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创设与教育

哇哇 关注

收藏于 : 2018-12-07 12:37   被转藏 : 1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大家对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学习越来越重视。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处于主体地位。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他们能自主地控制活动内容、时间、地点、材料及玩伴。

一、区域活动创设的内容:

随着幼儿园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我园在环境创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何创设一个能吸引儿童、引导儿童、支持儿童活动的区域环境?这是我们首先关注的问题。

区域活动的环境和我们以往所想象的有所不同,区域环境不再局限与桌面上的学习活动,而是既要提供一个有准备的、丰富的、精心设计的、有序的环境,又要提供一个开放的、变化的、有多种探索发现机会的环境。我们的教室面积不算大,但是地面、墙面、桌面都被充分利用,环境布置、材料、设备等蕴涵的教育因素充分发挥作用,儿童获得充分活动,和谐发展。

我们具体设置了以下区域:

(一)生活劳动区(二)语言区(三)益智区(四)在科学探索区(五)美工区(六)文化区(七)建构区

因为创设了丰富的区域活动内容,孩子们在具有情景性的环境中学习、游戏,从而提高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也促进了孩子的发展。

二、区域活动创设的要素

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随着幼儿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区域活动的开展已越来 越受到 老师的重视,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出来。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不同于集体活动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在于幼儿自主性得到了体现。通过创设丰富的环境与材料,孩子能够自由、自主地开展学习,遵循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个别差异性。本学期,我们继续从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材料的提供和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指导策略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提供合适的活动空间

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儿童是通过自己主动的努力活动和外界相互

作用,不断获得丰富经验,从而实现自我建构和发展。“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我们班的教室面积比较小,教室既是幼儿学习的地方,又是幼儿活动的地方。空间小给我们区域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很多难题,在开展区域活动之前,我们充分考虑到本班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设置区域,创设区域环境,合理投放区域材料。

1、充分利用好地面空间。在室内外地面上画上各种图形和格子、字母、数字等。例如:在春天来了主题活动中,我们用绿色的即时贴剪成略宽的线条在地板上进行区隔,创设了小花园”“ 小池塘等活动区域,甚至利用吃完的蛋糕盒子的外包装进行组合作为围栏。将运动区域设置在走廊外,在地面画上了格子,贴上写有数字的小花,幼儿可进行跳跃运动。

2、充分利用好墙面,让墙饰成为孩子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以往,墙饰多是老师的事情,墙饰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装饰美化教室,孩子很少参与墙面装饰,他们与墙饰很少产生互动。本学期,我们布置主题墙饰时,主要以幼儿参与为主,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让他们与环境产生互动。例如:在我喜欢的动物主题活动中,我们的主墙面就是老师和幼儿一起完成的。老师将主墙面设计成了春游时参观动物园的背景,由幼儿自己绘画自己喜爱的动物、和父母一起收集动物邮票而成。

3、充分利用好橱柜、桌面及窗台、废旧材料等,做好隔断,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区域活动环境。根据幼儿活动的需要和特点布置成封闭的、半封闭的、开放的活动环境,使活动不受干扰的完整进行,也能满足不同个性幼儿的需要。如在“周围的人”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利用隔断,把教室创设成一个个类似居住的小区环境,其中有开放的面包房,也有较封闭的儿童医院等,让幼儿的活动既能独立开展又能相互联系。

4、充分利用好教室上空的空间。空间布置主要是通过吊挂各种具有教育性和装饰性的物品实现的。例如:春天来了主题活动中,我们在屋顶挂了多根柳条,将孩子们和家长自制的迎春花和树叶吊挂起来。这样,不但装饰了环境,而且推进了主题的进展。

(二)区域材料要定期更换

区域中投放的材料如果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幼儿无法与操作材料产生相应的动态性的互动,就不能也无法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和各种经验的积累。因此多层次、多递进性的多元操作材料才能够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

因此,每一个新的主题活动开展时,我们首先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与要求,熟悉主题活动中的各个站点,一起分析哪些内容适合开展集体活动,哪些活动适合投放在区角活动中,然后再制作合适的材料投放其中。

1、区角材料根据活动区域的不同、季节不同要定期更换,例如建构区的玩具要定期更换,保持孩子的新鲜感,娃娃家的玩具可以让孩子自己从家带玩具与班级孩子分享,也可教师自己动手来丰富区角材料,同时家长对区角材料的投放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为孩子创造活动的材料。例如:根据在小班时,我们请家长帮忙做小衣服,让孩子给娃娃系扣子,整理服饰等简单的生活服务能力。现在孩子们升入中班,发动家长收集假发套、毛线、鞋带等,让孩子自己动手给娃娃装扮各种发型,学习编辫子和系鞋带的技能,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孩子在区角活动中快乐的完成的,这样让孩子在玩中自己的动手操作的能力不断的提高。

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制作相适应的材料,并且注重材料的多样性、丰富性、情趣性、层次性,力求使材料能够引发幼儿的活动欲望,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的需要。让幼儿在对材料直接感知和具体操作摆弄的过程中,积累主题活动的经验。

我们亦看到了区域活动的随机性特征,区域的安排并不是刻板不变的。它要求教师在观察研究的过程中适时进行调整,由班内两位教师随时讨论,一周进行一次调整。

(三)、区域材料要做到与教育主题相结合

教师可根据建构式活动教材中提及的对环境创设的要求,来投放丰富区角材料,做到区角与教育主题相结合,并作为孩子对教育活动的延伸部分,使孩子保持对某一活动主题的持久兴趣,并给予孩子区角活动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进一步探索、巩固我们的教育活动。例如:最近本班主题《我喜欢的动物》,活动目标是让孩子了解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培养幼儿喜爱动物的情感。我们教师就对这一主题的区角材料结合活动主题整体考虑,我们首先创设用一张大大编制的网悬挂在教室的天花板上,网上垂挂着各种仿真树叶和花朵,地上铺好绿色的泡沫板,让幼儿放入走进绿色森林中。随后,参观动物园的春游活动更是过足了一把瘾,让孩子对动物的生活习性有了初步的了解。随后鼓励孩子从家中带来各种长毛绒玩具,如带来了小猴子就布置成荡秋千的情景;带来了大小不同的小熊就指导孩子用积塑构建大小不同的房子给小熊居住;教师事先用纸盒子制作一个简易的长颈鹿、山羊等动物,然后请幼儿动手给动物们用绘画、粘贴、剪纸、撕纸的方式进行装扮。墙上张贴着孩子们喜欢的的动物图片和动物常识,环境的创设进一步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喜爱小动物的情感也油然而生。

幼儿的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佳源泉,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操作中,重视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生成主题并开展相应的区域活动。例如根据动物这一主题教育,相应地在区域活动中开设了语言区:听故事“动物的冬眠”(了解动物会冬眠的常识);美工区:动物的花花衣;(给动物设计衣服);科学区吃的东西到那里去了(知道每个动物所吃的食物有所不同)通过相宜的区域活动促进了教学的整体最优化。

区域活动随着环境的变化、主题的轮换不断更新,这些变化都让孩子有了更多的新鲜感和探知欲望,也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三、区域活动的教育意义

刚开始设计区域活动的时候我们老师常常热衷于克隆与跟风,以为把握新信息即是紧紧跟随潮流,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处于一种闻风而动的状态,比较盲目或没有头绪。开展一段时间以后,我们逐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得出结论:不人云亦云,而是根据我们自己的特点创设区域活动,并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依据,尽力为幼儿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以下是我们在创设过程中得到的一些思考:

(一)区域活动可以作为正式学习的延伸并丰富教育活动。在上完课或集中教育活动之后,幼儿在活动区内可以通过相应材料的操作来复习巩固与应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内容丰富,有些能通过上课等正式学习来实现,而有些则要通过游戏、自由活动等非正式学习来实现,如培养交往能力、独立自主性等。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活动区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有利于幼儿个体充分发展。在活动区内,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力、水平自选活动,轻松自主,没有心理压力,不受局限,获得充分的活动机会,任思维和想象自由驰骋,并体验成功及活动过程的愉快,增进交往,发展社会性和健康人格。
   (三)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教师既可以在孩子自选活动中给予具体的个别指导(如指导正在搭积木的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又可以利用活动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小组或个别教育(如在表演区进行分组教学,练习某种节奏等)。

   (四)有利于提高幼儿自由活动的效率,规范幼儿的行为。丰富多彩的活动区活动能有效地避免幼儿以往自由活动时出现的无所事事、无聊乏味地浪费时间,甚至追逐打闹或出现破坏性行为等种种不良现象。

   (五)有利于有耳的社会性发展。区域环境作为幼儿活动的“小天地”,作为一个小团体的“小社会”,应充分听取幼儿的意见,幼儿在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其社会性认知会获得不断的提高。例如:在进行“交通工具”为主题的区域环境设置时,环境布置当然要体现有关交通工具的知识,环境的创设完全可以引导幼儿自己来完成。幼儿可以走到街头,认识交通信号灯、观察车辆的通行,同时认识汽车的种类,自己向有关人员咨询交通方面的知识,或与家长交流,还能从中发现路段车流量的问题等。最后,将自己所获得的知识作用于环境的创设。其实,幼儿在了解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参与的过程、关注社会的过程。与此同时,幼儿的社会认知系统也得到了丰富与提升。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区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了幼儿极大的兴趣。有的孩子自己感兴趣的区域探究一个小时,因为科学区里会变的颜色,有趣的磁铁,颜色变魔术等深深吸引了他们,而这个区域的设置,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探索一些简单科学原理、现象的机会,使许多浅显易懂的道理都会在玩中获得。

区域活动为幼儿的自主化学习和探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一学期的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研究,我们惊喜地发现我们的孩子变了,变得更会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表现;我们的老师也变了,变得更聪明能干、更懂得以集体的智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我们发现,只要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中求发展,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每个区域真的活起来,那么个体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让孩子们在自由选择、自主探索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幼儿园作为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区域游戏活动又作为幼儿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学习活动,相信随着教育时代时的改革、研究的深入,区域活动将会带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启示和收益。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哇哇 关注

文章收藏:5140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