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精选条文120条

阳雨

收藏于 : 2019-01-13 15:40   被转藏 : 1   

《伤寒论》精选条文120条,见者有福(上)

 
刘医生的小金方



导读:《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6.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7.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jin],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8.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9. 太阳病,下之后,其人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10. 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11.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2.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13.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14.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15.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16.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17.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18.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19.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20.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21.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2.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23.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24.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25.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26.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27.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28.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29.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30.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31.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32.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33.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34.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35.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36.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37.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38.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39.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40.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41.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42.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43.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44.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45.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46.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47.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48.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49.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

50.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51.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52.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53.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54.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55.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56.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57.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58.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59.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60.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61.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62.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63.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64.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65.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本文摘自《中医经典与方药》,版权归其所有。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阳雨 关注

文章收藏:4716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