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极梅花】研易心得:谨慎节点分叉口, 少走弯路是正途。我们该如何学习梅花?

大汉王朝

收藏于 : 2019-01-13 15:40   被转藏 : 1   



梅花易看似简单,实则不然。从现有的资料中可以推断,梅花易至少在明中期已经有所流传,但自明到清,乃至于民国,这门预测术的传播范围较为狭窄。就其传播范围而言,不可和八字、六爻等预测术相提并论。比如说,六爻的书作《断易天机》、《黄金策》、《卜筮正宗》、《易隐》和《易冒》等,成书于明清,且体系恢弘,理论完备。八字命理的书作,从《渊海子平》到《造化元钥》、《命理探源》和《千里命稿》,也是体系成熟、蔚为大观。而梅花易,就其法脉传承而言,除了目前可见的明代杨向春先生所著《皇极经世心易发微》、明末清初陈士铎所著《梅花易数》之外,可供参考的资料,少得可怜。原因何在?因为梅花易主要流传于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阶层,属于文人雅士圈子内的预测利器。所以,梅花易又名“君子易”。笔者曾搜集资料,探寻从明清到民国这个阶段的江湖术士的主要预测方法,结论是,大多为八字命理或六爻金钱课。使用梅花易行走江湖的,非常少见。即便如今的市井命师、术士,也常常运用八字和六爻。不过,由于近年来,通讯传播工具先进,梅花易传播快速,相信不久将来,其影响力会进一步增强。




正是因为可供参考的资料较少,这给梅花易后学的研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打个比方,学习梅花易好比登山,山路弯弯曲曲,常常会出现岔路口,尤其是在某个关键的节点上,这样的岔路口,极容易让后学走弯路、吃苦头。比如说,在起卦这给节点上,就有两个大岔道口,是以象起卦,还是以数起卦,哪个更加准确?起卦过程中,是随心所欲,还是有章可循?这个岔道口过去之后,又面临着三个分叉口。这就是对梅花易的“体用”关系的争论,是按照《梅花易数》中的“静体动用”标准,还是有些梅花易研究派别所提出来的“动体静用”?更有“内体外用”这种古老的区别方式,岂能用一个“贞悔”来了结?好不容易走过这给节点后,又遇到了两个分叉,那就是对主互变的理解。有的易学老师强调,变卦对应事情的现在,有的老师提出,主卦是开始、互卦是过程、变卦是结果,孰是孰非,又该如何选择脚下的路?




如果困难仅限于此,在IT时代,我们可以进行大样本统计,穷尽式列举,用排除法,逐一排除那些错误路径,最终找到正确的路径。但是,术数体系的模糊性和预测师的功力,这可是一个大大的难题,又如何能用排除法来甄别对错?这是因为,梅花易诠释结论的依据是一组虚拟的象数符号,对于同一个象数符号,不同预测师往往有不同的解读。如果结果错误,那到底是由于你解读功力有问题,还是由于你沿途某个节点上选择了错误的路径,在很多情况下没有办法做出非此即彼的判断。更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每种预测术,都有一定范围内的“容错性”,这种特性,更让“排除法”无所适从了。

对如此复杂的弯弯曲曲山路,只要把沿途中的任何一个节点或分叉口的路标拿掉,或者故意指向错误,或者故意把路标进行模糊化处理,那么后学之人,又该怎么办?我想,若我们不借鉴前人的经验,任凭你多么才智过人、皓首穷经,或者多么肯付出财力去淘书,到最后,都会在弯路上打圈圈,即便最终抵达到山顶,回头一看,几多春秋岁月浪费在岔道口上了。




更为可叹的是,有些梅花易研究者,在自己尚且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自创体系,自吹自擂,让后学者一不留神,一头扎进荆棘丛中,难以自拔。试举一例,有位梅花易研习者,居然从王凤麟的奇门遁甲书作《帝王之术》中,直接套用“远空断”、“近空断”、“翻宫法”和“转宫法”,杂糅于梅花易中。姑且不论因为梅花和奇门的预测体系之特性不同,能否杂糅。即便是王凤麟本人的这种技法,又有多少的合理成分?——至少,我在阅读清代著名的奇门大师龙伏山人矫晨熺的书作《奇门鸣法》中,没有找到这些“妙法”、“仙招”的痕迹。倘若说,王凤麟老师比龙伏山人还技高一筹,我还真的不敢相信。至于套用《帝王之术》的“远空断”、“近空断”而衍生出来的梅花易秘法,比如说“打电话……体卦变用卦……”之类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学梅花,本来山路弯弯,再加上一些人为因素制造的模糊化路标和指示牌,让后学饱受苦头,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做学问是一件很严谨的事情,一是一,二是二,来不得半点虚假。在梅花易教学中,广西学员黄顺祥在课堂上直言:“陈老师,像您这样全程现场占断,我很佩服您!”(即将公开的2013年和2014年教学视频,各位易友可以看到现场占断的实况。)其实,我从2010年第一次举办面授班以来,直到如今,每次教学都是全程现场占断。缘何?这不仅是对技法的自信,更是对学生的高度负责。——试想,连老师自己都拿捏不准的事情,你还敢教给学生?你还好意思大言不惭地教给学生?我真心想帮助诸多梅花易的后学,能够少走弯路,争取以较快的速度奔赴梅花易风光旖旎的山巅,所以,2014年,我把著述作为头等大事,以期书作早日惠及那些殚精竭虑的梅花易后学。同时,本着对读者负责,对自己负责的严谨态度,书作中的每一处技法运用和理论阐释,我都标注出依据,这种依据有来自于两汉象数易的(京焦易)、有来自于两宋陈邵易的(陈抟和邵雍的先天之学)、有来自于晚清尚杭易的(尚秉和和杭辛斋),如此等等,让每一招一式,都有出处。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大汉王朝 关注

文章收藏:4969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