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周《秋江渔隐图》赏析

让你心动 关注

收藏于 : 2018-09-02 18:34   被转藏 : 1   

2015西泠印社秋季拍卖会 图录号: 516

沈 周(1427~1509) 秋江渔隐图

设色纸本 手卷
引首:88×46.5cm 画心:551×46.5cm 题跋:120×46.5cm
说明: 宣统帝题隔水、何维朴题引首。杨守敬、罗振玉、何维朴、郑孝胥、陈宝琛、宝熙等题跋。朱彝尊、宋荦、章藻功、蒋良锡、瑶仙、张舜徽等鉴藏。
沈周《秋江渔隐图》在近现代的递藏经历是一个谜。它是否被末代皇帝溥仪收藏过,是否经由天津转至长春进入小白楼的收藏,仍不为人所知。根据卷末跋者杨守敬、何维朴时寓居上海可知,此卷上世纪初流传至沪,直至1929年5月,溥仪“近臣”郑孝胥回沪庆生,见此卷题跋后,《秋江渔隐图》便从上海辗转至天津。1930年5月28日,阴历庚午年五月初一,溥仪时在天津寓所,展开了此卷沈周山水长卷,赏鉴之余,执笔在引首隔水处作楷书“秋江渔隐”四字为之署名,并钤“宣统宸翰”、“惟日孜孜”两印以志纪念。自此,沈周《秋江渔隐图》卷有了专用的署名,并且是溥仪离开清宫后这一时期中,仅钤帝印和闲章而无“石渠宝笈”印,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而在之后的三年里它也相继经陈宝琛、罗振玉、宝熙三人题跋,成为少有汇聚了溥仪亲笔手书与他身边近臣墨迹的珍品。

1930年是风起云涌的一年。中原大战此时正拉开序幕,国民政府自顾不暇,而日本军方则暗流涌动,此时的溥仪身处“静园”新居,静观时局变化,静候复辟良机。“九一八”事件后,溥仪在日本军队的支持下顺利到达东北,1932年,傀儡政权“满洲国”成立,而这样历史性的事件,沈周所作的《秋江渔隐图》也是其中的见证者之一。1931年冬陈宝琛、1933年4月罗振玉及1933年夏宝熙的题跋都说明此卷届时已由天津转至长春,得以在长途风雨中妥善保存,流传至今。
《秋江渔隐图》为明四家之首沈周所作,其家族世居苏州,基业丰厚。祖父辈皆读书隐居,以文艺为向,不求仕进,而沈周在此家风熏陶下,专意于诗书画等文艺活动,与诸多文人唱和交游。绘画上,沈周上师古人,早年以王蒙为主,中年以后由元四家上溯董、巨及宋代名家,晚年尤醉心于吴镇,别具一格,山水画形成自己成熟的“粗沈”风格,在画坛上影响深远。
姑苏有美景,湖山错落,园林藏水巷,典雅旖旎。《秋江渔隐图》卷本应是描绘江南水乡如此的一个温柔佳境,然而在沈周笔下,却是另一番天地。全图布景起承转合,颇具巧思,画面大致分为四段,才一展卷,“树欲静而风不止”,起首一段密林摇曳,山泉骤急,一樵夫赤脚,撑伞顶风前行,正欲过桥,简单的动作凸显出南方恶劣的天气;第二段则松林落落,阁宇数间逐水而建,有闲士一人细品雨景,有文人两三坐而论道;三段描绘水乡,一船飘摇河上,船夫摇橹,船客观景,一船停靠岸边,渔娘吹炉生火,洗衣做饭,而渔夫则携鱼鲜上岸,叩门贩卖,极富生活气息;末段栈道隐隐,曲径通幽,一高士倚窗端坐,目视远方,平湖远山,怡然自得。
全图是典型的沈周粗笔风格,风雨交加的图景配之以石田疾风骤雨般的草隶行笔,老健苍厚的笔意便如水汽般满溢开来,山石轮廓以粗笔中锋写就,洒落却又含蓄,水面作留白处理,虚实相生,人物简笔草草,然而活灵活现,各富姿态。整幅画面以风雨为题,却无一笔风雨,却又无处不风雨,可谓是元气淋漓,令人阅之酣畅,见之心喜。


如此笔墨精妙之作,得以配溥仪题字,书家郑孝胥、罗振玉、陈宝琛题跋,并在当时的奇诡风云中得以留存,实为难得,当宝之。



责任编辑:王海杰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让你心动 关注

文章收藏:6625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