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藏本《易筋经》

藏家850 关注

收藏于 : 2018-08-27 19:17   被转藏 : 3   

河南陈氏本《易筋经》的介绍与述评

  周伟良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6)



摘  要:河南陈氏本是笔者继西谛本、述古堂本和浙图本之后见到的第四个《易筋经》明清抄本。该抄本内容大致由沿承前代的《易筋经》以及抄录的道教内丹著述所组成。值得注意的是,陈氏本较之他本有其明显的特点,不仅内容上远多于前三个抄本,同时也与后来的来章氏本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清代《易筋经》内容的增演情况。因此,此份陈氏本《易筋经》有其自身的文献价值,值得引起学界的重视。

关键词:陈氏本;易筋经;介绍与评述



2007年至2009年期间,国家图书馆藏西谛本《易筋经义》、台湾中央图书馆藏述古堂本《易筋经》和浙江图书馆藏《易筋经》三个抄本相继被发现,无疑为研究早期《易筋经》情况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这也是促动本人完成《<易筋经>四珍本校释》一书的直接动因。然而,笔者的内心依然盼望另有别的《易筋经》抄本发现,使我们对于这一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典籍有更清晰的认识。2012年6月,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的韩爱芳女士打来电话,告知她的同事李莉老师舅舅陈强先生家藏一份题为“乾隆三十八年(1773)”的《秘传神勇易筋仙经》抄本。经联系后,李莉老师用电子邮件发来了七张该抄本的照片。随后的8月下旬,笔者利用去郑州的出差机会,终于见到了这份抄本,并承蒙陈强先生同意,将其全本复印带回。因该抄本长年藏于河南陈氏家族,故名其为“陈氏本《易筋经》”。

通读陈氏本《易筋经》,甚感与上述三个抄本有较大差异,而与道光年间的来章氏本《易筋经》似有种种沿承关系。下面就该抄本的基本情况及学术价值作一简要介绍与和评述。



一 陈氏本《易筋经》的基本情况

陈氏本《易筋经》,抄本,长24.8厘米,宽16.9厘米,不分卷,共94页,每页10行, 文中书体或行或草,字迹娟秀流畅,通篇为一人所抄。其封面左,题曰“秘传神勇易筋仙经”,正楷;封面右,题曰“岁在摄提格玄黓子瓜月下澣后九日题”,行书。按:“摄提格”为古代星岁纪年的年名,“玄黓子”应为抄录者之名,瓜月即农历七月,“澣”通“浣”,“瓜月下澣后九日”,即农历七月二十九。此外,封面上钤有印章四方,除一方“象”字形阴文章较为清晰外,另三方章相当模糊。据杭州师范大学古钤印文字研究所莫小不教授识别:起首的一方葫芦形章上为阳文,下为阴文,阳文曰“山”,阴文则无法辨认;其余二方章,一方阳文章曰“讗”,后一方阴文章曰“天下馆”。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葫芦形章及“象”字形阴文章,亦见于陈氏祖先陈静的其他抄本上。据抄本持藏者陈氏家人介绍,陈静(1704—1800),号玄阳子(封面所题“玄黓子”或陈静的又一道号),清雍乾时名医,曾为乾隆朝太医,后出家为道,平生好医,尤嗜丹道之学,至今其后人藏有陈静当年抄录的多种内丹著述,如《金丹正理》、《人元大丹》及《金丹秘诀》等,其中一些抄本的字迹与该本《易筋经》相同。据此,陈氏本《易筋经》应为陈静本人所抄录。另一方面,《易筋经》在传统学界乃属“子不语”类,用清乾嘉朝经学大师凌廷堪(1755—1809)的话来说,为“盖不通古今村夫子所臆撰也”。[1]但对于毕生钟情精气神、并希冀以登寿域的玄阳子陈静来说,抄录这份旨在“三宝混一,五气朝元,久久自至大道之境”[2]的《易筋经》,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至于该抄本的时间是否为持藏者所言之“乾隆三十八年”,笔者认为其实不然。因为此是“长白山马任氏”作“读<易筋经>纲领”的年份,按常理,文本抄录当在其后。

陈氏本《易筋经》原名“秘传神勇易筋仙经”,所抄录内容大致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基本是沿承前代的《易筋经》(本文的介绍与介评述,也主要以此展开),共58页;后半部分,则全为道教内丹炼养著述,共36页。其内容似乎主要源自清代著名内丹家柳华阳的《大成捷要》等相关典籍,其证据有三:

1、文中抄录了《大成集·天元大丹》卷二的“养胎章”。按:文中的《大成集》当与清代内丹家柳华阳的《大成捷要》有关,《大成捷要》为内丹理论的主要著作,当时流布甚广,陈氏本中抄录的“十月养胎”,在《大成捷要》中多有提及。

2、文中抄录了“人元金丹十二节详说”。按:《大成捷要》曰:道本一理,法分三元,即天元、地元与人元;丹家炼丹,亦分初成、中成与上成。其中天元为大丹,地元为神丹,人元为金丹,人元金丹即缘于此。另外,其“十二节”中的“三年乳哺说”与“九载面壁说”等,亦均见于《大成捷要》。

3、文中抄录了诸如“葫芦歌”、“吕祖黄鹤赋”与“王屋真人口授阴丹秘诀”等。按:“葫芦歌”,见于明人孙汝忠撰《金丹真传》;“吕祖黄鹤赋”传由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所作,据传清嘉道年间的著名养生家傅金铨曾为其做注。[3]而“王屋真人口授阴丹秘诀”内容则与世传之本有别,从其“盖人元金丹乃阴丹也,地元神丹乃阳丹也”[4]等文句分析,似与《大成捷要》不无关联。

就抄本原名而言,陈氏本应为“易筋经”,这从前半部中的乾隆三十八年的“读<易筋经>纲领”不难看出,但后半部抄录的内容全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羽流者内丹理论,恐怕这也是抄录者为何将其改名为“秘传神勇易筋仙经”的原因所在吧!

在了解了该抄本的基本情况后,让我们把重点集中到前半部的“易筋经”上。



二 陈氏本《易筋经》的内容简介

陈氏本《易筋经》内容,大致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署名唐“李靖”和宋“岳飞”、“牛皋”等写的“序文”,二是由“南州白衣海岱游人订正  西天圣僧般喇密谛译义”的《易筋经》正文。

在目前所见各种《易筋经》版本“序言”部分,一般为“李靖序”与“牛皋序”(浙江图书馆藏的“浙图本”多一“海岱游人序”)。然在陈氏本中,除此以外还录有托名岳飞的“易筋经序”及长白山马任氏“乾隆三十八年端月下浣”所作之“读《易筋经》纲领”。

“岳飞序”位于“牛皋序”之前,全文约400字,落款题曰“大宋绍兴八年吉月鄂少保岳飞”。“序文”云:岳飞幼时曾遇异僧,僧欲引飞入释门,然因老母在堂,不能遂愿,于是传其养气炼神之功,后因人间功业之事而失仙佛之道。其后,岳飞获得了其师送来的《易筋经》,并嘱咐飞“见机速退,或可免死”。但鉴于已难以急流勇退,故岳飞将此书“授予属将牛皋”,嘱咐其“向后传人,须择端方之士”,以“不负圣僧之传”。不难看出,这些内容由“牛皋序”演绎而成,而“牛皋序”之伪,学者多有指出。[5]另外,绍兴八年(1138)正是岳飞厉兵秣马致力于还我河山的“中兴基业”之时,[6]何来序文中的“及事已败,悔无及矣”[7]的穷途之叹?故该序作伪之痕自不待言。

相比较“岳飞序”而言,其后的“读《易筋经》纲领”值得注意。该“纲领”作者,据其文末落款,乃“长白山马任氏”。“马任氏”是谁,无考,而诸本《易筋经》中提及“长白山”的,惟浙图本的“海岱游人序”,“序”中称作者正是在长白山上遇一高人得授《易筋经》的,[8]两者之间有无关联,目前尚无可资考证的资料。“纲领”内容,为作者通览《易筋经》后提出的4个重要方面:一是提出“易筋之要,在乎凝炼身中三宝(即精、气、神)”,并须“一心专志”;二是提出注意《易筋经》中屡屡提及的“揉掌”,包括时间、部位、轻重、呼吸等,此谓“内壮功”;三是提出在此基础上“插手炼足,引气充满四肢,”此谓“外壮功”;四是提出以上三种,为“人力习炼之功,若是疎懈,久渐复还”,故须“再加坚志进修”,待“三宝混一,五气朝元”,则可“至大道之境也”。应该说,此四点基本概括出了《易筋经》的主要内容,从中也反映了作者对《易筋经》一书的把握。

另外,陈氏本所抄录的“李靖序”与“牛皋序”与他本相比,有其增删。如他本“李序”中的“却乃遗只履而去”,陈氏本为“潜借杖履,遁迹而西去”;又如,他本“李序”中的“《易筋经》者,谓髓骨之外、皮肉之中,莫非筋连络,周身通行血气。凡属后天,皆其提挈,借假修真;非所襄赞,立见颓靡。视作泛常,曷臻至极?舍是不为,进修不力,无有是处。读至此,然后知所谓皮、肉、骨者,非譬喻,亦非谩语也”云云,则不见于陈氏本;再如,他本“李序”中的“徐鸿客遇之海外,得其秘谛。既授于虬髯客,虬髯客复授于余”一语,陈氏本中为“徐洪客遇于海外,得其秘谛,授于张姓虬髯公。予于隋炀帝大业丙子年(616)遇虬髯公于三原逆旅中,因得《易筋经》”等等。

此类差异同样存在于“牛皋序”中。如他本“牛序”中开始的“目不识一字”,陈氏本中为“幼年少读经书,未深于学问,不能为文章之事,素性粗鄙”,而其后他本的“二帝北狩,泥马渡河”,陈氏本为“徽、钦北狩,高宗泥马渡河”;又如,他本“牛序”中的“少保得函,读未竟,泣数行下”,陈氏本中为“少保启函,读未数行,泪珠滚滚”;再如,他本“牛序”末的“武人无巨眼,不知斯世谁具作佛之志,堪传此册者”,陈氏本为“武人无巨眼,不知尘世间谁具道德根基,而为仙佛种子,堪授此经者”。相比较下,似乎陈氏本的李、牛序文更口语化、民间化。耐人寻味的是,这种民间化特征还反映在封页上所书的“岁在挕(摄)提”一语。“摄提”这种古代星岁纪年法,一般用于战国至秦汉间,后为干支纪年所代替,但在民间及方士群落依然习惯于星岁纪年。陈氏本的“岁在摄提”,反映出了这一文化印记。

正文开始部分,陈氏本题曰“南洲白衣海岱游人订正  西天圣僧般剌密谛译义  中天甄虚氏较(校)集增注  孙洪炉每篇列提纲诗一首”。按:“南洲白衣海岱游人”不见于西谛本及述古堂本,浙图本题曰“南洲海岱游人”,直至道光年间的傅金铨本与来章氏本,方为“南洲白衣海岱游人”,这似乎为探究陈氏本的年代提供了一条颇有价值的线索。至于所谓的“中天”,笔者以为并非是个确切地名,极有可能是相对于前面“西天”而言的“中州”变称。如这一推测尚可成立,那就从一个侧面透露出该抄本传抄地域的一点信息。

陈氏本的正文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标题。陈氏本无目录,但每则首都列有标题,据笔者统计共有32则之多,分别为:1、总论,2、膜论,3、内壮论,4、揉法,5采咽日精月华法,6、服药法,7、洗烫药水方,8、初月行功法,9、二月行功法,10、三月行功法,11、四月行功法,12、行功轻重法,13、行功浅深法, 14、两肋分内外壮法,15、木杵槌法则,16、石袋式,17、五六月行功法,18 、九十十一十二月行功法,19、阴阳配合说,20、任督水火行下部功夫说,21、药水洗烫说,22、行下部功夫法,23 下部洗汤药方,24、行功禁忌,25、内壮神勇说,26、炼手余功,27、外壮八段锦,28、内壮不同说,29、内气向外发达说,30、神勇余力说,31、养神勇合道说,32、总则上文以启下文诗。此后的“搓膀手腕法”、“打炼手足法”与“炼指法”则未列序号。

关于《易筋经》的目录,笔者曾对西谛本、述古堂本及来章氏本有过统计,其中年代最早的西谛本为二十七则;清初的述古堂本多出“用战”,为二十八则;至于来章氏本的情况稍微复杂些,在上卷已有三十则,而下卷中的“木杵木槌图”与“外壮八段锦”亦为《易筋经》内容,如此,来章氏本应有三十二则之多,由此反映了“《易筋经》文本内容在明清之际的增益变化”。[9]陈氏本的三十五则,数量上多于诸本,但不少标题为仅见,如其中的“药水洗烫说”、“内壮不同说”、“内气向外发达说”、“ 养神勇合道说”与“总则上文以启下文诗”等五则;另如“搓膀手腕法”、“打炼手足法”(来章氏本作“挞炼手足法”)与“炼指法”三则,除来章氏本外不见他本;而有些标题及内容陈氏本中未收录,如来章氏本中的“用战”及“贾力运力势法”等;也有的内容相近,题名不同,如诸本中的“下部行功法”,陈氏本为“任督水火行下部功夫说”;诸本中的“内壮丸药方”,陈氏本未单列成则,而附于第六则的“服药法”等。

二是内容。陈氏本《易筋经》的具体内容与诸本一样,依然分为导引、武功及房中术三部分,但至少有五方面特点值得注意:

首先,除“搓膀手腕法”、“打炼手足法”与“炼指法”外,每则开始均列有七言“提纲诗”一首,这在诸多文本中可谓独树一帜。如“总论”的提纲诗曰:“达摩初祖欲传灯,留下《易筋》一卷经。借假修真炼五内,超凡入圣寿千龄。壶中日月岂无象,掌上乾坤应有形。已得长生不老诀,何须静坐讲《黄庭》。”诗的作者毫无疑问即文首提及的“中天孙洪炉”。孙洪炉是谁,尚无史料阙失无考,但其留下的三十二则提纲诗,应是研究《易筋经》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

其次,陈氏本中的诸如“药水洗烫说”、“内壮不同说”、“内气向外发达说”、“养神勇合道说”及“总则上文以启下文诗”等,为该抄本所独有。其中,第二十一则的“药水洗烫说”主要介绍在药水烫洗之后的房中固本之术,使之可“下海底而探龙珠”;第二十八则的“内壮不同说”谈到的内壮之力“从骨中发出,……其筋调畅,其皮细腻”,全然有异于外壮的“其皮粗老,……青筋盘结,状如蚯蚓”,然此内容由他本的“炼手余功”析出;第二十九则的“内气向外发达说”讲述当内气充盈后“欲要神力外发,仍须日行(功)三次,用功捶打,洗烫揉搓,运气努力”,使神力向外发生;第三十一则的“养神勇合道说”反映了作者儒道互补的养生观点,云“若能诚心修炼此道以成,穷则可以独善其身,达则可以兼善天下。借此以作内炼之功,则仙佛之圣域可以立至矣!”第三十二则的“总则上文以启下文诗”,顾名思义当是一首连接后半部内丹炼养学说的七言诗,其句曰:“易筋功竟妙无穷,隐显自如任纵横。入世何难为帝佐,出尘最易作仙翁。长男采药龙头直,少女献珠虎穴空。龙虎风云际会后,身生羽翰庆飞升。”诗中的“长男采药龙头直,少女献珠虎穴空”,即为讲究阳火阴符、周天升降的内丹理论。

再次,即便许多标题相同者,其内容亦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这里不妨以“初月行功法”为例。陈氏本的“初月行功法”较之他本多出以下一段文字:“凡行功之时,当谢绝世事,身居静室,远离喧哗,禁止言语,预觅一同心道侣,督守其事,勿令懈怠间断矣。”再如,诸本中的“烫洗药水方”中所记之“地骨皮”、“食盐”用量未写明,而陈氏本中则明确为“地骨皮三两”,“食盐两半”,至于其他药方类的差异处就更多了。

另外,房中术为《易筋经》中的一个有机组成,正是据于这一点,唐豪先生早在民国年间就提出了“是书为羽流者所作”的观点。[10]不过在西谛本、述古堂本或浙图本中,房中术所占比重并不大。但是,陈氏本的房中术内容有了明显增加。如其独有的“药水洗烫说”中再次提及练功烫洗毕后,须“用绵作绳,束其茎根,松紧适宜,取其伸而不缩之义。如此功满百日,以致金龟通灵,动静由我伸缩随意。……”而其随后被视为“筑基功夫”的“行下部工夫法”,其内容同样是谈如何“咽气锤炼”的房中妙道,文末辑录的“镇神锁阳丹”药方,有牡蛎、丹砂、锁阳、鱼胶等,药名“锁阳”,其意自不待言。尤其是他本《易筋经》中的“下部洗烫药方”,其目的止于“通和气血”或“解热退火”;而在陈氏本在此则中特地开列了一味“金锁思仙丹”,其提纲诗中有注云“玉茎睾丸是命根,妙方一味固精神”,固本通仙,正是此药的基本主旨。

还有,陈氏本中的“打炼手足法”、“炼指法”以及第十五则“木杵槌法则”和第十六则“石袋式”中的许多内容,页反映出武功习练与导引的结合。如且不论“打炼手足法”与“炼指法”,本身即为武术排打、指力功法练习,另在“木杵槌法则”中明确提出,炼至一定功夫,排打用的木杵、木槌当改为“铜杵铁槌”,随后的“石袋式”中也说用来扑打筋骨用的石袋中的小圆石,可更换“大如豆者”的铜子、铁子,“用之更妙”。而此类内容全不见于他本《易筋经》。



三 陈氏本《易筋经》的文献价值

陈氏本是继西谛本、述古堂本及浙图本之后发现的第四个《易筋经》抄本。由于该抄本内容一方面与前三个抄本及道光年间的来章氏本有着种种关联,同时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因此,它对于今人深入了解《易筋经》的内容流变以及相关理论研究,不无意义。

第一,陈氏本的某些内容应为来章氏本之源。对照西谛本与述古堂本不难看出,陈氏本前半部的《易筋经》,在内容上已有较大变化:其中有的沿承他本原有,也有的为陈氏本独有(如上文论及的“内气向外发达说”、“养神勇合道说”及“总则上文以启下文诗”等),还有的见于来章氏本(如“搓膀手腕法”、“打炼手足法”与“炼指法”等)。来章氏本是继道光三年(1823)傅金铨本之后目前所见的另一个刻本,此本因其首次刊有诸如“韦陀献杵”的“易筋经十二势”而为研究者重视。笔者在《<易筋经>四珍本》付梓后一直有个问题挥之不去:即来章氏本中的“易筋经十二势”来自释门,而其“搓膀手腕法”、“打炼手足法”与“炼指法”又出自何处?而陈氏本的出现则为此提供了一条难得的线索,同时也若明若暗地透露出该抄本的大致年代。

陈氏本中内容与来章氏本有关的共有三处:一是文首的“南州白衣海岱游人”,二是附于第十四则“两肋分内外壮法”后的木杵、木槌图式,三是“搓膀手腕法”、“打炼手足法”与“炼指法”。关于“南州白衣海岱游人”,西谛本及述古堂本无记,浙图本中为“南洲海岱游人”,直至傅金铨本与来章氏本方有,不过傅金铨本无木杵、木槌图式及“搓膀手腕法”等三法。故来章氏本与傅金铨本有其一定沿承关系,但就其木杵、木槌图式及“搓膀手腕法”等三法而言,显然陈氏本与来章氏本更为密切。那么是否陈氏本在来章氏本之后呢?笔者窃以为可能性不大。因为,如抄录者即是陈静,那么这位玄阳子的主要活动年代在乾嘉年间,应早于来章氏本的刊行。其次,就图式而言,陈氏本的木杵、木槌图式为四幅,而来章氏本则为两幅,依其图样,后者是从前者的四幅图式中选出的。另外,来章氏本中的“搓膀手腕法”等三法依其标题当来自“十八炼录”,“十八炼录”尚不知其出处,但很有可能为陈氏本后的另一个增演抄本。最重要的是,来章氏本的下卷辑有《洗髓经》,该经自明清之际声名渐起,其内容深受宋明理学影响,其中的“脱壳飞身”云云,更为一派道教内丹口吻,如陈氏本在来章氏本之后,对于内丹理论情有独钟的抄录者不可能对《洗髓经》弃之不顾,而去抄录一些“葫芦歌”、“吕祖黄鹤赋”之类。此外尚有一反证:即陈氏本如在来章氏本之后,那么作为其标志性的“易筋十二势”,按理不可能在其抄本中毫无痕迹。故据上所述,笔者推断:陈氏本当在来章氏本之前,其中某些内容也为来章氏本之源。如这一推论尚不悖谬,再加上整个文本的书体娟秀流畅,绝不类风烛残年的龙钟之笔,那么陈氏本的抄录年代大致应为乾隆三十八年(1773)之后的乾隆朝。

第二,突出了《易筋经》原本中武术与房中术内容。在西谛本《易筋经义》和述古堂本《易筋经》等诸本中,武术功法与房中术为其重要组成。如西谛本中明确提出习武当先练气内壮,“内壮既熟,骨力坚凝,然后方可引达于外。盖以其根在内,由中达外,(方为)有本之学”。[11]陈氏本一方面将此类内容收录其中,同时在此基础上有所增益。这首先反映在 “木杵槌法则”和“石袋式”中介绍的当炼至一定功夫,排打用的木杵、木槌则改为“铜杵铁槌”,扑打筋骨用的石袋中的小圆石,则用铜子、铁子。这种铜铁器材如何习练,文中无具体介绍,称此类武功“作用法则亦不敢尽泄”,须“待超凡入圣之志者心诚求之,而后传之”。其后的“打炼手足法”,同样是种“用功毕”后提高拳打脚踢力度的功法习练,锻炼日久,须“渐加沙袋斤两”;“炼指法”也是种增强指力的功法,是对前面“炼手余功”中所言“以手插豆”的丰富与发展。

至于陈氏本中的房中术内容,显然多于他本,这也是该抄本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方面主要见于“药水洗烫说”、“行下部工夫法”,以及所开列的诸如“镇神锁阳丹”与“金锁思仙丹”等药方。讲究“还精补脑”的中国古代房中术,本为与“服食”、“导引”相配伍的三大养生技术之一,[12]它在古代是被视为上至于天人、下至于夫妇,关系到饮食起居的“天下至道”, 用荷兰著名汉学家高罗佩的话来说是“男女之间的精心调节”。[13]但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房中术往往被视为“迷信”或“淫秽”而避忌之,只在羽流方士者中间稍有相传。高罗佩上世纪中叶所著《中国古代房内考》内容,至明代便戛然而止,并称明代的一些房中术材料为“中国性观念的最后标本”。然而,陈氏本的种种记述,为研究清代“取坎填离”的房中之术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第三,反映了清代《易筋经》内容的增演情况。从明晚期的西谛本《易筋经义》到清初期钱遵王述古堂本《易筋经》,再从乾嘉朝的凌廷堪《校礼堂文集·与程丽仲书》中提及的《易筋经》到嘉庆学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中记载的“其书凡二十八则,……末有紫凝道人跋”的《易筋经义》与浙图本《易筋经》,最后至道光年间的来章氏本,为后人清晰地展现了《易筋经》一书内容不断增演的基本情况。鉴于来章氏本之前的诸本其内容基本一致,而至来章氏本内容开始有较大变化,故笔者曾在《来章氏本<易筋经>的介绍与评述》一文中认为此本“开启了《易筋经》增益的先声”。[14]但随着陈氏本的出现,拙论则当修正。因为在此前的陈氏本中,其内容已有增演。陈氏本增演的内容具体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陈氏本本身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有序文中的“岳飞序”、“读《易筋经》纲领”,正文中每一则的“提纲诗”,以及抄本下半部分辑录的《大成集·天元大丹》卷二“养胎章”、“人元金丹十二节详说”以及诸如“葫芦歌”、“吕祖黄鹤赋”与“王屋真人口授阴丹秘诀”等。不过,陈氏本的这些内容并没有在后来的《易筋经》文本中得以衍传,仅囿于其自身。第二部分是为后来《易筋经》文本衍传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有三:一是陈氏本第一至第三则的“总论”、“膜论”和“内壮论”其文末所录之“般喇密谛曰”。这三则长短不一的“般喇密谛曰”不见西谛本、述古堂本,浙图本的“总论”和“膜论”有“般喇密谛曰”,但“内壮论”无。然此三则“般喇密谛曰”全收于来章氏本;二是陈氏本“两肋分内外壮法”后绘制的四幅木杵、木槌图式。目前所见不管是西谛本、述古堂本,还是浙图本或傅金铨本,均无该图式,只有其后的来章氏本辑录了其中的两幅木杵、木槌图式;三是陈氏本所抄录的“搓膀手腕法”、“打炼手足法”与“炼指法”。此三法同样不见于他本,惟来章氏本有其收录。据此,就目前资料而言,提出陈氏本“反映了清代《易筋经》内容的增演情况”一说,显然非空穴来风之说。

陈氏本是笔者近年来所见到的第四个《易筋经》明清抄本,也是唯一现藏于私家之本(西谛本藏于国家图书馆,述古堂本藏于台湾中央图书馆,浙图本藏于浙江图书馆)。近些年中,大概是由于《易筋经》热的升温,故冠以“秘传”、“达摩”等称谓的各类新版《易筋经》图书激增,然究其文献来源,则大多为自我作古的射利之作。相比较下,此份陈氏本《易筋经》有其自身的文献价值,值得引起学界的重视。



                                    2012年9月17日于杭州嘉绿西苑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藏家850 关注

文章收藏:462

TA的最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