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达摩多罗禅经讲座(第八讲)

让你心动 关注

收藏于 : 2018-07-19 08:47   被转藏 : 1   

南师:达摩多罗禅经讲座(第八讲)

2016-08-05 08:45 阅读:
X

孙医师报告:修安般带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是很特殊的,跟轻安有一点关系。
感觉上是烦恼的解脱。心里有如四周是海,清风拂面。喜悦从每一个细胞发出来,不可比喻的快感,简单的说就是轻安加快乐。修出入息,渐渐发觉修出息,气息有所改变。平常的呼吸变成平均而细。静坐的时候又有一个现象。究竟我们有没有用意识去呼吸呢?或者是呼吸自己本能的运作吗?静坐时,我发觉在数息时及随息时,都是我在呼吸。在止观这个阶段则是呼吸自己本能的运作。我可以脱离它而产生旁观的作用。到旁观成熟的时候,我发觉呼吸变的很慢,接近停止了。继而身体产生自己的呼吸。这个呼吸不同于鼻子的呼吸。这个呼吸不是一开一阖的,是两者同时进行的,全身都是一样的,我想这个就是息了。息的运作,在我出定后继续进行。
由于我全身都发煖,所以有如一张薄纱一样的感觉。空气是自由出入,内脏及肌肉好像充电一样。如果要你想象,又凉快又热,同时发生的感觉。你就可以知道我的感受了。
今晚静坐,很快进入定境,头顶一片光明,不久整个人就溶化在光明当中。不久,我发觉这片光明气质的变化。这些光明变成确实可以触摸到东西。辗转我发觉不单是有质,同时它简直是一条河流,开始从我打开的头顶流进来。这个感觉就好像用茶壼把水倒进杯子一样。我的四肢被灌注满了。我还可以触觉一下这些光在我体内的质和量。不久这些光就凝固起来了。有坚固的感觉。出定以后这片光明留在我的体内,不会失去。带来的是无限的充满感。
师示:这两天的报告很精彩。可是有一点,我们每次讲课中间距离三天。这两次都是最后两天做报告,好像是办公文一样在搪塞,应付一下。不过很有进步。现在讲安那般那的正修行之路。这一本经典到这里是修行方便道,安那般那决定分。方便道不过是作功夫的方法。安般是感觉的状态,触受的状态。念是意识的状态。决定分:确定的。
已说升进法 所摄诸功德 修行决定分 是今次第说上面所讲的六品,由初步安那般那修出入息,一步一步进步的功夫、境界,道理都告诉我们了,是讲大原则,不是细部的道理。已经讲过了升进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法,如何求进步,他所包含的一切功德,是怎么样的情况,已经说过了。现在要讲这个功夫过程的决定分。就是肯定的。肯定什么?没有讲。这个问题我一步一步的告诉你。
善于出息念 入息俱亦然 出入谛思惟 分别具明了 此则决定分 世尊之所说他说修安那般那出入息这个功夫。善于出息念:注意这个话,我们人自然有呼吸嘛,一定随时在一呼一吸。呼的那个气出去了叫出息。但是普通我们称为呼,不叫息。息和呼吸是两样。我们这个呼吸自然的一进一出是一呼一吸。拿佛法来讲是安那般那,出入息。在一呼一吸之间有个东西叫息。那么我们呼气的时候,把那个息的境界也带出去了,这是一般人的呼吸。所以心也静不下来,脑子也静不下来。当年我的老师问我一个问题,念先动还是气先动?你们还记得这个故事吧!念一动了,气就散了。所以道家有两句话要注意,『开口神气散』像我上课说话,开口讲话神气就散掉了。『意动火功寒』意识一动,你那个三昧真火的力量就散掉了。所以善于出息念,这一句话要注意,我们自然都有呼吸嘛。为什么这里特别提出来说善于出息念呢?因为我们普通人一呼一吸自己都不知道。脑子在乱想。心念跟呼吸是分开的。那么修行的人于出入息,意跟息是配合的。所以出息的时候没有散乱,这样才叫做善于出息念。入息俱亦然:等到吸气,自然吸气了。进来时意念一样,同呼吸是配合为一的,没有散乱。出入谛思惟,分别具明了:一出一入之间,这叫系心一缘了。就是呼吸同这个意念已经打一个结,拴住了。牛鼻子穿起来了,这一条野牛不乱跑了。这个一出一入之间,非常仔细去思惟观察。做这个功夫绝不是空洞的理论,要正思惟。是用第六意识来思惟,但是不是分别心,是知觉心。要一出一入之间念念清楚,这个分别出入息非常具体的,都明白了。这个是讲肯定出入息的第一步你做到了。已经超过数息,在随息、止息的境界里。这是佛所说的。
一切诸善根 各各尽自相 最胜无上智 说名为决定这个文字很容易读过去,讲些什么不懂。你功到了这一步,一切诸善根,譬如说脾气大的会成柔和了,杂乱思想多的变成清净了,懦弱的人变成坚强起来。习气思想都转变了,是善根发现了。如我们上次讲到,佛法讲慈悲,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真发起慈悲心,做不到的。如果真有修持的人就会做到。这个慈悲念力从哪里来。各各尽自相:就是思想习气转变了。透顶透底的自相心理状能,自己看的非常清楚。最胜无上智就是佛。世界上智慧最高,成就最大。他说这样修安那般那是肯定的,你的确在进修中。得了一个认可,肯定了。这几句话就是说你至少已经得到制心一处了。如果讲四禅八定,初禅是什么境界?心一境界,离生喜乐。他说到这个程度,你到初禅有点接近了
彼诸修行者 安住决定分 出息入息时 正观无常相 息法次第生 展转更相因 乃至众缘合这本经典讲安那般那做功夫,你要配合所有的佛学经典。那些理论到这里要串起来。彼诸修行者:历代的祖师们,那些大阿罗汉、大菩萨们,第一步先达到安住在决定分上。出入息已经不要数了,得止了。每一个出入息自己都很清楚了。那么你们在出息或者入息的时候正观无常相。怎么叫观无常?佛说诸法无常,所谓无常就是易经讲的变。物理世界也好,精神世界也好,永远是无常的,没有一个固定存在的,随时会变去。就如刚才黄医师评论孙医师的报告说:这都是受阴的状态。没有错。《心经》告诉你照见五蕴皆空,大家学佛修道,搞气脉,都在受阴状态中。呼吸是生灭法,所以我常骂这些教人数息观的人。那个气靠不住啊,出去自然进来,进来自然出去。等于吃饭一样,吃进去一定拉出来的,无常嘛。常的话,吃了一顿饭以后,一辈子就不用吃了。世间法一切是无常,随时会变去。呼吸一进一出它本身也是无常的。如孙医师前几次的报告也讲到,我们修安那般那是无常的,有出一定有进,有进一定有出。但是天地之间的空气它没有变动哦,你呼出来也是它,吸进去也是它。等于那个水一样,变成波浪,泡了茶叶变成茶,这些现象都是生灭法,会变的。水性本身不变。道在哪里?不在这里。所以他说,当我们出入息的时候,要正观这一切是无常,尤其我们的生命在呼吸上。中国人常讲三寸气不来就叫死了。喉头离鼻子不过几寸而已。一切无常,气也没有了,所以要正观无常相。下面这一句话说,你要在出入息的时候,观察一出一入,不出不入。所以气住脉停那个是息法次第生,那个是息的境界。所以基督教也懂这个,他们取一个名字叫安息。这是息的境界。以道家来讲,气充满了,不呼吸了。密宗叫做宝瓶气。印度瑜伽拼命修宝瓶气,忍住呼吸,那是假的。真到了气住,功夫得定了,气自然停止了。这个就是宝瓶,空的,身体变成一个空瓶子一样。这个瓶子里面有没有气?没有气了。没有了气,充满了息。生生不已的功能来了,这是息法的次第生。懂了吧。因此说展转更相因,乃至众缘合。由这样得止、得定的时候,互相为因果,生命的功能更增强了。展转相因,有时因变果,果又变因。昨天是今天的因,今天是明天的果。现在是明天的因,明天是今天的果。哪个是因,哪个是果不一定。也可以说明天是今天的因,今天是明天果。互相为因果甚至到达众缘和合,身心两方面都转变了。
起时不暂停 常知和合法 是性速朽灭 法从因缘起 性羸故无常 一切众缘力 是法乃得生这就是密宗。不管东密、藏密,实际上都是佛传出来的。这是有根据的。密宗所讲气脉明点的法门,大原则这里都告诉你了。他说我们这个呼吸往来,起时不暂停,呼吸没有停止过。也就是说我们的呼吸往来没有一刻停留过。这里就是秘密法了。当知和合法:所以很多练气功的人来问我,气要放在上丹田、中丹田或者下丹田。对这种笨人我都懒得讲,只好说我不懂。比如车子的轮胎,你把气打进去,叫它停留在一点上面行吗?它是个空气耶!进来就充满了,充满了以后马上变废气,就要放掉了。你觉得丹田有气停留,那是你意识的幻想。意识作意在下丹田,慢慢肚子就大了嘛。所以很多人练太极拳,不晓得怎么运气,一个个都练成西瓜肚子,他叫做功夫。真是可笑,这个原理都不懂,呼吸来往没有暂时停留过。这是当然。这个知道了,可是现在教我们修安那般那要息住。刚才讲一出一入中间的息,要把它停住了。当知合和法,你要想拴住它,是合和法。是性速朽灭:我们的身体活一百年,也只不过一百年,很快就没有了。呼吸是刹那之间就变去了,一吸进来的气,马上变废气呼出去了,没有了。要怎么样使它合和呢?法从因缘起,上面讲乃至众缘合和对不对?用什么方法你使它停留住。性羸故无常:呼吸同风一样,它本身是没有体质的。刚才孙医师报告有质量的感觉,他并不是讲呼吸有个体质。羸就是很弱,它是无常的,不能永远存在。要想使气充满变成息的境界,靠一切众缘的力量,是法乃得生:你才能得长生之法,生生不已的功能起来。
虚妄无坚固 速起而速灭 非常毒所毒 其性不久住 修行如是观 此则决定念第一你要认识呼吸的关系,呼吸是骗我们的。一进一出,分分秒秒都在进出。一呼一吸之间脉搏跳动几下?科学是有统计的哦。虚妄无坚固:他们都是骗你的。脉搏的跳动与呼吸的来往有绝对的关系。但是它是虚妄的。所以我们现在的生命靠呼吸,靠脉搏跳动。可是二十年也好,二个月也好。要死了,这个虚妄就不坚固了,速起而速灭:很快就过去了。非常毒所毒:毒字的中文意思是治。不能永远停留在那里,不能永远治伏它的。所以其性不久住,呼吸停留不住的。修行如是观此则决定念:你真的修安那般那,你对于呼吸无常先要认识清楚。
譬如运行天 息变疾于彼 决定无常想 修行趣涅槃譬如太阳在天体上行走,地球的转动,宇宙的转动非常的快。他说我们呼吸的变化比它还快。疾是很快的意思,不是生病。所以我们的生命是一切无常。因此我们为什么要修道?在无常之中求一个不生不灭的,那个叫做涅槃境界。修行的目的是要达到涅槃。涅槃境界是常、乐、我、净。这一点要认识清楚。
非出息未灭 而有入息生 非入息未灭 而有出息生 如是谛观察 修行决定分这个很严重,你们要仔细。他说:我们全身的毛孔细胞都在呼吸。但是我们最容易感觉是鼻子,自己身上的呼吸不知道。如果把你埋到土里去,只要埋到心窝子这里,你就晓得毛孔呼吸的厉害。一到心窝子以上,毛孔不能呼吸了,你就没命了。所以你不要认为出息未灭而有入息生。出息还没有完,气就进来了。也不是入息未灭,而有出息生。你仔细观察,佛说的很明白。我们气吸满了,呼出去,还是呼出去一半,气就进来呢?他说你看清楚没有?虽然是很普通的问题,可是大家不留意,你再看它的原文,不是出息还没有灭就有入息进来。不是说入息还没有停止就会有气出去。他说你们要正思惟观察清楚。你这样子仔细去观察,就是修行第一步。修行决定分,这个肯定要了解透彻。
粗涩利刺生 种种苦逼相 谓息出与入 一切时逼迫 于息能觉了 具足众苦相 如是谛思惟 说名为决定修这个法门的重点在受阴开始修。触受,这是认识生命最命最好的办法。譬如说有人有皮肤病,或者今天身体不舒服,感冒了。你马上觉得喉咙不通,这是粗的现象。皮肤病是脾脏及你整个皮肤气息不通,出入息不通。涩,停止了。有些人皮厚厚的,拿针剌他也不痛,那已经老化了,快要完了。利刺生:乃至身上发痒、或长疮等等。这是大概举个例子,上面他已经讲了很多了。痛、麻、痒、胀等等,种种苦逼相:我们这生命存在,这个风大跟我们的关系,因为气不通,就生种种的病,痛苦压迫我们的各种现象。这就是告诉我们出息与入息,任何时间都在逼迫我们。没有一个生命是绝对健康的,真正健康除非功夫到了。因此你要对于出入息,于息能觉了,具足众苦相:如医书上说六种邪风都能使人生病。什么叫做邪风?什么叫做正风?只要我身体不要的,那都是邪风。譬如我们现在需要凉快,结果来个烤炉,这个热力就是邪风了。又如我们需要热的时候,你开冷气,这个冷气变成邪风了。身体就是那么难办。所以这个生命具足众苦相。如是谛思惟,自己搞清楚,说名为决定。
自相无坚固 寂灭空无我 因缘力所起 从缘起故灭风大的本身,呼吸的本身,这个境界,这个现况不坚固。就是说呼吸是生灭法,那个不生不灭的气本来在这里。我们往往把现象当成真实,把真实忘了,丢了。所以呼吸的自相是不坚固的,是无常的。但是那个不呼不吸、不生不灭的能,风大的能,本身是寂灭的,本来清净的,是空的,无我的。为什么变成风息?因为我们有一个鼻子,这个生命需要动态。因缘力所起:佛经告诉我们诸法从缘生,还从因缘灭。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是暂时偶然的存在,因缘尽了就死了,都是缘,因缘力所起。
舍离有我相 当住不变易 如是颠倒行 一切悉远离 唯作真实观 是名为决定你不要跟现象境界跑掉,更不要跟呼吸跑掉。要舍离有我相,抛弃有我的观念,在无我的境界上,随时注意无我。无我、空、清净、寂灭的境界是不变的。不生不灭也就是他上次所讲的,呼吸往来是生灭法,但是这个风大的本性它是不变动的。
当住在不变异,这就是息的道理。所以叫你们注意息,不是管那个来去的。如是颠倒行,一切悉远离:一切众生讲一个数息观,随息观,他们在呼吸来往上找功夫,那不是颠倒之行吗?都应该丢掉。唯有空、无我之实相。唯作真实观是名为决定:这个就是决定的道理。
非我无牢固 亦无有自在 非彼出入息 曾有觉知相 谛知无我故 是说为决定所以我们现在借用的方法工具,要达到涅槃的工具,我们是借用呼吸来修对不对?但是你不要认为修安那般那出入息,认为这就是佛法的道。这个是不坚固的,无常的。非我、四大性离,它不是我的本来。我们父母所生这个身体,只是暂时租用的。有使用权,毕竟非我。四大也是这样,非我无牢固,亦无有自在。非彼出入息,曾有觉知相:还要认识清楚,关于呼吸存在,生命活到。能够知道思想烦恼,知道清净涅槃,那个不在呼吸上面。非彼出入息,那个出息、入息,它不可能有觉知的。这是触受,不是觉知思想的作用,是另外的功能。谛知无我故:一切法无我,四大也无我,这点要认识清楚。
当知是诸相 相似圣行名 此则为方便 非彼真实行所以我们打坐,做各种功夫,念佛、观想等等。一切都是诸相,你说这样叫做修道吗?不是真修道,是相似的,接近于修道,圣人的行为。此则为方便:你要知道我作这些功夫本身并没有道,所以这个是方便法门。非彼真实行:还不是真的在修行。
比丘安般念 杂想觉所乱 既乱心不悦 应当从数起比丘是出家人,佛的弟子。修安那般那的法门。杂想觉所乱:你意识和息不能配合为一,思想太多了,感觉多,杂想多。既乱心不悦:既乱心就静不下来,不安静。这个时候要用数息。
或从入息数 或从出息数 思乱觉观想 由是究竟离他说一呼一吸,或者是以入息的时候计数,或者出息的时候计数。慢慢你这样练习,数字和呼吸配合为一了,思想就比较少了。等到真的思想和息配合为一,呼吸也不动,思想也清静了。思乱觉观想,由是究竟离:空了。这个时候不要息了,不要数了。可是他现在还是跟你讲数,数息部份他有好几个方法。
慧者于入息 时系心行数 一入数为一 不杂数出息 专念不乱数 如是乃至十 舍彼十出息 从此得决定第一种方法:聪明的单以入息为主。依我的经验身体弱的人,气虚的人,可以走这个路子。身体过于强壮,年轻的人性欲过于旺盛,不走这个方法。时系心行数:心跟息配合为一,道家叫做心息相依。心跟息两个互相作依靠,双修了。不是男女双修的意思。当气一进来的时候,心里记数一,这个时候不杂数出息,出去的不管了。也就是说你数入息的时候,也管出息,就杂乱了。所以专念不要随机数,然后由一数到十,这个中间没有任何杂乱的思想。数到十,不要再增加了。舍彼十出息:或者倒数,由十数到一。从此得决定。
此则说具足 成就根本数 更有余数法 修行方便起现在讲的这个方法就具足,要想达到根本成就第一步的数。其实数息法门很多,还有其余的数法,都是根据这个人的根基,这个人的程度,用什么样的方法,做老师的人要仔细观察。
若于根本数 不能起决定 促息使易觉 方便令心生 当舍二出息 然后数入一 究竟心不乱 第二数成就他说前面那个方法,一进一出数一,你做不到。促息使易觉:很短促的呼吸,我们普通人没有经过修持,呼吸很短促。经过修持成就的人,有时候一个钟头只呼吸二三次,就好像不动了。内呼吸起来以后,二三十分钟才呼吸一次。促息使易觉,这个时候就要方便令心生,你心里就要变换方法了,变更方便了。当舍二出息,然后数入一:譬如说我们吸气进来,呼出去的不管了,这样算一次。有些人呼吸很短促,尤其是生病的人。病人入气少出气多。到死的时候,根本没有进来,只有出去。促息就是这个道理。短促的呼吸,那么你就两个入息数一个。究竟心不乱,第二数成就:这是另外一个方法。
若于二方便 犹不起决定 乃至越十出 然后数入一 正念心不乱 次第至具足 是说修行者 十种数成就如果这样还做不到,甚至还可以十次呼吸往来数一次。譬如说这个人生病,没有上氧气以前躺在那里,呼吸都困难了,这个样子可以十次才数一个。正念心不乱:假使这个病人,这个时候能正念,那比上氧气还厉害,不到半个钟头呼吸就能变长了。正念的心不乱,次第至具足:这是告诉你,由一数到十的这几种方法。
如上十种法 是则数究竟 于上更复舍 增数非修行上面所讲这个方法,数到十为止,不要一直往后数下去,你数到一百、一千,好像越多越好。后来有些念佛的人也是这样,以为越多越好,好像学会计一样。我常笑陆放翁的诗『一坐数千息』,一上坐数了几千下,那根本是不对的,增数非修行。
修行如是数 是则数法成 成已应当舍 复进余方便你由一数到十,或者倒过来数。你这个时候觉察到念头不散乱了,就不要数了,就跳过去。成已应当舍:要放下,不要再数了,就要进一步,修其它的方法。
修行于数法 若复不成就 应更如前说 还从初数起 方便成数法 便得决定分他说假定这个数息的方法练不好,应该更从头做起。一定要达到心念静止了,数息这个法门决定了,肯定了。你可以进一步学别的法了。
数法已成就 慧者心随顺 六种如前说 修行正方便 修行于六种 疾生厌离想 不乐着生死 勤忧断烦恼 修行心远离 一切有为法 当知是离欲清净决定分他说数法就了,你心也清净了。不要再走数的方法。有智慧的人心随顺,杂乱思想不是没有哦。轻微的杂乱思想不妨碍自己了。到了这个境界,六种如前说:前面都已提过了,你用六妙门也可以,这是修行方法最容易,最初步的方便法门。你如果真做到心念清净了,慢慢静下去,到呼吸完全停止了,到息的境界。修行于六种,疾生厌离想:很快你厌离心就生起了,你厌离心没有生起,学佛都是狗屁。什么叫厌离心?厌恶这个世间,要跳出这个世间,这叫厌离心。厌离心生起,什么太太啦、儿女、父母都不重要了,都要丢掉的。所以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就离开皇宫出家去了,这是真正的厌离心起来。这个时候要跳出生死,不乐着生死,勤忧断烦恼:我们刚才讲过受有几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忧、喜五个,这五种受阴。受阴切断了就没有烦恼了,这个时候修行心远离,有跳出红尘之感。一切有为法,当知是离欲:都不要了。这才是得清净的境界,清净的决定分。
或说长在前 或说短在前 如其决定义 今当次第说呼吸有长有短,我上次不是给你们一张表吗?还有在左、在右,你早晨起来可以自已试验。有时左鼻气长右鼻气短。普通都是右鼻气长,左鼻的气比较短。这是粗的。有些人上面的气长,下面的气短。有上行气、下行气、左行气、右行气,中行气。这个呼吸我们普通叫做气,这是不对的。气是属于风大,我们是讲息。或者长的在前面,或者短的在前面,有两派的争论。这个究竟是怎么样,现在告诉你。
谓出息始起 说言短在前 是说非所应 势渐增进故 息去渐久远 乃至未还间 当知尽是长 谓短则不然 出息渐增长 未到究竟处 是中所观察说名长中短 一心勤方便 专念正思惟 增长至究竟 说名长中长谓出息始起:譬如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出息。他就认为这口气很短,就说短的在前面。他说这个不是确定,这个观念不对。势渐增进故:真修习安那般那的人,开始觉得呼吸很短,慢慢越来越长,渐渐增进,气息会长起来。息去渐久远,乃至未还间:他说我们这气呼出去了,还没有吸进来,这个时候息停留的时间比较长。当知尽是长:因此自己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我出气长。这个都是你错误的感觉。所以讲它是短,这就错了。出息渐增长:譬如我们拿打嗝来讲,有些人作功夫引起打嗝,打嗝也是一种出息的作用。不过你们还不容易到,你到五脏六腑的气通过了,就有嗝气的现象。如我们吃东西噎到了,那个嗝气就短。你功夫到了嗝气就长。出息渐增长,但是没有到究竟的地方。究竟了,息住了。你在这个中间观察,这个情形就是息的长中之短,短中之长。所以你要自己观察自己的息。心息相依,一心勤方便,专念正思惟,真讲到究道的果位,说名长中长。功夫到了以后一呼一吸都很长的。我们普通人一分钟脉搏跳多少下,这是呆板的。如果是有修行的人来给你把脉,这就难了。你如果照普通的脉理去看,就完全错了。所以修行到了后面是长中长了。
观已风回转 舍离余长想 然后得决定 此则短中长他说你这样观察自己,风大回转来。这一部还是讲修气。慢慢你的脉轮起变化,每一部分变了。风大回转,不管是长气、短气,都不管了。然后你可以了解,肯定了短中之长。有功的人这个长气出去以后,他根本不需要那么长的气进来,短中之长,他只要意念轻轻带动一下,他身体内部就充满了。入息极短时 还到所起处 于是所观察 说名短中短 如是正思惟 修行善明了 已得决定分 复进余方便入息极短时:他轻轻一口气进来已经充满了。还到所起处:这个地方你仔细观察,这是短中短。如是正思惟:真修行做功夫的人,才能明白这个道理。已得决定分:他说对于息长、息短,你都清楚了,复进余方便:再求进步。
满身遍觉知 出入身行息 修行如是觉 则为决定分到了这个时候不用注意鼻子的呼吸,你全身内外都在呼吸,全息来了,不需要再靠呼吸的充满。全身遍满觉知。神通,特异功能等都是走差了路,武侠小说叫它走火入魔,都没有用。这个时候满身遍觉知,出入身行息,一呼一入,全息在呼吸。修行如是觉,则为决定分。
譬如火炽然 光炎则长远 薪尽火将灭 光炎还渐短他做一个比方,譬如我们烧一点火,刚开始那个火光很大,火焰也很长。等到柴快要烧完了,火也快熄了,光焰也短了。
若更增益薪 光炎普周遍 势尽乃归灭 四种风亦然你把柴再增加上去,火光不是更盛了吗?这个里头都是密诀。他告诉我们,要活久一点,你就要在这里注意。势尽乃归灭,地水火风都是一样。
或说于长短 内外互立名 或二俱长短 如是种种说 如彼汲深井 瓶下转就远 即摄令还上 讫至复乏短他说作功夫的人分成两派。有的说息长好,有的说息短好。内外互立名:这些人都是没有真实修行功夫,不懂。内外相争,互相巧立名目。或二俱长短:或者有人说这个长有长的功夫,短有短的功夫。这都是乱说。他比方说,我们拿个瓶子到很深的井里去打水,瓶越放下去,绳子就越放的长。最后把瓶拉上来,讫至复乏短:快到了,绳子当然短了。这个比方你就懂了。
譬如仰射空 矢发疾无阂 其去渐高远 势极还自下譬如射箭,刚刚射出去,快的很,去势很快。他的势力快要完了,没有力气了,就掉下来。所以你修安那般那呼吸的功夫,就应该知道。
修行正思惟 观察依风相 初远然后近 长短义亦然 犹如牵旋轮 屈伸互往来 往远名为长 来近则为短 息风迭出入 长短亦复然修这个法门以风大为主。开始远一点,后来呼吸就不需要那么长了,自然的。所以不要管息长、息短。一步功夫有一步功夫的境界。犹如牵旋轮:他说这等于我们转一个轮盘子。一个转动的轮盘在旋转。一个绳子吊在上面,一放松它就转远一点。拉近一点转的快,互相往来。往叫做长呼吸,拉近了就叫短呼吸。息风迭出入:长短的道理他做了这个比方。这些比方你都要好好的体会,将来作功夫自己碰上你就问他,不要来问我了。我跟你讲了嘛。长短也是这个样子。
譬彼真谛观 先苦而后集 观息亦如是 先长然后短譬如我们做真谛观、空观,只说空这个道理。苦集灭道这个法门。人生一切皆苦,一切众生不知人生苦,以苦为乐,把痛苦当成快乐,这个就是集谛。众生以集苦为乐,这就是众生世界。如何灭苦?只有得道。观息亦如是,先长然后短。
若初禅息短 第二禅息长 以违正受义 是说则不然初禅息短,第二禅息长,以违正受义:他说有些人功夫做到了初禅,息比较短。如果功夫进步到第二禅,息就比较长了,这个完全是乱讲,没有正受境界,没有得禅定的三昧。
于彼初禅中 息风势极远 第二禅息短 正受渐差别 满身遍觉知 则依第三禅 最后身行息 以离毛孔故我们在初禅境界里呼吸,风的势力慢。到了第二禅境界息就短了。他说这个三昧正受之中的差别相,不要太执着,等到满身遍觉知,则依第三禅:全身气脉打通了,不要呼吸了,全息来了,第三禅的境界。最后身行息:最后你身体感觉没有了,空了。心脏跳动很慢很慢,身行都息了。以离毛孔故:这个时候连毛孔都不要呼吸了。你看他把所有的境界都告诉你,可是没有人做到。现在所讲的初禅、二禅、三禅、各种三摩地一切功德,修行安住彼,不为觉想乱: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你定在初禅、二禅、三禅,你自然没有烦恼妄想。自然达到空的境界。所以普通讲理论,你要空掉妄想,怎么空的了呢?
——待续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阅读文章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文章点评
相关文章
让你心动 关注

文章收藏:6627

TA的最新收藏