍母最孝。我倒不是得瑟显得自己特别有文化来着,真没有,我是怕他们念这句台词的时候给弄差了,这五个字念秃噜了还真不好听。比如赛母猪。

 

读书不但可以丰富你的创作,让你自己在文学底蕴上厚实起来,这样的你才可以做的长远。但读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你对生活的间接体验。四十岁以下的人,包括我在内,是没有资格说我们对生活有多少感悟的。所以读书是我们丰富人生经历的手段。一个人的成熟体现在处变不惊,平静如水,而经过很多波兰之后的淡定平和才是最真实的平静,一切所谓的忍耐都是违背人性的,读书的意义就在于,你会拓展视角,提高境界,看待世界的角度会有很多不同。读书多了你就会发现世界是很美好的,一切都不是那么过不去的事儿。这就是境界的不同。

 

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们做的是一个文化产业,我们自己应该首先是一个文化人。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可以写剧本。我曾经说过一句话,编剧应该是一个摄制组里最有文化的人。再转一个我的微博观点——

 

电视剧终于还是个文化产业,既如此就应该最尊重文化。学会尊重编剧,对剧本有敬畏之心(当然是好剧本),电视剧才能出精品。能达到二十年前每两年一个载入史册的精品剧的水准,就行了。远学美帝近学日韩,看看人家是怎么对待编剧的。一个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编剧酣畅淋漓,一定是个好作品。

 

然后咱们说看片的事儿。

 

看好多片子意义不是很大。我觉得看片这件事博没有用,要精。不要比你看过多少片子,而要说你要读懂多少片子。举个例子,比如说霸王别姬,你看过多少遍?你真的看懂了么?你是当成一部同志电影来看,还是当成一部人戏不分的人来看待这个东西?你还是看到了他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反思?

 

电影这种东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看不懂没什么可拧巴的。我大学的时候,中央戏剧学院举办过法国电影展和巴西电影展,我在里面睡的神魂颠倒,等我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们的同学一个一个迷离着双眼问我,看懂了么?太特么人性了!我只好再也不去参加这活动了。

 

所以真正去看懂一部电影是重要的,你才可以和这个导演这个编剧做一次灵魂对话,他想要表达的东西你懂了,这就是拉片子的意义。

 

什么叫懂了呢?我举个例子说吧。比如说话剧《雷雨》,这个大家中学都学过片段,里面有个封建家长周朴园。说他在家里面是很威风的老爷,大家都怕他。什么叫看懂了这个人物呢?比如说你可以问出一个问题,周朴园穿什么衣服上台才对路呢?当然这是演员和导演应该问的问题。答案先告诉大家,他应该穿西服马甲才对。而不应该为了表现他是封建大家长而穿长袍马褂。为什么呢?看剧本啊——

 

剧本里有台词说他给他的太太繁漪请了一个精神大夫来看病,这个大夫是他在德国的同学。好了,周朴园有留洋背景。而全剧第一句就写了,二十年代的一个夏天。二十年代他已经留洋归来,那么就是说,他是在一九一几年去德国留洋的。正是新思潮澎湃的年代,他当然会倡导穿洋服摒弃长袍马褂的传统!

 

这个例子并不确切,有点儿死较真。但是,从剧中去证明你对于人物的看法的观点,如果你可以做到并且很轻松,这个剧,您看懂了。

 

再说一个例子,比如话剧《茶馆》,老舍先生的作品。里面有个主要人物叫秦仲义,最早是蓝天野先生主演的,后来的版本是杨立新老师主演的。他上来第一句话就是来看看,看看你们这帮年轻小伙子会做生意不会。好的,这句话怎么说?真实的意义在哪里?他为什么上台来?这在表演中叫做舞台目的,他的舞台目的是什么?老舍先生为什么让他出场?

 

答案是,他应该是在茶馆里东瞧瞧西看看,看看这桌点了什么,那桌喝的什么茶。他是茶馆的房东,后面有台词说了,他要“把资产拢在一块堆儿,开工厂”,所以,他上台是来算算你们茶馆每天的流水,看看我把他盘出去值得不值得!

 

这样一来你对这个人物就清楚了。这当然不是看一遍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我要说的,看片你到底是用什么角度在看?!一直以来,你是在用观众视角来看片子的。而你现在要用专业人士的角度去看片子。要多问为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写。他怎么三笔两笔就描出一个人物?他这一场戏只有40秒,他要讲什么?是交待剧情么?还是要带来什么提示?比如你看黑泽明的电影,或者看希区柯克的电影,你如果能带着这样的思考去一遍一遍的看,你就会发现他们的秘密。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和高深。

 

那么要看什么电影呢,我给你们推荐一本书,叫走进电影圣殿,是北京电影学院的一个老师写的,他罗列了电影诞生到90年代最经典的一百部电影。有介绍也有评论。算是一个索引似的书。如果你能认认真真的把这里面的电影都真正的看懂,你的看片就成了一套体系。各种风格类型都有所涉猎。博而精。但如果你把这本书只当成一本书看,那最多算是个爱好者。

 

 

你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美学,对影片深刻的理解。。。你再自己写东西的时候会发现,其实世界那么小。我可以做到的!我一直说过一个观点,就是,编剧眼高手低不是坏事,你先要有一个高的眼光,知道什么叫好。至于是不是能做到,我们还年轻,还有努力的空间。但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叫好。。。那就没救了。

 

总而言之,学习是必要的。看书也好,看片也罢,都应该真的看懂她,而不是盲目的求量,甚至拿来当做炫耀的资本。那就没意思了。学习是后山练刀的过程。你走出江湖,才会游刃有余。

 

我还得引一篇微博来说我的观点——

 

编剧的门槛在门里,而且门槛里藏着一座大山。往往觉得简单,于是纷纷涌入,进来走了几步发现了门槛儿,傻了,此时退出并不难。走进去,越走越难走,不是你变笨,恭喜你,遇见山了。如果你有幸爬上了山坡就会发现这里一路坦途吃饱喝好,再遇到坎儿就是在半山腰了,此时最拧巴,往上爬累,下去,舍不得。

 

这是我最真切的感受。越走的高就越得学习。学习不是为了与时俱进或者其他的目的,学习本身就是编剧这个职业的饭碗。编剧就像个蜜蜂似的,你采的槐花,你就是槐花蜜,你采的荔枝花,你就是荔枝蜜。

 

你的审美和知识结构都是最独特的,建立一整套美学需要大量积累和思考,所以也很难彻底改变。与其改个不伦不类削足适履,不如把自己发扬光大。然后等一明白你的人就行了。坚信一定有这么个人。万不能俩眼一闭啥样东西播的好咱就照着来。那怕也没什么成色,只会让自己更迷失。

 

千言万语一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别老觉得影视公司拒绝你的剧本是他们不懂,我的剧本卖不掉是因为他们和我无法沟通。那句话说的特别好,才华就像怀孕,时间长了就肯定看得出来。我入行十五年,我真的没有见过一个怀才不遇的人,真正有才华的都出来了。

 

有人能干有人能混。能干的不如能混的繁华,能混的不如能干的久长。这是普遍的道理,但对编剧来说,能混一毛钱用都没有。善于交际,认识的人很多,那都没用。活儿混来了,写不出来它还是白纸。有逮谁跟谁攀,要电话要微信的功夫儿,不如好好琢磨琢磨你的玩意儿。天天陪酒赔笑拉关系哥长老师短献媚巴结,那不是编剧该干的事儿。能写出好剧本,自然踏破门槛儿。

 

一个编剧还是要有些风骨的。

 

所以,勤于学习,勤于写作。就是编剧的不二法门。本事这个东西,是自己的!

 

下面再说一个更要紧的话题,就是你需要有点儿职业精神。

 

我刚才说过,不要以职业的标准要求自己,那是为了说明我们要有一个放松的心态,而在生活和创作中,我们需要有一些职业精神。

 

编剧的职业精神是什么呢?

 

我相信你们关注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编剧的微博。你们大概可以经常看到有些编剧说,哎呀我写哭了一晚上,哎呀我没吃没睡已经两天了。我认为这都不是职业编剧。

 

 

凡是声称自己写的以泪洗面,写魔怔了分不清现实和故事,写的不吃不睡不洗澡,写的六亲不认,写的神神叨叨。。。要么是标榜自己认真投入,要么就是业余的。实际情况是,投入感情的写作绝不是人戏不分,在写作中投入感情只是对人物的塑造和体验,编剧必须还要有冷静的俯瞰角度来把握结构和全局的节奏。

 

投入和神经病是俩概念。

 

我们拿一个专职写作者来举例子,就是说他没有其他的工作,那为什么要熬夜呢?我在三十岁之后很少熬大夜,再忙也是两点就睡了。可三十岁之前我天亮睡觉是常有的事。为什么白天不能写作?我刚才说过要生活在生活里,什么意思?就是你每天要有自己的生活,去买菜,去和人接触,去感受生活。你只有在生活里才可能去思考。天天把自己关起来闭门造车又能写出什么呢?

 

保护好自己,是一个写作者首先应该做的。

 

其次,我们要对得起我们的每一个字儿。确保每一个字都是我们要写的,是我们真实的表达。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可以算一笔账给你看——

 

一个电视剧1200场戏吧大概是,按500页算,如果明星还不错大概要用到5000投资,这已经是很基本的了。那么就是说,您写的每一页A4纸,片方就要用10万块钱的投资来完成它!所以,编剧写的每一个字都要有责任心,因为每一个字制作方就要花费差不多100块钱!

 

100块钱!

 

这就是编剧的职业性和责任心。

 

我给大家说个细节,当然你们可以作为一个诀窍来用。那就是你的剧本格式和排版。不管你写的好坏,你应该给你的剧本排个漂亮的版面。不管是什么风格的格式,港范儿,京范儿,小说范儿,戏剧范儿都没问题——但让人打印出来要觉得非常愉悦。你的剧本就过了一半了。错别字和格式混乱犬牙交错的排版都是大忌,起码我一直很反感这样的东西交到我手上。连这样起码的认真都没有,能指望写出个啥?

 

当然有人会说编剧都是艺术家,不拘小节也是有的。但我认为这不是小节,这是你对你自己作品的认真程度。

为啥说可以作为个诀窍来用,那就是你把版面排好了送到影视公司责编手里,起码先赚个印象分。这是我告诉你的小聪明。

 

当然,我要说的是认真。从资料准备,到构思,到草稿,最后到动笔,整个过程都不能有一点点糊弄。因为你面对的是普罗大众。要有这样的责任心。一旦这个剧本投拍了,几亿人都看到了。你的一点点忽略都会被人看到的。尤其是带有一点历史的题材,决不能错,哪怕是情节剧,也需要在历史背景上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大事儿绝对不能错的。因为你的作品可能会被年轻人看到,甚至被我们的孩子们以后看到。如果他看到你没有考据过的历史背景,你胡编乱造的情节,他会认为历史就是那样,爱情就是那样。

 

我希望各位同道都记得一句话。我们做的是大众传媒。我们要带着这样的责任心去工作。有些东西是不能随便往外聊的。做戏剧你的理念三观不正充其量是影响了千把人,看戏的还多是有判断能力的高知,但做电视剧三观不正理念跑偏可能影响是无法估量的。责任心是要有的!

 

更重要的是,你自己的生活一定要正常。你的人生观一定要正常。一个有着美好生活的编剧他的三观一定是对的。他对于人生和生活的看法也一定是对的。这就是我一直说要首先把日子过好过正常。别先拿自己当艺术家的意义。

 

真的扎根于生活,你才会对生活有感悟。再说一个例子。我看了一遍《亲爱的》,哭得像狗。几年前我差点儿接了一个拐卖儿童题材的电视剧,没接是因为我没感觉。但是现在看这种题材的片子就心碎不已,这当然是因为做了父亲的缘故。那时候我接触过一些资料,丢孩子这种事并不是个案,也触目惊心,但丝毫没有感觉到疼痛。这种切肤的痛我们是亲历不来也承受不住的。所以体验生活的本身就是写作的储备。

 

首先得对题材有感觉,营造出一个生活环境,然后让脑子进入这环境。写完剧本心累才是对的。手累,那就是干活儿去了。技术都是扯淡,动心的剧本必然有成色。技术缺都能归置出来。

 

继续说职业责任感的问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责任心就是不能拖稿。如果你是自由创作,没有合同管着,那你也应该对你的写作做出详尽的计划,对不起我是处女座。。。

 

因为你有了计划,才可能有紧迫感,会强迫你思考。我从不认为作品的精致程度和时间成正比。憋仨月憋脸通红不一定出来什么好货。她就是一气呵成的,把我想讲的故事说给你听,如果我不一股脑的把故事说给你,磕磕绊绊拉拉杂杂,那只能证明我没想明白。电影需要瞬间灵感,而灵感都源自于平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仅此而已。一电影真正的写作时间不会超过一个星期当然我说的是想明白的前提下,想明白了非常快真的。那些抠着脚上着网喝着茶做写作状的人是不会有什么作品的。

 

千万别拿拖延症当个乐子。如果你最终幸运的变成了职业编剧,签了合同拿了人家的钱,你拖稿是违约的。而更重要的是,你拖稿会耽误整个投资计划,甚至可能拖黄整个项目。再大牌的编剧也没有办法逃离资本市场的,没有投资人有闲钱趴在这里等着你。专心集中地写作,不但是品质的保证,更是一种职业态度。

 

我工作室原来有个很有才但拖稿成性的编剧后来离开我一段时间,在圈子里闯荡一圈回来找我,说师父我再也不拖稿了,浪子回头金不换,得给孩子这机会。用才不怕毛病是我的原则。有才的人都有毛病。要学会包容。我这样安慰自己。。。后来我又约她做一个项目,她跟我约时间是午饭前一定交。然后深夜时分她发了稿子之后,然后愉快的告诉我,我去吃午饭了。

 

 

导演是和一个团队工作,编剧只有他自己。你自己产出作品才能产出编剧价值,否则就是浪费时间。有那么美好的时间我们去做点儿什么不行呢,干嘛要坐在这里写剧本?既然是我们要投入时间写剧本。就必须跟自己要生产价值,企业要利润需要成熟的企业管理,我们也需要对自己有一个管理。

 

需要7天的活儿就是7天必须完成。如果总是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俩月里有一个半月是磨叽过去了。慢工细活这事儿都骗自己的,低效能生产并不能对质量有帮助。反倒是必须7天完成脑子全部集中于此,构思的东西反而精致有效得多。严谨的生产计划和恶狠狠地自我约束是做这行业的法门。

 

专业人才看的是专业性。专业优秀观念新有思考勤奋认真,就是很好的人才。至于他是不是说话好听会不会做人,这是很其次的考量。最怕专业人才终日钻研溜须讨人欢喜,那他一定是对专业不自信。孔子曰,有活儿好好干,胜过请吃饭。看人要看本事和他是否有全情投入的勇气。专业决定水准,态度决定一切。

 

日本的电视剧是我反复在各种场合提及的。他们的剧只有剧本好坏的差别,而在拍摄水准上都在一个基准线之上。这就是专业性。我顺便说一个日本人的故事——

 

我听过一日本演唱会的故事,说印歌片的剧务离开了二十秒被骂,总监认为,这二十秒可能影响直播计划!剧务委屈的说看他们搬设备,太辛苦了!总监说,辛苦活该!我们是付过钱的。

 

这个总监的观点就是专业性。

 

你做的事情,你通过你的专业性做到最好,你自己就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人才。什么叫社会金字塔,都知道塔尖好,可是能爬到塔尖的能有几个?我们可能爬不到塔尖,那需要运气甚至是造化,但我们必须做到不可替代。因为我们是最专业的人。

 

咱先不说剧本的好坏,咱就说一个标准来证明编剧的专业性——

 

一个剧本从头到尾四五十万字,每句话每件事儿每个行动,都不能让人问出为什么来,这是最起码最起码的要求。不管什么题材,写的是人类,就得说人话干人事儿,是人干事儿就得有个前车后辙前因后果,这绝不能想当然。就算您写作态度不好或者您水平低咱都不论,这事儿是底线。

 

这就是逻辑的体现。如果编剧写了个剧本漏洞百出。那就没什么可聊的了。

您自己都没想明白,你指望谁来拉你一把呢?!
专业性的另一个体现就是知道自己会干啥。我可以说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哪天你听到一个编剧说,我这人灵,写啥都行。那你赶紧躲他远一点。
没有一个编剧可以做到什么题材都可以的。

没把握的事儿不往下谈,当机立断告诉人家来不了。越是亲近的关系越不能坑人。挣了定金砸了手艺毁了人生的事儿是得不偿失的。自没要饿死,别骗人。手艺达到达不到,题材体例是不是自己射程范围,这只有自己最清楚。你当然可以拍胸脯子,但拍漏了没人给补。推活儿现在心疼,不推以后肉疼。
这是职业操守。

再引用一句我的微博观点
影视公司也好 个人也罢。都应该知道自己擅长的类型,手拿把攥的题材是什么,跳跳也能做好的东西是什么。饶世界抓剧本的公司和啥题材都敢来的创作者都是无知无畏。可以尝试新的领域,但前提是正常运营的基础上有规划的尝试。毫无规划的胡来就是浪费资源,在这个行业里自己公司的钱和人的才华是最大的资源。

不是说我们只做一种题材和一种类型。但我们可以把我们最擅长的东西做到顶级。
职业性的最大体现就是要敢修改,觉得自己的东西最牛逼,这是好事。说明你很自信。但是真正的剧本是修出来的。要耐心。
我替影视公司说一句话,
没有一家公司是成心憋着跟编剧找事儿的。
谁都惦记着赶紧拍,我一个合作很久的资方今天跟我说了一句话, 把真金白银变成一盘盘带子很容易,把带子变成更多的金银很难。
这就看出来了吧。剧本成熟都想赶紧拍,所以作为编剧遇到意见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当然,有很多野鸡公司存在
你们也会经常遇到很多不靠谱的人
但是请记住我的一句话
因为你不靠谱,才会遇到不靠谱的人。
这个你,也包括我自己。
你只有自己立住了,有了成熟的作品,被业界认可
你周围的人就会越来越好
不用刻意去认识谁
他们都会来认识你的
拿着钱箱子到你们家来
老师,咱写一个吧
你能指望一个乞丐被尊重么?
但你能看到马云在公开场合被人呛么
分享一个改剧本的技术——
改剧本的办法绝不是修修补补,哪儿都不舍得就直接掉沟里了。办法是重开一个文件,把这一集的思路顺清楚,拉个清单,画画图,把你想好的都写明白,然后补入新的桥段和情节,甚至新逻辑,再看原来有什么可用的贴回来,最后整体刷一遍。
你舍不得你的东西,就是舍去了你的生命。
最后,再说一个观点。
就是别老觉得谁都不靠谱,我们是作者,是编剧,是文化人,淡定一点儿去面对别人的意见
你得鸡贼一点儿
什么叫鸡贼,就是狡猾的意思

怎么狡猾呢,你得这么想问题
不管是谁都能对剧本提意见,这是编剧的悲哀
但你换个角度想呢,如果他们提的意见是对的,我改了,最后他不是还是我的作品么?

 

我基本说完了,总结一下吧,今天说了天赋和下笨功夫的事儿。编剧是一门手艺,手艺是要练的,不要讲规矩也不要被规矩束缚,你写出来东西好,你就是规矩!
    再有,我们花了很大篇幅说了专业性的问题,要用专业的眼光去学习,用专业的手段去写作

最后我们说了一件事就是要摆平心态,没人要跟你较劲,更没人要跟新手较劲。没谁想要欺负你。咱们做这行是自愿的。所以摆平心态去改你的剧本才是正路。

    我们要做一个不可替代的手艺人。谢谢各位。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海阔天空 关注

文章收藏:6642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