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西瓜

碧浪晴空

收藏于 : 2019-01-13 23:13   被转藏 : 1   

西瓜是炎夏里极佳的消暑果物,燠热的暑天,吃一片清凉多汁的西瓜,那种甘甜沁心的畅快感,真让人神清气朗。关于西瓜的来源,古代曾有过不同的说法。如有民间口头传说,把西瓜说成是中土原生的瓜果,早在上古时代、神农尝百草时就已有了西瓜。但这种观点并未获普遍认同,大多数的史载笔记、杂记见闻,都认为西瓜是引种于西域,只是在何时传入中国方面则存有争议。

其中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西瓜是从中东原产地逐渐北移,公元十世纪的时候,契丹征服回鹘,得到了西瓜的种子,开始种植。五代时期,汉人胡峤为耶律德光所虏,居于契丹七年,后来他趁乱亡归中原,带回了西瓜的种子和种植方式,中原遂有了西瓜。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史料的支持。《五代史?四夷附录》曰:“胡峤居契丹七年,自上京东去四千里,至真珠寨,始食菜。明日东行,始食西瓜。土人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东瓜而味甘,因名西瓜。’”《五代史》的作者欧阳修,就是根据胡峤以他在契丹的经历写成的《陷虏记》,把引种西瓜的功劳记到了胡峤的身上。

但是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西瓜是南宋之初,洪皓出使金国,被羁押十五年后,返回时从金国带回的西瓜种子和种植方式。明人谢肇淛的《五杂俎》曰:“古人之瓜亦多种类,非今之西瓜也。西瓜自宋洪皓始携归中国。”就很明确地指出,南宋以前引进的瓜不是西瓜,西瓜是洪皓从金国带回来的。明人陆容《菽园杂记》云:“金时王予可南云咏西瓜云:‘一片冷载潭底月,六湾斜卷陇头云。’”根据金国诗人王予可所作的咏西瓜诗,陆容也认为西瓜最早是出自于金国,从而也间接旁证了洪皓的引种西瓜之功。

元代时,大概是为了突出元世祖忽必烈的功绩,又有西瓜是忽必烈带入中原的说法。但是,这种毫无来由的片面之词,纯属齐东野语,刚一出来就被人批驳得体无完肤。人们找出南宋诗人方回的《秋热》诗:“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以及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西瓜吟》:“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证明在南宋时期,中原各地就已有了西瓜,与忽必烈没有任何的关系。故此说法也很快就销声匿迹,未能形成影响。

古代的农业科技落后,西瓜只能在特定的地域种植,于固定的时节结果,所以在一些地区,西瓜也不是价廉经济的平民水果。《清稗类钞》曰:“干、嘉以前,桂林诸属无西瓜,惟荔浦有之,每一瓜,需钱五六十文。欲得之者,必与未熟前,先以钱质之老圃,乃如期可得。且其候极迟,至中秋,各官署方以瓜相饷遗也。”清代中期,广西桂林属下的诸郡县,只有荔浦产西瓜,其价不菲,每个瓜要五六十文钱,且须在西瓜成熟前就交钱给瓜农预定,到时才能吃到西瓜。每年中秋,官员往来应酬,也是以西瓜为敬礼,馈赠同僚或上司。

乾隆朝,时任翰林的诸锦到福建主持考试,巡抚赠送正副考官西瓜各五十个。诸锦收到礼物后一数,竟然少了一个,当即怒气冲冲地面见巡抚询问缘由。巡抚知道是手下人少数了一个,遂一再解释,表示会再补足。诸锦仍然不依不饶,还举出“膰肉不至而孔子行,醴酒不设而穆生去”的典故,认为是巡抚待客礼数不周,才会如此。清人赵翼的《檐曝杂记》谈到清代台湾的西瓜晚熟,通常要在农历十月才成熟上市,地方官员每年都会从台湾运送西瓜到京城,作为反季节水果呈献给皇帝,颇显珍异。由此可见当时在一些地区,西瓜也不是很大众化的果物。

我小的时候,西瓜只能在国营果品店里才能买到,上市时间也是极短。由于少有人买下整个西瓜回家享用,果品店都是把西瓜切成数瓣,用纱罩罩着,供人们买一两瓣解馋。而在以前,西瓜的质量也难和今日相比,瓜皮厚不说,瓜瓤也多呈粉红色,瓜籽又黑又大颗,吃起来很不过瘾,要不断地往外吐籽。但纵然如此,一年也就是能吃到一两回。有一次看到旁人打赌,赌某人一口气吃十斤西瓜,为了能痛快吃一次,这人毫不犹豫就答应了。此人后来虽然赢了,却也付出了腹泻数日的代价。如今回想起这些陈年旧事,恍然有一种隔世之感。

(摘编自香港《文汇报》 文/青 丝)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碧浪晴空 关注

文章收藏:4803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