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念佛精要

爱你永不悔 关注

收藏于 : 2018-09-05 15:46   被转藏 : 28   

湛然

十念相续,积习成性。

〔十念相续,积习成性〕这是往生的可靠保证。详见《往生的条件》一文。〔积习成性〕通过反复练习,使之成为本能。

一、引言

二、前行

三、念佛

一、引言

呼吸念佛,是既摄心而又易于持久之妙法,并且性命双修。其方法是:随着呼吸之入息出息而念佛,入息念“阿弥”、出息念“陀佛”。当然,也可以入息念一句“阿弥陀佛”,出息念一句“阿弥陀佛”。此乃宝王随息法门。令呼吸念佛念念相续,积习成性,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性命双修〕身心全面修炼。身的修炼,是指健康长寿;心的修炼是指悟道、成道。

唐代飞锡大师《念佛三昧宝王论》云:“世上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槵为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shì hù),安惧一息不还属后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昧,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已,三昧成焉。面覩玉毫,亲蒙授记,则万无一失也。”

译文:世上的人,大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槵等为念珠。我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称佛名号,随之于呼吸(出息入息),便有大依仗,哪里会惧怕一口气不来即属后世呢?我行住坐卧常用此珠(出入息),即使昏昧,也是含佛而入眠,只要一醒,立即继续呼吸念佛。这样来修持,必于梦中得见阿弥陀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中不断地见佛,念佛三昧即当修成。面覩阿弥陀佛眉间玉毫,亲蒙阿弥陀佛授记往生,如此则万无一失也。

〔有大恃怙,安惧一息不还属后世者哉〕呼吸念佛积习成性后,人生的最后一息,一定是在念佛,别无二念,当然是临终正念往生,哪里会惧怕一口气不来呢?所以呼吸念佛是大恃怙(大依仗)。〔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如钻木取火,有烟冒出来,就说明很快会起火了。烟飞是火起之前兆。这里用来譬喻梦中见佛是念佛三昧成就之前兆。〔钻燧(suì)〕亦作“钻鐩”。钻燧取火,是原始的取火法,燧为取火的工具。

印光大师非常推崇和赞叹呼吸念佛。他给谛闲大师的信中写道:“光(大师自称)自出家以来,即信净土一法。但以由于)业障所遮,二十年来,悠悠虚度。口虽念佛,心不染道。近蒙法师训励,誓期不负婆心。无奈昏散(昏沉散乱)交攻,依旧昔时行履。因日阅十余纸净典,以发胜进之心。至宝王随息法门(即上面飞锡大师的开示),试用此法,遂觉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涌澜翻。想久而久之,当必有雾散云消,彻见天日之时。......光又谓只此一法,具摄五停心观。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即摄数息观和念佛观,数息观止散乱、念佛观止业障)。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止贪欲),瞋恚必不炽盛(止嗔恚),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止愚痴)。又即势至都摄六根法门(这又是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法门)。愚谓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记数,便成懈怠。有肯心者,若不依此法,决定难成三昧。法师乘愿利人,自虽不用,当为后学试之,以教来哲。若是利根,一七、二七定得一心。纵光之昏钝鲁劣,想十年八年或可不乱矣。”(《与谛闲法师书》)

译文:

自出家以来,即信净土一法。但由于业障遮蔽,二十年来,悠悠(形容不勤奋)虚度时日。口虽念佛,心不上(念佛时在妄想)。近蒙法师您教诲勉励一定不辜负您慈悲的亲切叮咛无奈念佛之时,昏沉和散乱交,依旧还是原来的老样子

我现在每日阅十余页净土经典,以发起殊进之心。当读到宝王随息法门(即上面飞锡大师的开示于是试用此法来念佛便妄念不以前那样潮涌翻。想来这样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必定妄念全消,唯存佛之时。......

我又认为,仅此一法,便全摄五停心观。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观(止散乱)和念佛观止业障。而摄心念佛,便可逐渐断绝,即止贪欲;瞋恚也一定不炽盛,便止嗔恚昏沉散乱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即止愚痴。此呼吸念佛,又是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法门。

我以为,现今之悠忽(悠闲懒散)念佛者,似不宜叫他们呼吸念佛,恐怕他们由于不记每天念佛之数,便成懈怠。要是真正有决定心的念佛人,若不依此呼吸念佛之法,决定难成念佛三昧。法师乘愿利人,自己然不必使用呼吸念佛,也当为后学试验一番,以便传授给那些有智慧的后人使用此法,若是利根的人七日或十四日(一七、二七定得一心不乱。纵然如我之昏钝鲁劣的人,想十年八年也会达到一心不乱。

〔不负婆心〕不辜负老婆心肠。“老婆心肠(禅林用语)”,意思是像老婆婆那样慈悲的亲切叮咛。〔宝王随息法门〕即上面“世上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槵为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一段开示。这是唐代飞锡大师所著《念佛三昧宝王论》中的开示,故称宝王随息法门。〔五停心观〕能使五种过失(贪欲、嗔恚、愚痴、业障、散乱)停止于心的观法。一、不净观,即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二、慈悲观,即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嗔恚。三、因缘观,即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四、念佛观,即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停止业障。五、数息观,即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以停止散乱。〔势至都摄六根法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译文:佛问如何证得圆通的,我没有选择其它方法,而是总摄六根,令妄念不起,唯有忆佛之念相续不断,而证得念佛三昧。此种修法,是第一殊胜。)〔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净念相继〕忆佛之念无有间断。〔三摩地〕即三昧。〔来哲〕后世智慧卓越的人。〔想十年八年或可不乱矣〕想来十年八年也会达到一心不乱。这里的“或”是谦词。

对于呼吸念佛,倓虚大师开示道:“还有一种最方便的法子,就是呼吸念佛。往里一喘气(吸气)的时候念'南无阿弥’,往外一呼气的时候念'陀佛’。这样,只要人有一口气就念一声佛,久而久之,时时刻刻,行住坐卧,不离一句阿弥陀佛,这方是真精进。当人临命终时,最后一息气欲断时,人一生的行业,也就随着最后呼吸的一声佛,去往生极乐世界,得见阿弥陀佛。”

倓虚大师还开示说:“行人端身正坐,调顺呼吸,不使有快慢不均,粗涩喘急,一呼一吸,平静缓慢。然后依呼吸念佛,四字六字均可,但以四字较好,将佛号分成二拍,如呼气念阿弥,吸气念陀佛但要用腹部呼吸,注意下腹且须任其自然。此法凡休息、睡卧、坐立皆可用。若久练纯熟,正念不失,呼吸一断,即生西方,是持名念佛之上乘方法,有志西方者当留心焉。”

《持名念佛四十八法》云:“或于气静心平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观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出息和入息各算一息)默念阿弥陀佛一声,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间断,常自密持。摄心既久,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持至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即是唯心净土矣!”

二、前行

众生心思散乱,如野马狡猿,狂奔乱蹦,片刻不停。在这妄念丛生的情形下就来呼吸念佛,会感到难以下手,或者难以为继,甚至造成身体不适。所以,呼吸念佛之前,最好先修前行,扎下基础。基础愈牢实,以后的修学就愈顺畅、得力。

筑基的方法甚多,例如《觉知念佛》中就介绍了许多种方法。本文的筑基方法,是觉知腹部的起伏(升降),以培养专注、连贯、持久的觉知力,为呼吸念佛打下扎实的基础。

常见的呼吸主要有两种方式: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胸式呼吸以肋骨和胸骨活动为主,吸气时胸廓前后、左右径增大。由于呼吸时,空气直接进入肺部,故胸腔会因此而扩大,腹部保持平坦。本文之呼吸是采用腹式呼吸的顺呼吸法,即吸气时扩张腹肌(腹部上升),呼气时收缩腹肌(腹部下降)。这种呼吸方法,比较胸式呼吸而言,对身体健康的好处甚多。(详见《腹式呼吸》

当你吸气时,腹部会逐渐上升;这时就专注地觉知腹部上升的过程,在心中标记“上”。当你呼气时,腹部会逐渐下降;这时就专注地觉知腹部下降的过程,在心中标记“下”。要点是:要持续地保持对腹部起伏的觉知。开始练习时,可以把手置于腹部,来感受腹部的起伏。

只要是在觉知腹部的起伏,就不会有妄念。若是妄念生起,就说明失掉了觉知,就要立即把注意力收回来,专注地觉知腹部的起伏。失掉,收回来;失掉,收回来;......。如果整整一个钟头都是在这样打拉锯战,你这一个钟头都没有白费。随着不断地练习,你会发现失掉觉知的次数愈来愈少,失掉与收回来之间的时间间隔愈来愈短,这就是进步。

当觉知腹部的起伏比较有把握时,便进一步去觉知腹部起伏过程中的感受(而不要去注意腹部的外形)。

在觉知腹部的起伏时,如果妄想炽盛,收回来比较困难,就不要再勉强去收,而是专注地观察妄想,看它要想什么,并将妄想分类标记:“分心”,“乱想”,或“计划”,等等。待到妄想削弱后,便又回到觉知腹部的起伏上来。

修炼时,就只有觉知腹部的起伏和观察妄想这两件事,而且是以觉知腹部的起伏为主,二者灵活地交替运用。

在专练时间之外,要尽可能见缝插针地练,而且要尽量保持对日常活动中各个动作的觉知(可参考《觉知禅》中“觉知动作”一章)。总之,抓紧一切机会练习觉知,培养觉知力,这是呼吸念佛的基本功力。绝不要轻忽每一个两三分钟的练功机会!

开始时,主要是在坐、卧的情形下专练。然后逐步做到行、住(站立)也练。(经行时,可以四步一吸,四步一呼。)这样,二六时中,行住坐卧都在做功夫,功力就长进得快,而且适应性强。

当对腹部起伏的觉知清晰专一时,便可进入念佛阶段。

问:标记是否就是心中默念?

答:不是。如果随着腹部的起伏默念“上”、“下”,那么当你念得熟了,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实际上已经忘掉了觉知腹部的起伏,心中却还在机械式地念“上”、“下”。而标记是:当你觉知到腹部上升时,告诉自己这是“上”;当你觉知到腹部下降时,告诉自己这是“下”。没有觉知到,就没有标记。

三、念佛

呼吸念佛的方法是: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上升(外凸),呼气时腹部下降(内凹)。开始练习时,可以把手置于腹部,感受腹部的起伏。腹部上升(吸气)时念“阿弥”,腹部下降(呼气)时念“陀佛”。在初始阶段,念佛的同时要觉知到腹部的起、伏,以此为拐杖。待到功夫成熟,这时就不再留意腹部的起、伏,只是随息而念。

念佛,最忌讳的是散漫无归——念着念着就被妄想裹挟,不知所云了。所以,在初学阶段,还应该在呼吸念佛时,加上十气记数法来帮助止息妄念:每呼吸一次记一次数,从一记到十(123......910;记5时小指曲,记6时小指伸),再从一记到十,终而复始。在记数时,用一只手的手指屈和伸来记:左手(也可以用右手)每呼吸一次屈一指,五指屈尽后,每呼吸一次伸一指,五指伸尽,即呼吸了十口气。

用手指的屈和伸来记数,这一点非常重要,其中奥妙你慢慢就会领悟到。待到功夫深了,便不再记数,而此时亦无妄念。当你平时已经用不着手指记数这一拐杖时,也不要把它忘记了。每当心烦意乱时,就要记得(一般人是不记得)立刻把这个拐杖拾起来,帮助你度过难关。愈是心烦意乱,就愈是要念佛,既能够及时消除业障的纠缠和祸殃,又能够迅速地提升功力,一举两得。所以,风口浪尖,正是好机会,要迎着困难上,把心烦意乱变成增上缘。

十气记数法还有一个好处是:每数到十,就检查一下这十口气念得怎么样?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及时解决问题。然后有思想准备地抖擞精神念好下一个十口气。这样即时反馈,即时处理,最初虽然显得费时费力,熟了就会得心应手,而且愈念愈精纯。这样持之以恒,就能够胸有成竹地达到一心不乱。

为了使呼吸念佛的功夫做得更加细密,还可以缓慢地腹式呼吸,在每一次呼吸中都做到心中有数:在这个呼吸中有无妄念?

当十气记数法熟了,可以进一步做五十气记数法:每五个呼吸一次记一次数,从一记到十(1,2,3,......,9,10;记5时小指曲,记6时小指伸),再从一记到十,终而复始。在记数时,用一只手的手指屈和伸来记:左手(也可以用右手)每呼吸一次屈一指,五指屈尽后,每呼吸一次伸一指,五指伸尽,即呼吸了五十口气。每次数到十,就检查一下这五十口气念得怎么样?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及时解决问题。然后有思想准备地抖擞精神念好下一个五十口气。这样即时反馈,即时处理,最初虽然显得费时费力,熟了就会得心应手,而且愈念愈精纯。这样持之以恒,就能够胸有成竹地达到一心不乱。

呼吸念佛若是与气功结合,还可以祛病延年,所谓身安而后道隆也。其方法是:坐、卧、立皆可,舌抵上腭,鼻吸鼻呼,吸必吸满、呼必呼尽(若一时做不到,则宜放缓,循序渐进地做到)。吸气时念“阿弥”,腹部外凸,气纳丹田,然后呼气念“陀佛”,腹部内凹。呼吸要轻柔而不费力。在呼吸念佛的过程中,把精神集中在丹田,始终觉知丹田(意守丹田),守一不移。逐渐做到心无杂念,这是性命双修的关键。

〔丹田〕这里是指下丹田,乃任脉之关元穴,在肚脐下方三指宽的位置(约4.3厘米),为藏精之所。下丹田是锻炼、汇聚、储存真气的主要部位。人的元气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人体的强弱,生死存亡,全赖丹田元气之盛衰,所以保养丹田元气非常重要。丹田元气充实旺盛,就可以调动人体潜力,使真气能在全身循环运行。意守丹田,可以调节阴阳,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

有意识地呼吸,对于养生极为重要,也是强有力的冥想方式。庄子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庄子·刻意》)故养生家常以深长的呼吸,抱元守一,吸取天地的精华,滋润育养五脏六腑,并且推动全身的气、液循环,使经络通达,气液畅旺,阴阳匹配,而祛病延年,健康长寿。

问:意守丹田如何下手?

答:起初,可以将双手轻轻置于腹部,其指尖相对,两中指在下丹田处(肚脐下方三指宽的位置)对接,呼吸时就觉知那里,潜心感受那里。练习一段时间后,那里就会有气感,这时便不再用手辅助,而直接觉知有气感的下丹田。

问:步行时可以呼吸念佛吗?

答:可以。方法是:步行时默念“阿弥陀佛”,一步一字;四步一吸,四步一呼。这一方法虽妙,但如同骑自行车,有一个学会的过程,一旦掌握,其利无穷。呼吸仍然是腹式呼吸:吸时腹部外凸,呼时腹部内凹。

问:我使用呼吸念佛不能持久,久了会感到胸闷气短,很不舒服。怎么办?

答:呼吸念佛的要点是:随息。也就是跟随自然的呼吸而念佛,而不要去控制或改变呼吸。呼吸念佛时的呼吸,应当与平时没有念佛时的呼吸一样。你现在要做的是,细心体会怎样来随息念佛(在“随”字上做功夫)而没有去控制或改变呼吸。先在静止状态下练,待到静中功夫熟练,才逐渐在动中做。

问:呼吸念佛久了,有时候感觉气不顺。后来我就采用鼓腹和收腹来帮助腹式呼吸:鼓腹时吸气,收腹时呼气。这样就解决了气不顺的问题。这样来呼吸念佛可以吗?

答:完全可以。

问:我肠胃不好,在网上发现按摩四缝穴(用大拇指指尖掐揉穴位)可以治疗。所以我在呼吸念佛的同时,也掐四缝穴。其方法是:吸气时念“阿弥”,呼气时念“陀佛”,在呼气时掐穴位;每次呼气掐一次穴位,每一个穴位掐五次,心中默记数,如此轮流进行。(也可以单手操作:用拇指去掐同一只手上的四缝穴。)经过一段时间,肠胃的老毛病治好了,而且发现这样来念佛,不仅摄心、抗干扰,并容易持久。我的问题是:这样来念佛可以吗?

答:你的方法与念佛时手掐念珠类似,都是拐杖,是帮助摄心。手掐穴位的好处是不分场合,开会、聚谈、睡眠等等,都可以做。如果你感觉得摄心、抗干扰,并容易持久(念佛方法以满足这三条为佳),当然可以这样来念佛。与此同时,要在深信切愿上多下功夫。

问者又云:应同修的要求,讲一下我现在所使用的“呼吸念佛的同时也掐四缝穴”的具体方法,供大家参考。要点有三个方面:一、呼吸仍然是腹式呼吸:吸时腹部外凸,呼时腹部内凹。吸气时念“阿弥”,呼气时念“陀佛”。二、在呼气时掐穴位。两只手各用拇指去掐同一只手上的四缝穴,每一次呼气掐一穴,每一穴掐一次,依次掐食指、中指、无明指、小指,小指、无明指、中指、食指,食指、中指、无明指、小指,......,这样循环地掐。三、与此同时,专注连续地觉知佛号。清楚地知道佛号的念相(每个字发出的情形),以及是否只有念佛之念。我行住坐卧都使用这个方法,只不过步行时,是一步一字,四步一吸,四步一呼,掐穴和觉知佛号的方法不变。

问:上述掐穴之法,我试了一段时间,觉得很摄心。但我的肠胃没有毛病,这样做觉得繁琐。有没有简单一些的法子?

答:你可以用手掌(单手或者双手都可以)的开合来取代掐穴:吸气时,手掌摊开,腹部外凸,念“阿弥”;呼气时,手掌握拢,腹部内凹,念“陀佛”。熟练后,手掌的开合可以轻微地做,甚至轻微到别人不会察觉;总之,以舒适、方便、持久为好。与此同时,专注连续地觉知佛号。清楚地知道佛号的念相(每个字发出的情形),以及是否只有念佛之念。

虽然如此,无论掐穴还是手掌开合,毕竟都是辅助动作。一旦完全掌握了呼吸念佛,在觉得没有必要时,就可以离开这些拐杖。

呼吸念佛功夫熟了,就要历境练心,有意识地在各种场合锻炼对境不生心。著境生心,即落生死;不著境生心,便了生死。你会发现这是非常有趣、非常美妙的事情——“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以此来消除烦恼、习气和业障,逐步做到: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牵。这一条,至为重要!至为重要!

〔不著境生心,便了生死〕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注释详见《金刚经精解》

烦恼千千万万,归纳起来就是三毒:贪、嗔、痴。念佛功夫得力,就要用佛号来伏烦恼,净其心地,储备往生资粮。古德云:“行人净业成熟,心地清净,与佛相应,临终方见阿弥陀佛现前,接引生西。”佛月在天,光照亿万心水。若心不净,如水荡浊,月虽在天,其影不彰。故临终思绪纷乱者,佛虽放光接引,犹盲不能见也。

〔三毒〕毒者,毒害也。贪嗔痴毒害出世善心,故名为毒。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之为贪。若以迷心对一切顺情之境便喜好引取,是名贪毒。二、嗔毒:嗔恚之心,名之为嗔。若以迷心对一切违情之境便不悦厌弃,是名嗔毒。三、痴毒:迷惑之心,名之为痴。若于一切事理之法无所明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是名痴毒。

贪嗔痴三毒中,贪是根本,嗔和痴均是由贪而生。因为贪爱不到、或者失去贪爱的,而有嗔恚;因为贪爱,于是违背义理,颠倒妄取,而有愚痴。所以要息灭烦恼,当在断除贪爱上下功夫。佛言:“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佛说四十二章经》)

凡人不能无念,不念佛、法、僧,必念贪、嗔、痴。念贪、嗔、痴则杀、盗、淫等恶业蜂起,生死轮回无有止息。佛乃因势利导,抓住众生不能无念的习气,善巧方便地用一佛念来代替妄念,令众生将妄念转为佛念,染心换为净心,从而容易地往生净土,出离生死。彻悟大师云:“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澄清浊水之宝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彻悟大师遗集》)所以,念佛就是于众生生死切近处作最亲切、最简易的转换。而作此转换的关键是觉察,念念觉察,妄念一起,立即用佛号转掉。要切切实实地做“觉察-转掉”功夫,念念不放过,念念透得过。日久功深,自然打成一片,伏住烦恼,成就净业。净心的关键就是:用佛号将妄念转掉。

〔念念觉察〕念佛时,觉知当下一念。详见《觉知念佛》之“觉知当念”一章。〔念念不放过〕每一个妄念,都不要让它滑过(不被它瞒昧)。〔念念透得过〕每一个妄念,都不要被它笼罩,不听随它调弄,不当作实事,更不可被它绑架。

要了生死,就要知道生死之根,以及怎样来拔除生死之根。祖师开示道:生死之根就是贪嗔痴三毒,而拔除生死之根,就是在于此心一念转变之间不遗余力!要在日用现前境界,妻子儿女团聚之际,亲戚朋友交接之间,义利逆顺交攻之处,喜怒贪嗔未发之前,预先着眼觑定,真真实实,清清楚楚,见到如何是生死之根,并立即极力拔除。

问:可以通过呼吸念佛来修念佛三昧吗?

答:可以。念佛三昧旨在明心见性(详见《念佛三昧摸象记》)。为此,应当按照上面所介绍的呼吸念佛方法,达到一心不乱。然后在此基础上修念佛三昧,以证入明心见性的境界。其方法是:呼吸念佛时,以玄关内照下丹田。若有妄念生起,说明内照涣散(不集中、不连贯)。要立即抖擞精神,将内照重新聚焦,则妄念自息。久久行之,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

〔玄关〕亦称上丹田,在第三眼(天目)的位置。〔力极功纯〕力量用到极处,功夫纯然一片。〔豁然〕形容开阔、通达。例如:豁然开朗,豁然贯通,豁然醒悟。豁然亦指开悟貌,例如《颜氏家训》:“积年凝滞,豁然雾解(雾气消散)。”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和念脱落〕能所双亡——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一时脱落。

修念佛三昧有几点须注意:一、最好一开始就对诸法实相(详见《诸法实相》一文)和本性(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有所认知;二、修持中若有什么境界,都要不受不著,方能向上;三、座下要历境炼心,不为所转,以实证本性。

问:我在参究念佛时,妄念少多了,可是昏沉袭来,却束手无策。要怎么样来对治昏沉?

答:可以这样来对治昏沉:振作精神,时时仰头向上瞪视,并且做腹式深呼吸,用鼻深吸气(腹部外凸),屏息1秒,然后慢呼气(腹部内凹),屏息1秒,将一呼一吸掌握在15秒钟左右。与此同时,念佛并且清晰地觉知到腹部的起伏。这样一来,昏沉会逐渐退散。当昏沉消失后,便回到你原来念佛的方式上来。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爱你永不悔 关注

文章收藏:6611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