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文件报表如雪花,痕迹主义耗精力!

小灰狼

收藏于 : 2019-01-04 11:45   被转藏 : 1   

市场监管之声

看精彩文章和知识!

....



工作还没开始,先开个会来动员一下;工作遇阻了,就开个会推进一下;工作结束了,还要通过会议来总结表彰一下。


你可能经常听到机关干部抱怨工作太忙,时间不够用,“想深入基层也深入不下去”。那么,基层干部的时间都耗在哪儿了?怎么解决?


要么在开会,要么在去开会的路上


某贫困县的县委书记抱怨,今年上半年才刚结束,自己就参加了上级召开的几十个会议,加上县里召开的各种会议,粗略算了算,平均下来几乎一半的时间在开会。“要么在开会,要么在去开会的路上”,结果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研究、分析问题。如此一来,工作被动应付,更鲜有时间督促检查抓落实。


现实中,类似情况时有发生:大家都被“按”在会议室中,“窝”在里面动弹不得。本来,上级要求基层干部狠抓工作落实,蹲点一线去解决矛盾和问题,但基层干部却被上级召集的各种会议缠住了,没有时间沉下去。基层干部很期盼上级多下来调研指导,出出主意、想想办法、给点政策,可上级也被自己安排的过多会议拖住了,想下去也下不去。过多过滥、内容重复、形式大于内容的会议,占用了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工作的有序开展。


雪花般的文件散来散去


“工作好不好,文件少不了”的情况,在个别地方、一定层面仍较为突出。


一个县科级部门的工作量有多大?据媒体报道,上半年在西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有一个科级部门的干部反映,去年一年,他们单位共收到市级部门和县里几大班子的文件3831份,经过整合修改,该局全年向乡镇发文642份。如此算来,一个科级单位,每天要接收处理十几份文件,要制定下发两份文件。


无独有偶。秦巴山区一个仅有430多户村民的贫困村,连村里一些日常工作安排,也会制定出专门方案,以村党支部红头文件形式下发给各村民小组。原本召集村民小组长开个会,几句话就能安排妥当的事,却为制定、修改这个文件花费了两天时间。“工作做没做如何证明?上级来检查指导,首先就是要看有没有发文件。没发文就是不重视,出了问题,问责会更严重。”


过分‘留痕’,耗费精力


“痕迹管理”近几年在基层工作中被广泛应用。据媒体报道,有时候“材料准备得齐不齐、好不好、美不美”,直接决定考评分数。一些基层干部就耗费专门精力用在保留工作痕迹上,过分“留痕”,无法投入太多精力在帮群众解决难题上,也违背了“痕迹管理”的初衷。


一位基层干部称:某次,上级要求制作档案,一个贫困户一份档案24页,一式4份共96页,还要有照片,所有档案全部用塑料外皮包装。全村158户,用了1.5万张A4纸,照片打印异常费墨,硒鼓用了13个。还有一位驻村干部称:村里搞一次“卫生清扫”就需要9份档案。“材料环环相扣、图文并茂、相互印证,怎么看怎么像法院的卷宗。”


基层干部表示,盛行的“痕迹主义”亟待减负:一是严重浪费了工作精力,影响工作实效;二是劳民伤财,增加工作成本;三是败坏工作作风,误人、误事、误形象。



“微信工作群泛滥”


中部某县一名大学生村官“被加”了120多个微信工作群。他说,现在村里工作基本都是通过微信群交流,但信息量大,更新又快,稍不注意就错过重要通知。每次打开手机,都要把各个群的消息浏览一遍,生怕看漏了重要信息,耽误了工作。“微信工作群就像时刻在开会。”华南某市税务工作人员坦言,一会儿就有几百条信息,稍不注意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看微信群的聊天记录成了基层干部每天工作的一大任务。


泛滥的微信工作群在无形中挤占了基层干部的工作时间,变成了其另类“包袱”和负担。甚至诱发务虚不务实,线上工作“作秀”:不停地晒各种“工作照片”,却从不解决群众实事。同时,模糊了工作与休闲的边界,使得劳动控制从办公室延伸到私人生活当中,让基层干部更觉“忙忙碌碌时间不够用”。



稍有不慎,就会既流汗又流泪


扶贫攻坚,时不我待,基层扶贫干部的责任和压力很可能是局外人想象不到的。


“5+2”、“白+黑”,“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这是扶贫干部的工作状态。报道披露,某个镇的党委书记妻子遭遇车祸去世,儿子马上高考,面对家里这么大的变故,他匆匆处理完妻子后事后,没有请假休息,又投入到了紧张的扶贫工作中,因为“脱贫攻坚是硬任务,不敢休假,再苦都得熬下去”。今年年初,新华社消息更透露,在过去3年,全国共有100多名扶贫干部牺牲。


不仅是苦和累,基层扶贫干部还承担着严峻的考核压力。“在本身工作任务繁重、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上级部门常常以‘问责处分’来推动工作,使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没有‘安全感’。”很多干部表示:稍有不慎,就会既流汗又流泪。



基层事务本就纷繁复杂,一些地方,不管事大事小、轻重缓急,动不动就没完没了地开会,组织名目繁多的检查督导,轮番开展调研活动,再加上程序复杂的评比和年检,让基层不堪负重、难以招架。基层干部何曾不想干好工作、服务好群众、赢得好口碑?但这些客观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却成了阻碍。


如何解决?重要的一步就是:唱好“解压曲”,让文山会海瘦身,让检查评比缩水,减少过多过滥的一票否决考核,为基层干部“解套松绑”,以腾出更多时间抓落实


具体来说:


多些实在帮助,少些遥控指挥:会议开得少一些、短一些、精一些,多开一些更有准备、更能解决问题的会。除此之外,不妨变多开会为沉下去,将一些会议直接安排为基层调研、现场办公。开会本来就是要解决问题的,与其隔靴搔痒地开会,还不如一竿子插到底,直接到基层一线多开一些调度会、协调会、督导会,把工作直接拿到现场去布置。通过直接传达、面对面指导,有利于推动上级精神转化为基层行动,也必能有效减少会议。


多些支持,少些虚招:每一个部门就是发一条指令,到基层干部手中都是几十上百条,如此繁多的工作最后都落实到他们的头上。如果上级机关再不多些支持,就会让基层干部无所适从。上级可以改变对基层的考核方式,降低材料在考核分值中的比重,考核向实绩倾斜,同时减少不必要的督查;上级领导在基层检查时,应率先垂范“留实痕”,多些实地调查研究,多倾听基层干群声音,多为基层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困难。


多些厚爱,少些苛责:在物质上给予一定倾斜的同时,建立与基层工作实际相匹配的权责体系,努力给基层扶贫干部“减负”和“降压”。在“属地管理”的名义之下,上级部门动辄以追责为威慑,让基层背负无限责任,既是推卸自己职责的懒政,也往往会贻误大局。以情理而论,无论对人还是对一个单位,责任一旦到了无限大的程度,由于其注定不能承载,那么在履责过程中总会流于事实上的敷衍应付,适得其反。


来源:人民日报、人民网、半月谈、新华每日电讯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小灰狼 关注

文章收藏:5112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