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猛说题系列之利用“中点型一线三等角”研究“等边相似”基本型》

藏家262 关注

收藏于 : 2020-11-17 14:48   被转藏 : 7   


 
 

首先,笔者会一步一步逐渐演变该模型的画图过程;

一、“中点型一线三等角”模型演变过程:

第一步:如图3-1,先任意画一个△ABC;

第二步:如图3-2,延长线段AC至点D,使CD=AC,产生中点C;

第三步:如图3-3,分别过点C、点D处作CE、DE交于点E,使∠BCE=∠D=∠A,产生“一线三等角”结构;

之所以把上面的画图过程展示出来,旨在培养学生的画图意识,很多老师都有感觉学生的画图能力越来越差,计算能力也有所下降,作为老师就更不能畏首畏尾,而应该迎难而上,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及计算能力,平时训练有素,才能真正形成意识,从而应用娴熟,或许可能跟我们教师平时也忽略了这些能力的培养有直接关联吧!

这样通过“三角形的外角模型”去导角,很容易推出∠ECD=∠B,∠ACB=∠E,则有△ABC∽△DCE(注意对应字母的顺序以及对应边与对应角),如图3-4所示;

这就是所谓的“中点型一线三等角”相似模型;

 二、“中点型一线三等角”模型性质探究:

性质1:“中点型一线三等角”结构中三个三角形两两相似.

若此模型仅仅研究到这就停下来,那就太没意思了,这里还有值得我们继续探索的“秘密”,它竟然可以跟三角形的内心或者旁心产生关联,也会跟正方形中著名的“半角模型”产生瓜葛,不得不让人感叹数学的无穷魅力之所在,继续我们的探究之路.

性质2:“中点型一线三等角”结构中两条公共边都是相应的角平分线.

    由性质1中△CBE∽△ABC∽△DCE可知,∠CBE=∠CBA且∠CEB=∠CED,即BC平分∠ABE且EC平分∠DEB,即公共边BC及EC分别是相应的角平分线,如图3-6所示.

性质3:“中点型一线三等角”结构中的中点是其所对的三条边所在直线构成的三角形的旁心(即旁切圆的圆心)或内心(即内切圆的圆心),且当“三等角”为锐角时,对应的中点是旁心;当“三等角”是钝角时,对应的中点是内心.

情形一:如图3-7所示,当∠BCE=∠D=∠A,且为锐角时,延长AB与DE交于点F,则易知△ADF是以∠F为顶角的等腰三角形;

因此“一线三等角”结构,包括“中点型一线三等角”结构,经常会在等腰三角形或等腰梯形等大背景里出现;

如图3-8所示,锁定△BEF,由性质1知BC及EC都是其外角平分线;

联想到“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采取“见角平分线,作双垂”策略,如图3-9所示,过点C作三条垂线段,易知CG=CH=CK;

由CG=CK,结合“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一定在角的平分线上”这个角平分线判定定理可知:如图3-10所示,连接FC,则FC也是∠AFD的平分线;

其实FC是∠AFD的平分线,也可以由等腰△ADF及CA=CD,结合“三线合一”定理得到,上面的证法反而绕了些,但我们琢磨到这里,竟然发现“中点型一线三等角”模型与如此多重要的基本图形有关联,还是蛮有趣的,这或许就是探索数学的情怀吧!

如图3-11所示,由CG=CH=CK发现中点C到△BEF的三边所在的直线的距离相等,以C为圆心,CG为半径作⊙C,则⊙C与△BEF的三边所在的直线相切,可称为△BEF的旁切圆,圆心C称为△BEF的旁心,旁心C到△BEF的三边所在的直线的距离相等;

有关三角形旁切圆的研究具体可参见本人作品《三角形内切圆、旁切圆半径的研究》

即对于“中点型一线三等角”结构,当这里的“三等角”为锐角时,这里的中点是其所对三条边所在直线构成的三角形的旁心(即旁切圆的圆心);

情形二:如图3-12所示,当∠BCE=∠D=∠A且为直角时,这种特殊结构还可以称之为“一线三直角”,此时若延长AB与DE,根本就不会有交点了;

图3-12中的三个直角三角形依然两两相似,公共边BC及EC依然分别是相应的角平分线;

“见角平分线,作双垂”,如图3-13所示,过点C作CH⊥BE于点H,由角平分线则会产生两组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易知CH=CA=CD,BA=BH,ED=EH,BE=AB+DE等系列结论,甚至以BE为直径的圆一定与AD相切(学生可自行琢磨,提示:利用d=r,遗憾地是可能用梯形的中位线说理最简单);

下面是情形二的特例:

如图3-14所示,点E是正方形ABCD边AD的中点,EF⊥BE交CD于点F,很明显这个正方形里出现了一个“中点型一线三直角”结构,不再赘述;

图3-15中的相关结论,也是一目了然,不再详述;

此时若是将延长EH交CD于点N,如图3-16所示, 由BH=BA=BC,结合“HL”易证Rt△BNH≌Rt△BNC,故∠NBC=∠NBH,又由∠EBH=∠EBA易得∠EBN=45°;

哇塞,这不就出现大名鼎鼎的正方形中“半角模型”了嘛,如图3-17所示!有关这个模型有数值不清的结论,笔者也在慢慢沉淀,接下来的题3中也会专门讲到这个模型,此处不再赘述;

情形三:当∠BCE=∠D=∠A,且为钝角时,如图3-18所示;

反向延长线段AB与DE交于点F,则易知△ADF是以∠F为顶角的等腰三角形,如图3-19所示;

如图3-20所示,锁定△BEF,由性质1知BC及EC都是其内角平分线;

联想到“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采取“见角平分线,作双垂”策略,如图3-21所示,过点C作三条垂线段,易知CG=CH=CK;

由CG=CK,结合“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一定在角的平分线上”这个角平分线判定定理可知:如图3-21所示,连接FC,则FC也是∠AFD的平分线,其实FC是∠AFD的平分线,也可以由等腰△ADF及CA=CD,结合“三线合一”定理得到;

如图3-21所示,由CG=CH=CK发现中点C到△BEF的三边所在的直线的距离相等,以C为圆心,CG为半径作⊙C,则⊙C与△BEF的三边所在的直线相切,可称为△BEF的内切圆,圆心C称为△BEF的内心,内心C到△BEF的三边所在的直线的距离相等;

即对于“中点型一线三等角”结构,当这里的“三等角”为钝角时,这里的中点是其所对三条边所在直线构成的三角形的内心(即内切圆的圆心);

情形一的“中点型一线三锐角”与情形三的“中点型一线三钝角”,其实探究思路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就是旁心变成了内心,这就是类比思想,这就是“图形变了,方法未变”的统一性;

有关“中点型一线三等角”结构的性质探究,至此就差不多了,在探究的过程中,笔者惊喜地发现这个结构可以演变出蛮多学生熟知的基本图形,这种探究的乐趣传递,才是我主要想表达的东西;

其实,笔者本来仅仅想随便构造一个“中点型一线三等角”结构,然后结合于特的“等边相似”模型三性质分析一下即可,但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搞了这么多,这就是写作的魅力,越写越有劲,越写越有灵感,建议广大教师们可以行动起来,执起手中的笔,开启你们的写作之路吧,大家一起加油!

最后我们结合“中点型一线三锐角”结构,强化于特的“等边相似”三大性质,这也是笔者的初衷啊!

为方便起见,将图3-6复制下来,接下来对照此图进行分析;

这里的“中点型一线三等角”模型就是典型的“等边相似”模型,所谓“等边”就是中点C提供的两边CA与CD;

下面再举一例,谈谈“等边相似”在中考实战中的应用:

简析:下面提供一般情况下解反比例函数有关问题的两种常见的通解通法:一是代数设坐标法;二是几何特征面积法;

方法一(设坐标暴力计算代数法):一般情况下,反比例函数的考题大多都可以回归定义,利用“设坐标法”进行求解,只不过有的可能计算量偏大而已,但只要“硬着头皮”坚持到底,基本都能搞定,可称之为“代数法”;

设坐标时,一般情况下都是设出主动点的坐标,“牵一发而动全身”,紧接着产生“连锁反应”,表示出其他各从动点的坐标,再想办法列方程求解即可;

题目中还有一个关键条件QE:DP=4:9没有用,如何利用这个比值呢?QE与DP这两条线段都是“斜线段”,它们之间的比值,我称之为“斜比值”,一般遇到“斜比值”的话,都是通过依托于这两条线段的四个端点构造系列“水平—竖直辅助线”,构造相似,将“斜比值”转化为“直比值”进行处理,是的,这里又采用了“改斜归正”大法,这种斜化直思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应用极其广泛;

如图4-1所示,分别过点D、点E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依次为点F、点G,则Rt△QEG∽Rt△DPF,从而有QE:DP=QG:DF,即QG:DF=4:9;

题目中还有一个关键条件QE:DP=4:9没有用,如何利用这个比值呢?QE与DP这两条线段都是“斜线段”,它们之间的比值,我称之为“斜比值”,一般遇到“斜比值”的话,都是通过依托于这两条线段的四个端点构造系列“水平—竖直辅助线”,构造相似,将“斜比值”转化为“直比值”进行处理,是的,这里又采用了“改斜归正”大法,这种斜化直思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应用极其广泛;

如图4-1所示,分别过点D、点E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依次为点F、点G,则Rt△QEG∽Rt△DPF,从而有QE:DP=QG:DF,即QG:DF=4:9;

解题后反思:上面的代数计算法,一般情况下都是行得通的,但因其几乎没什么思维量而言,导致其计算量一般会很大,甚至可能会超出学生的计算能力,凡事皆有利有弊,唯有坚持,方能胜利;

代数解法是处理反比例函数的一种通解通法,当你无路可走时,就果断去算吧!

除了上面“繁琐”的代数暴力计算法外,还有没有比较巧妙机智的“几何构造解法”呢?下面提供本人偶像于特的“等边相似”大法:

解题后反思:解法二几乎就是纯几何解法,巧妙借助这里的“等边相似型”,即Rt△QEG∽Rt△DPF,结合巧设,最后利用特征矩形的面积得到所求,妙不可言;

本题中Rt△QEG∽Rt△EDA∽Rt△DPF,这三个三角形两两相似,两头的直角三角形都与中间的直角三角形组成了“等边相似型”;

除了可以利用“等边相似型”Rt△QEG∽Rt△DPF求解外,还可以利用另一组“等边相似型”Rt△QEG∽Rt△EDA进行求解,笔者不再详述,有兴趣的同学可自行研究,加深印象;

此外,此题还可将代数设坐标法与几何构造“等边相似”三角形法混合在一起使用,不妨称之为“混搭”,具体操作如下;

注意:这里最后提及的混合解法,是夹杂代数设坐标法以及几何构造及特征面积法,是同学们最值得思考的地方,只有对每种解法的优缺点熟悉了,才能灵活运用;

另外这里的“等边相似”基本图形为寻找解题思路及突破口,甚至口算结果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应引起同学们足够的重视,建议自己再找些更一般意识上的“等边相似”结构,研究琢磨上面的三大性质,将之烂熟于心,了如指掌,才是正道!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藏家262 关注

文章收藏:1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