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研中风基础方小续命汤

中医王记涛13525738604 关注

收藏于 : 2022-05-09 10:27   被转藏 : 2   

小续命汤方是经典方,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的附方,是林亿等重新整理《金匮玉函要略方》时,采集的散在于《古今录验》中的方剂。孙真人方后注云:“吾尝中风,言语蹇涩,四肢痑曳,处此方,日服四,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后世医家百家齐放,由于种种缘由,此方现代人用的很少,现代中医使用此方的人只有一小部分人,甚至有些医生,一辈子没有用过此方,这也实在是悲剧,深入理解小续命汤的理法方药,传承仲景思想,方为大道。

方药组成与服法

麻黄、桂枝、人参、甘草、干姜、石膏、当归(各三两)川芎(一两五钱)杏仁(四十枚)

——《古今录验》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原    文

《金匮要略》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原文:“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功    效

祛风扶正、治风为主,开泄表闭,透达营卫,祛风通络。

主    治


中风卒起,筋脉拘急,半身不遂,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或神志闷乱等。


 方    解 


续命汤不仅治外风,也治内风。不仅治诸风(气),也治血。

《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布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心肺居上,气从右降;肝肾居下,血从左升;升降之枢在脾胃。

麻黄、杏仁入肺,桂枝入心,石膏甘寒入胃以引上焦之气下行;

当归、川芎入肝,干姜、人参辛甘入脾以助下焦之血上济;

炙甘草两入脾胃,调和诸药。

使得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血脉周流,外风解散,内风平息。

石膏当是本方中最受争议的一味药,大队温药之中,佐以石膏等寒凉之品,非如后世所说的为了清肝经上亢之火,或清肺经阴伤之热,或防止药物过於温热,使之能受药也。

所贵者石膏,降胃与干姜升脾,相反相成。石膏、干姜并用,而调理脾胃之阴阳,使脾升胃降。


小续命汤为什么去芍药?是为芍药酸甘收敛药气去不到动脉会走动静脉回环, 面部纯阳为动脉, 因此去阴药留阳药,发到面部。



麻黄宣阳医理 


为什么偏瘫后重用麻?,在此时麻黄并非为了发汗,而是为了宣发阳气。

头为诸阳之会,中风(脑血管意外)之后导致的偏瘫,病之根本还是在脑,大脑的修复,活血化瘀虽然有效,但不是最好的办法,只有脑部阳气足了,大脑的修复才会加快。

生麻黄有很好的宣发阳气的作用,临床上发现麻黄久煎祛沫之后,其发汗之力几乎没有,而宣阳不减,,原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即是此意。

“宣阳”这才是孙真人用药之真正目的,后世注释多多误人也。而方中川芎能升发清气,张锡纯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两者相合,可谓升发阳气之绝妙配伍啊!

从“头为诸阳之会”、“宣阳”的角度来理解小续命汤,思路就很清晰了,中风之证,不能按祛风来治疗,活血化瘀法不是很好。

某患者因脑血管瘤破裂致脑出血,术后两年留下左半身不遂的毛病,走路不稳,时常崴脚,左手五指关节活动障碍,肌力II级+,舌根白厚,略滑,双尺沉紧,关郁,寸部虚细弱无,四诊资料收集全后,处方:制川乌、制草乌、丹参、桂枝、地龙、豨签草、黄芪、黄芩、赤芍、桃仁、红花、木香、生甘草。

同时叮嘱患者每天用手抓玻璃弹珠,加强功能锻炼。十多天后,左侧肢体恢复不少,手指关节能自由活动,但精细度差,脉象虽然有所好转,但双寸仍然沉细,头经常发昏,如何加强治疗效果?

按照“宣阳”来治疗,重用生麻黄三十克,服用一剂后就感到头脑清晰,患侧沉重感大减,守方治疗三月,患者由走平地经常崴脚,恢复到上山爬坡也能自如,左手由原来不能持物,恢复到能拄着7斤的加重木根,一边散步,一边锻炼……

从一个续命汤中,学会了两个字:“宣阳”。



被忽视的缘由


中风一证,从病因学来说,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故《金匮》、《千金》、《外台》等均主续命汤为治。

金元以后突出以“内风”为主,为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点,如刘、李、朱三子,一主“心火暴甚”,一主“正气自虚”,一主“湿痰生热”。

至明代王履提出应分“真中”“类中”,张景岳更倡导“非风”之说。

应该注意刘、李、朱三子,虽给有所主,但仍不敢轻率否定续命汤治中风的实践,所以倡导“非风”的张景岳为了证明自己的立说正确,批评他们说“独怪乎三子者,既于中风门皆言此病非风,而何于本门皆首列小续命汤?”自此,续命汤便逐渐退出治中风的行列。

清末民初的三张: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更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认为本病是气血上逆,直冲犯脑,肝阳暴涨。

近代几乎视续命法治中风为大忌,张山雷在《中风斟诠》中极力抨击续命等方,并抨击喻嘉言、陈修园仍然引用此方“论者新奇,病者无命”。

冉雪峰更谓以风药治中风“数千年来暗如长夜,不知枉杀多人,”(见《辨证中风问题之解决》)陆渊雷虽非否定,但叹曰:“唐宋以来,医书未见方之治验,(原指另一中风附方:候氏黑散)知黑散之不用之矣。”甚至连当代经方派大师胡希恕也说:“临床中风用此方当慎”,“本方难以治此病。”

方    歌

小续命中麻黄汤,防风防己草枣姜,


芎芍参附黄芩佐,内虚外风挛急康。

方    义


此六经中风之通剂也。

吴鹤皋曰:「麻黄、杏仁,麻黄汤也,治太阳伤寒;


《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桂枝、芍药,桂枝汤也,治太阳中风;此中风寒,有表证者所必用也。

人参、甘草补气;

川芎、芍药补血;

此中风寒,气血虚者所必用也。

风淫故主以防风。

湿淫佐以防己。

寒淫佐以附子。

热淫佐以黄芩。

病来杂扰,故药亦兼该也。

1

方 药 加 减

(1)本方倍麻黄、杏仁、防风,名麻黄续命汤,治太阳中风,无汗恶寒。

(2)本方倍桂枝、芍药、杏仁,名桂枝续命汤,治太阳中风,有汗恶风。

(3)本方去附子,加石膏、知母,名白虎续命汤,治阳明中风,无汗身热,不恶寒。

(4)本方加葛根,倍桂枝、黄芩,名葛根续命汤,治阳明中风,身热有汗,不恶风。

(5)本方倍附子,加干姜、甘草,名附子续命汤,治太阴中风,无汗身凉。

(6)本方倍桂、附、甘草,名桂附续命汤,治少阴中风,有汗无热。

(7)本方加羌活、连翘,名羌活连翘续命汤,治中风六经混淆,系之于少阳厥阴,或肢节挛急,或麻木不仁。

(8)本方去防风、防己、附子、白芍,加当归、石膏,即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不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能转侧。

(9)录验方去人参,加干姜、黄芩、荆沥,即千金大续命汤,通治五脏偏枯贼风。

煎服法:每服三钱,加姜、枣煎。


古 籍 论 述

王泰林:“麻黄、杏仁、麻黄汤也,治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治风。参、草补气,芎、芍养血,生姜散寒,防风治风淫,防己治湿淫,附子治寒淫,黄芩治热淫,故为治中风之通剂。”

刘宗厚《玉机微义》曰L:“此方无分经络,不辨寒热虚实,虽多亦系以为。”

汪讱庵《医方集解》曰:“此方今人罕用,然古今风方,多从此方损益为治。”

旭高按《王旭高医书六种》:此方即从《古今录验》续命汤加减。盖病来杂扰,故药亦兼该也。”

《千金要方》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


《医学入门》曰:"伤寒中风分真中和类中,类中可用牵正散,真中非小续命汤莫属……"



明代吴昆在《医方考》中言:"麻黄、杏仁,麻黄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伤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中风。如此言之,则中风而有头疼、身热、脊强者,皆在所必用也。人参、甘草,四君子之二也,《局方》用之以补气;芍药、川芎,四物汤之二也,《局方》用之以养血。如此言之,则中风而有气虚、血虚者,皆在所必用也。风淫末疾,佐以防风;湿淫腹疾,故佐以防己;阴淫寒疾,故佐以附子"。



清代汪昂曾说:"小续命汤……通治六经中风,喎斜不遂,语言蹇涩及刚柔二痉。亦治厥阴风湿……此方今人罕用,然古今风方,多从此方损益为治"



清代张璐《千金方衍义》说:"续命方,专为中风六经形证而立,以其死生反掌,较之伤寒尤为叵测。盖伤寒之邪,卒然从表而人,非若中风皆由本虚,虚风直犯无禁,且多痰涎内壅,表里纠缠之难于分解也。所以小续命汤虽本《古今录验》,而麻黄、桂枝两方皆在其中,以其本虚,必加人参驾驭。麻、桂发越在表之邪,又需附子直入少阴,搜逐在里之邪,不使外内交攻,正气立断,续命之名,信乎不虚。其余川芎、黄芩、防风、防己,不过为麻黄之使,以祛标热耳。"






清代张秉成《成方便读》说:"此方所治之不省人事、神气溃乱者,乃邪气骤加,正气不守之象。筋脉拘急者,筋得寒则收引也。半身不遂者,乘人所禀阴阳之偏盛,气血之盈亏,以致虚邪客于身半也。方中用麻黄、桂枝、防风、防己大队入太阳之经祛风逐湿者,以开其表;邪壅于外,则里气不宣,里既不宣,则郁而为热,故以杏仁利之,黄芩清之;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以人参、甘草益气而调中;白芍、川芎护营而和血;用附子者,既可助补药之力,又能济麻黄以行表也;姜、枣为引者,亦假之以和营卫耳"。



医案

王占玺医案

一位脑血管病人,晨起突然说话不利,语言混滞,右侧肢体运动不灵。舌质稍红,苔薄黄,脉象左细右弦滑。血压高,左侧鼻唇沟变浅,且向右侧稍偏,鼓腮实验正常,心肺无明显阳性体征。右手握力减弱,右膝腱反射稍亢进,右脚Babinski氏征阳性。

诊为“左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

拟《古今录验》续命汤加味:

麻黄6 g、桂枝6g、当归12g、党参20g、生石膏40g、干姜3g、甘草6g、川芎10g、杏仁10g、蜈蚣5条、僵蚕6g(分冲)、钩藤30g、白蒺藜30g。

服12剂后,右上下肢失灵明显好转,已能自行走路及右手持物较前大为有力。又服十剂,诸症消失而愈。(《张仲景药法研究》)。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