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行书法艺术鉴赏规律之二结构美6主与次

雪儿

收藏于 : 2019-01-13 22:49   被转藏 : 1   

                  6.     

所谓“主”就是指汉字书法中较长的笔画,在字中起决定作用、规定着该字基本体势的笔画。它往往被书家格外强调正所谓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主笔为其它笔画立定了拱向的中心主笔决定字势、书意的基调。它如山水画中之主峰,统贯着群峰之势脉也如诗中之诗眼精彩关键,灿然夺目。因此,从结构安排方面书家要争此一笔”,从审美意味的表现上,书家要此一笔。

主与次这对因素体现书法形式美中主笔与余笔、主要部分与次要部分的突出与协调的规律,主次的分明使书法造型形象有了变化起伏而又纪纲不紊的势态,主笔的突出使书家表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


        怀素《自叙贴·西游上国
    释文:(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错综其事。遗编绝简,往往遇之。
    在汉字造型结构中,主笔往往是那些决定该字基本间架、重心、中心的笔画,或被书家格外突出的以体现个性风格的笔画。它一般比其它点画要长、粗、重。此笔画并非只在字心、字之正中,在不同的字形结构中它的位置也有所变化。有些字的主笔比较固定,如怀素《自叙帖》中的“國”之外框,“来之中竖,“戴”斜勾等。

          怀素《自叙贴·枯瘦漓丽》

释文:(枯瘦)漓丽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戴..
   写行草书时,其主笔画并不和楷书主笔总是相一致楷书中的非主笔画往往成为草书中的主笔画。而有的则变换的余地较大。 

这是王羲之《行穰帖》中的字,在我们想象中的最后一捺本来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主笔画,但它让位于那一个长长的横画了。
     这个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中的 字,将第二笔的一撇作为主笔画确实比其他笔画作为主笔画要高明得多,因为它是斜向的笔画,比其他横画或者竖画作为主笔画,更能够产生更为活泼的空间分割。楷书中主笔画在行草书中被特别地强调在汉简章草中,这样的主笔画很多都被安排在最后或最下方的一笔。
     
这是李柏《文书》中的字,显然,本来下面的平宝盖应该成为主笔画的,但现在被第二横那个长长的、很是刺眼的横画取代。

这是楼兰文书中的字,刚写到第二笔,这个横画就迫不及待地喧宾夺主了。

这个字更加迫不及待,干脆一下笔就来了个主笔画。


             柳公权(唐)《尝瓜帖》

     文:爪一新,第一割而之,味又甘好,以表汝之孝也。明后至,彼不(悉耶?告世四娘省)

 

公权《尝瓜帖.瓜一颗》第一行的“时”、第二行的“尝”和第三行的“孝”等字中的横画,第一行的时”第二行的“割”“而”“味”等字中的竖画, 无不长伸挺拔结束坚实,顿挫分明,表现出劲挺峻利的果敢之力。

     颜真卿行草如溶金泻地气势浩荡,笔势相向,行笔拓放,结字器宇宽广,结体粗犷豪纵。环抱扩展的竖笔、钩笔,笔力沉实而有韧劲,浑厚而有弹性,体现了雄强宽博的含忍之力。


               颜真卿(唐)《刘中使帖·近闻刘中使

  释文:近闻刘中使至瀛州,吴希光已降,足慰海隅之心耳。

《刘中使帖》字体结构宽博,线条丰满而又极富弹性。明代文徵明认为在颜书存世墨迹中“此帖为最”。全帖气势磅礴,笔力纵横矫健,呈现出一股英气豪爽之风度,运笔强劲秀拔,字与字之间的转笔处,时有牵丝实连,时有笔断意不断,运笔流畅,提按顿挫的起伏与律动,体现出颜书强筋的特征。此外作品飘逸洒脱,主笔突出。如字的长笔直下,则锋芒耀露,急湍迸流,末笔拖长竟占一行,其欣慰之情,借此线条一抒为快。

谈及书法体势,往往纵横二分。取纵势者,主笔多在竖向笔画 取横势者,主笔多在横画、波画。突出的主笔是书家风格的重要标志。不同书家的审美理想、趣味、个性,通过其格外强调的主笔得以鲜明表现。所谓颜筋” “柳骨” “褚等等,正是人们对其主笔特征的概括总结。

历代书法家特别注意线条的主次对比,并往往将最能表现书者个性的笔画作为“主笔”以展示特有的美感。如苏轼的厚长的横笔颜真卿饱满的悬针竖,黄山谷一波三折的长横和大捺米芾别致的竖勾等都使其或扁拙或涩展的风貌鲜明突出。在笔画的牵丝引带、笔画的结构安排等方面,都具有主次分明的审美要求从笔画结构本体与牵丝引带的关系看,前者为主,后者为次。主则实、重,次则虚、轻。否则本末倒置 ,喧宾夺主如果主要点画结构虚轻、不明确,而引带之笔却重而实,必将失去书法形象主体的完整性。尤其连绵大草更要注意点画环转的主次分明。否则,难免行行若萦春蚓,字字若结秋蛇,没有坚实的筋骨、起伏的节奏。主笔的突出,主次的分明,并非意味着主笔与余笔的对立。它们恰恰是和谐地统一在一个字、一幅字中。我们在鉴赏分析书法作品时,既要把握其富有个性特征的主笔,从中体味独特的审美情调,也要审视其余笔与主笔的协调性。柳书紧缩集结的余笔与伸展劲健的主笔相得益彰,颜书或瘦细迅疾或梗直稳实的余笔与粗浑遒韧的主笔相辅相成。


苏轼(宋)《李白 上清宝鼎诗

 释文:人生烛上花,光灭巧妍尽。春风绕树头,日与化工进。惟知雨露贪,不念零落近。昔我飞骨时,惨见当涂坟。青松霭明霞,缥缈上下村。既死明月魄,无彼玻璃魂。念此一脱洒,长啸登昆仑。醉着鸾凤衣,星斗俯可扪


      苏轼厚长的横


颜真卿(唐)《祭侄文稿·维乾元元年

释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


         释文: 裴将军,大君制六合
               颜真卿饱满的悬针竖 

米芾(唐)《虹县诗卷》

释文:(华发)苍颜末退翁。天使残年司笔研,


                                   米芾别致的竖勾
     

黄庭坚《诸上座位

释文:每日空上来下去,又不当得人事,且究道眼始得,古人道,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何不且恁麽会取。此是大丈夫出


     释文:(堤)上泥渠深一尺,山谷老人病起,须发尽白
                          
黄山谷一波三折的长横和大捺

 

   当然主和次即是指具体的笔画,也是指每个字体结构方面主要和次要的部位。王羲之《得示帖》在处理字结构方面的手段丰富且精彩,总体上呈现收左放右姿态,细节处理微妙多端,“示”之下主上次,左下点与竖厚重紧密、右下点轻灵空荡;“犹”之左主右次,左部双撇凝而相聚,右部虚化简约;“触”之右主左

             王羲之(晋)《得示帖》

       释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

次、右放左收,右部墨聚于“虫”之中轴;“散”之左主右次、左收右放、左实右虚;“雾”之上主下次,下部右主左次,“务”部中段浓墨重画紧接,整字虚实变换、松脱灵动。以上五字通过点画关系的巧妙调整均形成视觉中心点,即字眼,呈现变化与统一、灵动与安稳、形散而神不散的结体妙构。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雪儿 关注

文章收藏:4671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