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辅导:2012年高考河北省作文阅卷评析

雪儿

收藏于 : 2019-01-10 20:34   被转藏 : 1   

2012年高考河北省作文阅卷评析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我的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 作文题目解析
今年河北省的作文题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紧密的关系。我们要想对这类作文把握准确,就必须准确把握寄托在材料中的某种哲理,通过合乎题意、合乎情理的联想、想象联系到社会生活的某类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这类作文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能否准确立意,而准确立意的前提是弄懂材料本身的含意。如果含意不明确,那么中心就难以确定,思路就难以通畅。所以,审题立意是写作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和环节。在阅卷的过程中部分考生不能准确地审题立意,所确定的中心与材料本身的含意偏离较远,所以影响了得分,但大部分考生能够把握住题目的要求,并且能够按一定的思路行文,全省作文的平均分为42.98分。
2012年的高考作文虽然延续了往年高考作文的思路,是材料作文,不过立意更加贴近现实,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降低了难度,熟悉不代表着真正关注,赞同不代表思想深刻,所以作文立意是否深刻,情感是否真挚感人,材料是否准确,结构是否明晰,语言是否通畅动人,是作文出类拔萃的关键。
二、 考场误区警示
回首10天的阅卷经历,笔者对学生在今年高考作文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作了归纳总结。其主要方面有:
(一) 直接对所给材料进行简单的扩写
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是一则很简单的小故事,可以简单概括为:修船工的顺手之举救了船主孩子们的生命,船主因此对修船工表达感谢。
应该说考生可选择的角度很多,凡是围绕助人与受助进行展开,或由此生发开去,探讨做人做事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的,均符合题意。但是,很多考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只是对所给材料进行了添枝加叶的重新叙述。这样使得作文没有任何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扩写了原文,这就完全不符合作文的要求,因为扩写不等于作文。
(二) 行文中文体观念淡薄
对于今年的材料作文,议论文应当是首选文体,但是考生也可以随意选取其他任何一种文体来完成文章。但考生一旦确定某一种文体,作文便要符合这种文体的要求。老师们在阅卷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考生写出来的文章成了“四不像”,文体特征很不明显,其原因便是文体观念淡薄。说是记叙文吧,对事件的叙述不够具体;说是散文吧,语言不够优美;说是议论文吧,分析不够透彻。比如阅卷过程中发现一位考生写的是《知恩必报》,文章的第一段用排比性的语句引出了中心,第二段直接抄袭了所给的寓言材料,第三、四段分别叙述了两个事例,但并没有作任何分析,第五段也没有针对中心展开议论。从主题表达上看,文章能够在行文中围绕“知恩”进行表达,可是在文体上却明显带有杂糅的痕迹。有中心论点,也有事例,但重在叙述,而未对其进行相应的分析。抒情也好,议论也罢,叙述也可,关键是文章只能采取一种表达形式,不能忽视作文本身的文体特征。
(三) 未注意到细节和变化
作文的题目是阅卷老师判断考生立意的第一道关口,因此考生务必使自己的作文题目简洁明了,让阅卷老师能够迅速捕捉到文章的立意,从而大大提高阅卷老师对作文的认可度。从考生的作文来看,“感恩”、“举手之劳”、“品德最美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为乐”都是值得肯定的题目。“小善大德”、“乐于助人”这样的题目,反映出考生对材料的准确理解。
特别值得考生关注的是,作文题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与往年的“自选角度”相比,这应该算是一个重要的变化。“选准角度”的要求和以前“选择一个角度”的要求相比,突出了一个“准”字,对考生审题的要求严一些,考生要避免选择角度的随意性。这也就要求考生阅读材料务必认真,理解材料务必到位,避免因角度不准而影响得分。比如,有很多考生选择“细节决定成败”这一论述角度,尽管材料中涉及到的船底的漏洞是小的,是细节,但整则材料折射的并不是“细节决定成败”,而是“小善积成大德”的问题,所以,只有联系到“德”才是正确的。
三、 作文备考策略
(一) 准确确定立意,确保行文思路正确
文章的“意”,就是通常说的文章的主旨、文章的主题、文章的中心,也就是作者写文章的意图或宗旨。作者写文章总有一定的意图,无论是反映生活现象,说明纷繁的事物,还是议论种种问题,总想告诉人们什么,总有个目的意图。目的意图明确,文章就有了“主心骨”,就能站立起来。
高考作文的题目中有一项明确的要求就是“立意自定”,有些考生误认为“立意自定”就是随心所欲地根据自己的意思,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怎么写都可以,结果是言而不当、泛泛而谈的文章多,言之无物、脱离话题的文章多,而有的放矢、紧扣话题、符合要求的作文少。其实,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并不等于说话题作文在立意上没有一定的限制,只不过是你不明白命题人的意图、不懂得话题作文立意的方法罢了。作文的“意”确立得如何,对文章全局起很大作用。“意”犹帅也,“意”是一篇文章的统帅。一支军队没有统帅,士兵再多,也不过是松散杂乱的乌合之众,缺乏战斗力。写文章,道理与此相似。
(二) 关注现实生活,留心身边的人和事

写作来源于现实生活,作文必须能够真实地再现生活,所以文章一定要联系我们自身的生活实际,不能脱离生活。在文章选材中,宜从生活中选取一些鲜活的材料,比方说最近非常受关注的杭州“最美司机”吴斌、小悦悦事件等。另外高考作文,内容的充实尤为关键。内容充实就是文章质朴而不空泛说理,文辞实在而不空洞虚无。不说教条语、空洞话,也不大量堆砌人云亦云的道理或事实。议论要有根据,记叙描述要有血有肉。强调内容,强调的是作文要“言之有物”,要写出真实的生命感悟。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要想从平凡的生活小事中找到一些有用的素材,就应从培养学生“留心”这一习惯入手,告诫学生要做一个有心人,时时留心,处处在意。每当生活中发生一些触及内心深处的事情的时候,不妨多看上几眼,多思考一下,多花费一些心思。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能只看表象,否则就会对事物的认识产生差错。随时关注身边事物,养成多记多思的习惯,就能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比如《给妈妈的一封信》,行文中写到的“您把那些我心爱的唱盘装进纸箱锁进了柜子里”,这本就是一件小事,但作者把它写入此文中,就具体细切了。让我们也学会像作者一样睿智吧!
四、 作文实战策略
(一) 材料要阅读并要读透
考场写作不是自由创作,材料作文试图通过材料的供给,让学生模拟并创设出一种写作的触发情境,材料具有诱发性。但更重要的是,材料具有思想的导向性与控制性,我们必须通过对材料含意的理解来获得自己的写作半径与表达空间。阅读材料,我们不难发现材料中涉及到了船主、油漆工、船主的孩子们。这三者之间因为一条船,具体说是因为船底的“漏洞”而彼此产生了联系。
油漆工一个小小的举动就使得船主的家庭避免了家破人亡的悲剧。我们可以首先抓住油漆工对自己行为的认定以及这种行为产生的结果去立意。总结这一行为,我们不难得出“因自己的一个举手之劳而救了别人的性命”的结论。我们不妨直接将作文的题目取作“举手之劳”,并由此联系我们自身。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举手之劳就能帮助他人解除危难的机会,许多人却视而不见,不愿干那些“顺便”就能干好的事。许多人不愿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一味埋怨环境不好。殊不知,俗话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大家都能顺便帮别人一把,社会风气还能不好吗?
(二) 立意要准更要新颖
材料作文尽管比话题作文的要求宽泛,可以任选角度,但也并不是任何一个角度都对;所以,我们在准确立意的同时,还要进一步考虑立意的好坏,因为这涉及高考作文阅卷中的“发展等级”。我们在阅读材料之后,在立意选准的同时,还可以在立意的深度上下工夫。因为立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的高低,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求新。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他人之所未发,言他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工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新的光彩。
就此则作文题目而言,很多考生肯定都会找出材料中油漆工的那句“那是顺便补的”,从而将文章的中心确定在“举手之劳”上。那么,我们就不妨将主题进一步拓展开去——“勿以善小而不为”。油漆工的行为虽微小,而善心却大。一心向善的人,举手投足之间、俯仰坐卧之间、一笑一念之间,无不善美。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就务必使心常存善念。当然,我们也可以反弹琵琶。的确,很多的“善小”能使他人受益匪浅,相反许多的“恶小”却使人失去太多。或许有些人最后成为无恶不作的强盗,只是因为儿时的一丝贪念。
(三) 角度多多,不要面面俱到
写考场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当我们的考生想展示那舒展自如的舞姿时,切不可忘了自身还“戴着镣铐”。对于材料作文,比较稳妥的做法是:严格按照题目所提示的“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的要求,既能根据材料蕴含的观点作文,做到“意合”;又能在行文中根据文章的立意恰当地转述材料,让材料在文章中充当引子或论据,做到“明合”。也就是说可以适当地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到材料,但不要整则材料都叙述或者只针对材料进行扩展,因为高考作文只是用材料做引子,其目的是将需要我们议论的中心暗含其中。因此,我们的作文务必要让议论多于叙述。就这道题目中的材料而言,可选择的角度除了上文提到的“举手之劳”、“勿以善小而不为”之外,我们还可以从船主的角度入手,比如“粗心大意要不得”,如果不是油漆工顺便补好了船底的漏洞,那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另外,我们也可以拓展开去——小与大、细节、责任之外等等话题都是可以写的。
【佳作示例】
                                 我们生活在当下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我们赚的钱多了,人情味却更少了;我们的交通工具更先进了,公交车上站着的老人却多了;我们登上月球探索太空,却不愿伸手帮助对面的邻居;我们的股市价格一路狂升,道德水平却成倍地下降;我们都知道“此仇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却怎么也流行不起来……
而社会上数不胜数的忘恩负义之人,仇视一切事物之徒,更加深了社会道德危机。人们的心越来越狭隘,只懂索取、不懂回报之人,仿佛充斥着整个社会。
记得做一篇练习时读到的一个故事:一对老夫妇遇到一位赶着回家过圣诞节的年轻人。年轻人因为买不到车票,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无法回家。老夫妇在邀他共度圣诞节遭推辞之后,竟主动将自己的车借给了年轻人。这样的举动令人震惊,令人感动,但接下来的事却让人心寒:这位年轻人再也没有回来,杳无音信。
一位著名作家在谈到社会道德时也曾说到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在一次散步时捡到一个钱包,打电话找到失主时,失主不但无感谢之词,甚至要求他送还到失主家中。
我们感叹丛飞节衣缩食为贫困学生的义举,却也愤慨他在重病之时无人援助;我们感叹雷锋无私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也无奈现在有些中小学生不知“雷锋”为何物!
当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灰暗的色泽时,我们需要一种有亮度的行动来面对社会道德危机。
这便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一位即将不久于人世的老人,将自己的儿女唤到跟前,一一叙说了何人何时帮助过自己,教导子孙们一定要报答人家。虽然老人一生坎坷,遭受过不少人的陷害,但他自始至终未提一句,只把感谢留给后人。这是我见过的一个老人留给世界最好的礼物。他让人明白了感激的力量。
一位女士用自己430元的稿费,随意地捐给了西北一位素未谋面的小女孩,这位女孩却把她的恩德深深记在心里,即便在贫困的条件下,仍坚持给她写信,虽然这位女士已经快忘了这件事。小姑娘的善良、知恩却让人欣慰。

西方一位哲人说过:“别人爱我,我爱别人,这是小爱;我爱别人,别人爱我,才是大爱。”基督教有一句名言:施比受有福!
无论东西方,无论古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都是我们的准则,促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有思想、有内涵,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吧,共同迎接一个美好的未来。
[亮点剖析]
这是一篇切中题意的优秀作文。
从内容上看,本文开篇以一组排比句对比了社会上两种相反的社会现象,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同时又很自然地切合了作文题目的要求。从第二段开始作者围绕中心列举了各种事例并展开论述,每个事例的列举都围绕中心论点。
从发展等级来看,本文比较突出之处在于扣准题意,论证严密,语言表达自然流畅,情感表达真挚细腻,娓娓道来,毫无雕琢的痕迹。文章的起承转合层次清楚,衔接紧凑,文脉畅通,可以说是“结构严谨”。句式整散结合,对材料的运用也很自由,积累丰富。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雪儿 关注

文章收藏:4669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