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脓散(附:排脓汤)

自在 关注

收藏于 : 2019-12-04 22:54   被转藏 : 4   

【原文】   

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金匮要略·疮痈肠痒浸淫病脉症并治第十八》

排脓散与排脓汤原文中均未提及,两方列于王不留行散之下而取名为“排脓”,因此均系治疗金疮化脓之疾的方剂。)

【组成与用法】   

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功效】调和气血排脓。

一四O。排脓汤

【组成与用法】   

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功效】益气排脓。

【医案】

1.带下

初诊:2006年11月22日。彭某,28岁,带下量多如水2年有余,阴痒反复发作,伴小腹隐痛,腰部酸痛,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量中等,色鲜红,一周净,纳便正常。末次月经11月12日来潮。B超检查无殊。生育史:1-0-2-1。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中度糜烂,宫体前位,正常大小,活动,质中,压痛,两侧附件压痛。西医诊断:(1)慢性子宫颈炎。(2)慢性盆腔炎。

治法:清热解毒,排脓。

方剂:排脓散合排脓汤加味。

枳实10g  芍药10g  桔梗9g  甘草9g  生姜4  大枣6  贯众20g  土茯苓15g  蒲公英15g  海螵蛸20g 白芷10g  白果10g5剂。

二诊:2006121。带下消失,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以善后。

2.带下

初诊:2005年9月24日。缪某,26岁,因未避孕未孕7个月就诊,平时带下不多,色白,无异味,经期过长,须用药之后方止。妇科检查诊断为慢性盆腔炎(宫体和左侧附件压痛)。在治疗过程中已经连续使用清理湿热中药20多剂,自诉带下量多4天,如糊状,无阴痒,无臭气。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清热解毒,健脾排脓。

方剂:排脓散合排脓汤加味。

枳实10g  生芍药10g  桔梗9g  甘草6g  生姜4  大枣6  贯众20g  萆薢12g  土茯苓15g  海螵蛸20g6剂。

二诊:2005年9月30日。进药一剂,覆杯带除。

3.带下

初诊:2005年9月13日。王某,33岁,小腹疼痛10余天,伴带下增多,色白,有异味,阴痒,咳嗽,纳差,二便正常,平时月经正常,经前小腹及腰胀。生育史:1-0-3-1。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子宫颈光滑,宫体后位,大小正常,活动,质地中等,压痛,两侧附件压痛。同时作白带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以及衣原体的检测。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

治法:清热解毒,健脾排脓。

方剂:排脓散合排脓汤加味。

枳实10g  生芍药10g  桔梗9g  甘草6g  生姜4  大枣6  浙贝10g  皂角刺12g  贯众15g  蒲公英15g 薏苡仁30g  苍术10g  海螵蛸20g3剂。

二诊:2005年9月19日。服药之后带下迅即消失,小腹疼减轻。白带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以及衣原体的检测均为阴性,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方剂比较】

桔梗汤与排脓汤的比较:

   

                  

桔梗汤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排脓汤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

    排脓汤是在桔梗汤的基础上加生姜和大枣组成的,虽则如此,但是桔梗汤中甘草的分量要大于桔梗,而在排脓汤中,桔梗的分量要大于甘草,也就是说,用于利咽时,桔梗可以量少,用于排脓时,桔梗用量宜大些。

排脓散与排脓汤的比较:

     

            

排脓散

枳实

芍药

桔梗

鸡子黄

排脓汤

桔梗

甘草

生姜

大枣

排脓散和排脓汤两方除了桔梗一味相同之外,其余的药物组成均异,可见桔梗是排脓散和排脓汤的主药。排脓散是由调和气血的枳实芍药散加桔梗、鸡子黄而成;排脓汤是由健脾胃的甘草、姜、枣加桔梗而成。两者功效同中有异。魏念庭分析两张药方时说:“排脓散为疮痈将成未成,治理之法也。”“排脓汤一方,尤为缓治,盖上部胸喉之间有欲成疮痈之机,即当急服也。”

【按语】

历代本草中屡屡言及桔梗可以排脓,如《日华子》、《本草衍义》、《珍珠囊》、《本草蒙荃》等,然所治之病多在胸咽之上,如《金匮要略》之桔梗汤即是。其实,排脓汤中就含有桔梗汤,而排脓散和排脓汤原是治疗金疮化脓的方剂,所治已不囿于咽和胸的范围。

排脓散功具调和气血、排脓,排脓汤则具健脾胃排脓的作用,如果两方合用,就具有健脾胃,和气血、排脓的作用。

1、案2、案3均为带下,带下者,即《素问·痿论》所称的“白淫”。案1带多如水2载余,阴痒,腹痛腰酸,用排脓散合排脓汤健脾和气血排脓,加贯众、土茯苓、蒲公英清热解毒,佐海螵蛸、白芷、白果收敛止带。案2是在使用清理湿热药物过程中出现带下量多如糊的现象,无阴痒,无臭气,舌边尖红,证仍属湿热下注,易方为排脓散合排脓汤加贯众、萆薢、土茯苓、海螵蛸清理湿热,健脾排脓。案3伴带多色白,有异味,阴痒腹痛,纳差,属脾虚湿热下注。浙贝母《本草正》称其治“一切痈疡肿毒”,《本草求原》称其“功专解毒,兼散痰滞。” 皂角刺《本草衍义补遗》称“治痈疽已溃,能引至溃处。”故以排脓散合排脓汤为基础方,配伍浙贝、皂角刺增强排脓效果,合贯众、蒲公英增强清热解毒作用,佐以薏苡仁、苍术、海螵蛸以增强健脾止带疗效。

以往我治过类似带下病症者不计其数,没有使用阴道冲洗剂和阴道栓塞剂能够达到如此迅捷疗效,确实未尝见到,其疗效如此之佳,实出于意料之外。由此可见,三案治疗之功不仅在于清热解毒,更在于排脓。

排脓散和排脓汤的药物组成均不起眼,并无银、翘、地丁之属以苦寒取胜,为何能治愈类似于化脓性疾病的带下?经查核《中医方剂现代研究》,排脓散和排脓汤对白细胞移动有抑制与促进双向作用,随剂量增减而变化;用琼脂稀释法排脓散和排脓汤分别对25种和24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株均有抑制生长作用,但后者稍弱;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皮肤诱发形成脓肿,再服排脓散,在感染120小时后可见各组动物脓肿面积显著缩小,表现出很强的治愈倾向,脓肿面积与对照组比差异非常显著;而排脓汤与对照组比脓肿面积仍有明显差异,脓肿周围可见充血、浸润增强,脓肿有逐渐被吸收而向愈的倾向。提出排脓汤宜在化脓性疾病的初期及缓解期使用,而排脓散则应在极期即炎症浸润现象严重时应用。此结论与邹润庵的“散之所至者深,汤之所至者浅”相近。

以上三案我均用排脓散和排脓汤合治,实受启发于日本的医疗汉方制剂,他们就是将两方合并做成一种散剂,称为“排脓散及汤”。日人汤本求真氏在《皇汉医学》中提到:“现今之用之者,改为煎剂而不用卵黄耳”,我用此汤剂时,亦本于此。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自在 关注

文章收藏:2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