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吴永江发热第一讲

我心飞翔

收藏于 : 2018-09-23 20:49   被转藏 : 1   

一、发热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吴永江
1977年6月

空军后勤部门诊部:吴永江
祖国医学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对发热有所认识,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对发热论述的专篇,简单的提出了发热的病因、病机、治法、预后等等。以后随着历史的推移,祖国医学对发热的认识,经过历代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不断实践,理论日臻完善。但是,我们还要看到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不发达和没有被掌握,所以在某些问题的认识方面,还不免存在缺点和错误,对于这些,我们应该吸取精华,删除糟粕。
发热是疾病最常见症状之一。即热之发现于肌表,而病人自感发热或他觉发热。引起热之发现于肌表的原因分为两大类:即外感和内伤。至于发热的轻重则因邪势的盛衰,及身体的强弱不同。本篇着重谈内伤发热。
一、        病因病理
外感发热:
1、风寒束表,风热犯卫,是邪侵袭,六淫之邪。
2、疫疠之气,是一类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古人认为由于天时气候久旱酷热等反常变化,产生这种烈性致病物质,人感受了,就可能发生疫病流行。
外感发热是人体正气与病邪(六淫、疫疠之气)相互斗争的病理变化反应。由于外感病邪侵犯肌体,人体卫外之气能对其起到抵御作用,邪正相争于肌表,故而发热。
内伤发热:
1、五志化火:指喜、怒、忧、思、恐等各种情志,活动失调而引起的病理性机能亢进。情志和气的活动密切相关,长期精神活动过度兴奋,或抑郁会使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易于化火生热。(气有余便是火,火热同一)。
2、六郁生热:指气、血、湿、火、痰、食六种郁证症的合称。郁是壅遏不畅通或郁结不舒的意思。郁可阻碍气血之正常运行,营卫之气与之相争,产生发热。(郁而发热)。
3、劳倦伤脾、房劳伤肾、跌扑损伤、饮食所伤:使脏腑经络气血阴阳虚损,或使内外阴阳失调,也能导致发热。
二、辨证要点

发热常随病因病理变化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辩证时要注意辨别发热的特点,发热兼症,以及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区别。
1、        辨发热特点
外感:
(1)、表证:发热恶寒或有恶风(外泄袭表,正邪相争)。
(2)、半表半里:寒热往来,发无定时(是正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斗争的一个相搏阶段,正胜邪却则发热,正衰邪进则寒)。
(3)、疟疾:寒热往来,发有定时定日。
(4)、里实热:高热不恶寒反恶热(内热充斥,热蒸于外)。
内热:
(1)、气虚:低热易汗,多于早晨发作。
(2)、阴虚:午后低热,日久不能解或热势不扬。蒸蒸发热或五心烦热。
(3)、血虚:遇劳则发,午后低热(劳热)。
(4)、气郁:阵寒阵热。
(5)、血瘀:低热或自觉发热。
(6)、阳虚:身热按之不甚,反肢冷欲盖衣被。
(7)、痰积:烦热(凡发热同时有心烦燥或烦躁而有郁闷的感觉,均称为烦热)。
(8)、食积:发热突然,似外感或午后发热。
(9)、湿温:发热缠绵日辅较甚或往来寒热。
(10)、痰饮:发热恶寒或夜热晨止。
(11)、火郁:自感发热,扪之烙手日久不退。
2、辨发热兼症:
兼汗症
(1)、表寒证:恶寒无汗(寒邪凝滞,卫阳郁遏,所以恶寒发热无汗。寒邪使腠理致密)。
(2)、表热或表虚证:恶寒有微汗(风热之邪是腠理疏松,开合失司卫气宣发太过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所以微寒有汗)。
(3)、里症:发汗而热不退,或热退又升。
(4)、气虚:自汗(卫外阳气虚弱不能行使正常的功能)。
(5)、阴虚:盗汗(睡觉属阴,阴虚卫外阳气不能进去,阴虚不能摄阳,阳气浮于外所以盗汗。醒后卫阳又行于外,所以不出汗)。
(6)、实热症:高热大汗(热蒸液泄)。
(7)、亡阳危象:汗出不止,汗出如油(卫阳衰竭失固)。
(8)、湿热:额汗(因热郁于内不得发泄,故循经脉上越热退则汗自止。热蒸于上津随热泄)。
兼口渴:
(1)、里热证:口燥渴,嗜饮冷水(大热伤津,津不上润)。
(2)、阴虚:口干渴,饮水不多。
(3)、瘀血邪热在血分:口干渴,但欲漱水不欲咽(热病之邪在营血分蒸腾营气所致)。
(4)、脾胃湿热:口干渴,不欲饮(热蒸湿)。
(5)、痰饮:口渴喜热饮。饮不多(热可以使饮化开一点)。
口苦:
外感热病,半表半里肝胆疾患。口苦咽干、胆热气溢、热邪。
3、辨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
(1)、外感发热:有外感发热史,发病急迫,病程较短,传变快,变化多。发病特点,多高热,手背热于手心。多兼实证。脉象多有力。舌苔变化大多黄苔,病程中后期舌质红绛等变化。
(2)、内伤发热:有内伤感病史,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变化少。多数低热,手心热于手背。多虚证。脉象多无力,舌苔无明显变化,舌质淡红或红绛等变化。
三、内伤发热

1、气虚发热
症状
望:面色晃白或萎黄,少气懒言,舌质嫩色淡苔薄白。
闻:语声低微。
问:发热每天早上发作或下午发热,汗易出,恶风或恶寒,倦怠乏力,食少腹胀,渴喜热饮,头痛。
切:脉虚弱或洪大无力。
病机: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营卫气血之源,饮食劳倦或过度思虑损伤脾胃,胃浊阴不降,停滞中焦,郁而发热(气虚阳陷、郁而发热)。昼为阳,夜为阴,昼动阳浮,气虚愈甚,阴静气安。故发热每天早晨发作,天阴夜凉则缓。卫气为脾气所生化,卫气虚不能固表,则腠理松玄府开,进液外泄,所以汗易出。卫阳失固,故恶风头痛易感。脾气不足运化无权气滞津液不生,故纳呆口渴,食少腹胀,食少则气血来源不足,身体失养,故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面色晃白。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皆为气虚之象。
治法:补中益气,甘温除热(气旺则滞者运,气升则陷者举)。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2、        阳虚发热
(1)、肾阳虚
症状:
望:面色嫩红或两颧浅红,游移不定,舌质淡红,苔白。
问:自觉身热,腰酸腿软,阳痿早泄或下肢水肿,四肢不温。
切:脉沉无力,身热按之不甚,反肢冷欲盖衣被。
分析:肾阳虚即肾火虚,阳虚之所以发热是因寒在内而格阳于外,使虚阳浮集于肌表,既未能外越而脱,又未入内而潜,阳格于外故发热。因为无根之虚焰,肌表虽热,重按或久按之反不甚热,戴阳症故面色嫩红。肾阳虚故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四肢不温,肾主水,肾阳衰微,水邪泛滥,故见水肿(不能温化水液)。舌淡苔白,脉沉无力,皆为阳气虚衰之证。
治法:温补肾阳,引火归元。
方药:桂附地黄丸加减。
(2)、脾阳虚
症状:
望:面色嫩红,舌质淡,苔薄白。
问:自觉身热按之热不灼手,食少腹胀,大便溏薄,四肢不温。
切:脉沉无力。
分析:脾阳虚中焦阴盛格阳于外而发热,故按之热不灼手,脾阳虚运化失职则食少腹胀,水湿不运,下注与大肠则大便溏薄,脾主四肢,中焦阴盛故四肢不温。
治法:温中补脾。
方药:附子理中汤或补中益气汤加肉桂干姜一类(阳虚发热,不能用寒凉药,仍要用温热药)。
(3)、气郁发热
症状:
望:舌苔薄白。
问:午后发热或阵寒阵热,头晕,口苦,咽干,胸闷胁肋胀痛,心烦易怒。
切:脉弦数
分析:因情志不舒,引起肝气郁结不散久滞化热。下午为阳明燥气旺盛的时候,,帮助热邪透发出来所以午后发热。得疏则热退遇郁则热发,所以阵寒阵热。肝脉布两胁,气郁则胁肋胀痛。气郁化火上逆故口苦、头晕、心烦易怒。舌苔薄白,脉弦均为气滞之象。
治法:解郁清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4)、火郁发热
症状:
望:舌质红苔黄。
问:发热,骨髓五心发热,身似火烧,口干渴,疲乏无力。
切:扪之四肢烙手,脉数。
分析:多因治疗不当,外感不用解表药而强制退热,使表邪内陷,郁而化热,发热长时间退不下来。内热炽盛故身似火烧,骨髓五心发热,肌肤扪之烙手。火热耗气伤津故口干皮疲乏无力,舌质红苔黄,脉数,均为内热炽盛之象。
治法:清热散火(火郁发之,因势利导发泄之意)
方药:火郁汤加减。
连翘、薄荷、黄芩、栀子、葛根、柴胡、升麻、芍药。
另加:防风、淡豆豉。
(5)、血虚发热
症状:
望:面色无华或苍白,指甲干黄,舌质淡红。
问:午后发热,劳累则甚,头昏眼花,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肢体倦乏,口不干,头面烘热。女月经短少或不行。
切:脉沉细弱。
分析:在生理情况下,气血相附相依。气以生血,血以养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虚则气无所附故外浮,血虚于内气浮于外故发热,劳累则气越,故劳累则甚。心主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神不内敛(神不守舍)故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心主血脉,脾为生血之源。心脾血虚,血不上荣,故面色无华或苍白。肝主藏血,血虚不养肝,则指甲干黄,肢体乏力,眼花。肝血虚,阴不潜阳,虚阳上扰故头面烘热而头昏。昼为阳,热亦属阳,阳邪实者遇阳而愈旺也。血虚者遇阳而愈虚。下午为阳明经气旺盛,故热愈盛而愈伤血,故午后发热。肝主冲任,肝血不足,冲任空虚,故月经短少不行。
治法:益气生血。
处方:圣愈汤加味。(加五味子、酸枣仁、炙甘草、白术等)。
(6)、阴虚发热
[1]、肺阴虚
症状:
望:唇红颧赤,形体消瘦,痰中带血,舌质红。
问:午后低热,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口干,身乏无力。
切:脉细数。
分析:阴虚指精血或津液亏虚。一般在正常状态下,阴和阳是相对平衡互相制约而协调的。阴液亏损,阳气失去制约故发热。阴虚病在阴分,下午晚上属阴,正邪相争,所以午后晚上热甚。阴虚生内热,火性上炎,故唇红颧赤口干。肺阴虚,津液不足,故咳嗽无痰或痰少而黏,虚火灼伤肺络故痰中带血。肺主皮毛,肺阴不能濡养肺阴腠理,所以形体消瘦,身乏无力。舌质红,脉细数乃阴虚火旺之象。
治法:养阴润肺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2]、肝阴虚
症状
望:唇红颧赤,舌质红。
问:午后发热或五心骨蒸发热,入夜尤甚,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咽干。腰酸膝软,盗汗,男子或见遗精,女子或见月经不调
切:脉细弱。
分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肝肾同源,肝肾相互滋养同属下焦。肝肾阴虚,阴虚生内热,故午后发热。阴虚火动心神被扰,则心烦失眠。虚火上扰故见头晕耳鸣,咽干面部烘热,颧骨者骨之本也,肝肾阴虚故颧红,虚火扰动精室,故男子可见无精。肝肾阴虚冲任失调,在女子可导致月经不调。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肝主筋膝为筋之府,肝肾阴虚不能滋养筋骨故腰膝酸软。阴虚阳气逼津外出故入夜盗汗,舌质红,脉细数,皆为阴虚内热之症。
治法:滋水制火
方药:秦艽鳖甲散,六味地黄丸(牡丹皮用于无汗之骨蒸,地骨皮用于有汗之骨蒸)加减。
7、痰积发热
症状:
望:体胖舌质红润。苔黄腻或四肢关节不灵活。
问:发热,虚烦不得眠,胸膈痞满,眩晕。
切:脉滑数。
分析:脾失健运,聚湿成痰,肝胆郁热,热邪与痰相结,痰积不化久滞郁而发热。痰热之邪上扰清窍心神,则虚烦不眠,眩晕。痰为有形之邪,可随其流行,外而筋骨,内而脏腑,上下左右无所不至,故胸膈痞满四肢关节不灵活。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积化热之象。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温胆汤加减。
8、痰饮发热
症状:
望:舌苔滑腻。
问:发热恶寒或夜热晨止,胸膈痞闷,喘促气急饮水则呕,肠中水鸣。
切:脉象弦滑。
分析:痰饮内停阻遏营卫故见发热恶寒,夜为阴、昼为阳,痰饮属阴,所以夜热晨止,饮邪犯胃,浊气上逆,故胸膈满闷,喘促气急饮水则吐。饮留下焦故肠中水鸣。舌苔滑腻,脉象弦滑为痰饮停留之症。
治法:健脾渗湿,温化寒饮。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为主方。
9、食积发热
症状
望:面色赤,舌苔腻。
问:发热突然跟外感相似,或午后潮热,脘满而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不欲饮食,大便溏或结。
切:脉滑实。
分析:饮食停滞胃脘,脾胃之阳气被其遏抑不能宣通,亦郁而发热。午后是阳明燥火旺盛的时候,帮助热邪发出来所以午后潮热,火热上炎故面色赤发热突然。食滞胃脘脾失健运,中焦气机受阻,故脘满而痛不欲饮食。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故恶心欲吐,胃热熏蒸故嗳腐吞酸大便亦不正常。舌苔腻,脉滑实属食滞内停之证。
治法:消食导滞,化食行滞。
方药:保和丸和枳术丸加减。
10、血瘀发热
症状:
望:舌质有瘀斑或紫黯,面黄消瘦,两目青黑,口唇青紫,肌肤甲错。
问:发热、口干不欲饮,或欲漱水而不欲咽,痛有定处或伴有出血。
切:脉多涩中带弦。
分析:瘀血停滞久之郁而化热,故发热。瘀血阻遏营卫运行,新血不生,肌肤失去濡养,故肌肤甲错面黄消瘦。淤血阻滞则两目青黑口唇青紫。病邪在营卫分,热邪蒸腾营血,所以口干不欲饮,或欲漱水而不欲咽。瘀血阻脉血不归经,故出血痛有定处。
治法:活血化瘀、调和营卫。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根据部位不同而用药不同)
11、湿温发热
症状:
望:舌质红苔黄厚腻。
问:发热缠绵日晡较甚或往来寒热,身体沉重,头重如裹,脘闷不饥或有恶心,便溏稀软。
切:脉滑数。
分析: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湿温之邪侵犯于半表半里之膜原,气固结不解故发热缠绵。午后属阴湿为阴邪、旺于阴分故午后身热较显。病位在半表半里,正胜邪却则热,正衰邪近则寒。也就是病邪不能完全入里,正气不能完全驱邪,正邪纷争所以寒热往来。湿邪重浊不化交阻于内,表气不通里气不达,故见身体沉重,头重如裹,脘闷不饥。湿浊犯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湿浊侵脾,脾阳受阻,则便溏稀软。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皆为湿热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燥湿。
方药:达原饮为主方。若热重于湿,邪恋不解,症见身热肢楚,无汗神烦或有汗,热不退,尿赤便秘或泻而不畅,有热臭气者,可清热解毒,用甘露消毒丹。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特别提醒:文中可能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为用户分享内容,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我心飞翔 关注

文章收藏:5002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